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2.胸外科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主要指食道、肺部、纵隔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乳腺外科领域也被归入这个专科,其中又以肺外科和食道外科为主。胸外科手术通常会破坏上肢肌肉和神经,所以胸外科手术病人要进行康复训练。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被人们广泛使用。
3.目前市场上存在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但是这些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不易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且对双肩训练强度不一致,不能满足人们对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的要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包括承力板,所述承力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且承力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且承重板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若干个重力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滑柱,所述滑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轴心轮,所述重力板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负重板,所述轴心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承重线。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重板的顶部一侧设置连接有转柄,所述转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缠绕盘,所述缠绕盘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链,所述连接链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柱,所述重力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槽孔。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轮,且顶板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线轴轮,所述分线轴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力线,所述拉力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板凳。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重板与重力板之间通过插接柱嵌入槽孔进行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重线与拉力线之间通过连接柱进行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板凳、重力板、负重板、轴心轮、承重线、连接轴轮、连接柱、分线轴轮、拉力线和把手,病患可坐在板凳上,双手拉动把手,使得拉力线受到拉力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承重线在轴心轮和连接轴轮上进行运转,使得承重线带动底部的负重板进行上升运动,使得负重板带动底部的重力板进行移动,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承重线与拉力线之间通过连接柱进行连接,分线轴轮可配合拉力线将承重线一端重力板的重量均匀分成两份,从而使病患在肩部训练时,双肩受到的反作用力一致,避免受力不均对患者肩部造成损伤,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的效率,方便了病患的使用。
14.2、通过转柄、连接轴、缠绕盘、连接链、插接柱和槽孔,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转柄,使得带动连接轴进行运转,从而带动连接轴外侧的缠绕盘进行旋转,可使缠绕在缠绕盘上的连接链进行收放延长,由于负重板与重力板之间通过插接柱嵌入槽孔进行连接,使得医护人员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来连接不同数量的重力板,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训练强度进行调节,防止训练负荷过大对病患造成痛苦,避免病患身体造成损伤,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方便了病患的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中负重板的剖面图;
17.图3为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18.图中:1、承力板;2、顶板;3、承重板;4、底板;5、板凳;6、重力板;7、滑柱;8、轴心轮;9、负重板;10、承重线;11、转柄;12、连接轴;13、缠绕盘;14、连接链;15、插接柱;16、槽孔;17、连接轴轮;18、连接柱;19、分线轴轮;20、拉力线;2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包括承力板1,承力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2,且承力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3,承重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4,且承重板3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若干个重力板6,承重板3的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滑柱7,滑柱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轴心轮8,重力板6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负重板9,轴心轮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承重线10,底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板凳5。
20.在图2中:负重板9的顶部一侧设置连接有转柄11,转柄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2,连接轴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缠绕盘13,缠绕盘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链14,连接链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柱15,重力板6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槽孔16,负重板9与重力板6之间通过插接柱15嵌入槽孔16进行连接,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转柄11,使得带动连接轴12进行运转,从而带动连接轴12外侧的缠绕盘13进行旋转,可使缠绕在缠绕盘13上的连接链14进行收放延长,由于负重板9与重力板6之间通过插接柱15嵌入槽孔16进行连接,使得医护人员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来连接不同数量的重力板6,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训练强度进行调节。
21.在图3中:顶板2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轮17,且顶板2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线轴轮19,分线轴轮19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力线20,拉力线2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21,承重线10与拉力线20之间通过连接柱18进行连接,双手拉动把手21,使得拉力线20受
到拉力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承重线10在轴心轮8和连接轴轮17上进行运转,使得承重线10带动底部的负重板9进行上升运动,使得负重板9带动底部的重力板6进行移动,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分线轴轮19可配合拉力线20将承重线10一端重力板6的重量均匀分成两份,从而使病患在肩部训练时,双肩受到的反作用力一致,避免受力不均对患者肩部造成损伤,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的效率。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病患可坐在板凳5上,双手拉动把手21,使得拉力线20受到拉力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承重线10在轴心轮8和连接轴轮17上进行运转,使得承重线10带动底部的负重板9进行上升运动,使得负重板9带动底部的重力板6进行移动,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承重线10与拉力线20之间通过连接柱18进行连接,分线轴轮19可配合拉力线20将承重线10一端重力板6的重量均匀分成两份,从而使病患在肩部训练时,双肩受到的反作用力一致,避免受力不均对患者肩部造成损伤,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的效率,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转柄11,使得带动连接轴12进行运转,从而带动连接轴12外侧的缠绕盘13进行旋转,可使缠绕在缠绕盘13上的连接链14进行收放延长,由于负重板9与重力板6之间通过插接柱15嵌入槽孔16进行连接,使得医护人员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来连接不同数量的重力板6,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训练强度进行调节,防止训练负荷过大对病患造成痛苦,避免病患身体造成损伤,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方便了病患的使用。
23.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包括承力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2),且承力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3),所述承重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4),且承重板(3)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若干个重力板(6),所述承重板(3)的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滑柱(7),所述滑柱(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轴心轮(8),所述重力板(6)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负重板(9),所述轴心轮(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承重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重板(9)的顶部一侧设置连接有转柄(11),所述转柄(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2),所述连接轴(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缠绕盘(13),所述缠绕盘(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链(14),所述连接链(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柱(15),所述重力板(6)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槽孔(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轴轮(17),且顶板(2)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分线轴轮(19),所述分线轴轮(19)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拉力线(20),所述拉力线(2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板凳(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重板(9)与重力板(6)之间通过插接柱(15)嵌入槽孔(16)进行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线(10)与拉力线(20)之间通过连接柱(18)进行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胸外科护理的肩部康复锻炼装置,包括承力板,所述承力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且承力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且承重板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若干个重力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中间固定连接有滑柱,所述滑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轴心轮,所述重力板的顶部设置连接有负重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板凳、重力板、负重板、轴心轮、承重线、连接轴轮、连接柱、分线轴轮、拉力线和把手,病患可坐在板凳上,双手拉动把手,使得拉力线受到拉力向下移动使得承重线带动底部的负重板进行上升运动,使得负重板带动底部的重力板进行移动,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从而便于病患进行肩部康复锻炼。
技术研发人员:顾卉卉 曹晓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10.09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