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allin2023-08-31  143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塑料产品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塑胶产品通过注塑模具进行生产,并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螺杆搅拌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用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品,得到结构完整且尺寸精确的塑胶制品,进而能够进行批量生产形状复杂的部件。
3.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注塑模具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有些塑胶产品因其结构复杂导致在完成一次脱模动作后,塑胶件仍难以从型腔中取出,取件力度过大则易对塑胶产品造成损坏,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脱模效率。因而,实有必要设计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由此保证塑件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塑胶产品结构复杂而导致产品脱模时易损坏、脱模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组与下模组,所述下模组内设有一下模仁,所述上模组内设有一与所述下模仁相配合的上模仁,所述下模仁包括下模座板与第一行位机构,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所述上模仁包括上模座板与第二行位机构,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所述上模座板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
6.可选地,所述上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上模固定板与上模板,所述上模仁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内,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座板的注塑板、固设于所述注塑板内的多个上模滑块、固定于所述上模板内且限位所述上模滑块的多个行程限位块与安装于所述上模滑块且与所述行程限位块相互配合的多个脱模拉扣,所述注塑板内还设置有弹性件,多个所述上模滑块通过一第一弹性件成对连接。
7.可选地,所述注塑板设有一注塑槽,所述上模镶件设有一注塑孔,所述注塑孔的一端与所述注塑槽连接,所述注塑孔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组连接。
8.可选地,所述行程限位块设有一斜面,所述斜面的顶端设有一限位台,所述上模滑块与所述斜面抵接,且所述上模滑块限位于所述限位台。
9.可选地,所述上模滑块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脱模拉扣插入所述限位孔中,所述脱模拉扣设有一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孔,所述第二凸部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台。
10.可选地,所述下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板、垫板与下模固定板,所述下模仁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内,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包括多个固定设置在下模座板的固定斜楔、多个活动设置在所述下模座板且与所述固定斜楔相互扣接的活动斜楔与固定于所述活动斜楔的多个下模滑块。
11.可选地,多个所述下模滑块与一注塑件相互配合,所述注塑件还与所述上模镶件连接,所述注塑件与所述上模镶件共同配合完成注塑加工件成型。
12.可选地,所述下模固定板安装有一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固定板上的顶出座板、固定于所述顶出座板上的顶出固定板、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上且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与所述下模板的多根顶针。
13.可选地,所述顶出组件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上的多根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与所述下模板,所述弹簧杆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垫板与所述顶出固定板之间。
14.可选地,所述上模固定板上设置有一注塑口,所述注塑口固定安装一定位环所述注塑口下方设置一注塑管道,所述注塑管道与所述注塑槽连通,所述注塑管道贯穿所述上模固定板。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下模组内设有所述下模仁,且所述下模仁包括下模座板与第一行位机构,所述上模组内设有所述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包括上模座板与第二行位机构,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所述上模座板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注塑模具在脱模时,先控制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向两侧移动,后通过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带动所述上模镶件脱离倒扣,由此完成脱模动作,有效避免脱模时因力度过大使塑胶产品造成损坏,保证了塑胶产品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脱模效率,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行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行位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模镶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模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又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7.上模组—100
ꢀꢀꢀꢀꢀꢀꢀꢀꢀꢀꢀ
上模板—101
ꢀꢀꢀꢀꢀꢀꢀꢀꢀꢀ
第二行位机构—102
28.上模固定板—103
ꢀꢀꢀꢀꢀꢀꢀ
注塑口—104
ꢀꢀꢀꢀꢀꢀꢀꢀꢀꢀ
定位环—105
29.注塑管道—106
ꢀꢀꢀꢀꢀꢀꢀꢀꢀ
上模仁—110
ꢀꢀꢀꢀꢀꢀꢀꢀꢀꢀ
上模座板—111
30.注塑板—112
ꢀꢀꢀꢀꢀꢀꢀꢀꢀꢀꢀ
注塑槽—1121
ꢀꢀꢀꢀꢀꢀꢀꢀꢀ
上模镶件—113
31.注塑孔—1131
ꢀꢀꢀꢀꢀꢀꢀꢀꢀꢀ
上模滑块—114
ꢀꢀꢀꢀꢀꢀꢀꢀ
限位孔—1141
32.行程限位块—115
ꢀꢀꢀꢀꢀꢀꢀ
斜面—1151
ꢀꢀꢀꢀꢀꢀꢀꢀꢀꢀꢀ
限位台—1152
33.脱模拉扣—116
ꢀꢀꢀꢀꢀꢀꢀꢀꢀ
第一凸部—1161
ꢀꢀꢀꢀꢀꢀꢀ
第二凸部—1162
34.第一弹性件—117
ꢀꢀꢀꢀꢀꢀꢀ
下模组—200
ꢀꢀꢀꢀꢀꢀꢀꢀꢀꢀ
下模板—201
35.垫板—202
ꢀꢀꢀꢀꢀꢀꢀꢀꢀꢀꢀꢀꢀ
下模固定板—203
ꢀꢀꢀꢀꢀꢀ
注塑件—204
36.下模仁—210
ꢀꢀꢀꢀꢀꢀꢀꢀꢀꢀꢀ
下模座板—211
ꢀꢀꢀꢀꢀꢀꢀꢀ
第一行位机构—212
37.固定斜楔—2121
ꢀꢀꢀꢀꢀꢀꢀꢀ
活动斜楔—2122
ꢀꢀꢀꢀꢀꢀꢀ
下模滑块—2123
38.顶出组件—220
ꢀꢀꢀꢀꢀꢀꢀꢀꢀ
顶出座板—221
ꢀꢀꢀꢀꢀꢀꢀꢀ
顶出固定板—222
39.顶针—223
ꢀꢀꢀꢀꢀꢀꢀꢀꢀꢀꢀꢀꢀ
弹簧杆—224
ꢀꢀꢀꢀꢀꢀꢀꢀꢀꢀ
第二弹性件—225。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提供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组100与下模组200。所述下模组200 内设有一下模仁210,所述上模组100内设有一与所述下模仁210相配合的上模仁110,所述下模仁210包括下模座板211与第一行位机构212,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211,所述上模仁110包括上模座板111与第二行位机构102,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111,所述上模座板111 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113。
4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下模组200内设有所述下模仁210,且所述下模仁 210包括下模座板211与第一行位机构212,所述上模组100内设有所述上模仁 110,所述上模仁110包括上模座板111与第二行位机构102。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211,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 111,所述上模座板111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
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113;注塑模具在脱模时,先控制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向两侧移动,后通过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带动所述上模镶件113脱离倒扣,由此完成脱模动作,有效避免脱模时因力度过大使塑胶产品造成损坏,保证了塑胶产品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脱模效率,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46.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上模组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上模固定板103与上模板101。所述上模仁 110设置于所述上模板101内,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座板 111的注塑板112、固设于所述注塑板112内的多个上模滑块114、固定于所述上模板101内且限位所述上模滑块114的多个行程限位块115与安装于所述上模滑块114且与所述行程限位块115相互配合的多个脱模拉扣116,所述注塑板112内还设置有弹性件117,多个所述上模滑块114通过一第一弹性件117成对连接。通过在所述注塑板112内设置所述上模滑块114,所述脱模拉扣116插接在所述上模滑块114内,使所述上模滑块114在受到所述脱模拉扣116的拉力时运动;且所述行程限位块115固定于所述上模板101中,使所述行程限位块 115能够有效地限位所述上模滑块114的移动。
4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所述注塑板 112设有一注塑槽1121,所述上模镶件113设有一注塑孔1131,所述注塑孔1131 的一端与所述注塑槽1121连接,所述注塑孔1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组200 连接。通过在所述注塑板设置所述注塑槽1121,在所述上模镶件113上设置所述注塑孔1131,且所述注塑槽1121与所述注塑孔1131的一端连接,所述注塑孔1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组200连接,由此引导塑料射入至所述下模组200 内。
48.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5所示,所述行程限位块115设有一斜面1151,所述斜面1151的顶端设有一限位台1152,所述上模滑块114与所述斜面1151抵接,且所述上模滑块114限位于所述限位台1152。通过在所述行程限位块115设置所述斜面1151,且多个所述上模滑块114由所述第一弹性件117成对连接,使所述上模滑块114在受力位移后,所述第一弹性件117压缩,所述上模滑块114随着所述斜面115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还通过设置所述限位台1152,使所述上模滑块117在受到所述脱模拉扣116拉力位移后,限制所述上模滑块114的移动,有效控制所述上模滑块114的位移距离。
49.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滑块114设有一限位孔1141,所述脱模拉扣116插入所述限位孔1141中,所述脱模拉扣116设有一第一凸部1161与第二凸部1162,所述第一凸部1161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孔1141,所述第二凸部1162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台1152。通过将所述脱模拉扣116插入所述限位孔1141中,所述脱模拉扣116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凸部1161与所述限位孔1141相互配合,使所述脱模拉扣116运动时受到限位,所述脱模拉扣116在向上运动时不能从上模滑块114中脱出;还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凸部1162与所述限位台1152相互配合,使所述脱模拉扣116在向下运动时亦不能从上模滑块114中脱出,由此实现所述脱模拉扣116运动的限位。
5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下模组2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板201、垫板202与下模固定板203。所述下模仁210设置于所述下模板201内,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包括多个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模座板211的固定斜楔2121、活动设置在所述下模座板 211且与所述固定斜楔2121相互扣接的多个活动斜
楔2122与固定于所述活动斜楔2122的多个下模滑块2123,且多个所述下模滑块2123相互配合,使所述上模镶件113限制于所述下模滑块2123内。由于所述活动斜楔2122扣接于所述固定斜楔2121,故所述固定斜楔2121带动所述活动斜楔2122向外侧运动,且所述下模滑块2123固定于所述活动斜楔2122,故所述固定斜楔2121带动所述下模滑块2123运动。从而实现解除所述下模滑块2123对所述上模镶件113的限位,通过所述固定斜楔2121与所述活动斜楔2122相互配合的驱动方式,便于脱模的方便与快捷。
51.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下模滑块2123与一注塑件204相互配合,所述注塑件204还与所述上模镶件113连接,所述注塑件204与所述上模镶件113共同配合完成注塑加工件成型。通过多个所述下模滑块2123相互配合,将所述注塑件204 容置于所述下模滑块2123中,脱模时只需将所述下模滑块2123向外拉动,即可使所述注塑件204解除倒扣,从所述下模滑块2123中脱离;且所述注塑件204 与所述上模镶件113相连接,并由此注塑至所述注塑件204中。
52.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所述下模固定板203安装有一顶出组件220。所述顶出组件220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固定板203上的顶出座板221、固定于所述顶出座板221上的顶出固定板 222、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上且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202与所述下模板201的多根顶针223。
53.进一步地,所述顶出组件220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上的多根弹簧杆224。所述弹簧杆224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202与所述下模板201,所述弹簧杆224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225,所述第二弹性件225设置于所述垫板 202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之间。通过将所述顶出组件220设于所述下模组200 内,由所述第二弹性件225驱动所述顶出组件220移动,驱使所述顶块组件220 顶出注塑加工件。
54.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上模固定板103上设置有一注塑口104,所述注塑口104固定安装一定位环105,所述注塑口104下方设置一注塑管道106。所述注塑管道106与所述注塑槽1121 连通,所述注塑管道106贯穿所述上模固定板103。由所述注塑口104高压射入注塑料,实现注塑加工件的成型。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组(100)与下模组(200),所述下模组(200)内设有一下模仁(210),所述上模组(100)内设有一与所述下模仁(210)相配合的上模仁(110),所述下模仁(210)包括下模座板(211)与第一行位机构(212),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211),所述上模仁(110)包括上模座板(111)与第二行位机构(102),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111),所述上模座板(111)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上模固定板(103)与上模板(101),所述上模仁(110)设置于所述上模板(101)内,所述第二行位机构(102)包括固设于所述上模座板(111)的注塑板(112)、固设于所述注塑板(112)内的多个上模滑块(114)、固定于所述上模板(101)内且限位所述上模滑块(114)的多个行程限位块(115)与安装于所述上模滑块(114)且与所述行程限位块(115)相互配合的多个脱模拉扣(116),所述注塑板(112)内还设置有弹性件(117),多个所述上模滑块(114)通过一第一弹性件(117)成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板(112)设有一注塑槽(1121),所述上模镶件(113)设有一注塑孔(1131),所述注塑孔(1131)的一端与所述注塑槽(1121)连接,所述注塑孔(1131)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组(20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限位块(115)设有一斜面(1151),所述斜面(1151)的顶端设有一限位台(1152),所述上模滑块(114)与所述斜面(1151)抵接,且所述上模滑块(114)限位于所述限位台(115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滑块(114)设有一限位孔(1141),所述脱模拉扣(116)插入所述限位孔(1141)中,所述脱模拉扣(116)设有一第一凸部(1161)与第二凸部(1162),所述第一凸部(1161)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孔(1141),所述第二凸部(1162)活动抵接于所述限位台(1152)。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2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板(201)、垫板(202)与下模固定板(203),所述下模仁(210)设置于所述下模板(201)内,所述第一行位机构(212)包括多个固定设置在下模座板(211)的固定斜楔(2121)、多个活动设置在所述下模座板(211)且与所述固定斜楔(2121)相互扣接的活动斜楔(2122)与固定于所述活动斜楔(2122)的多个下模滑块(212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下模滑块(2123)与一注塑件(204)相互配合,所述注塑件(204)还与所述上模镶件(113)连接,所述注塑件(204)与所述上模镶件(113)共同配合完成注塑加工件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固定板(203)安装有一顶出组件(220),所述顶出组件(220)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模固定板(203)上的顶出座板(221)、固定于所述顶出座板(221)上的顶出固定板(222)、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上且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202)与所述下模板(201)的多根顶针(223)。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组件(220)还包括固设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上的多根弹簧杆(224),所述弹簧杆(224)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垫板(202)与所述下模板(201),所述弹簧杆(224)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225),所述第二弹性件(225)设置于所述垫板(202)与所述顶出固定板(22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固定板(103)上设置有一注塑口(104),所述注塑口(104)固定安装一定位环(105),所述注塑口(104)下方设置一注塑管道(106),所述注塑管道(106)与所述注塑槽(1121)连通,所述注塑管道(106)贯穿所述上模固定板(10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模组与下模组,所述下模组内设有一下模仁,所述上模组内设有一与所述下模仁相配合的上模仁,所述下模仁包括下模座板与第一行位机构,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固设于所述下模座板,所述上模仁包括上模座板与第二行位机构,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安装于所述上模座板,所述上模座板与所述第一行位机构之间容置有一上模镶件;注塑模具在脱模时,先控制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向两侧移动,后通过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带动所述上模镶件脱离倒扣,由此完成脱模动作,有效避免脱模时因力度过大使塑胶产品造成损坏,保证塑胶产品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脱模效率。提高脱模效率。提高脱模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冯俊伟 郭青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博罗县石湾镇海然润达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3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18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