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专利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一种用于血管或组织夹闭的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目前外科手术中,经常采用金属夹子或者不可吸收材料的夹子,用于结扎人体内管状组织,起到止血或封闭的作用。金属夹子,如钛夹,由于不会被人体降解吸收,长期滞留在体内,可能对组织有刺激,而产生炎症;同时金属夹会在x射线的检查中显影,引起医生的误判。不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的夹子,虽然不会对x射线的检查造成影响,但是其在人体内也不被吸收,同样会造成对组织的刺激。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可吸收止血结扎夹。可吸收夹与金属夹、不可吸收高分子夹相比,具有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人体吸收,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长期的异物刺激,并发症少,并且不影响x射线的检查等优点。
3.目前已上市的可吸收结扎夹按结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体闭合夹,例如美国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和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吸收夹,是一种单层可吸收血管结扎夹,均采用的材料是高分子量聚对二氧环己酮,结构呈v型,并在锁合处具有锁钩。一体夹优点是结构单一,注塑加工简单,夹闭力强;缺点是一体夹难以同时实现柔软不损伤组织与刚性大夹闭力强的双重要求;一种是双层夹,内层为相对柔软一些的低分子量聚对二氧环己酮材料,外层为刚性较大的聚乙交酯,例如柯惠医疗和杭州圣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吸收夹。双层夹可实现内层较柔软对组织损伤小的优点,但v型设计,夹闭力不如一体夹,注塑加工及装配比较复杂。另外,血管夹用于闭合体内血管或组织时,血管或组织的自愈时间一般在2-3周,因此理想的结扎夹应满足2-3周内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后,能够快速的在体内降解。但上述可吸收结扎夹植入体内后,降解时间均大于180天。
4.发明专利号cn201210556673.6,该专利通过对高分子共聚物的改性,赋予注塑材料柔韧性与夹闭力兼具的平衡点,但柔韧性与夹闭力本就是对立的,提高柔韧性必然牺牲一定的夹闭力。发明专利号201711155807.2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通过在结扎夹基础材上增加纳米短纤维,提供了结扎夹的硬度和夹闭力,但又牺牲了柔韧性,可能会对夹闭血管或组织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目在于提供一种夹闭力强、对血管或组织损伤小,并且体内降解吸收快的一体双层可吸收结扎夹。
6.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由柔韧的内层(图2)和强硬强韧外层(图1)组成,内层和外层为一体注塑结构,内层和外层注塑材料均为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其中柔韧内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40~70%、乙交酯10~50%、聚乙二醇10~30%,高硬高韧外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比例为50~90%、乙交酯比例为10
~50%、聚乙二醇比例为0~10%。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的乌氏黏度为1.0~5.0。共聚物中,丙交酯为基底材料,乙交酯含有亲水基团,为共聚物提供较好的亲水性,聚乙二醇嵌段可为共聚物提供亲水性和柔韧性,可吸收结扎夹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结扎夹高硬高韧外层可为结扎夹提供较高的夹闭力,具备一定柔韧性的内层与血管或组织直接接触,避免了夹闭时对血管或组织的损伤。本可吸收结扎夹具备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时间可控,夹闭性能好,对血管或组织损伤小等优点。
8.优选的,所述具备高硬高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乌氏黏度为3.0-5.0;
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具备高硬高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中,丙交酯比例为60~80%、乙交酯比例为20~25%、聚乙二醇比例为0~5%;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具备高硬高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中,聚乙二醇分子量为10000~20000;
11.优选的,所述具备柔韧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乌氏黏度为1.0-3.0;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具备柔韧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中,丙交酯比例为40~60%、乙交酯比例为10~50%、聚乙二醇比例为20~30%;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具备柔韧性特性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中,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0~10000;
14.优选的,所述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双螺杆挤出造粒时,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为170~180℃;
15.优选的,所述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双螺杆挤出造粒时,柔韧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为150~160℃;
16.优选的,所述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经双色注塑成型机注塑成型时,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粒料三段注塑温度分别为185~190℃、180~185℃、175~180℃;柔韧性三嵌段共聚物三段注塑温度分别为170~175℃、165~170℃、160~165℃;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通过双色注塑机一体注塑成型技术,赋予可吸收结扎夹内外层不同的产品特性。内层为柔韧性三嵌段共聚物,结扎夹在夹闭血管或组织时,具备一定柔韧性的内层可减少结扎夹对血管或组织的损伤;结扎夹外层为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结扎夹在夹闭血管或组织时,可具备较大的闭合力,提高对血管或组织的夹闭效果,防止结扎夹移位或脱落。并且两种特性的三嵌段共聚物基础材料相同,注塑成型时结合牢固。另外,内外层三嵌段共聚物中乙交酯、聚乙二醇均为亲水嵌段,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可加速结扎夹的快速降解。经过体外模拟降解试验和家兔植入试验,本专利中可吸收结扎夹,在4周内可保持夹闭血管或组织需要的力学夹闭力;体内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
18.本发明专利可吸收结扎夹具备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时间可控,夹闭性能好,对血管或组织损伤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结构示意图。
21.具体实施方式一
22.①
制备高硬高韧共聚物
23.称取质量比丙交酯72%、乙交酯25%、聚乙二醇3%加入三口反应瓶中,加入辛酸亚锡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03%。三口反应瓶一端连接真空泵,一端连接氮气瓶,加热到60℃,反复抽真空充氮气循环,去除反应瓶内空气和水分,然后真空下密封反应瓶,置于160℃下反应8小时,即制得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粗体,将三嵌段共聚物溶于丙酮中,然后用乙醇反复沉淀提纯,烘干后,即制得纯化后的高硬高韧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三氯甲烷,采用乌氏粘度计测试共聚物黏度,优选共聚物黏度应在3.5~4.0范围内。
24.②
制备一定柔韧性的共聚物
25.称取质量比丙交酯45%、乙交酯30%、聚乙二醇6000 25%加入三口反应瓶中,加入辛酸亚锡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03%。三口反应瓶一端连接真空泵,一端连接氮气瓶,加热到60℃,反复抽真空充氮气循环,去除反应瓶内空气和水分,然后真空下密封反应瓶,置于150℃下反应8小时,即制得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粗体,将三嵌段共聚物溶于丙酮中,然后用乙醇反复沉淀提纯,烘干后,即制得纯化后的高硬高韧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三氯甲烷,采用乌氏粘度计测试共聚物黏度,优选共聚物黏度应在1.5~2.0范围内。
26.硬度测试:将上述两种共聚物分别熔融压片,用维氏硬度计检测硬度。
27.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硬度:95.4hv
28.一定柔韧性的三嵌段共聚物硬度:58.5hv
29.③
注塑粒料加工
30.分别将上述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一定柔韧性的三嵌段共聚物置于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剪切造粒,即制得注塑粒料。
31.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设定为175℃;
32.柔韧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设定为155℃;
33.④
双色注塑
34.设计合理的双色注塑模具,选择相适应的双色注塑机,将上述两种共聚物粒料分别加入到双色注塑机料斗内,选择合适的注塑参数,注塑成型。
35.注塑主要参数如下:
[0036][0037][0038]
⑤
性能检测
[0039][0040]
实施例2
[0041]
①
制备高硬高韧共聚物:质量比丙交酯70%、乙交酯25%、聚乙二醇5%
[0042]
②
制备一定柔韧性的共聚物:称取质量比丙交酯40%、乙交酯30%、聚乙二醇600030%
[0043]
③
注塑粒料加工
[0044]
分别将上述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一定柔韧性的三嵌段共聚物置于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剪切造粒,即制得注塑粒料。
[0045]
高硬高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设定为170℃;
[0046]
柔韧性三嵌段共聚物挤出温度设定为150℃;
[0047]
④
双色注塑
[0048]
设计合理的双色注塑模具,选择相适应的双色注塑机,将上述两种共聚物粒料分别加入到双色注塑机料斗内,选择合适的注塑参数,注塑成型。
[0049]
注塑主要参数如下:
[0050][0051]
[0052]
上述为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力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吸收结扎夹由柔韧的内层和强硬强韧外层组成,内层和外层为一体注塑结构,内层和外层注塑材料均为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其中柔韧内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40~70%、乙交酯10~50%、聚乙二醇10~30%,高硬高韧外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比例为50~90%、乙交酯比例为10~50%、聚乙二醇比例为0~10%,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的乌氏黏度为1.0~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吸收结扎夹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二醇分子量范围为2000~200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结扎夹内层柔韧层韦氏硬度范围为40~80hv,外层高硬高韧层韦氏硬度为80~200hv。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属可吸收结扎夹为两种共聚物经双色注塑机一体注塑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采用以下方式制备:称取一定比例的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加入三口反应瓶中,加入有机锡或氧化锌催化剂,三口反应瓶一端连接真空泵,一端连接氮气瓶,加热到60~70℃,反复抽真空充氮气循环,去除反应瓶内空气和水分,然后真空下密封反应瓶,置于140~180℃下反应5-8小时,然后对反应物进行提纯、烘干,即制得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将上述三嵌段共聚物加入双螺杆挤出机造粒,螺杆转速50~70r/min,挤出温度150~19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双色注塑机一体注塑成型加工步骤如下:设计两副模具,一半装在双色模注塑机的定模固定板上,也就是有注塑浇口的一侧,另一半装在动模回转板上,即模具顶出的一侧,将高硬高韧的三嵌段共聚物粒料、柔韧性的三嵌段共聚物粒料分别加入双色注塑机加料斗中,当高硬高韧的三嵌段共聚物粒料注塑完毕后,定、动模在注塑机拉力下被打开,动模旋转180
°
,此时含有注塑产品的动模不顶出,然后合模,进行柔韧性的三嵌段共聚物粒料的注塑,保温冷却后,定、动模被打开,动模侧产品被顶出,即制得可吸收结扎夹,注塑温度为150~190℃,注射压力80~130bar。8.一种可吸收结扎夹,其特征在于:可吸收结扎夹由柔韧的内层(2)和强硬强韧外层(1)组成,内层和外层为一体注塑结构。
技术总结一种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由柔韧的内层和强硬强韧外层组成,内层和外层为一体注塑结构,内层和外层注塑材料均为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其中柔韧内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40~70%、乙交酯10~50%、聚乙二醇10~30%,高硬高韧外层共聚物材料组分比例为丙交酯比例为50~90%、乙交酯比例为10~50%、聚乙二醇比例为0~10%。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的三嵌段共聚物的乌氏黏度为1.0~5.0。共聚物中,丙交酯为基底材料,乙交酯含有亲水基团,为共聚物提供较好的亲水性,聚乙二醇嵌段可为共聚物提供亲水性和柔韧性,可吸收结扎夹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可吸收结扎夹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可吸收结扎夹完全降解时间小于12周。
技术研发人员:彭伟 刘家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家起
技术研发日:2022.04.0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