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线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2.现有测试过程中,需要将测试线与待测目标接触,用以检测待测目标的通电情况;在测试时,直接采用将测试线放置在待测目标上测试,需要保持测试线与待测目标相对固定,如果采用时刻通过操作人员用手扶着,会十分不便;且检测设备的运行还会使得测试线相对待测目标发生松动,使得触头不能很好的保持与目标连接物电性导通,导致出现导电不良,影响设备的测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磁性体吸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电连接器与待测试目标良好的接触性能,进而避免出现导电不良的情况。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连接体,可移动地保持于连接器本体上;磁性体,设置于连接器本体上,被配置为和目标连接物磁性吸合,以使电连接体移动地和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保持接触。
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设有空腔,电连接体设于空腔内,空腔内设有弹簧件,弹簧件沿弹性方向的一端与电连接体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器本体连接。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侧面设有凸起,弹簧件套设于电连接体的外侧,弹簧件与凸起接触式连接。
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为触头,触头至少部分保持在空腔外。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包括外壳,磁性体嵌设于外壳的表面。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体包括若干个磁性子体,至少一个磁性子体套设在触头外侧。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框体和底座,框体一端设有开口,底座与框体的开口侧可拆卸连接,磁性体嵌设于底座上;底座上设有通孔,用以支持触头相对移动。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与目标连接物接触的另外一端贯穿连接器本体设置。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贯穿连接器本体设置的一端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上转动连接有螺钉,螺钉在拧紧状态下将电线与电连接体固定连接。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外表面设有保护盖,用以对凸出于连接器本体的电连接体和螺钉进行封装。
14.有益效果: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将连接器本体与目标连接物直接接触,在磁性体吸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良好的接触性能;电连接体可移动地保持在连接器本体上,能够在与不同的目标连接物连接时,对电连接体和目标连接物进行
卡和,进而提高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的接触性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18.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不含保护盖的俯视图;
19.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20.附图标记:
21.10、电连接体;20、磁性体;30、外壳;301、框体;302、底座;40、弹簧件;50、螺钉;60、保护盖;70、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5]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6]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2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连接体10,可移动地保持于连接器本体上;磁性体20,设置于连接器本体上,被配置为和目标连接物磁性吸合,使电连接体10移动地和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保持接触。
[0028]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在与目标连接物连接时,磁性体20的磁性吸合作用下,保持连接器本体在与目标连接物的连接。在连接状态下,电连接体10保持与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接触,实现电性导通;根据不同的目标连接物的构造,电连接体10适应性的相对连接器本体移动,凸出、凹陷或平齐与电连接器本体,实现与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紧密接触;且连接器本体或者磁性体20与目标连接物保持接触,用以增大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的接触面积,并能够保证磁性体20相对目标连接物距离最近,产生最大的磁吸力,保证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的接触性能,进而避免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发生相对移动,导致的接触不良的情况。磁性体20设于连接器本体的任意位置,可设置在连接器本体的外表面或者内部,只需在其磁性作用下,能够在连接器本体接触目标连接物时,与目标连接物上设有的吸引物相互作用,支持电连接体10与待测目标连接物电性导通即可。
[0029]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设有空腔,电连接体10设于空腔内,空腔内设有弹簧件40,弹簧件40沿弹性方向的一端与电连接体1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器本体连接。电连接体10在空腔内移动的过程中,电连接体10会给与弹簧件40一个压缩趋势,使得弹簧件40转变为压缩状态,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件40会给与电连接体10施力,以保持电连接体10与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的紧密接触。
[0030]
其中,弹簧件40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弹簧件40可在电连接体10向空腔内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弹簧件40转变为压缩状态;也可以直接将弹簧件40在预设压紧的状态下放置在空腔内。
[003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10侧面设有凸起,弹簧件40套设于电连接体10的外侧,弹簧件40与电连接体10侧面的凸起接触式连接,通过设置在电连接体10侧面的凸起,用以实现弹簧件40对电连接体10的施力。
[0032]
其中,电连接体10侧面的凸起可采用单个凸起,也可采用多个间隔式设置的凸起,还可设置连续凸起形成的凸台结构。
[0033]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10为触头,触头至少部分始终保持在空腔外;该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主要作为公头连接器,用以与母头连接器的目标连接物连接。根据不同的目标连接物(比如接线端子)的电连接端相对位置,比如相对边框的深浅程度,触头适应性伸缩,以使得连接器本体能够接触目标连接物,增加连接效果。
[0034]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包括外壳30,磁性体20嵌设于外壳30的外表面上,触头位于外壳30内的部分与电连接器本身的电线70电性连接,触头位于外壳30外的部分与目标连接物在接触时导通;磁性体20嵌设于外壳30的外表面,用以连接器本体与待测目标接触,触头向空腔内移动过程中,与待测目标的吸引物直接接触。另一方面,连接器本体与目标连接物直接接触,连接器本体需要很好的平整度,需要保证连接器本体接触面的加工精度,加工制造难度和成本较高;而直接采用磁性体20与目标连接物直接接触,磁性体20与目标连接物的接触面相对较小,可以减少具有较高加工精度要求的区域面积,降低加工制造成本和难度。
[003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体20包括若干个磁性子体,其中至少一个磁性子体套
设在触头外侧。磁性体20可仅包括一个磁性子体,也可包括多个磁性子体;在包括至少两个磁性子体时,根据待测目标连接物上吸引物的位置,对应设置磁性子体的相对位置,实现连接器本体与待测目标的相对固定,并使得触头与目标连接物相互导通;在使用一个磁性子体的情况下,连接器本体与待测目标在连接时,容易发生相对旋转,此时需要触头也处于旋转的中心位置,以避免触头与目标连接物失去电性连接;而使用两个及以上的磁性子体,能够在连接器本体与待测目标连接时相对固定,避免发生旋转偏移的情况,进而使得触头能够与目标连接物的连接性能更好,通电过程更加稳定。
[0036]
其中,至少一个磁性子体套设在触头外侧,触头与待测目标连接物连接时,可通过与待测目标连接物(比如接线端子)连接实现电性导通,此时可将接线端子的金属部分作为吸引物与磁性体20相互作用,实现连接器本体与目标连接物的相对固定;且通常情况下,待测目标连接物上的导电材料可作为吸引物,用以与磁性体20相互作用,因此这样设置能够使得连接器本体能够匹配任意的待测目标物,不需要针对性设置磁性体20的相对位置。
[0037]
其中,其余磁性子体可以不套设在触头外侧,这些磁性子体需要根据待测目标连接物上设置的吸引物的位置,进行针对性设置,用以提高连接器本体与待测目标连接物的连接稳定性。
[0038]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壳30包括框体301和底座302,框体301一端设有开口,底座302与框体301的开口侧可拆卸连接,磁性体20嵌设于底座302上,底座302上设有通孔,用以支持触头相对移动;设置可拆卸的底座302,能够在生产制造时,能够将磁性体20嵌设在底座302上,将触头设置在空腔内之后,再将底座302和外壳30进行安装,生产制造过程更加方便,且便于后期对连接器本体进行维护。
[0039]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10与目标连接物接触的另外一端贯穿外壳30设置,贯穿外壳30的部分用以与电线70连接。
[004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体10贯穿连接器本体设置的一端的端部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上转动连接有螺钉50,螺钉50在松动状态下,将电线70缠绕在螺钉50上,再将螺钉50拧紧,使得电线70与电连接体10相对固定。
[004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的外表面设有保护盖60,在电连接体10贯穿连接器本体的一侧设置保护盖60,用以将设于外壳30表面的螺钉50和贯穿外壳30的电连接体10进行封装;在该实施例中,能够避免外界物体与螺钉50、电连接体10出现触碰,对螺钉50、电连接体10以及连接的电线70造成松动或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保护盖60能够避免人体在使用电连接器时,接触电连接体10,造成触电的情况。在保护盖60上可开设连接孔,电线70通过连接孔与保护盖60内的电连接体10进行连接。
[004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壳30和保护盖60固定连接。在电连接体10上设置好螺钉50,并将电线70固定在电连接体10上之后,再将外壳30进行组装,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能够提高保护盖60与外壳30的连接性,提高二者的整体性,避免二者相对移动,造成保护盖60脱离的情况。在采用固定连接时,可采用粘接、焊接等方式。
[0043]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外壳30和保护盖60的连接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比如卡接,螺纹连接等。也可采用一端铰接,另外一端可打开,露出设于外壳30上的螺钉50。
[004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些使用场景:
[0045]
当目标连接物为接线端子时,电连接体10采用触头的方式,与接线端子连接,磁性
体20与接线端子磁性吸合,使得连接器本体靠近接线端子,触头受力向空腔内收缩,连接器本体接触接线端子的非电连接端的位置,以保持连接器与接线端子的稳定接触。
[0046]
磁性体20设置于连接器本体的外表面时,触头在向空腔内收缩时,磁性体20会直接接触目标连接物,保持磁性吸合,将连接器本体保持在目标连接物上。
[0047]
当目标连接物趋于平面或凸起时,电连接体10采用与连接器本体表面平齐,或向连接器本体内凹陷的方式,与目标连接适应性配合连接,以提高连接器本体与目标连接物的连接性能。
[0048]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连接体,可移动地保持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磁性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上,被配置为和目标连接物磁性吸合,以使所述电连接体移动地和所述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保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设有空腔,所述电连接体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空腔内设有弹簧件,所述弹簧件沿弹性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电连接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器本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体侧面设有凸起,所述弹簧件套设于所述电连接体的外侧,所述弹簧件与所述凸起接触式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体为触头,所述触头至少部分保持在所述空腔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外壳,所述磁性体嵌设于所述外壳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包括若干个磁性子体,至少一个所述磁性子体套设在所述触头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框体和底座,所述框体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底座与所述框体的开口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磁性体嵌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通孔,用以支持所述触头相对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体与目标连接物接触的另外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器本体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体贯穿所述连接器本体设置的一端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转动连接有螺钉,所述螺钉在拧紧状态下将电线与所述电连接体固定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外表面设有保护盖,用以对凸出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所述电连接体和所述螺钉进行封装。
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涉及电线连接技术领域,在磁性体吸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电连接器与待测试目标良好的接触性能,进而避免出现导电不良的情况,具体方案为:包括:连接器本体;电连接体,可移动地保持于连接器本体上;磁性体,设置于连接器本体上,被配置为和目标连接物磁性吸合,以使电连接体移动地和目标连接物的电连接端保持接触。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将连接器本体与待目标连接物直接接触,在磁性体吸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良好的接触性能;电连接体可移动地保持在连接器本体上,能够在与不同的目标连接物连接时,对电连接体和目标连接物进行卡和,进而提高电连接器与目标连接物的接触性能。能。能。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钺 熊晓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