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装置防护机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
背景技术:2.绝缘监测装置作为一种精密仪器,外设防护机构就尤为必要。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12483751u公开了一种外设防护机构的绝缘监测装置,包括绝缘监测装置本体和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罩设在绝缘监测装置本体外,避免绝缘监测装置本体受到损伤。
4.但现有的监测装置仅通过弹簧的弹力抵消监测装置本体所受冲击,导致抵抗冲击风险能力弱,对检测装置的保护能力有限,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包括监测本体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监测本体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有监测箱,所述监测箱的顶部固定有安装块,所述防护组件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减力轮,转动杆的表面覆盖连接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与减力轮连接,所述减力轮的表面啮合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内贯穿有圆轴,圆轴贯穿安装块内,所述驱动轮的一端连接有平衡板,平衡板的侧面与监测箱侧壁相切。
7.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贯穿有螺栓孔,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防静电板。
8.优选的,所述监测箱的一侧安装有检修门,所述监测箱包括监测器本体。
9.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加强杆,用于加强支撑架的稳定性。
10.优选的,所述平衡板的内壁固定有防护杆,所述防护杆为等间距线性排布并设有多个。
11.优选的,所述平衡板的顶部固定有吸收架,所述吸收架的顶面为弧形状。
12.优选的,所述吸收架的侧面投影为楔形状,所述吸收架包括多个防撞条。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当吸收架和平衡板顶部受向下的外力冲击后,吸收架顶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吸收架可防止产生冲击的物体停留在装置顶部,受冲击的吸收架或平衡板带动驱动轮转动,将冲击力转化为驱动轮转动的动力,并进一步带动扭簧转动,进一步将冲击力转化为扭簧的形变力,实现冲击力的进一步稀释,避免监测箱的损坏;
15.(2)本实用新型底板用于监测本体组件的支撑连接,通过采用匹配的螺栓与螺栓
孔的连接,对装置进行可拆卸定位固定,监测箱通过设置检修门,检修门便于监测箱内的检修,安装块用于连接防护组件,通过防护组件对监测本体组件进行防撞保护。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图1中a的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的右侧视角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的侧视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监测本体组件;11、底板;111、螺栓孔;12、监测箱;121、检修门;13、安装块;2、防护组件;21、支撑架;211、加强杆;22、转动杆;221、扭簧;23、减力轮;24、驱动轮;241、圆轴;25、平衡板;251、防护杆;26、吸收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包括监测本体组件1和防护组件2,监测本体组件1包括底板11,底板11的顶部贯穿有螺栓孔111,底板11的底部设有防静电板,底板11的顶部固定有监测箱12,监测箱12的一侧安装有检修门121,监测箱12包括监测器本体,监测箱12的顶部固定有安装块13;
25.其中,底板11用于监测本体组件1的支撑连接,通过采用匹配的螺栓与螺栓孔111的连接,对装置进行可拆卸定位固定,监测箱12通过设置检修门121,检修门121便于监测箱12内的检修,安装块13用于连接防护组件2,通过防护组件2对监测本体组件1进行防撞保护。
26.请参见图1-图4,防护组件2包括支撑架21,支撑架21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加强杆211,用于加强支撑架21的稳定性,支撑架21的底部与底板11固定连接,支撑架21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杆22,转动杆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减力轮23,转动杆22的表面覆盖连接有扭簧221,扭簧221的两端与减力轮23连接,减力轮23的表面啮合有驱动轮24,驱动轮24内贯穿有圆轴241,圆轴241贯穿安装块13内,驱动轮24的一端连接有平衡板25,平衡板25的内壁固定有防护杆251,防护杆251为等间距线性排布并设有多个,平衡板25的侧面与监测箱12侧壁相切,平衡板25的顶部固定有吸收架26,吸收架26的顶面为弧形状,吸收架26的侧面投影为楔形状,吸收架26包括多个防撞条;
27.其中,加强杆211设置有多个,形成监测箱12侧面的保护屏障,支撑架21用于减力
轮23的支撑连接,当吸收架26和平衡板25顶部受向下的外力冲击后,吸收架26顶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吸收架26可防止产生冲击的物体停留在装置顶部,受冲击的吸收架26或平衡板25以圆轴241为中心带动驱动轮24转动,将冲击力转化为驱动轮24转动的动力,驱动轮24转动过程中通过与减力轮23啮合,减力轮23带动扭簧221转动,进一步将冲击力转化为扭簧221的形变力,实现冲击力的进一步稀释,避免监测箱12的损坏。
28.整体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底板11用于监测本体组件1的支撑连接,通过采用匹配的螺栓与螺栓孔111的连接,对装置进行可拆卸定位固定,监测箱12通过设置检修门121,检修门121便于监测箱12内的检修,加强杆211设置有多个,形成监测箱12侧面的保护屏障,支撑架21用于减力轮23的支撑连接,当吸收架26和平衡板25顶部受向下的外力冲击后,吸收架26顶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吸收架26可防止产生冲击的物体停留在装置顶部,受冲击的吸收架26或平衡板25以圆轴241为中心带动驱动轮24转动,将冲击力转化为驱动轮24转动的动力,驱动轮24转动过程中通过与减力轮23啮合,减力轮23带动扭簧221转动,进一步将冲击力转化为扭簧221的形变力,实现冲击力的进一步稀释,避免监测箱12的损坏。
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0.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包括监测本体组件(1)和防护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本体组件(1)包括底板(11),所述底板(11)的顶部固定有监测箱(12),所述监测箱(12)的顶部固定有安装块(13),所述防护组件(2)包括支撑架(21),支撑架(21)的底部与底板(1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21)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杆(22),转动杆(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减力轮(23),转动杆(22)的表面覆盖连接有扭簧(221),所述扭簧(221)的两端与减力轮(23)连接,所述减力轮(23)的表面啮合有驱动轮(24),所述驱动轮(24)内贯穿有圆轴(241),圆轴(241)贯穿安装块(13)内,所述驱动轮(24)的一端连接有平衡板(25),平衡板(25)的侧面与监测箱(12)侧壁相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的顶部贯穿有螺栓孔(111),所述底板(11)的底部设有防静电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箱(12)的一侧安装有检修门(121),所述监测箱(12)包括监测器本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1)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加强杆(211),用于加强支撑架(21)的稳定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板(25)的内壁固定有防护杆(251),所述防护杆(251)为等间距线性排布并设有多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板(25)的顶部固定有吸收架(26),所述吸收架(26)的顶面为弧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架(26)的侧面投影为楔形状,所述吸收架(26)包括多个防撞条。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监测装置防护机构技术领域的一种绝缘监测装置用防护机构,包括监测本体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监测本体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有监测箱,所述监测箱的顶部固定有安装块,所述防护组件包括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减力轮。本实用新型当吸收架和平衡板顶部受向下的外力冲击后,吸收架顶面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吸收架可防止产生冲击的物体停留在装置顶部,受冲击的吸收架或平衡板带动驱动轮转动,将冲击力转化为驱动轮转动的动力,并进一步带动扭簧转动,进一步将冲击力转化为扭簧的形变力,实现冲击力的进一步稀释,避免监测箱的损坏。坏。坏。
技术研发人员:曹松涛 肖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松邦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