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光线角度调节方法与流程

allin2023-05-03  44



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光线角度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显示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产品可以兼具图像获取、影音播放及语音通话等多种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显示产品具有横屏及竖屏等应用场景,实际使用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场景,并且可以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调节显示产品的俯仰角,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然而,显示产品上配置的摄像头模组的视场角(fov)及摄像模组光轴与显示平面的夹角在设计显示产品时就已确定,无法调整,这使得当用户对显示产品进行屏幕旋转或调节俯仰角度时,会导致摄像头模组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发生变化,从而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光线角度调节方法,使得显示装置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感知模块、摄像窗口、摄像模块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其中,感知模块设于显示屏上,用于检测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摄像窗口设于显示屏上;摄像模块与摄像窗口对准;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设于摄像窗口及摄像模块之间;控制模块分别与感知模块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感知模块检测的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并基于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
7.于一实施例中,光线角度调节模块包括壳体、起偏器、第一旋光器、第一胶合棱镜、第二旋光器及第二胶合棱镜;其中,起偏器、第一旋光器、第一胶合棱镜、第二旋光器及第二胶合棱镜依次平行设置在壳体内,且起偏器靠近于摄像窗口,第二胶合棱镜靠近于摄像模块;第一胶合棱镜胶合面的法线与第二胶合棱镜胶合面的法线分别位于不同平面内;第一胶合棱镜及第二胶合棱镜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8.于一实施例中,第一胶合棱镜由第一楔形镜及第二楔形镜构成,第一楔形镜的材料为冰洲石,第二楔形镜的材料为玻璃,第一楔形镜朝向第一旋光器,第二楔形镜朝向第二旋光器。
9.于一实施例中,第二胶合棱镜由第三楔形镜及第四楔形镜构成,第三楔形镜的材料为冰洲石,第四楔形镜的材料为亚克力,第三楔形镜朝向第二旋光器,第四楔形镜朝向摄像模块。
10.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旋光器及第二旋光器为tn液晶盒。
11.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旋光器由第一半波片及第一驱动件构成,第二旋光器由第二半波片及第二驱动件构成;其中,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半波片旋转;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半波片旋转。
12.于一实施例中,起偏器为偏光片。
13.于一实施例中,感知模块包括重力传感器及角度传感器;其中,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显示屏的显示状态;角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显示屏的俯仰角度。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线角度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
15.接收感知模块检测的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
16.根据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线角度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
18.接收感知模块检测的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
19.当俯仰角度未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不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及第二胶合棱镜后均不发生偏转;
20.当显示屏的显示状态为竖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不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后向第一预设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经过第二胶合棱镜后不发生偏转;
21.当显示屏的显示状态为横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及第二旋光器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后不发生偏转,直至经过第二胶合棱镜后向第二预设方向偏转。
2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感知模块检测显示装置中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使得控制模块能够基于上述检测结果,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能够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由此看出,本技术中通过在显示装置中设置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使得显示装置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的位置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胶合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胶合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32.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33.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4.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5.图标:
36.1-显示装置;10-摄像窗口;20-显示屏;30-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10-起偏器;320-第一旋光器;330-第一胶合棱镜;331-第一楔形镜;332-第二楔形镜;333-第一胶合面;340-第二旋光器;350-第二胶合棱镜;351-第三楔形镜;352-第四楔形镜;353-第二胶合面;40-摄像模块;50-控制模块;60-感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7.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4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2.请参照图1,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屏20及摄像窗口10;其中,摄像窗口10设于显示屏20上,显示屏20可以用于进行图像显示,显示屏20可以具有横屏及竖屏两种显示状态。具体的,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1可以为手机及平板电脑等。
43.请参照图2,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的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还包括摄像模块40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其中,摄像模块40与摄像窗口10对准;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设于摄像窗口10及摄像模块40之间;摄像模块40用于对入射光线进行光感成像,从而形成图像信息。
44.于一操作过程中,当用户使用显示装置1进行拍照时,光线由摄像窗口10射入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中,并经由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射入摄像模块40中,由摄像模块40对入射光线进行光感成像,从而最终形成图像信息。
45.请参照图3,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模块50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还包括感知模块60及控制模块50;其中,感知模块60设于显示屏20上,用于检测显
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模块50分别与感知模块60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电性连接,控制模块50用于接收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并基于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
46.在一实施例中,感知模块60包括重力传感器及角度传感器;其中,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角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显示屏20的俯仰角度。
47.于一操作过程中,当用户使用显示装置1进行拍照时,感知模块60对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模块50中。控制模块50在接收到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之后,向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使得光线从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射出时能够向预设方向偏转,从而实现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使得显示装置1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以保证用户的拍摄效果。
48.本技术中提供的显示装置1,通过感知模块60检测显示装置1中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使得控制模块50能够基于上述检测结果,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由此看出,本技术中通过在显示装置1中设置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使得显示装置1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49.请参照图4,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包括壳体、起偏器310、第一旋光器320、第一胶合棱镜330、第二旋光器340、第二胶合棱镜350;其中,起偏器310、第一旋光器320、第一胶合棱镜330、第二旋光器340及第二胶合棱镜350依次平行设置在壳体内,且起偏器310靠近于摄像窗口10,第二胶合棱镜350靠近于摄像模块40;第一胶合棱镜330及第二胶合棱镜350与控制模块50电性连接。其中,起偏器310用于对光线进行提纯处理,使得某一特定偏振状态的光线能够入射至第一旋光器320中,以便于对光线进行角度调节。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用于控制光线的偏振状态。具体的,当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工作时,会改变光线的偏振状态。
5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为tn液晶盒。此时,可以通过不加电压的方式使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工作。
5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旋光器320由第一半波片及第一驱动件构成,第二旋光器340由第二半波片及第二驱动件构成;其中,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半波片旋转;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半波片旋转。此时,可以通过向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施加电压的方式,使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工作。
52.请参照图5,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胶合棱镜3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胶合棱镜330由第一楔形镜331及第二楔形镜332构成,第一楔形镜331及第二楔形镜332通过第一胶合面333连接。其中,以图5中坐标系所标注的坐标方向为准时,第一胶合面333的法线在xoz平面内。第一楔形镜331朝向第一旋光器320,第二楔形镜332朝向第二旋光器340。其中,第一楔形镜331的材料为双折射材料。
5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楔形镜331的材料为冰洲石,第二楔形镜332的材料为玻璃。
5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楔形镜331的材料为经涂布、取向并固化后的单体液晶,第
二楔形镜332的材料为亚克力。
55.请参照图6,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胶合棱镜35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胶合棱镜350由第三楔形镜351及第四楔形镜352构成,第三楔形镜351及第四楔形镜352通过第二胶合面353连接。其中,以图6中坐标系所标注的坐标方向为准时,第二胶合面353的法线在yoz平面内。如图4所示,第三楔形镜351朝向第二旋光器340,第四楔形镜352朝向摄像模块40。其中,第三楔形镜351为双折射材料。
56.第三楔形镜351的材料为冰洲石,第四楔形镜352的材料为玻璃。
57.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楔形镜351的材料为经涂布、取向并固化后的单体液晶,第四楔形镜352的材料为亚克力。
58.于一操作过程中,当控制模块50接收到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后,控制模块50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的工作状态,调节光线在入射至第一胶合棱镜330及第二胶合棱镜350时的偏振状态,从而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后或在经过第二胶合棱镜350后能够向预设方向偏转,从而实现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使得显示装置1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以保证用户的拍摄效果。
59.下面以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为tn液晶盒为例,并结合显示装置1具体的应用场景,详细讲解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的工作原理:
60.请参照图7,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1的工作示意图。其中,图7中的直线代表光线的传播路径。
61.于一操作过程中,当用户使用显示装置1进行拍摄,且控制模块50基于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确定显示屏20的俯仰角度未超过预设值时,示例性的,预设值可以为0
°
,控制模块50可以向第二旋光器340输出电压信号,以使得第一旋光器320处于工作状态,使得第二旋光器340处于不工作状态。
62.当光线由摄像窗口10入射至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中后,起偏器310会对光线进行提纯处理,使得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能够入射到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旋光器320中,由第一旋光器320将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转变为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转换成功后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从第一旋光器320中射出并入射至第一胶合棱镜330中。此时,因第一楔形镜331和第二楔形镜332对处于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的折射率相同,所以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并不会发生偏转。进一步的,未发生偏转的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由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会经由处于不工作状态的第二旋光器340入射至第二胶合棱镜350中。因第三楔形镜351和第四楔形镜352对处于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的折射率相同,所以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仍然不会发生偏转。更进一步的,未发生偏转的光线由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会入射至摄像模块40中。由摄像模块40基于光线进行光感成像,形成图像信息,从而完成用户的拍摄需求。
63.通过此措施,当用户未调节显示装置1的俯仰角度时,控制模块50可以控制第一旋光器320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340不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及第二胶合棱镜350后均不发生偏转,从而保证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64.请参照图8,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1的工作示意图。其中,图8中的
直线代表光线的传播路径。
65.于一操作过程中,当用户使用显示装置1进行拍摄,且控制模块50基于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确定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为竖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示例性的,预设值可以为0
°
,控制模块50可以向第一旋光器320输出电压信号,以使得第一旋光器320处于不工作状态,使得第二旋光器340处于工作状态。
66.当光线由摄像窗口10入射至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中后,起偏器310会对光线进行提纯处理,使得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能够经由处于不工作状态的第一旋光器320入射至第一胶合棱镜330中。因此时,光线处于垂直偏振状态,所以第一楔形镜331和第二楔形镜332对此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垂直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会向预设方向偏转。其中,光线的偏转方向由第一胶合棱镜330中第一胶合面333的法线方向决定,本技术中因第一胶合面333的法线位于图8中所示的xoz平面,所以当光线沿图8中所标明的z方向传播时,根据折射原理垂直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会向图8中坐标系中所标明的x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由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会入射至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二旋光器340中,由第二旋光器340将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转换为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转换成功后具有x方向偏转角度的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从第二旋光器340射出后会入射至第二胶合棱镜350中。此时,因光线处于水平偏振状态,所以第三楔形镜351和第四楔形镜352对此光线的折射率相同,使得具有x方向偏转角度的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并不会发生偏转。最终,具有x方向偏转角度的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会入射至摄像模块40中。由摄像模块40基于光线进行光感成像,形成图像信息,从而完成用户的拍摄需求。
67.通过此措施,当用户使显示屏20处于竖屏状态,且未调节显示装置1的俯仰角度时,控制模块50可以控制第一旋光器320不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340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后向第一预设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经过第二胶合棱镜350后不发生偏转,从而保证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68.请参照图9,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显示装置1的工作示意图。其中,图9中的直线代表光线的传播路径。
69.于一操作过程中,当用户使用显示装置1进行拍摄,且控制模块50基于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确定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为横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示例性的,预设值可以为0
°
,控制模块50可以不输出电压信号,以使得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均处于工作状态。
70.当光线由摄像窗口10入射至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中后,起偏器310会对光线进行提纯处理,使得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能够入射到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旋光器320中,由第一旋光器320将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转变为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转换成功后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从第一旋光器320射出后会入射至第一胶合棱镜330中。此时,因第一楔形镜331和第二楔形镜332对处于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的折射率相同,所以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并不会发生偏转。进一步的,未发生偏转的水平偏振状态光线在由第一胶合棱镜330射出后会入射至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二旋光器340中,由第二旋光器340将水平偏振状态的光线转变为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转换成功后垂直偏振状态的光线从第二旋光
器340中射出后会入射至第二胶合棱镜350中。此时,因光线处于垂直偏振状态,所以第三楔形镜351和第四楔形镜352对此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垂直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会向预设方向偏转。其中,光线的偏转方向由第二胶合棱镜350中第二胶合面353的法线方向决定,本技术中因第一胶合面333的法线位于yoz平面,所以当光线沿图9中所标明的z方向传播时,根据折射原理垂直偏振状态光线在从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会向图9中坐标系中所标明的y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由第二胶合棱镜350射出后会入射至摄像模块40中。由摄像模块40基于光线进行光感成像,形成图像信息,从而完成用户的拍摄需求。
71.通过此措施,当用户使显示屏处于横屏状态,且未调节显示装置1的俯仰角度时,控制模块50可以控制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后不发生偏转,直至经过第二胶合棱镜350后向第二预设方向偏转,从而保证摄像模块40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72.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光线角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210-步骤s220。
73.步骤s210:接收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
74.步骤s220:根据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30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40时的入射角度。
75.其中,此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请参照上述图3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76.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示出的光线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光线角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310-步骤s340。
77.步骤s310:接收感知模块60检测的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
78.步骤s320:当俯仰角度未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320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340不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及第二胶合棱镜350后均不发生偏转。
79.步骤s330:当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为竖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320不工作,控制第二旋光器340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后向第一预设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经过第二胶合棱镜350后不发生偏转;
80.步骤s340:当显示屏20的显示状态为横屏状态且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第一旋光器320及第二旋光器340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第一胶合棱镜330后不发生偏转,直至经过第二胶合棱镜350后向第二预设方向偏转。
81.其中,此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请参照上述图7-图9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8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感知模块,设于所述显示屏上,用于检测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摄像窗口,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摄像模块,与所述摄像窗口对准;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设于所述摄像窗口及所述摄像模块之间;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感知模块及所述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感知模块检测的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并基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所述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所述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角度调节模块包括壳体、起偏器、第一旋光器、第一胶合棱镜、第二旋光器、第二胶合棱镜;所述起偏器、所述第一旋光器、所述第一胶合棱镜、所述第二旋光器及所述第二胶合棱镜依次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起偏器靠近于所述摄像窗口,所述第二胶合棱镜靠近于所述摄像模块;所述第一胶合棱镜胶合面的法线与所述第二胶合棱镜胶合面的法线分别位于不同平面内;所述第一胶合棱镜及所述第二胶合棱镜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合棱镜由第一楔形镜及第二楔形镜构成,所述第一楔形镜的材料为冰洲石,所述第二楔形镜的材料为玻璃,所述第一楔形镜朝向所述第一旋光器,所述第二楔形镜朝向所述第二旋光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胶合棱镜由第三楔形镜及第四楔形镜构成,所述第三楔形镜的材料为冰洲石,所述第四楔形镜的材料为亚克力,所述第三楔形镜朝向所述第二旋光器,所述第四楔形镜朝向所述摄像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光器及所述第二旋光器为tn液晶盒。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光器由第一半波片及第一驱动件构成,所述第二旋光器由第二半波片及第二驱动件构成;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半波片旋转;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半波片旋转。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偏器为偏光片。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模块包括: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角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显示屏的俯仰角度。9.一种光线角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感知模块检测的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根据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所述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所述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10.一种光线角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2-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感知模块检测的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当所述俯仰角度未超过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旋光器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旋光器不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一胶合棱镜及所述第二胶合棱镜后均不发生偏转;当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为竖屏状态且所述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旋光器不工作,控制所述第二旋光器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一胶合棱镜后向第一预设方向偏转,偏转后的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二胶合棱镜后不发生偏转;当所述显示屏的显示状态为横屏状态且所述俯仰角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旋光器及所述第二旋光器工作,以使得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一胶合棱镜后不发生偏转,直至经过所述第二胶合棱镜后向第二预设方向偏转。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光线角度调节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感知模块、摄像窗口、摄像模块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其中,感知模块设于显示屏上,用于检测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摄像窗口设于显示屏上;摄像模块与摄像窗口对准;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设于摄像窗口及摄像模块之间;控制模块分别与感知模块及光线角度调节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感知模块检测的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并基于显示屏的显示状态和俯仰角度,控制光线角度调节模块调节光线入射至摄像模块时的入射角度。本申请中使得显示装置处于任意应用场景时,摄像模块相对于用户的拍摄范围能够均处于预设范围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技术研发人员:赵飞 陆小松 蒋祝妙 蒲天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08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09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