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4-10  10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水解酸工艺多采用潜水搅拌机、推流器进行泥水混合,能耗高,容易有死角、底部积泥现象,泥水混合不均匀,污泥与污水无法充分接触反应,水解酸化工艺的运行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流布水器,包括:
5.布水器本体,所述布水器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段、混合段和扩散段;
6.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设置于所述布水器本体的下侧,且所述反射体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
7.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通过设置布水器本体和反射体,利用布水器本体的进水段将污水引入,混合段将污水充分混合,污水经扩散段进一步的混合后,经反射体的反射面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泥水混合均匀,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加强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
8.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段远离所述混合段的一端开设有污水进口;
9.所述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进水段内,且所述喷嘴的入口与所述污水进口连接,所述喷嘴的出口朝向所述混合段。
10.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段的周侧开设有回流孔。
11.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的出口与所述回流孔靠近所述混合段的边缘齐平。
12.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包括直筒段和收窄段;
13.所述直筒段的一端开设有所述喷嘴的入口;
14.所述收窄段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收窄延展,所述收窄段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直筒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收窄段的所述另一端开设有所述喷嘴的出口。
15.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段的内孔自其与所述混合段的连接处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逐渐增大。
16.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体的中部朝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反射面。
17.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为一圆弧线段沿所述反射体的中心与所述扩散段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
18.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固定肋条,所述固定肋条连接于所述扩散段与所述反射体之间。
1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布水器;
20.多个所述涡流布水器间隔布置。
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布水器本体和反射体,利用布水器本体的进水段将污水引入,混合段将污水充分混合,污水经扩散段进一步的混合后,经反射体的反射面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泥水混合均匀,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加强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布置多个涡流布水器来形成局部多个微搅拌,从而消除死角,加强搅拌效果;并通过改变系统内的污水的流态,避免污水在池内短流、污泥板结等问题,增加微生物系统活性,促进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提高工艺处理效果。
22.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优选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优选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其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26.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27.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8.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优选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优选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9.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流布水器,包括布水器本体1和反射体2。
30.布水器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段11、混合段12和扩散段13。
31.反射体2设置于布水器本体1的下侧,且反射体2具有反射面,反射面朝向扩散段13的出口。
32.通过设置布水器本体1和反射体2,利用布水器本体1的进水段11将污水引入,混合段12将污水充分混合,污水经扩散段13进一步的混合后,经反射体2的反射面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泥水混合均匀,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加强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
33.具体地,进水段11远离混合段12的一端开设有污水进口111。
34.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喷嘴3,喷嘴3设置于进水段11内,且喷嘴3的入口与污水进口111连接,喷嘴3的出口朝向混合段12。
35.利用喷嘴3将从污水进口111流入的污水引入,污水经喷嘴3喷射、散发,使布水均与,且能够提高水力搅拌效果。
36.优选地,进水段11的周侧开设有多个回流孔112,多个回流孔112沿进水段11的周侧均匀分布。回流孔112可以接收池内泥水混合液,泥水混合液自回流孔112流入后,可与污水进口111流入的污水进行充分混合。
37.进一步,喷嘴3的出口与回流孔112靠近混合段12的边缘齐平。如此设置,使得从喷嘴3的出口喷出的污水与泥水混合液分别进入混合段12后进行混合,利用污水经喷嘴3后自带的水力与泥水混合液在混合段12形成冲击,从而使二者进行充分的混合。
38.优选地,喷嘴3包括直筒段31和收窄段32。
39.直筒段31的一端开设有喷嘴3的入口。
40.收窄段32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收窄延展,收窄段32的一端与直筒段31的另一端连接,收窄段32的另一端开设有喷嘴3的出口。
41.喷嘴3的直筒段31可将污水引入,由于收窄段32收窄延展,污水进入收窄段32后,污水的水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使污水从喷嘴3的出口喷出后具备更强的水力,以增加在混合段12的混合效果。
42.进一步,扩散段13的内孔自其与混合段12的连接处向扩散段13的出口逐渐增大。这样设置,使污水在扩散段13与空气进一步接触和混合,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膨胀效果。另外,这种结构也使扩散段13的出口形成大口径,可有效防止堵塞。
43.应当理解,布水器本体1基于其基本功能,需要设置为筒状。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布水器本体1呈圆筒状。
44.优选地,反射体2的中部朝向扩散段13的出口凸起形成凸起部21,凸起部21的外表面形成反射面。利用凸起部21的外表面形成反射面,使从扩散段13流出的污水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
45.进一步,凸起部21为一圆弧线段沿反射体2的中心与扩散段13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形状为类圆锥形,其朝向扩散段13的端部的横截面积最小,且越远离扩散段13,其横截面积越大。污水从扩散段13流出后,与反射面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逐渐改变流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
46.优选地,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多根固定肋条4,多根固定肋条4连接于扩散段13与反射体2之间,且多根固定肋条4沿周向均匀分布。固定肋条4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能将布水器本体1与反射体2固定牢固。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涡流布水器优选地采用复合材料制作,能够提高耐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
48.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的能耗低,效率高,利用布水时水力驱动,无需额外电力,且提高了对于来水水质负荷及水量冲击的稳定性。
4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个涡流布水器,多个涡流布
水器间隔布置。
50.通过控制涡流布水器的数量及频率来控制悬浮污泥膨胀发酵床的高度,来实现污水处理系统内微生物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从而提高系统的反应效率,节约投资成本,并解决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问题。
51.传统的水解酸化工艺通常采用机械搅拌,这种搅拌方式容易有死角,存在高能耗、运行效果差、高碳排放的问题。
52.当污水处理系统为水解酸化反应系统时,优选地将多个涡流布水器等距布置。通过等距布置,利用多个分布式涡流布水器来形成局部多个微搅拌,从而消除死角,加强搅拌效果。通过利用涡流布水器改变系统内的污水的流态,避免污水在池内短流、污泥板结等问题,增加微生物系统活性,促进生物酶等胞外聚合物的增长,促进水解酸化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提高水解酸化整体工艺处理效果,能够高效改变污水的水质。
5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布水器本体1和反射体2,利用布水器本体1的进水段11将污水引入,混合段12将污水充分混合,污水经扩散段13进一步的混合后,经反射体2的反射面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泥水混合均匀,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加强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布置多个涡流布水器来形成局部多个微搅拌,从而消除死角,加强搅拌效果;并通过改变系统内的污水的流态,避免污水在池内短流、污泥板结等问题,增加微生物系统活性,促进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提高工艺处理效果。
5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水器本体,所述布水器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段、混合段和扩散段;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设置于所述布水器本体的下侧,且所述反射体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段远离所述混合段的一端开设有污水进口;所述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于所述进水段内,且所述喷嘴的入口与所述污水进口连接,所述喷嘴的出口朝向所述混合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段的周侧开设有回流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出口与所述回流孔靠近所述混合段的边缘齐平。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直筒段和收窄段;所述直筒段的一端开设有所述喷嘴的入口;所述收窄段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收窄延展,所述收窄段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直筒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收窄段的所述另一端开设有所述喷嘴的出口。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段的内孔自其与所述混合段的连接处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逐渐增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体的中部朝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反射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一圆弧线段沿所述反射体的中心与所述扩散段的中心的连线为中心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9.根据权利要求1-4、7、8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布水器还包括固定肋条,所述固定肋条连接于所述扩散段与所述反射体之间。10.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多个所述涡流布水器间隔布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涡流布水器,包括:布水器本体,布水器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段、混合段和扩散段;反射体,反射体设置于所述布水器本体的下侧,且所述反射体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扩散段的出口。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的涡流布水器;多个所述涡流布水器间隔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涡流布水器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布水器本体和反射体,利用布水器本体的进水段将污水引入,混合段将污水充分混合,污水经扩散段进一步的混合后,经反射体的反射面改变流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膨胀水力包,支撑污泥悬浮,从而形成高效的污泥膨胀床,泥水混合均匀,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加强微生物与污水的充分接触。污水的充分接触。污水的充分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谢海松 梁镇 陶一通 唐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一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00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