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5-07  134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特别是公开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应用于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行业。


背景技术:

2.液柱塔湿法脱硫技术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使用。从国内实际运用情况看,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方形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简称液柱塔)本体太笨重,钢材耗量大。目前圆形喷淋脱硫吸收塔(简称喷淋塔)技术在国内脱硫工程中已被普遍采用,其采用的是喷淋塔需要的钢耗量几乎要比液柱式吸收塔少一半。但由于液柱塔为方塔,建造高度通常低于圆形的喷淋塔,且便于维护检修,所以液柱塔建造成本相对较低,在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行业仍有一定竞争力。
3.液柱塔的循环母管目前采用母管制,现有循环母管的结构是:各个独立的吸收塔循环泵出口全部汇入一根水平布置的母管管道,该母管管道通过一个巨大的180
°
u形弯,在升高6-10m处再次水平布置,并在循环母管上接几十个分支管道接入液柱塔内的喷浆管道,通过安装在喷浆管道上的喷嘴喷出浆液,所以循环母管口径很大,一般在dn800-dn2000mm,由于采用碳钢衬胶管道,再加上必需的管道法兰以及管道里流道的高浓度石膏浆液,因此脱硫系统工作运行中的循环母管整体重量非常大,且又由于循环母管布置在液柱塔一侧,使得液柱塔在钢结构设计时必需还要增加极大的计算荷载,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液柱塔的钢材耗量,同时也增加了了循环母管的材料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改变循环母管的结构,使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无论采用300mw,还是600mw,甚至1000mw容量的循环泵机组,都能使液柱塔本体钢材耗量降低20%以上,并同时减少整体占地面积和循环母管的材料用量。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液柱塔、与液柱塔管路连接的循环泵及分别与液柱塔和循环泵管路连接且用于液柱塔内浆液循环的循环母管,所述循环泵设置有若干台,分别固定于底面基座上,并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循环泵入口管道与位于液柱塔的下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每台所述循环泵对应的循环泵出口管道自循环泵出口处先垂直向上后再以90
°
向液柱塔外侧壁方向弯折,接近液柱塔外侧壁后继续90
°
垂直向上弯折,并分别在接近液柱塔的上层时与水平布置的上层循环母管接通,且位于上层循环母管正下方,所述上层循环母管的正上方设有高度不同的上、下两层分支管,由若干高低交错间隔布置的l字形分支管组成,其中若干处于低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若干处于高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所述的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和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出口分别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所述的上层循环母管为通径相同的水平管道。
6.所述的循环泵入口管道连接至循环泵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进口曲挠橡胶膨胀节,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与循环泵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出口曲挠橡胶膨胀节,所述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可以隔离循环泵和液柱塔工作中设备本体振动给整个循环管路系统带来的冲击。
7.在每个循环泵出口管道接近上层循环母管的垂直管路上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顺序在此管路下方向循环泵方向的弯折处设有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在弯折后的水平管路处设置第二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所述的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为利用液柱塔的钢梁做成的卡箍式滑动支撑,所述的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不仅向下延伸到地面,并同时支撑在循环泵房横梁上。
8.为控制循环泵出口管道中浆液的流速,在每个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上分别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排气阀和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碟阀,在接近循环泵出口处的循环泵出口管道上还设有压力表接口。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下层循环母管管路,各个独立的液柱塔循环泵出口不再先汇入同一根母管,而是各自上升到位于上层的循环母管处,再接通汇入循环母管,且循环母管采用通经不变的一根水平管道,所以本实用新型不仅能保证上层循环母管各个分支管处压力一致,而且整体结构紧凑,简化了循环母管系统,使循环母管系统的重量不作用在液柱塔上,给液柱塔钢结构设计减少了很大的计算荷载,从而减少了实际建造液柱塔的钢材耗量,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了循环母管的材料用量。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既减少了投资和工期,又能大大提高液柱塔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其建造快、成本低,且维修方便的特点,相应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是完全的国内自主设计,填补国内空白。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中上层循环母管处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12.图中:1、液柱塔;
13.2、循环泵; 21、循环泵入口管道; 22、循环泵出口管道;
14.31、循环泵进口曲挠橡胶膨胀节;
15.32、循环泵出口曲挠橡胶膨胀节;
16.4、压力表接口;
17.5、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排气阀;
18.6、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碟阀;
19.7、上层循环母管;
20.81、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
21.82、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
22.91、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
23.92、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
24.101、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
25.102、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
26.103、第二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根据附图1和附图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液柱塔1、循环泵2和循环母管,所述循环泵2设置有若干台,分别固定于底面基座上,并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循环泵入口管道21与位于液柱塔1的下腔室连通,浆液从液柱塔1的下腔室内流出,经循环泵入口管道21流向循环泵2,由于所述循环泵2设置位置与液柱塔1有一定距离,所以每台所述循环泵2对应的循环泵出口管道22自循环泵2出口处先垂直向上后再以90
°
向液柱塔1外侧壁方向弯折,接近液柱塔1外侧壁后继续90
°
垂直向上弯折,并分别在接近液柱塔1的上层时与水平布置的上层循环母管7接通,且位于上层循环母管7正下方,由若干循环泵2流出的浆液分别从相应的循环泵出口管道22进入上层循环母管7内汇合,所述上层循环母管7的正上方设有高度不同的上、下两层分支管,由若干高低交错间隔布置的l字形分支管组成,其中若干处于低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1,若干处于高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2,所述的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1和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2出口分别与液柱塔1上腔室连通。
29.所述的循环泵入口管道21连接至循环泵2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进口曲挠橡胶膨胀节31,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22与循环泵2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出口曲挠橡胶膨胀节32。所述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1与液柱塔1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91,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82与液柱塔1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92。
30.为控制循环泵出口管道22中浆液的流速,在每个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22上分别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排气阀5和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碟阀6,在接近循环泵2出口处的循环泵出口管道22上还设有压力表接口4,连接压力表进行管道内压力监测。为保证每个循环泵出口管道22运行中的稳定性,在每个循环泵出口管道22接近上层循环母管7的垂直管路上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101,顺序在此管路下方向循环泵2方向的弯折处设有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102、在弯折后的水平管路处设置第二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103。
31.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循环泵2对应连接的循环泵出口管道22均为各自独立与上层循环母管7连接,上层循环母管7为通径不变的水平管道,管内流速各处一样,保证各个分支管处压力一致。
32.整个循环管路系统的支撑点设计在靠近液柱塔1处的各个垂直向上弯折处,弯折处设置的固定支架向下延伸到地面,并同时支撑在循环泵房横梁上。同时,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101为利用液柱塔1的钢梁做成卡箍式的滑动支撑,来固定浆液管道可防止垂直向上管路段的晃动。循环泵2进、出口连接处以及上层循环母管7上的分支管与液柱塔1的连接处均安装有曲挠橡胶膨胀节,可以隔离循环泵2和液柱塔1工作中设备本体振动给整个循环管路系统带来的冲击。
33.本实用新型对循环泵出口管道22的弯折设计可保证整个循环管路系统的重量不
作用在液柱塔上,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高度不同的上、下两层分支管,经过对比分析研究,安装几十个分支管的结构与液柱塔内部的浆液喷淋管道的结构实现的效果和功能几乎完全一样。所以本实用新型在结构简化之后,仍然效果良好。
34.本实用新型中循环泵的进、出口管道、上层循环母管及其各分支管均采用碳钢衬胶材质。管道衬胶可在工厂完成后进行现场组装,个别不衬胶的调整段可现场安装后再拆下返厂衬胶,最后再运回现场重新安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液柱塔、与液柱塔管路连接的循环泵及分别与液柱塔和循环泵管路连接且用于液柱塔内浆液循环的循环母管,所述循环泵设置有若干台,分别固定于底面基座上,并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循环泵入口管道与位于液柱塔的下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每台所述循环泵对应的循环泵出口管道自循环泵出口处先垂直向上后再以90
°
向液柱塔外侧壁方向弯折,接近液柱塔外侧壁后继续90
°
垂直向上弯折,并分别在接近液柱塔的上层时与水平布置的上层循环母管接通,且位于上层循环母管正下方,所述上层循环母管的正上方设有高度不同的上、下两层分支管,由若干高低交错间隔布置的l字形分支管组成,其中若干处于低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若干处于高位置的分支管组成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所述的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和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出口分别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所述的上层循环母管为通径相同的水平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泵入口管道连接至循环泵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进口曲挠橡胶膨胀节,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与循环泵的接口处设有循环泵出口曲挠橡胶膨胀节,所述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下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与液柱塔上腔室连通接口处设有上层浆液入口分支管曲挠橡胶膨胀节。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循环泵出口管道接近上层循环母管的垂直管路上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顺序在此管路下方向循环泵方向的弯折处设有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在弯折后的水平管路处设置第二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所述的循环泵出口管道滑动支架为利用液柱塔的钢梁做成的卡箍式滑动支撑,所述的第一循环泵出口管道固定支架不仅向下延伸到地面,并同时支撑在循环泵房横梁上。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循环泵出口管道上分别设有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排气阀和循环泵出口管道电动碟阀,在接近循环泵出口处的循环泵出口管道上还设有压力表接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液柱式脱硫吸收塔用浆液循环母管的布置结构,包括液柱塔、循环泵及循环母管,所述循环泵设置有若干台,每台循环泵对应的循环泵出口管道自循环泵出口处先垂直向上后再以90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萱 杨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中芬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15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