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与气动冲击工具有关,尤指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
背景技术:2.第6图所示为一种已知的气动冲击工具,包括有一壳管91,其后端以一端塞92封闭,该壳管91以螺纹锁固一底座93,该底座93可供连接高压气体,壳管91中设有一可被高压气体驱动的锤体94,且壳管91前端设有一可被锤体94撞击以产生工作效果的工具头95。由于锤体94在被高压气体驱动前后反复移动时会造成振动,造成使用者的手不适,因而在该端塞92后方设置一具弹性的缓冲块96,用以减低壳管91的振动。然而由于端塞92是紧配合于壳管91上被固定,且壳管91与底座93是以螺纹紧密锁固,造成该缓冲块96被壳管91压制在底座93上定位,以致其变形缓冲能力不佳,影响减振的效果。
3.新型专利公告471377号及m467540号分别揭露一种利用弹簧减振的气动冲击工具,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在锤体后方设置弹簧,而471377号新型专利更在锤体前方设置另一弹簧,m467540号新型专利更在锤体前方设置弯弧的弹片,据此在锤体被高压气体驱动,往后移动时可以被后方弹簧缓冲,往前移动时可以被前方弹簧或弯弧弹片缓冲,达到减低振动的目的。锤体的作动频率高达每分钟数千次,即前述弹簧或弯弧弹片每分钟必须承受数千次压缩/伸张的变形,由于材料性质的先天限制以致其回复原状的动作速度不够快,不能在下一次被压缩前回复原状,则减振的效果会被限缩。
4.有鉴于此,如何改进上述问题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通过高压气体包围内管件,以对内管件产生稳定托持的力量,进而形成在工作中减少振动的功效。
6.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包括有:
7.一外筒壳,其设有一进气口及一进气通道;
8.一容设于该外筒壳中的内管件,其包括有一小径段及一大径段,该大径段外径稍小于该外筒壳内径,该内管件之中设有一可受高压气体驱动的锤体,该大径段后端与该外筒壳底端之间具有一气室,其中该气室连接该进气通道;
9.一设于该大径段外周的支撑环,其抵撑于该外筒壳内壁,使该外筒壳与该大径段之间形成有一筒状间隙,其中该筒状间隙与该气室相连通;
10.一设于该大径段外周的气密封环,其分别与该外筒壳及该大径段密接,其中该气密封环位于距离该大径段后端该大径段一半长度以上的位置。
11.较佳地,该内管件设有一与该气室相连通的第一气体流道,该锤体设有一第二气体流道,该第二气体流道基于该锤体的位置变化而选择地与该第一气体流道连通,进而改变该锤体被驱动移动的方向。
12.更进一步地,该外筒壳、该内管件、该进气通道、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延伸方向分别
与该锤体的移动方向相平行。
13.较佳地,该大径段后端以螺纹锁固有一端塞,该端塞朝该气室伸出一凸部,该凸部套设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于该端塞,另一端抵于该外筒壳底端一凹槽中。更进一步地,该端塞位于该大径段后端的中央位置,且该进气通道连接该气室的位置不正对于该端塞。
14.较佳地,该外筒壳前端锁固有一前筒壳,该前筒壳之中设有一工具头及一撞击部,该工具头连接该撞击部,该撞击部用以承受该锤体撞击。
15.较佳地,该内管件小径段上套设有一抵于该前筒壳缓冲件。更进一步地,该缓冲件两端分别设有一前齿部及一后齿部,二者交错分布。
16.较佳地,该内管件于该小径段与该大径段之间具有一阶部,该气密封环设于接近该阶部的位置。
17.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通过高压气体包围内管件,以对内管件产生稳定托持的力量,进而形成在工作中减少振动的功效。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21.图3a为第1图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22.图3b为第1图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
23.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
24.图6为已知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外筒壳;10:后端;100:底端;11:进气通道;12:进气口;13:控制阀;14:扳机;15:凹槽;16:螺纹;2:内管件;20:后端;21:小径段;22:大径段;221:第一环沟槽;222:第二环沟槽;23:端塞;231:凸部;232:弹簧;24:第一气体流道;25:内侧空间;26:阶部;3:支撑环;4:气密封环;5:气室;51:筒状间隙;6:锤体;61:第二气体流道;7:前筒壳;70:螺纹;71:工具头;72:撞击部;8:缓冲件;81:前端;811:前齿部;82:后端;821:后齿部;91:壳管;92:端塞;93:底座;94:锤体;95:工具头;96: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以下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28.请参阅第1、2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于本实施例中,该气动冲击工具为直型的。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构造包括有一外筒壳1、一内管件2、一支撑环3及一气密封环4。
29.该外筒壳1呈长直状,其内部设有一进气通道11,并于后端10形成有一进气口12,该进气口12用以连接高压气体供应源。该进气通道11中设有一用以控制气流通过与否的控制阀13,该控制阀13以一设于该外筒壳1上的扳机14以按压方式控制。
30.该内管件2包括有一小径段21及一大径段22,二者之间形成有一阶部26。该内管件
2容设于该外筒壳1之中,该大径段22后端20与该外筒壳1底端100之间的空间定义为一圆盘状气室5,且该气室5以一偏心位置连接该进气通道11,以供高压气体经控制阀13控制,由该进气通道11注入该气室5。该大径段22外径稍小于该外筒壳1内径,令该大径段22与该外筒壳1之间形成有一筒状间隙51,尤其重要的是,该筒状间隙51与该气室5相连通。该大径段22外周设有两个支撑环3,其以硬质材料制成而具有耐磨损的特性,例如聚四氟乙烯。参照第3a、3b图所示,上述该支撑环3抵撑于该外筒壳1内壁,使该内管件2被稳固地托持在该外筒壳1之中,同时亦确保该大径段22与该外筒壳1之间具有与该气室5相连通的筒状间隙51。于本实施例中,该大径段22外周设有两个第一环沟槽221,俾供该支撑环3嵌入其中。据此,当高压气体注入该气室5时,高压气体亦充入该筒状间隙51中,进而对该内管件2形成包围。
31.又该大径段22外周设有至少一个与该外筒壳1及该大径段22密接,用以阻断气流气密封环4,该气密封环4位于距离该大径段22后端20该大径段22一半长度以上的位置。由于该大径段22会不断的因振动而有位移现象,使该大径段22上的气密封环4与该外筒壳1之间不断地摩擦,因此于本实施例中,气密封环4有两个,其分别与该外筒壳1及该大径段22密接,进而阻断气流经过,以防止该气室5及该筒状间隙51中的气体外泄。再者,如第1、2图所示,本实施例该气密封环4位于该大径段22接近阶部26的位置,据此可确保该筒状间隙51具有足够的深度以对该大径段22形成包围。又该大径段22外周上两个第一环沟槽221之间设有两个第二环沟槽222,俾供该气密封环4嵌入其中。
32.上述该大径段22后端20中央位置以螺纹锁固有一端塞23,该端塞23朝该气室5伸出一凸部231。该气室5中设有一套于该凸部231外的弹簧232,该弹簧232一端抵于该端塞23,另一端抵于该外筒壳1底端一凹槽15中,使弹簧232不致与进气通道11相互干涉。该内管件2设有一第一气体流道24,其连接该气室5与该内管件2内侧空间25;而该内管件2内侧空间25中设有一可于一前位置与一后位置之间活动的锤体6,该锤体6中设有一呈t字形的第二气体流道61。当该锤体6位于如第4图所示的后位置时,该第二气体流道61与该第一气体流道24相接,则高压气体可经该第一气体流道24进入该第二气体流道61,再冲击至该端塞23后通过反弹而推动该锤体6往前移动。接着,当该锤体6移动至如第5图所示的前位置时,该第二气体流道61与该第一气体流道24错开而不相连通,则高压气体将直接推动该锤体6往后移动,直到该后位置。利用高压气体的持续注入,则该锤体6会在该内管件2之中产生前后反复的位移。
33.该外筒壳1前端连接有一前筒壳7,其中二者以螺纹16、螺纹70相互锁固。该内管件2小径段21上套设有一缓冲件8,其以两端分别与该阶部26及该前筒壳7相抵。该缓冲件8可为橡胶或弹簧,当该锤体6受高压气体驱动作动而使该内管件2产生振动时,可通过该缓冲件8变形以吸收振动。本实施例中,上述该缓冲件8前端81及后端82分别具有一前齿部811及一后齿部821,二者的齿呈交错分布,据此可在受到振动时更妥当地产生变形以缓解振动。
34.该前筒壳7之中设有一工具头71及一撞击部72。该工具头71可依实际使用需求而选择其结构形态。该撞击部72抵于该工具头71后端,用以接受该锤体6的往前反复撞击力量,进而将此力量传递至该工具头71,并促使其往前作动。
35.上述该外筒壳1、该内管件2、该进气通道11、该第一气体流道24延伸方向分别与该锤体6移动方向相平行,据此使整个气动冲击工具构成直形的结构形态。
36.在从该进气口12导入高压气体,经该进气通道11进入该气室5,再经该第一气体流
道24注入该内管件2内侧空间25后,该锤体6会被高压气体驱动而反复前后位移以令该工具头71产生冲击工件的工作效果,并同时导致该内管件2产生振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当高压气体被导入该气室5时,高压气体会一并充满该外筒壳1与该内管件2之间的筒状间隙51,进而对该内管件2形成来自全径向的托持力量。又该内管件2因该锤体6作动而振动时,由于高压气体为没有具体形状的物质,其在遭受挤压时不会产生如硬物相碰撞时的晃动感,因而可产生抑振的缓冲作用,有效减轻振动。更进一步地,由于高压气体同时充满该气室5及该筒状间隙51,故能均匀地作用在该内管件2上,使减振效果达到最大。
37.以上实施例揭示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举凡等效元件的置换,例如外筒壳形状为手枪形状等,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范畴。
38.综上所述,可使熟知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实用新型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依法提出申请。
技术特征:1.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筒壳,其设有一进气口及一进气通道;一容设于该外筒壳中的内管件,其包括有一小径段及一大径段,该大径段外径稍小于该外筒壳内径,该内管件之中设有一可受高压气体驱动的锤体,该大径段后端与该外筒壳底端之间具有一气室,其中该气室连接该进气通道;一设于该大径段外周的支撑环,其抵撑于该外筒壳内壁,使该外筒壳与该大径段之间形成有一筒状间隙,其中该筒状间隙与该气室相连通;一设于该大径段外周的气密封环,其分别与该外筒壳及该大径段密接,其中该气密封环位于距离该大径段后端该大径段一半长度以上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管件设有一与该气室相连通的第一气体流道,该锤体设有一第二气体流道,该第二气体流道基于该锤体的位置变化而选择地与该第一气体流道连通,进而改变该锤体被驱动移动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外筒壳、该内管件、该进气通道、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该锤体的移动方向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大径段后端以螺纹锁固有一端塞,该端塞朝该气室伸出一凸部,该凸部套设有一弹簧,该弹簧一端抵于该端塞,另一端抵于该外筒壳底端一凹槽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端塞位于该大径段后端的中央位置,且该进气通道连接该气室的位置不正对于该端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外筒壳前端锁固有一前筒壳,该前筒壳之中设有一工具头及一撞击部,该工具头连接该撞击部,该撞击部用以承受该锤体撞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管件小径段上套设有一抵于该前筒壳的缓冲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件两端分别设有一前齿部及一后齿部,二者交错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管件于该小径段与该大径段之间具有一阶部,该气密封环设于接近该阶部的位置。
技术总结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减振构造,包括有一外筒壳、一内管件、一支撑环及一气密封环。外筒壳设有一进气通道。内管件外径稍小于该外筒壳内径,其容设于外筒壳之中。内管件之中设有一可受高压气体驱动的锤体。内管件与外筒壳之间具有一连接进气通道的气室。支撑环及气密封环设于内管件外周,其中支撑环抵撑于外筒壳内壁,使外筒壳与内管件之间形成有一与气室相连通的筒状间隙,而气密封环位于远离内管件后端的位置,且密接外筒壳及内管件。且密接外筒壳及内管件。且密接外筒壳及内管件。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1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