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
背景技术:2.现有的面料品种众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提供能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品种。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对服装款式、做工的要求,更多的是对服装品质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服装面料上要跟得上服装形式的发展,功能性、舒适、环保、健康等面料的特征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3.经编用多根纱线同时沿布面的纵向(经向)顺序成圈,纬编用一根或多根纱线沿布面的横向(纬线)顺序成圈,但市面上的经编面料在穿着过程中,容易由于与外界的勾拉导致纱线出现断裂的情况,从而使整块面料出现脱圈松散的情况,影响针织面料制成服饰的使用寿命。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一侧缝合连接有面层,所述面层由单面四针道编织而成,所述面层编织的花型以十八路为一循环,其组织结构依次为:
7.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
8.第五路至第九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集圈组织、成圈组织;
9.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组织、成圈组织;
10.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成圈组织、集圈组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分别采用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以及浮线,四针道之间的浮线能使针织面料表面形成浮长线,提高针织面料表面的手感和柔软度,同时上针道中成圈组织的比例较大,能提高浮线处的编织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针织面料容易出现断裂脱散的情况,并且第五路至第九路中的集圈组织,能在纱线发生断裂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抗脱圈能力。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路至第四路、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纱线采用涤纶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五路至第九路、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纱线采用混纺纱。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路至第四路和第十路至十三路均采用涤纶拉伸变形丝,能通过涤纶材质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形变能力,而第五纱线至第九路以及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纱线采用混纺纱,能使面料具备混纺纱的综合物理性能,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和柔软度。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纺纱包括里芯和包覆于里芯外的吸湿纱以及色纱,所述吸湿纱和色纱沿里芯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里芯外包裹吸湿纱以及色纱,能通过色纱与吸湿纱相间设置,能增强纱线的层次感,并且对里芯进行保护,通过吸湿纱的设置,能提高混纺纱的吸湿导湿能力,从而提高纱线的吸湿导湿性能,具备良好的速干特性。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纱由若干股竹纤维加捻而成,所述色纱由若干股富强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富强纤维的捻向与竹纤维的捻向反向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用竹纤维材质,能通过竹纤维材质具备的高吸湿放湿、透气、抗菌抑菌的性能,提高面料穿着的舒适度,并且选用富强纤维材质的色纱,能提供富强纤维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提高面料的易染特性。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的上针织针排列为121212,所述面层的下针织针排列为111222。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层的上针和下针分别采用121212以及111222的织针排列,使面层具有良好的编织强度和稳定性。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涤纶拉伸变形丝的规格为150d/144f。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纶拉伸变形丝选用150d/144f的规格,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匹配混纺纱进行织造,综合提高面层的强度。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分别采用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以及浮线,四针道之间的浮线能使针织面料表面形成浮长线,提高针织面料表面的手感和柔软度,同时上针道中成圈组织的比例较大,能提高浮线处的编织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针织面料容易出现断裂脱散的情况,并且第五路至第九路中的集圈组织,能在纱线发生断裂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抗脱圈能力。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面层的三角配置图一;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面层的三角配置图二。
27.图中:1、基层;2、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9.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基层1,基层1的一侧缝合连接有面层2,面层2由单面四针道编织而成,面层2编织的花型以十八路为一循环,其组织结构依次为:
30.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
31.第五路至第九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集圈组织、成圈组织;
32.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组织、成圈组织;
33.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成圈组织、集圈组织。
34.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路至第四路、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纱线采用规格为150d/144f的涤纶拉伸变形丝,第五路至第九路、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纱线采用混纺纱,混纺纱包括里芯和包覆于里芯外的吸湿纱以及色纱,吸湿纱和色纱沿里芯的长度方向相间
设置,具体的,吸湿纱由若干股竹纤维加捻而成,色纱由若干股富强纤维加捻而成,富强纤维的捻向与竹纤维的捻向反向设置,并且面层2编织的经编机的上针织针排列为121212,面层2的下针织针排列为111222。
35.工作原理: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分别采用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以及浮线,四针道之间的浮线能使针织面料表面形成浮长线,提高针织面料表面的手感和柔软度,同时上针道中成圈组织的比例较大,能提高浮线处的编织强度,同时,第一路至第四路和第十路至十三路均采用涤纶拉伸变形丝,能通过涤纶材质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形变能力,从而解决了现有针织面料容易出现断裂脱散的情况,并且第五纱线至第九路以及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纱线采用混纺纱,能使面料具备混纺纱的综合物理性能,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和柔软度,同时通过第五路至第九路中的集圈组织,能在纱线发生断裂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抗脱圈能力。
36.里芯外包裹吸湿纱以及色纱,能通过色纱与吸湿纱相间设置,能增强纱线的层次感,并且对里芯进行保护,通过吸湿纱的设置,能提高混纺纱的吸湿导湿能力,从而提高纱线的吸湿导湿性能,具备良好的速干特性,具体选用竹纤维材质作为吸湿纱的材质,能通过竹纤维材质具备的高吸湿放湿、透气、抗菌抑菌的性能,提高面料穿着的舒适度,并且选用富强纤维材质的色纱,能提供富强纤维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提高面料的易染特性。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所述基层(1)的一侧缝合连接有面层(2),所述面层(2)由单面四针道编织而成,所述面层(2)编织的花型以十八路为一循环,其组织结构依次为:第一路至第四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第五路至第九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集圈组织、成圈组织;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组织结构均为成圈组织、成圈组织、浮线组织、成圈组织;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组织结构为浮线、浮线、成圈组织、集圈组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至第四路、第十路至第十三路的纱线采用涤纶拉伸变形丝,所述第五路至第九路、第十四路至第十八路的纱线采用混纺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包括里芯和包覆于里芯外的吸湿纱以及色纱,所述吸湿纱和色纱沿里芯的长度方向相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纱由若干股竹纤维加捻而成,所述色纱由若干股富强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富强纤维的捻向与竹纤维的捻向反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2)的上针织针排列为121212,所述面层(2)的下针织针排列为11122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拉伸变形丝的规格为150d/144f。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针纺面料,涉及纺织面料,旨在解决经编面料在穿着过程中,容易由于与外界的勾拉导致纱线出现断裂松散的情况,影响针织面料制成服饰的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基层,基层的一侧缝合连接有面层,面层由单面四针道编织而成,面层编织的花型以十八路为一循环。本实用新型四针道之间的浮线能使针织面料表面形成浮长线,提高针织面料表面的手感和柔软度,同时上针道中成圈组织的比例较大,能提高浮线处的编织强度,从而解决了现有针织面料容易出现断裂脱散的情况,并且通过吸湿纱的设置,能提高混纺纱的吸湿导湿能力,从而提高纱线的吸湿导湿性能,具备良好的速干特性。具备良好的速干特性。具备良好的速干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锋 金世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上田针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