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结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5-05  48



1.本发明涉及发光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结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人们对车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驾驶功能,而对于车辆的外观造型、颜色也都有着更高的追求。例如,可以发光的车身、车标以及车身外饰可以为使车辆实现更多的个性化设置,提高车辆的美观性,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3.目前,车身外饰的发光大多是通过光源来实现,以发光车标为例,通常发光车标是在车标上设置发光器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通过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就可以使车标实现发光。
4.然而,上述的发光器件占用空间较大,增大了发光车标的整体结构,不利于车辆的空间布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结构件和车辆,以解决现有发光车标通过发光器件发光,发光器件占用空间较大,增大了发光车标的整体尺寸,不利于车辆的空间布局的问题。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结构件,包括基材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发光膜层,所述发光膜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发光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一绝缘层;
7.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
8.还包括超导层,所述超导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所述超导层、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9.也即通过发光结构件的基材上形成发光膜层就能够实现发光结构件的发光效果,而且还能够具有较好的发光效果。也就是说,只需在发光结构件上设置发光膜层,并使发光膜层接通电源即可使发光结构件发光。而发光膜层厚度通常较薄,所需的空间更小,且结构自由度较高,对基材本身的结构和尺寸影响较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发光结构件的整体尺寸,从而有效提高车辆中结构件的合理布局。
10.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超导层依次层叠设置。
11.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基材至少包括外观面和与所述外观面相对的内侧面;
12.所述基材为透光基材,所述发光膜层设置在所述内侧面上;
13.或者,所述发光膜层设置在所述外观面上。
14.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面向所述基材的一
端上;
15.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端上。
16.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侧。
17.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色彩层;当所述发光膜层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所述色彩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与所述基材之间。
18.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包括色彩层;
19.当所述发光膜层位于所述外观面上,所述色彩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侧上。
20.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色彩层包括显色层和保护层,所述显色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
21.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超导层的成型材料至少包括超导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
22.所述超导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5%~7%,所述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45%~55%,所述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12%~18%,所述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25%,所述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5%。
2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发光结构件。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色彩层的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色彩层的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结构件的制备流程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结构件的制备流程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发光结构件;
ꢀꢀꢀꢀꢀꢀꢀꢀ
10-基材;
ꢀꢀꢀꢀꢀꢀꢀꢀꢀꢀꢀꢀꢀ
11-外观面;
35.12-内侧面;
ꢀꢀꢀꢀꢀꢀꢀꢀꢀꢀꢀꢀꢀ
20-发光膜层;
ꢀꢀꢀꢀꢀꢀꢀꢀꢀ
21-第一导电层;
36.22-第一绝缘层;
ꢀꢀꢀꢀꢀꢀꢀꢀꢀ
23-发光层;
ꢀꢀꢀꢀꢀꢀꢀꢀꢀꢀꢀ
24-第二导电层;
37.25-超导层;
ꢀꢀꢀꢀꢀꢀꢀꢀꢀꢀꢀꢀꢀ
26-第二绝缘层;
ꢀꢀꢀꢀꢀꢀꢀ
27-色彩层;
38.271-显色层;
ꢀꢀꢀꢀꢀꢀꢀꢀꢀꢀꢀꢀ
272-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结构件以及包括有该发光结构件的车辆,其中,该车辆可以是汽车、客车、小型卡车、大型卡车、火车、列车等任何需要发光功能的车辆。
41.以下以该车辆为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42.车辆可以包括有车体和发光结构件,该发光结构件可以是发光车标、发光格栅、发光车身等。或者,还可以是车辆中其他需要发光的结构件。
43.其中,该车辆还可以包括有方向盘、发动机、刹车、油门等,以实现车辆的正常行驶。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车辆还可以包括有其他用于实现其功能的结构件,例如,车辆外壳、车架、车门、车轮、车座椅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44.以发光车标为例,通常,为使车标能够发光,相关技术中,在车标上会设置发光器件,例如led灯,通过led灯发出的光来实现车标的发光。然而,上述的发光器件通常占用空间较大,其设置在车标上会增大车标的整体尺寸,不利于车辆上各个结构件的空间布局。而且,车标的发光需要借助光源(也即发光器件)实现,在设计车标时,还需要考虑发光器件的安装等问题,从而增加车标整体的设计难度,增加工作量。另外,通过发光器件来实现车标发光时,灵活性较低,难以实现车标上个性化图案的设置。
45.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光结构件,能够有效降低发光结构件的整体尺寸,减小其所需的设置空间,从而有效提高车辆中各个结构件的合理布局。
4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结构件100,参见图1所示,包括有基材10和设置在基材10上的发光膜层20,其中,基材10可以是车标、格栅,或者,还可以是其他任意需要发光的结构件。
48.其中,发光膜层20起到发光的作用,以实现发光结构件100的整体发光。发光膜层20可以是由多个膜层组成的,多个膜层可以层叠设置,各膜层可以是由油漆、涂料等形成的膜层。
49.基材10上发光膜层20的形成方式可以是多种的,例如,可以使各膜层首先成型,然后依次叠设在基材10上,从而在基材10上形成发光膜层20。或者,也可以是在基材10上通过喷涂等方式依次形成各膜层,从而在基材10上形成发光膜层20。
50.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在基材10上依次喷涂形成发光膜层20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发光膜层2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
51.其中,第一绝缘层22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1上,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均位于第一绝缘层22背向第一导电层21的一侧上,发光层23位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之间。并且发光层23与第二导电层24电连接,具体的,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可以由具有导电作用的材料形成,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可以接触而导通实现两者的电连接。
52.其中,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上可以分别连接电源电极,而第一绝缘层22
可以隔离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防止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发生接触而使发光膜层20出现短路现象。
53.具体的,在第一导电层21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图中未示出),第二导电层24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可以分别连接电源的电极,也就使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可以分别连接电源的电极,从而使发光膜层20能够与电源连接。
54.例如,第一连接端口可以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连接端口可以连接电源的负极。或者,还可以是第一连接端口连接电源的负极,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电源的正极。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以第一连接端口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电源的负极为例进行说明。
55.也即第一导电层21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二导电层24与电源的负极连接,而第一绝缘层22将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隔离,这样在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之间就会产生电场,而发光层23位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之间,发光层23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发光,从而使发光膜层20能够发光,也就使发光结构件100能够发光。
56.例如,发光层23中可以包括有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在电场的作用下,稀土内的电子就会发生跃迁、变化以及复合等现象而产生光。也就使发光层23能够在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产生的电场作用下而发光。
57.该发光膜层20中还包括有超导层25,超导层25可以是由超导材料形成的膜层,超导层25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22背向第一导电层21的一侧,并且超导层25与发光层23、第二导电层24电连接。超导层25与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三者之间可以采用两两接触的方式,实现三者的电性连接,例如,超导层25、第二导电层24和发光层23可以依次层叠设置,这样就使三者可以通过接触而实现相互导通,从而实现三者的电连接。
58.超导层能够提升发光层的发光性能,具体的,发光层23在电场中发出的光可以是由多个发光点形成,而超导层25可以使发光点的排布方式更加均匀且规律。超导层25还能够提高发光点的发光强度和面积,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相邻两个发光点之间的亮度,从而使发光层23发出的光更加均匀,有效提高发光膜层20的光效。
59.也即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光结构件100的基材10上形成发光膜层20就能够实现发光结构件100的发光,而且还能够具有较好的发光效果。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设置发光器件的方式,只需在发光结构件100的基材上设置发光膜层20,并使发光膜层20接通电源即可使发光结构件100发光。而发光膜层20厚度较薄,所需的空间更小,且结构自由度较高,对基材10自身的结构和尺寸影响较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发光结构件100的整体尺寸,从而有效提高车辆中结构件的合理布局。
60.同时,通过发光膜层20实现发光结构件100的发光,无需借助led等光源器件,也就无需考虑关于此类器件的固定安装等问题,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光结构件100的设计难度,降低工作量。
61.而且,发光膜层20具有较高的结构自由度,在发光结构件100上可以形成任意形状的图案,当发光膜层20接通电源后,就可以在发光结构件100上形成的任意形状的发光图案,能够有效满足车辆的个性化发光图案的设计需求,提高车辆的美观性。
62.同时,通过超导层25可以使发光层23发出更加均匀的光,从而有效提高发光膜层
20的光效,进一步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发光性能。另外,超导层25还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有助于发光膜层20的散热降温,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发光膜层20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发光膜层20的正常发光,从而有效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继续参见图1所示,其中,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第二导电层24和超导层25可以叠层设置,也即形成发光膜层20的上述膜层之间,可以按照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第二导电层24和超导层25的方式依次排列。
64.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膜层还可以按照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超导层25和第二导电层24的顺序依次排列。
65.或者,上述膜层还可以按照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超导层25、发光层23和第二导电层24顺序排列。
66.以下将以上述膜层按照第一导电层21、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第二导电层24和超导层25的排列顺序为例进行说明。
6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6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基材10可以包括有外观面11和与外观面11相对的内侧面12,其中,外观面11可以是基材10的观赏面,而内侧面12为基材10上与观赏面相对的一面。
69.其中,基材10可以是透明的基材,也即基材10可以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件,参见图1所示,发光膜层20可以设置在基材10的内侧面12上(也即与图1中外观面11相对的一面上)。发光膜层20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明的基材10,从而使发光结构件100能够发光。基材10可以对发光膜层2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或避免发光膜层20受到磕碰或刮蹭而出现残缺,从而有效提高发光膜层20的光效。
70.或者,参见图2所示,发光膜层20还可以设置在基材10的外观面11上(也即与图2中内侧面12相对的一面上),发光膜层20发出的光可以直接显现出来,无需穿过基材10。这样可以避免了基材10对发光膜层20的遮挡,减少或避免因基材10遮挡发光膜层20而出现光效不佳的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发光效果,提升发光结构件100的美观性。
71.应当理解的是,当发光膜层20设置在基材10的外观面11时,基材10可以是透明的基材。或者,也可以是非透明的基材。具体的,基材10的材质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
7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73.参见图3所示,其中,发光结构件100中还可以包括有第二绝缘层26,第二绝缘层26可以位于发光膜层20背向基材10的一端上。
74.第二绝缘层26具有较好绝缘性,可以有效阻断电流,避免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安全性。
75.参见图3所示,其中,发光膜层20在基材10上的设置方式,第一导电层21可以位于发光膜层20面向基材10的一端上,也即第一导电层21靠近基材10设置,也就是说,在基材10上形成发光膜层20时,可以先将第一导电层21涂设在基材10上,然后再依次涂设第一绝缘层22、发光层23、第二导电层24和超导层25。
76.第二绝缘层26可以设置超导层25背向第二导电层24的一侧上。
77.或者,参见图4所示,发光膜层20在基材10上的设置方式,第一导电层21位于发光膜层20背向基材10的一端上,也即超导层25位于发光膜层20面向基材10的一端,超导层25邻近基材设置。也就是说,在基材上形成发光膜层20时,可以先将超导层25涂设在基材10上,然后再依次涂设第二导电层24、发光层23、第一绝缘层22和第一导电层21。
78.第二绝缘层26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21背向第一绝缘层22的一侧上。
79.其中,第二绝缘层26可以是由具有绝缘性能的油漆、涂料等形成的膜层,第二绝缘层26可以首先成型,然后再叠设在超导层25或第一导电层21上。或者,第二绝缘层26还可以通过喷涂等方式涂设在超导层25或第一导电层21上,形成膜层,待膜层干燥后,即可形成第二绝缘层26。
8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色彩层的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有色彩层的发光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81.参见图5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膜层20还可以包括有色彩层27,色彩层27可以是具有颜色的膜层,发光膜层20发出的光可以经过色彩层27之后照射,从而使发光结构件100能够发出不同色彩的光,进一步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个性化设计,提升发光结构件100的美观性。
82.其中,当发光膜层20设置在透明基材10的内侧面12时,参见图5所示,色彩层27可以位于发光膜层20与基材10之间,也即,当发光膜层20涂设在基材10的内侧面12时,可以先将色彩层27涂设在基材10的内侧面12(也即与图中外观面11相对的一面)上,然后再进行其他膜层的涂设。这样发光层23发出的光通过色彩层27后,就可以使发光膜层20发出彩色的光,能够有效满足发光结构件100的不同色彩需求。
83.当发光膜层20位于基材10的外观面11时,参见图6所示,色彩层27可以位于发光膜层20背向基材10的一侧上。也即,当发光膜层20设置在基材10的外观面11时,可以先依次涂设超导层25、第二导电层24、发光层23、第一绝缘层22、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绝缘层26,最后在第二绝缘层26上设置色彩层27。这样发光层23发出的光也可以通过色彩层27,使发光膜层20发出彩色的光,从而有效满足发光结构件100的色彩需求。
84.其中,色彩层27可以是由油漆、涂料等形成的膜层,色彩层27可以首先成型,然后,再将成型后的色彩层27设置在发光结构件100中。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喷涂等方式在基材10或第二绝缘层26上涂设并形成彩色膜层,待膜层干燥后即可形成色彩层27。
85.色彩层可以是单独的颜色,或者,色彩层也可以由多种颜色组成,具体的,色彩层27的颜色可以包括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或者,还可是其他的任意颜色,色彩层27的颜色可以根据发光结构件100的设计需求以及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
86.需要说明的是,当发光膜层20设置在透明基材10的内侧面12,色彩层27位于发光膜层20与基材10之间,基材10对色彩层27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因此色彩层27可以仅包括显色层。显色层可以是具有颜色的膜层,显色层可以显示色彩,而使发光膜层20能够发出彩色的光。
87.而当发光膜层20位于基材10的外观面11,色彩层27位于发光膜层20背向基材10的一侧上时,参见图6所示,色彩层27可以包括有显色层271和保护层272,显色层271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26和保护层272之间。保护层272可以是透明的膜层,保护层272可以对显色层271提供保护,防止显色层271受到刮蹭或磕碰,避免显色层271因刮蹭、磕碰而出现残缺,进
而影响发光膜层20的色彩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光效,提升美观性。
88.其中,显色层271的可以是由油漆、涂料等形成的膜层,显色层271可以首先成型,然后,再将成型后的显色层271设置在发光结构件100中。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喷涂等方式在基材10或第二绝缘层26上涂设并形成彩色膜层,待膜层干燥后即可形成显色层271。
89.而保护层272可以是由透明的油漆、涂料等形成的膜层,例如,保护层272可以是清漆形成的膜层。保护层可以首先成型,然后,再将成型后的保护层272设置在显色层271上。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喷涂等方式在显色层271涂设并形成保护膜层,待膜层干燥后即可形成保护层272。
9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超导层25的成份至少包括有超导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也即超导层25为由超导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等混合物质形成的膜层。
91.其中,超导材料是指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为零并且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它是超导层25中的重要组成材料。超导层25在与发光层23电连接时,能够使发光层23发出均匀的光,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光效。
92.其中,丙烯酸树脂和聚酯树脂可以为超导层25提供一定黏结性,能够提高超导层25与基材10、其他膜层之间的粘接性,提升发光膜层2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或者,在超导层25中还可以包括有其他树脂,以进一步提高超导层25的综合性能。
93.溶剂可以将超导材料、丙烯酸树脂和聚酯树脂等材料溶化,从而使上述材料均匀的溶合在一起以形成超导层25。而助剂,可以是用于提高超导层25其他性能的辅助材料,从而使超导层25具有更加优良的综合性能。
94.其中,超导材料可以是铜氧超导体、铁基超导体、硼化镁超导体等,或者,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超导材料,具体的,超导材料的成型材质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
95.溶剂可以是脂类溶剂,例如,醋酸丁脂、乙酸乙脂、醋酸乙脂、醋酸戊脂等,或者,也可以是酮类溶剂,例如,甲乙酮、丙酮、环已酮等。或者,溶剂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溶剂,能够均匀溶解上述材料即可。
96.其中,超导层25中超导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5%~7%,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5%~55%,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2%~18%,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0%~25%,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其他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小于5%。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超导层25中各个成分之间配比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高超导层25的综合性能。
97.具体的,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9%,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2.49%,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11%。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超导层25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含量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超导层25的综合性能。
98.其中,发光层23的成份可以包括有稀土、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也即发光层23为由稀土、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等混合物质形成的膜层。
99.其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在发光层23中的作用与超导层25中上述材料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在发光层23中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树脂材料,以进一步实现发光层23的其他性能。
100.其中,发光层23中的溶剂类型可以与超导层25中的溶剂类型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具体的,发光层23中的溶剂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此处也不再赘述。
101.其中,发光层23中的稀土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5%~50%,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2%~18%,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25%,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其他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5%~10%。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发光层23中各个成分之间配比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高发光层23的综合性能。
102.具体的,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7%,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4%,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9.75%,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3%。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层23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含量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层23的综合性能。
10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的成份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也即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可以是由导电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等混合物质分别形成的膜层。
104.其中,导电材料是指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它可以使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具有导电性能,从而使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在连接电极后可以产生电场,从而使发光层23发光,也就使发光结构件100能够发光。
105.其中,导电材料可以金属金属材料,例如,可以是铜、铝等。或者,导电材料也可以非金属材料,例如,石墨。其中,上述的材料可以是粉末状,例如,可以是铜粉、铝粉、石墨粉等,以方便溶剂将其溶化。
106.其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在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的作用与超导层25中上述材料的作用相同,此处也不再赘述。当然,在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也可以包括其他树脂材料,以进一步实现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的其他性能。
107.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的溶剂类型可以与超导层25中的溶剂类型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108.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的导电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7%,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0%~50%,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20%,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0%~28%,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0.2%~2%,其他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小于10%。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各个成分之间配比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高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的综合性能。
109.具体的,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6.23%,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7%,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3.95%,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0.82%。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含量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的综合性能。
1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4中各个成型材料的含量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本技术不作限制。
111.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的成份可以包括有绝缘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也即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可以是由绝缘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
树脂、溶剂和助剂等混合物质分别形成的膜层。
112.其中,绝缘材料是使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实现绝缘作用的关键因素,通过在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添加绝缘材料,能够使第一绝缘层22有效隔离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提高发光层23的光效。同时,还能够使第二绝缘层26起到较好的防触电作用,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安全性。
113.其中,绝缘材料可以是钛白粉、腻子粉,或者,还可以是其他的绝缘材料。具体的,绝缘材料的材质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
114.其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在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的作用与超导层25中上述材料的作用相同,此处也不再赘述。另外,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也可以包括有其他树脂,以进一步实现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的其他性能。
115.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的溶剂类型也可以与超导层25中的溶剂类型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116.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绝缘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45%~55%,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8%~15%,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25%,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5%,其他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小于15%。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各个成分之间配比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高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的综合性能。
117.具体的,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51%,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2%,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19.57%,助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为2.83%。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中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以及助剂含量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绝缘层22和第二绝缘层26的综合性能。
11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结构件的制备流程图。
1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以发光膜层20位于基材10的内侧面12,并且第一导电层21位于发光膜层20背向基材10的一端,超导层25邻近基材10设置为例,发光结构件100的成型过程可以包括:
120.s101:制备基材;
121.其中,该基材10可以是透明的基材10,例如,可以是透明的塑料件,该透明的基材10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
122.该基材10上可以向外延伸形成有两个端口,例如,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便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可以分别向两个端口延伸,以形成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
123.s102:前处理;
124.在涂设发光膜层20之前,可以对基材10进行前期的预处理,例如,清洁、去毛刺等,以使发光膜层20可以更好的与基材10连接,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5.s103:涂设超导层;
126.超导层25可以通过喷涂、涂刷等方式设置在基材10上,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设置在基材10上。
127.s104:干燥超导层;
128.超导层的干燥方法可以包括有烘烤、自然晾干、微波干燥等,例如,可以通过烘烤
的方法实现超导层25的干燥,具体的,可以将涂设有超导层25的基材10放置于烘烤箱内进行烘烤干燥,从而使超导层25干燥。
129.需要说明的是,在干燥超导层25之前,应当保证超导层25的清洁,防止杂质落在超导层25中而影响发光膜层20的正常发光。若有杂质,可通过擦拭等方法将杂质去除,再进行干燥,以保证超导层25的清洁。
130.s105:涂设第二导电层;
131.第二导电层24可以涂设在干燥的超导层25上,第二导电层24的涂设方法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涂设方法,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在涂设第二导电层24时,可以使部分第二导电层24向第二端口的方向延伸并覆盖第二端口,从而形成第二连接端口,以便第二导电层24连接电极。
132.s106:干燥第二导电层;
133.其中,第二导电层24的干燥方法以及干燥前的清洁作业,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干燥方法和清洁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134.s107:涂设发光层;
135.s108:干燥发光层;
136.发光层23可以涂设在干燥后的第二导电层24上,发光层23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也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进行。
137.s109:涂设第一绝缘层;
138.s1010:干燥第一绝缘层;
139.第一绝缘层22可以涂设在干燥后的发光层23上,第一绝缘层22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也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进行。
140.s1011:涂设第一导电层;
141.s1012:干燥第一导电层;
142.第一导电层21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也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143.其中,第一导电层21可以涂设在干燥后的第一绝缘层22上,以使第一绝缘层22能够隔离第一导电层21和发光层23,也即隔离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4。同时,在第一导电层21涂设的过程中,可以使部分第一导电层21向第一端口的方向延伸并覆盖第一端口,从而形成第一连接端口,以便第一导电层21连接电极。
144.s1013:涂设第二绝缘层;
145.s1014:干燥第二绝缘层。
146.其中,第二绝缘层26的涂设和干燥方法也可以参考超导层25的涂设和干燥方法,此处亦不再赘述。
147.第二绝缘层26可以涂设在干燥后的第一导电层21上,以将发光膜层20与外界隔离,防止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发光结构件100的安全性。
148.其中,根据发光结构件100的设计需求,在涂设超导层25之前,也即在步骤s102与s103步骤之间,可以先在基材10上设置色彩层27,例如,可以是涂设彩色油漆、涂料以形成色彩层27,或者,还可以是以贴膜的方式将彩色的膜片贴在基材上,以使发光结构件100可以发出彩色的光。
14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结构件的制备流程图。
15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以发光膜层20位于基材10的外观面11,并且第一导电层21位于发光膜层20面向基材10的一端为例进行说明。该发光结构件100的成型过程可以包括:
151.s201:制备基材;
152.s202:前处理;
153.s203:涂设第一导电层;
154.s204:干燥第一导电层;
155.s205:涂设第一绝缘层;
156.s206:干燥第一绝缘层;
157.s207:涂设发光层;
158.s208:干燥发光层;
159.s209:涂设第二导电层;
160.s2010:干燥第二导电层;
161.s2011:涂设超导层;
162.s2012:干燥超导层;
163.s2013:涂设第二绝缘层;
164.s2014:干燥第二绝缘层;
165.s2015:设置色彩层。
166.上述各个膜层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可以参考上一个实施例中各个膜层的涂设方法和干燥方法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167.其中,发光膜层20设置在基材10的外观面11时,基材10可以是透明的基材10,或者也可以是非透明的基材10,本技术不作限制。
168.另外,根据发光结构件100的设计需求,可以在第二绝缘层26上设置色彩层27,例如,可以是涂设彩色油漆、涂料以形成色彩层27,或者,还可以是以贴膜的方式将彩色的膜片贴在第二绝缘层26上。
169.以喷涂彩色涂料为例,具体的,可以先在第二绝缘层26上涂设显色层271,以使发光结构件100能够发出彩色的光。然后,在显色层271上可以涂设保护层272,以使保护层272能够对显色层271提供保护,减少或避免显色层271因磕碰、刮蹭而出现残缺,从而有效提高发光膜层20的光效,提升发光结构件100的美观性。
17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7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7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7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发光膜层,所述发光膜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发光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还包括超导层,所述超导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所述超导层、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超导层依次层叠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至少包括外观面和与所述外观面相对的内侧面;所述基材为透光基材,所述发光膜层设置在所述内侧面上;或者,所述发光膜层设置在所述外观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面向所述基材的一端上;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端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色彩层;当所述发光膜层位于所述内侧面上,所述色彩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与所述基材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色彩层;当所述发光膜层位于所述外观面上,所述色彩层位于所述发光膜层背向所述基材的一侧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层包括显色层和保护层,所述显色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导层的成型材料至少包括超导材料、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溶剂和助剂;所述超导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5%~7%,所述丙烯酸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45%~55%,所述聚酯树脂的质量百分比为12%~18%,所述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20%~25%,所述助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5%。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发光结构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结构件和车辆,发光结构件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上的发光膜层,发光膜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发光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发光层和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一绝缘层背向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发光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一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第二导电层上具有用于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还包括有超导层,超导层位于第一绝缘层背向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上,且超导层、发光层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发光膜层厚度较薄,所需的空间更小,且结构自由度较高,对基材本身的结构和尺寸变化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发光结构件的整体尺寸,从而有效提高车辆中结构件的合理布局。件的合理布局。件的合理布局。


技术研发人员:刘帮毅 杨婧 夏文科 陈稳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08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12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