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输送的长距离输送带传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
背景技术:2.在工业生产中,目前传动是必不可少的,传动又可分为齿轮传动、输送带传动和链传动三种形式。带传动包含了两个或若干个输送带轮,通过输送带,将输送带轮的无限制的做旋转运动转化为输送带的动力传递,被广泛的用来进行机械传动,可以在轴之间传送能量。带传动和链传动结构简单,维护容易,价格低廉,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机械能量的输出。
3.带传动采用柔性的材料来制作输送带,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输送带容易产生伸长,从而降低带传动的摩擦力和链传动的啮合力,使张紧度下降,影响能量传输,降低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4.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较多的张紧轮调节机构,采用各种方式去调节输送带的张紧程度。但针对远距离、大载荷,尤其工作过程中输送带或发生伸长变化工况,带张紧机构尚无适合的传输和张紧装置适用。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长距离输送带传动及自动张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动力辊装置,其中,包括:
8.两气缸、两轴承座、第一钢辊和胶辊,所述胶辊和所述第一钢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钢辊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轴承座,每一所述轴承座均连接一所述气缸;
9.其中,所述气缸包括:气缸杆端、浮动接头和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浮动接头与所述轴套连接,所述气缸杆端与所述浮动接头连接。
10.一种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包括:上述的动力辊装置,
11.还包括:
12.驱动电机、第二钢辊、胀套和输送带,两所述第二钢辊设于同一高度,两所述第二钢辊之间具有距离,每一所述第二钢辊上分别套有一所述胀套,所述胀套紧贴所述第二钢辊的外表面设置,两所述第二钢辊和两所述胀套均设于所述输送带内,所述第二钢辊和所述胀套绷直所述输送带,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中部;
13.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钢辊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钢辊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一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一钢辊垂直与所述输送带设置,所述第一钢辊的两端在所述输送带的两侧的外侧,所述第一钢辊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下方,所述输送带缠绕所述第一钢辊半周,并沿着反方向缠绕所述胶辊半周。
14.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所述输送带的下半段的中部与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缠绕设置。
15.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所述第一钢辊设于所述胶辊的一侧的下方,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之间具有距离。
16.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所述输送带缠绕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的部分呈“s”形。
17.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所述第一钢辊穿过所述轴套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处。
18.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还包括:导轨副,所述导轨副环绕所述气缸的所述气缸杆端设置。
19.上述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中,所述导轨副的一端连接所述轴承座。
20.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远距离、大载荷、升温的带传动及运转过程中的张紧问题;
22.(2)本实用新型为组装件,便于安装调节维修,易于保养。
23.(3)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工况的不同以及输送带的伸长不同,调整气缸的伸长量,调整的第一钢辊的位置,进而调整到所需输送带的张紧程度,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并减轻了人工调整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俯视图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7.附图中:
28.1、第二钢辊;2、胀套;3、输送带;4、气缸;5、导轨副;6、轴承座;7、第一钢辊;8、胶辊;9、驱动电机;10、轴套;11、浮动接头;12、气缸杆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部分放大示意图。请参见图3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动力辊装置,包括:
31.两气缸4、两轴承座6、第一钢辊7和胶辊8,胶辊8和第一钢辊7平行设置,第一钢辊7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轴承座6,每一轴承座6均连接一气缸4;
32.其中,气缸4包括:气缸杆端12、浮动接头11和轴套10,轴套10与轴承座6连接,浮动接头11与轴套10连接,气缸杆端12与浮动接头11连接。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的俯视图示意图。请参见图2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包括:上述的动力辊装置,
34.还包括:
35.驱动电机9、第二钢辊1、胀套2和输送带3,两第二钢辊1设于同一高度,两第二钢辊1之间具有距离,每一第二钢辊1上分别套有一胀套2,胀套2紧贴第二钢辊1的外表面设置,两第二钢辊1和两胀套2均设于输送带3内,第二钢辊1和胀套2绷直输送带3,驱动电机9设于输送带3的中部;
36.其中,驱动电机9设于第一钢辊7的一端,驱动电机9与第一钢辊7连接,驱动电机9与一轴承座6连接,第一钢辊7垂直与输送带3设置,第一钢辊7的两端在输送带3的两侧的外侧,第一钢辊7设于输送带3的下方,输送带3缠绕第一钢辊7半周,并沿着反方向缠绕胶辊8半周。
3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两轴承座6支撑第一钢辊7。
3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气缸4和轴承座6柔性连接。
3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输送带3的下半段的中部与第一钢辊7和胶辊8缠绕设置。
4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钢辊7设于胶辊8的一侧的下方,第一钢辊7和胶辊8之间具有距离。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42.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4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输送带3缠绕第一钢辊7和胶辊8的部分呈“s”形。
44.如图3所示,输送带3的下半段的中部与第一钢辊7和胶辊8呈“s”形缠绕,并且进入的第一钢辊7的输送带3的部分和出胶辊8的输送带3的部分平行设置。
4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钢辊7穿过轴套10与轴承座6连接处。
4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导轨副5,导轨副5环绕气缸4的气缸杆端12设置。
4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导轨副5的一端连接轴承座6。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动力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气缸、两轴承座、第一钢辊和胶辊,所述胶辊和所述第一钢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钢辊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轴承座,每一所述轴承座均连接一所述气缸;其中,所述气缸包括:气缸杆端、浮动接头和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浮动接头与所述轴套连接,所述气缸杆端与所述浮动接头连接。2.一种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动力辊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第二钢辊、胀套和输送带,两所述第二钢辊设于同一高度,两所述第二钢辊之间具有距离,每一所述第二钢辊上分别套有一所述胀套,所述胀套紧贴所述第二钢辊的外表面设置,两所述第二钢辊和两所述胀套均设于所述输送带内,所述第二钢辊和所述胀套绷直所述输送带,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中部;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钢辊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钢辊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一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一钢辊垂直与所述输送带设置,所述第一钢辊的两端在所述输送带的两侧的外侧,所述第一钢辊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下方,所述输送带缠绕所述第一钢辊半周,并沿着反方向缠绕所述胶辊半周。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下半段的中部与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缠绕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辊设于所述胶辊的一侧的下方,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之间具有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缠绕所述第一钢辊和所述胶辊的部分呈“s”形。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辊穿过所述轴套与所述轴承座连接处。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轨副,所述导轨副环绕所述气缸的所述气缸杆端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用于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副的一端连接所述轴承座。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辊装置及带有张紧装置的输送带,包括:两气缸、两轴承座、第一钢辊和胶辊,胶辊和第一钢辊平行设置,第一钢辊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轴承座,每一轴承座均连接一气缸;其中,气缸包括:气缸杆端、浮动接头和轴套,轴套与轴承座连接,浮动接头与轴套连接,气缸杆端与浮动接头连接。还包括:驱动电机、第二钢辊、胀套和输送带。本实用新型为组装件,便于安装调节维修,易于保养。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工况的不同以及输送带的伸长不同,调整气缸的伸长量,调整的第一钢辊的位置,进而调整到所需输送带的张紧程度,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并减轻了人工调整的工作强度。并减轻了人工调整的工作强度。并减轻了人工调整的工作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陈昕 刘锐 韩德刚 廖伟东 高新刚 郭新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