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10  121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阀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五阀组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两端的隔离阀和设置阀体上方的两个平衡阀和一个排污阀,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固定安装在阀体上,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与阀体拆装困难,不便于对阀体内的杂质进行清理,另外在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的密封座损坏后,难以单独对阀座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两端的隔离阀以及设置阀体上端的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所述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均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
5.进一步的,所述隔离阀包括第一阀座,第一阀帽、螺纹连接在螺帽上的填料压盖、螺纹连接在填料压盖上的锁紧螺母、设置在填料压盖内的上阀杆、设置在第一阀帽内的下阀杆、设置在下阀杆与第一阀帽之间的密封组件以及连接在上阀杆上的第一手柄,所述上阀杆底部设有“t”型槽,所述下阀杆上设有与”t”型槽旋转连接的“t”型连接头,所述填料压盖上套设有防尘帽,所述第一阀座通过固定销固定在用于连接隔离阀的连接口内。
6.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套装在下阀杆上的挡圈、第一“o”型圈和压环。
7.进一步的,所述上阀杆与填料压盖之间通过梯形螺纹进行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平衡阀和排污阀均包括第二阀座、第二阀帽、阀杆和第二手柄,所述阀杆与第二阀座螺纹连接,阀杆与第二阀座之间设有两个第二“o”型圈。
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口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阀帽和第二阀帽外周均设有与连接口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10.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两侧设有主流道,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之间、以及两个平衡阀与主流道之间通过流道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排污阀下方的阀体上设有排污口。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座由peek材质制成。
13.进一步的,所述主流道位于出口一端的阀体侧面上设有清洁口,所述清洁口上设有密封头。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进行拆装,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的阀座进行更换,同时,方便对阀体内部进行排污、清洗和消校验。
1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
点。
16.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
19.图3为隔离阀的截面示意图。
20.图4为平衡阀的截面示意图。
21.图5为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5中b-b的截面示意图。
23.图7为图5中c-c的截面示意图。
24.图8为图5中d-d的截面示意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介质流向示意图。
26.图1-9中:1、阀体;2、隔离阀;3、平衡阀;4、排污阀;5、连接口;6、第一阀座;7、第一阀帽;8、填料压盖;9、锁紧螺母;10、上阀杆;11、下阀杆;12、第一手柄;13、“t”型槽;14、“t”型连接头;15、防尘帽;16、固定销;17、挡圈;18、第一“o”型圈;19、压环;20、梯形螺纹;21、第二阀座;22、第二阀帽;23、阀杆;24、第二手柄;25、第二“o”型圈;26、内螺纹;27、外螺纹;28、主流道;29、流道;30、排污口;31、清洁口;32、密封头。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
30.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9,该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两端的隔离阀2以及设置阀体上端的两个平衡阀3和排污阀4,所述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均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5上。
31.上述技术方案中,将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进行拆装,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的阀座进行更换,同时,在拆卸完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后,方便对阀体内部进行排污、清洗和消校验。
32.具体的,所述隔离阀包括第一阀座6,第一阀帽7、螺纹连接在螺帽上的填料压盖8、螺纹连接在填料压盖上的锁紧螺母9、设置在填料压盖内的上阀杆10、设置在第一阀帽内的下阀杆11、设置在下阀杆与第一阀帽之间的密封组件以及连接在上阀杆上的第一手柄12,所述上阀杆底部设有“t”型槽13,所述下阀杆上设有与”t”型槽旋转连接的“t”型连接头14,所述填料压盖上套设有防尘帽15,所述第一阀座通过固定销16固定在用于连接隔离阀的连
接口5内。
33.上述技术方案中,隔离阀的阀杆分为上阀杆和下阀杆,上阀杆和下阀杆之间通过“t”型槽和“t”型连接头进行旋转连接,在旋转上阀杆带动下阀杆上下动作的时候,下阀杆无旋转,不仅提高了下阀杆与阀座的密封度,而且有助于减少阀杆与阀座之间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另外,设置防尘帽,避免灰尘进入填料压盖内。其中第一阀座设置在连接口内,在第一阀座磨损后可以进行单独更换。
34.具体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套装在下阀杆上的挡圈17、第一“o”型圈18和压环19。密封组件在损坏后可以单独更换,降低使用成本。
35.具体的,所述上阀杆与填料压盖之间通过梯形螺纹20进行连接。
36.上述技术方案中,上阀杆与填料压盖之间通过梯形螺纹进行连接,开关反应快捷,配合牢靠,延长使用寿命。
37.具体的,所述平衡阀和排污阀均包括第二阀座21、第二阀帽22、阀杆23和第二手柄24,所述阀杆与第二阀座螺纹连接,阀杆与第二阀座之间设有两个第二“o”型圈25;所述连接口内壁设有内螺纹26,所述第一阀帽和第二阀帽外周均设有与连接口螺纹配合的外螺纹27。
38.具体的,所述阀体两侧设有主流道28,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之间、以及两个平衡阀与主流道之间通过流道29连通;所述排污阀下方的阀体上设有排污口30;所述第二阀座由peek材质制成。
39.peek制成的阀座可吸收固体污染物并同时保持密封关闭状态。peek软阀座可以在很大范围的温度条件下保持自身的韧性和弹性,从而能承受高疲劳并抵抗衰变及腐蚀。
40.具体的,所述主流道位于出口一端的阀体侧面上设有清洁口31,所述清洁口上设有密封头32。
4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清洁口,方便进行校验和排污清洗。
42.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两端的隔离阀以及设置阀体上端的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所述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均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阀包括第一阀座,第一阀帽、螺纹连接在螺帽上的填料压盖、螺纹连接在填料压盖上的锁紧螺母、设置在填料压盖内的上阀杆、设置在第一阀帽内的下阀杆、设置在下阀杆与第一阀帽之间的密封组件以及连接在上阀杆上的第一手柄,所述上阀杆底部设有“t”型槽,所述下阀杆上设有与”t”型槽旋转连接的“t”型连接头,所述填料压盖上套设有防尘帽,所述第一阀座通过固定销固定在用于连接隔离阀的连接口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套装在下阀杆上的挡圈、第一“o”型圈和压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阀杆与填料压盖之间通过梯形螺纹进行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阀和排污阀均包括第二阀座、第二阀帽、阀杆和第二手柄,所述阀杆与第二阀座螺纹连接,阀杆与第二阀座之间设有两个第二“o”型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阀帽和第二阀帽外周均设有与连接口螺纹配合的外螺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两侧设有主流道,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之间、以及两个平衡阀与主流道之间通过流道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阀下方的阀体上设有排污口。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座由peek材质制成。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位于出口一端的阀体侧面上设有清洁口,所述清洁口上设有密封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通旋塞提升式五阀组,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两端的隔离阀以及设置阀体上端的两个平衡阀和排污阀,所述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均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本实用新型将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螺纹连接在阀体的连接口上,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进行拆装,方便对隔离阀、平衡阀和排污阀的阀座进行更换,同时,方便对阀体内部进行排污、清洗和消校验。清洗和消校验。清洗和消校验。


技术研发人员:陈江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方顿仪表阀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00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