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背景技术:2.多环芳烃(pah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稠环形式相连的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根据环的数量将pahs分为低分子量pahs(含有3环或少于3环)和高分子量(含有4环或以上),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地下水和大气中,其来源有化石燃料、煤气和煤焦油的生产、木材加工、石油泄漏以及废物焚烧等。pahs具有低水溶性和憎水性,会强烈地分配到非水相中,吸附于颗粒物上,土壤便成为其主要的环境归宿之一。残留在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不仅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土壤环境质量,而且还可以通过生物富集进入食物链,危机人体健康,急需绿色有效的修复技术。
3.相对于物理、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非破坏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中低浓度大面积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最广泛,主要是通过驯化土著微生物或人为投加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pahs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均离不开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见,微生物降解是污染物pahs迁移转化到最终降解的主要途径。用于pahs修复的微生物主要有3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及基因工程菌。实际修复中常从污染土壤中富集培养并分离pahs高效降解微生物种类,进行驯化后再应用于土壤修复以缩短微生物的适应时间、提高pahs降解效率。
4.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pahs在自然界中降解的主要途径,应用生物降解原理治理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经济、安全,所能处理的阈值低和残留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对降解pahs的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常见的微生物有红球菌属(rhod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芽胞杆菌属(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nckia)、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蓝细菌(cyanobacteria)、微球菌属(micr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弧菌属(vibrio)等。真菌也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研究较多的是白腐真菌(whiterotfungi)。有些藻类也能降解pahs,但因为它们光能自养的局限,其降解效率很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目前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单一pahs的能力,例如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戈登氏菌(gordonia)等,但环境中pahs通常以多种组分同时存在,呈现复合污染现象,并且高分子量pahs(4~6环pahs)对微生物生长有强抑制作用,生物可利用性很低,增加了降解的难度。研究表明,混合菌群作为一种多菌体共存的生物群体。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分解有机物,同时依靠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共生增殖及协同代谢作用降解环境中的有机物。并能激活其他具有净化功能的微生物,从而形成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具有降解多环
芳烃的菌株,但是由于菌株复配的复杂性,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仍未有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毛霉mucor sp.fmm(mu)、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f05(an)、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bfzg(my);
7.所述毛霉(mucor sp.fmm)已于2011年3月2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1092,保藏地址为武汉大学。
8.所述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f05)已于2011年3月2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1091,保藏地址为武汉大学。
9.所述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bfzg)已于2011年3月2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1083,保藏地址为武汉大学。
10.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由mu悬浮液、an悬浮液和my悬浮液以体积比1-2:1-2:1-2混合。
11.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1)将mu、an和my分别进行纯培养;
13.(2)将mu和my的培养液分别进行离心,收集mu和my的菌体,将an进行固体培养,收集an孢子;
14.(3)将获得的三种菌体分别用缓冲液重悬,然后将重悬后的菌液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悬浮液。
15.具体为在步骤(1)中,将mu和my分别接种于lb培养基中,在30℃、120r min-1
n条件下进行纯培养,分别得到mu的种子液和my的种子液,黑曲霉接种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子;
16.在步骤(2)中,毛霉,离心速度5000r min-1
,分别离心5min;分枝杆菌,离心速度8000r min-1
,分别离心5min;黑曲霉固体培养,收集黑色孢子。
17.在步骤(3)中,毛霉悬浮液浓度1.0-1.2g l-1
、黑曲霉孢子悬浮液浓度0.2-0.3g l-1
、分枝杆菌悬浮液的od
600
值为0.8-1.2;
18.在步骤(3)中,重悬后的mu菌液、an菌液和my菌液按照体积比2:1:1的比例混合均匀。
19.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降解环境中的多环芳烃。
20.所述多环芳烃为菲、芘。
21.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以20mg l-1
的接种量接种于多环芳烃污染液体培养基中,在30℃、120r min-1
振荡培养7d后检测降解效果。
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1.本发明确定了复合微生物菌剂中mu、an和my的复配比例,在该比例范围内,复合
微生物菌剂能够高效地去除菲和芘,菲、芘,去除率高达99.97%。
24.2.本发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可以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的修复,实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或水体的高效修复。
附图说明
25.图1为三株降解菌对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芘的降解效果;
26.图2为三株降解菌对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菲的降解效果;
27.图3为实施例1-5复合菌剂对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芘的降解效果;
28.图4为实施例1-5复合菌剂对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菲的降解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30.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培养基和试剂为:
31.细菌培养基(lb):胰蛋白胨10g l-1
,酵母粉5g l-1
,氯化钠10g l-1
,ph 7.2
±
0.2。
32.真菌培养基(pda):马铃薯去皮后洗净,称取200g切成小块,加1l水煮沸20min,滤去土豆块,冷却后加入20g葡萄糖,用水定容至1l,ph自然,制成pda培养基。
33.无机盐培养基(msm):(nh4)2so
4 1g l-1
,khpo
4 1g l-1
,k2hpo
4 1g l-1
,nacl 0.5g l-1
,fecl3·
6h2o 0.05g l-1
,cacl2·
2h2o 0.02g l-1
,葡萄糖10g l-1
,ph 7.2
±
0.2。
34.细菌固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g l-1
,酵母粉5g l-1
,氯化钠10g l-1
,ph 7.2
±
0.2,琼脂20g l-1
。
35.真菌固体培养基:马铃薯去皮后洗净,称取200g切成小块,加1l水煮沸20min,滤去土豆块,冷却后加入20g葡萄糖,用水定容至1l,ph自然,加入20g琼脂,煮沸制成pda固体培养基。
36.无机盐固体培养基:(nh4)2so
4 1g l-1
,khpo
4 1g l-1
,k2hpo41g l-1
,nacl 0.5g l-1
,fecl3·
6h2o 0.05g l-1
,cacl2·
2h2o 0.02g l-1
,葡萄糖10g l-1
,ph 7.2
±
0.2,琼脂20g l-1
。
37.pbs缓冲液配方:称取8g nacl,1.44g na2hpo4和0.24g kh2po4,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hc1调节溶液的ph值至7.4,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
38.实施例1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mu:an:my=1:1:1)
39.本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0.(1)mu悬浮液的制备
41.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mu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30℃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5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最后保持悬浮液浓度1.0g l-1
。
42.(2)an悬浮液的制备
43.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an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
子,制成悬浮液保持为浓度1.0g l-1
。
44.(3)my悬浮液的制备
45.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my到lb固体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28℃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8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调节菌液的od
600
值到1.0。
46.(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47.将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1: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48.实施例2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mu:an:my=2:1:1)
49.本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0.(1)mu悬浮液的制备
51.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mu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30℃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5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最后保持悬浮液浓度2.0g l-1
。
52.(2)an悬浮液的制备
53.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an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子,制成悬浮液保持为浓度1.0g l-1
。
54.(3)my悬浮液的制备
55.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my到lb固体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28℃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8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调节菌液的od
600
值到1.0。
56.(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57.将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2:1: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58.实施例3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mu:an:my=1:2:1)
59.本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0.(1)mu悬浮液的制备
61.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mu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30℃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5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最后保持悬浮液浓度1.0g l-1
。
62.(2)an悬浮液的制备
63.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an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子,制成悬浮液保持为浓度2.0g l-1
。
64.(3)my悬浮液的制备
65.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my到lb固体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28℃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8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调节菌液的od
600
值到1.0。
66.(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67.将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2: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68.实施例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mu:an:my=1:1:2)
69.本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0.(1)mu悬浮液的制备
71.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mu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30℃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5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最后保持悬浮液浓度1.0g l-1
。
72.(2)an悬浮液的制备
73.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an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子,制成悬浮液保持为浓度1.0g l-1
。
74.(3)my悬浮液的制备
75.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my到lb固体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28℃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8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调节菌液的od
600
值到2。
76.(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77.将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1:2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78.实施例5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mu:an:my=2:2:1)
79.本实施例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0.(1)mu悬浮液的制备
81.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mu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30℃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5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最后保持悬浮液浓度2.0g l-1
。
82.(2)an悬浮液的制备
83.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1块an到pda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48h后收集黑色孢子,制成悬浮液保持为浓度2.0g l-1
。
84.(3)my悬浮液的制备
85.用接种环从解冻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my到lb固体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培养。48h平板长出合适大小的菌落以后,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lb培养液中,于150r
·
min-1
,28℃摇床培养24h,作为种子液,将种子液在8000r
·
min-1
下离心3min,收集菌体,将收集得到的菌体用pbs缓冲液重悬两次,调节菌液的od
600
值到1.0。
86.(4)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87.将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2:2: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88.对比例
89.an悬浮液的制备与my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an和my两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1、2:1、1:2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对比例1-3。
90.mu悬浮液的制备与my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mu和my两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1、2:1、1:2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对比例4-6。
91.mu悬浮液的制备与an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mu和an两种菌体悬浮液按照体积比1:1、2:1、1:2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92.采用与实施例1不同的mu、an和my三种菌体悬浮液体积配比,设置对比例获取不同的三种菌配例。
93.应用例
94.1.单一微生物菌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芘
95.将mu、an和my三株降解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分别加入灭菌后的含芘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的真菌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中30℃、120r
·
min-1
培养7天,分别取0天和7天的培养基上清液测定芘的降解能力,每组处理设置2个平行,以不加菌作为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菌种命名-浓度1、2和空白对照ck-浓度1、2、3,结果见表1和图1。
96.溶液中的芘测量方法:
97.取振荡完全后的液体,提取的污染物用0.22μ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溶液中的芘。
98.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technologies 1200series),c-18柱,柱温30℃,流动相为水和乙腈(10%:90%),流速为1ml
·
min-1
,用时12min。
99.2.单一微生物菌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菲
100.将mu、an和my三株降解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分别加入灭菌后的含芘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的真菌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中30℃、120r
·
min-1
培养7天,分别取0天和7天的培养基上清液测定芘的降解能力,每组处理设置2个平行,以不加菌作为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菌种命名-浓度1、2和空白对照ck-浓度1、2、3。结果见表1和图2。
101.溶液中的菲测量方法:
102.取振荡完全后的液体,提取的污染物用0.22μ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溶液中的菲。
103.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technologies 1200series),c-18柱,柱温30℃,流动相为水和乙腈(10%:90%),流速为1ml
·
min-1
,用时12min。
104.3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芘
105.将实施例1-5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对比例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加入无机盐培养基
中降解芘(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30℃、120r
·
min-1
振荡培养7d后检测降解效果,每组处理设置2个平行,以不加菌作为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m(无机盐培养基体系)加复配比例-浓度1、2和空白对照ck-浓度1、2。筛选出最优复配比作为后续降解芘的复合菌剂。不同复配比的复合菌剂对芘的降解效果见表1和图3。
106.溶液中的芘测量方法:
107.取振荡完全后的液体,提取的污染物用0.22μ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溶液中的芘。
108.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technologies 1200series),c-18柱,柱温30℃,流动相为水和乙腈(10%:90%),流速为1ml
·
min-1
,用时12min。
109.试验例4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菲将实施例1-5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对比例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加入无机盐培养基中降解菲(浓度为5mg
·
l-1
和20mg
·
l-1
),30℃、120r
·
min-1
振荡培养7d后检测降解效果,每组处理设置2个平行,以不加菌作为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m(无机盐培养基体系)加复配比例-浓度1、2和空白对照ck-浓度1、2。筛选出最优复配比作为后续降解菲的复合菌剂。不同复配比的复合菌剂对菲的降解效果见表1和图4。
110.溶液中的菲测量方法:取振荡完全后的液体,提取的污染物用0.22μ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溶液中的菲。
111.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technologies 1200series),c-18柱,柱温30℃,流动相为水和乙腈(10%:90%),流速为1ml
·
min-1
,用时12min。
112.表1溶液中菲和芘的降解效果
113.[0114][0115]
由表1可知:在芘浓度为5mg
·
l-1
时,0~7d内,my对芘的降解率最高,其降解率为88.47%;mu对芘的降解率为88.01%;an对芘的降解率为86.04%。在芘浓度为20mg
·
l-1
时,0~7d内,my对芘的降解率最高,其降解率为79.28%;mu对芘的降解率为78.03%;an对芘的降解率为73.09%。
[0116]
由表1和图2可知:在菲浓度为5mg
·
l-1
时,0~7d内,mu对菲的降解率最高,其降解率为98.58%;my对菲的降解率为98.21%;an对菲的降解率为96.04%。在菲浓度为20mg
·
l-1
时,0~7d内,my对菲的降解率最高,其降解率为92.37%;mu对芘的降解率为89.65%;an对芘的降解率为86.24%。
[0117]
由表1和图3可知:在芘浓度为5mg
·
l-1
时,0~7d内,在mu:an:my为2: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相对较高,其降解率为96.58%;在mu:an:my为1: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95.08%;在mu:an:my为2: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94.72%;在mu:an:my为1: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94.64%;在mu:an:my为1:1:2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95.19%。在芘浓度为20mg
·
l-1
时,0~7d内,在mu:an:my为2: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相对较高,其降解率为76.28%;在mu:an:my为1: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74.90%;在mu:an:my为2: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77.13%;在mu:an:my为1: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75.45%;在mu:an:my为1:1:2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芘的降解率为75.77%,由此可见,在上述比例复配下,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明显优于单一菌剂。
[0118]
由表1和图4可知:在菲浓度为5mg
·
l-1
时,0~7d内,在mu:an:my为2:1:1时,复合微
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相对较高,其降解率为102.92%;在mu:an:my为1: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9.77%;在mu:an:my为2: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7.01%;在mu:an:my为1: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8.96%;在mu:an:my为1:1:2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9.34%。在菲浓度为20mg
·
l-1
时,0~7d内,在mu:an:my为2: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相对较高,其降解率为94.97%;在mu:an:my为1:1: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89.59%;在mu:an:my为2: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89.76%;在mu:an:my为1:2:1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3.54%;在mu:an:my为1:1:2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菲的降解率为93.94%,由此可见,在上述比例复配下,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明显优于单一菌剂。
[0119]
另外,由表1可见,实施例与对比例的区别在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组分及配比不同,活性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推断,组分及配比影响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本技术的实施例1-5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高效地去除菲和芘,菲、芘,去除率高达99.97%。
[0120]
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情况,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毛霉mucor sp.fmm(mu)、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f05(an)、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bfzg(my)。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由mu悬浮液、an悬浮液和my悬浮液以体积比1-2:1-2:1-2混合。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mu、an和my分别进行纯培养;(2)将mu和my的培养液分别进行离心,收集mu和my的菌体,将an进行固体培养,收集an孢子;(3)将获得的三种菌体分别用缓冲液重悬,然后将重悬后的菌液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悬浮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重悬后的菌液,mu悬浮液浓度为1.0-1.2g/l、an悬浮液浓度为0.2-0.3g/l、my悬浮液的od600值为0.8-1.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重悬后的mu菌液、重悬后的an菌液和重悬后的my菌液以体积比1-2:1-2:1-2混合均匀。6.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降解环境中的多环芳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环芳烃为菲、芘。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解多环芳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毛霉Mucor sp.FM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F05、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BFZG。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降解环境中的多环芳烃。本发明确定了复合微生物菌剂中Mu、An和My的复配比例,在该比例范围内,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高效地去除菲和芘,菲、芘,去除率高达99.97%。去除率高达99.97%。
技术研发人员:贾春云 刘泽浩 倪子钧 常柳 巩宗强 李晓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1.2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