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司机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
背景技术:2.在轨道车辆的司机室和乘客区之间需要设置间壁,用于隔断乘客和司机室,避免乘客干扰司机。但是现有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往往结构复杂,并且较为封闭,不便司机观察乘客区情况,更由于间壁的遮挡使得乘客区的前方视野受阻,特别是对于用于观光的悬挂式轨道车辆,往往要求乘客区的通透性更好,现有的间壁结构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3.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包括门、两个壁板和挡板,两个所述壁板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壁板顶部均设有所述挡板,所述门设置在两个所述壁板之间,所述门的一侧与任意一所述壁板铰接,所述挡板和/或所述门为透明材质。
4.可选地,所述挡板与所述壁板插接。
5.可选地,所述壁板的顶部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开口朝上,所述挡板的底部插入所述插槽内。
6.可选地,所述壁板包括第一装饰板、第二装饰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有所述插槽,所述第一装饰板贴合在所述安装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装饰板贴合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
7.可选地,所述壁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下方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板为蜂窝板。
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底座和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加固板贴合。
9.可选地,所述底座设有减重腔。
10.可选地,还包括l型架,所述l型架设置在所述壁板的边沿,所述l型架用于所述壁板与轨道车辆的墙体之间的连接。
11.可选地,还包括直角连接件,所述直角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壁板的底部,所述直角连接件用于所述壁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地板之间的连接。
12.可选地,还包括门吸组件,所述门吸组件包括吸头和吸座,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门的底部,所述吸座设置在轨道车辆的地板或者墙体上。
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设置了挡板,且门和挡板均为透明的,极大地提高了乘客区与司机室之间的通透性,使得整个间壁结构的上半部分全透明,因此乘客区前方的视野较为明亮,便于乘客观赏车辆前方的景致;由于门在两个壁板之间,而每个壁板上设置挡板,因此门也位于两个挡板之
间,使得整个间壁结构对称美观、视觉上较为舒适。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司机室侧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乘客侧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16.图3为图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间壁安装司机座椅及靠背的结构图;
18.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面图;
19.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7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8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9为图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座的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门;2-挡板;3-壁板;31-第一装饰板;32-第二装饰板;33-安装板;34
‑ꢀ
第二支撑板;35-第一支撑板;351-底座;352-加固板;36-减重腔;37-粘结层; 38-固定螺钉;4-吸头;5-吸座;6-l型架;7-直角连接件;8-预埋螺钉;91
‑ꢀ
靠背;92-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7.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说明书附图中所示z方向为上方,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下方。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该间壁结构设置在司机室和乘客区之间。该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包括门1、两个壁板3和挡板2。两个壁板3对称设置,每一个壁板3的顶部均设有一个挡板2,门1设置在两个壁板3之间,门1的一侧与任意一个壁板3铰接,门 1的另一侧可与另外一个壁板3的纵向边沿靠近或贴合。挡板2和门1均为透明材质。
29.具体地,两个壁板3处于同一平面内,门1的高度比壁板3的高度高。门1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壁板3通过合页铰接,门1上设有把手。挡板2的顶部与门1的顶部平齐。挡板2的一个侧边为直边,且与门紧邻;挡板2的另一个侧边为曲边。挡板2和门1均为透明材质,例如pc板、有机玻璃等。
30.本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由于设置了挡板2,且门1和挡板2均为透明的,因此乘客区前方的视野较为明亮,便于乘客观赏车辆前方的景致。保留壁板3的设计,便于壁板3给司机室内其他结构提供承载安装的位置,这样从乘客区观察到的司机室不至于有观感上的凌乱感。
31.如图3-图5所示,壁板3的远离门1的一侧垂直边沿设有多个l型架6, l型架6用于壁板3与轨道车辆的墙体之间的连接。l型架6包括垂直且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
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壁板3固定连接,螺栓与壁板3之间设有圆形垫片;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轨道车辆的墙体固定连接,螺栓与墙体之间设有“n”型垫片。
32.壁板3底部设有直角连接件7,直角连接件7用于壁板3与轨道车辆的地板之间的连接。直角连接件7包括相互垂直并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设有螺钉孔,第一固定板与壁板3贴合,并通过螺栓与壁板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与轨道车辆的地板贴合,第二固定板与地板可以焊接或者第二固定板仅仅抵触地板。直角连接件7给壁板3提供进一步支撑,保障壁板3的直立状态,提高壁板3的安装可靠性。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三角支板,三角支板为直角三角形,三角支板的一个直角边与第一固定板连接,三角支板的另一个直角边与第二固定板连接,三角支板进一步提高直角连接件7的强度,从而提高壁板3的安装可靠性。
33.壁板3的司机室的一侧面上设有若干个预埋螺钉8,预埋螺钉8用于安装司机室内的其他结构。示例地,司机室内设有司机的座椅92,座椅92依靠壁板3设置,座椅92的靠背91则采用预埋螺钉8安装在壁板3上。如此不仅简化了司机座椅的结构,而且也极大节省了司机室的空间。
34.较佳地,挡板2与壁板3插接。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壁板3的顶部设有插槽,插槽开口朝上,挡板2的底部插入插槽内。由于插槽具有一定深度,且挡板具有一定高度,因此挡板顶部至列车天花板之间没有足够空间拔出挡板2,因此在不使用额外紧固零件的前提下,可实现挡板2与壁板3之间的位置固定。故挡板2与壁板3插接,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挡板2的底部设置插槽,使得壁板3的顶部插入挡板2的插槽内,以实现挡板2与壁板3之间的插接。
35.参见图6所示,也可以在壁板3上设置少量固定螺钉38,以进一步固定壁板3和挡板2。
36.如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壁板3包括多层结构。具体地,壁板3 包括第一装饰板31、第二装饰板32和安装板33,安装板33被第一装饰板31 和第二装饰板32夹在中间,即第一装饰板31贴合在安装板33的一侧,第二装饰板32贴合在安装板33的另一侧。
37.第一装饰板31通过粘结层37粘贴在安装板33的朝向乘客区的表面上,粘结层37为铺平的胶水。第二装饰板32粘贴在安装板33的朝向司机室的表面上。第一装饰板31和第二装饰板32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装饰板31和第二装饰板32均为整块成型的板材,例如为成型的铝板。安装板 33可以为铝型材。第一装饰板31和第二装饰板32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装饰花纹或者图案,也可以粘贴装饰画等,以提高壁板3的美观性。
38.如图7所示,安装板33的顶部设有插槽,插槽的槽口两侧壁的外表面设有阶梯结构,使得安装板33顶部的厚度小于安装板33的下部的厚度。挡板2 的底部插在安装板33的插槽内。
39.壁板3还包括第一支撑板35和第二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4贴合在第一支撑板35的一侧,第一支撑板35和第二支撑板34均设置在安装板33的下方。第二支撑板34为蜂窝板,例如为铝蜂窝板。第一支撑板35和第二支撑板34的存在,既能保障壁板3的强度,又能较大程度上减轻壁板3的重量。这对于悬挂式轨道车辆尤其重要,减重可提高悬挂式轨道车辆的安全性和制造难度。
40.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35包括底座351和加固板352,加固板352设置在底座351顶
部,加固板352与底座351一体成型。第一支撑板35可以为铝型材。第二支撑板34也设置在底座351顶部,且第二支撑板34与加固板 352贴合,第二支撑板34的外表面与底座351的外表面平齐。底座351设有减重腔36,减重腔36为掏空的腔室结构。底座351和加固板352既能提高壁板3垂直放置的稳定性,又有利于减轻壁板3的重量,从而减轻轨道车辆的重量。
41.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还包括门吸组件,门吸组件用于门1打开后,实现门1的固定。门吸组件包括吸头4 和吸座5,吸头4设置在门1的底部侧面上,吸座5设置在轨道车辆的地板或者墙体上。吸座5为u型叉形状,u型叉的两臂的相对面上设有磁铁。吸头 4可以卡入吸座5的u型叉内,并与吸座5吸牢。
42.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门(1)、两个壁板(3)和挡板(2),两个所述壁板(3)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壁板(3)顶部均设有所述挡板(2),所述门(1)设置在两个所述壁板(3)之间,所述门(1)的一侧与任意一所述壁板(3)铰接,所述挡板(2)和/或所述门(1)为透明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与所述壁板(3)插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3)的顶部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开口朝上,所述挡板(2)的底部插入所述插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3)包括第一装饰板(31)、第二装饰板(32)和安装板(33),所述安装板(33)的顶部设有所述插槽,所述第一装饰板(31)贴合在所述安装板(33)的一侧,所述第二装饰板(32)贴合在所述安装板(33)的另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板(33)下方的第一支撑板(35)和第二支撑板(34),所述第一支撑板(35)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4)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板(34)为蜂窝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5)包括底座(351)和加固板(352),所述加固板(352)设置在所述底座(351)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34)设置在所述底座(351)上方,且所述第二支撑板(34)与所述加固板(352)贴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51)设有减重腔(36)。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型架(6),所述l型架(6)设置在所述壁板(3)的边沿,所述l型架(6)用于所述壁板(3)与轨道车辆的墙体之间的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角连接件(7),所述直角连接件(7)设置在所述壁板(3)的底部,所述直角连接件(7)用于所述壁板(3)与轨道车辆的地板之间的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吸组件,所述门吸组件包括吸头(4)和吸座(5),所述吸头(4)设置在所述门(1)的底部,所述吸座(5)设置在轨道车辆的地板或者墙体上。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司机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包括门、两个壁板和挡板,两个所述壁板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壁板顶部均设有所述挡板,所述门设置在两个所述壁板之间,所述门的一侧与任意一所述壁板铰接,所述挡板和/或所述门为透明材质。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由于设置了挡板,且门和挡板均为透明的,因此乘客区前方的视野较为明亮,便于乘客观赏车辆前方的景致;挡板与壁板插接,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第二支撑板为蜂窝板、第一支撑板设有减重腔,有效减小了间壁结构整体的重量,从而减轻轨道车辆的重量;壁板边沿设置L型架和直角连接件,可以有效固定壁板和轨道车辆的车体。固定壁板和轨道车辆的车体。固定壁板和轨道车辆的车体。
技术研发人员:卞彬宇 张翔 曾介心 王志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