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液冷机柜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3-26  21



1.本公开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液冷机柜。


背景技术:

2.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中心的发热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为确保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需部署用于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的制冷系统。
3.相关技术中,为满足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通常采用冷板液冷或浸没液冷等液冷技术。不断提升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一直是相关技术致力于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液冷机柜。
5.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所述数据中心包括至少一个机柜,每个所述机柜包括至少一个芯片,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系统和风冷循环系统;
6.所述液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包括的芯片进行制冷;
7.所述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中的设备进行制冷;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
8.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机柜,所述液冷机柜应用上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进行散热。
9.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10.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11.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12.图1为相关技术中数据中心的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相关技术中液冷系统与风冷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一种可选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公开提供的对两个机柜组进行散热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公开提供的室外机为风冷冷凝器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一种可选布置方式示意图;
17.图6为本公开提供的室外机为蒸发冷凝器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一种可选布置方式示意图;
18.图7为本公开提供的室外机为蒸发冷凝器时,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另一种
可选布置方式示意图;
19.图8为本公开提供的机柜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9为应用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数据中心包括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2.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23.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公开。
25.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26.(1)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因特网网络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以及存储数据信息。
27.(2)制冷工质,在制冷系统中循环、且不断产生相态变化,以实现制冷的物质;制冷工质是制冷循环中热量传递的载体;制冷工质也可以称为制冷剂。
28.(3)冷凝器,能把气体或蒸汽转变成液体,将结构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递到结构附近的空气中。
29.相关技术中,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冷系统主要包括:一次侧、中间换热单元和二次侧。其中,一次侧和二次侧以中间换热单元为界进行划分,一次侧至少包括:室外机01和第一液泵02;室外机01内至少包括冷凝器、管路和阀门,第一液泵02可以是水泵,冷凝器可以是散热冷却塔,如闭式塔或干冷器。中间换热单元03可以是水水换热器或水氟换热器等。二次侧至少包括:第二液泵04、液冷机柜05、管路和阀门;液冷机柜05可以是板式液冷机柜或浸没式液冷机柜。一次侧、中间换热单元和二次侧组成的液冷系统用于对机房07内的设备制冷,机房07内放置有服务器等设备,服务器可以放置于服务器机柜内。也就是说,一次侧是液冷系统中与中间换热单元和室外完成热交换过程的这一侧,二次侧是液冷系统中与机房07和中间换热单元完成热交换过程的这一侧。其中,一次侧的管路和二次侧的管路内用于设置制冷工质,且一次侧的管路和二次侧的管路内设置的制冷工质可以相同或不同,一次侧的管路和二次侧的管路通过中间换热单元进行热交换。一次侧的管路
内的制冷工质可为单相介质,如水、或水与防冻液的混合液等。二次侧的管路内的制冷工质可为单相介质或相变介质,单相介质可以为纯水或硅油,相变介质可以为卤素合成物等;其中,当二次侧的管路内的制冷工质为水时,第二液泵04为水泵;当制冷工质为非水时,第二液泵04可为氟泵。
30.图1所示的液冷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室外机01、第一液泵02、中间换热单元03及连接其管路共同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制冷工质在第一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其中,制冷工质进入中间换热单元03,在中间换热单元03完成热交换,经由中间换热单元03流出的制冷工质从中间换热单元03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制冷工质通过第一液泵02增压后经管路流入室外机01,经室外机01内的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然后,经由经室外机01流出的制冷工质再经由第一液泵02增压后再次进入中间换热单元03,再次从中间换热单元03吸收热量,从而形成冷却循环。液冷机柜05、第二液泵04及连接其管路共同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制冷工质在第二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流经液冷机柜05的制冷工质吸收柜内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制冷工质通过第二液泵04增压后经由管路流入中间换热单元03,在中间换热单元03中将热量散出,与流入中间换热单元03的第一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工质完成热交换,经热交换后,第一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工质带走热量,第二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工质热量降低,流出中间换热单元03的第二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工质经第二液泵04增压后再流入液冷机柜05,从而形成冷却循环。
31.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一套液冷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数据中心对散热的需求,存在制冷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可采用液冷系统与风冷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相关技术中液冷系统与风冷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图1所示的液冷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风冷空调06;其中,风冷空调06设置于二次侧,用于为机房07内提供制冷,风冷空调06用于控制冷量配比,可实现风冷空调06的制冷量为总制冷量的20%左右。
32.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风冷系统与液冷系统是两套完全独立的制冷系统,不仅导致制冷系统的成本高昂,而且不利于制冷系统的运维和施工。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能够提高制冷效率,降低制冷系统的成本,便于制冷系统的运维和施工。
3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一种可选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数据中心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机柜16,每个液冷机柜16包括至少一个芯片,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系统和风冷循环系统;其中,液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凝器14,用于对每个机柜包括的芯片进行制冷;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冷凝器24,用于对每个机柜中的设备进行制冷;第一冷凝器14和第二冷凝器24集成于一个室外机11内。
34.本公开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风冷循环系统和液冷循环系统,分别用于对机柜内的芯片以及机柜内的设备制冷,能够提高制冷效率。并且,液冷循环系统包括的第一冷凝器与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的第二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能够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成本,便于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运维和施工,提高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交付效率。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管路系统15;管路系统15包括:第一供液管路151、第一回液管路152、第二供液管路153和第二回液管路154;其中,第一供液
管路151和第一回液管路152为连通液冷机柜16与第一冷凝器14的管路;第二供液管路153和第二回液管路154为连通液冷机柜16与第二冷凝器24的管路。
36.如图3所示,第一供液管路151的一端与第一冷凝器14连接,第一供液管路151的另一端与液冷机柜16连接;第一回液管路152的一端与第一冷凝器14连接,第一回液管路152的另一端与液冷机柜16连接;第一供液管路151、第一回液管路152、液冷机柜16和第一冷凝器14构成一个液冷循环路径。第二供液管路153的一端与第二冷凝器24连接,第二供液管路153的另一端与液冷机柜16连接;第二回液管路154的一端与第二冷凝器24连接,第二回液管路154的另一端与液冷机柜16连接;第二供液管路153、第二回液管路154、液冷机柜16和第二冷凝器24形成一个液冷循环路径。
37.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液冷循环系统,第一供液管路151中的第一制冷工质经冷板后,由第一回液管路152进入第一冷凝器14;冷板贴附于芯片的表面,用于吸收所贴附的芯片的热量。
38.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液冷循环系统,第一供液管路151中的第一制冷工质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流经贴附于芯片的表面的冷板转换为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第一制冷工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中吸收冷板的热量。因此,通过第一制冷工质在冷板内实现相态转变,能够对冷板进行降温和散热,通过对贴附于芯片的冷板的降温和散热进而实现对芯片的散热。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由第一回液管路152进入第一冷凝器14,第一冷凝器14将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转换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在第一制冷工质由气态转换为液态的过程中,第一制冷工质携带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转换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由第一供液管路151再次流入冷板;如此,完成一次液冷循环。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供液管路151上位于第一冷凝器14和冷板之间的第一膨胀阀;第一膨胀阀,用于调节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的流量。
40.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负荷调节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的流量。作为示例,散热负荷可以根据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之前的温度以及第一制冷工质流出冷板的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如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之前的温度为35℃,第一制冷工质流出冷板的温度要求为42℃;但是,实际应用中第一制冷工质流出冷板的温度为50℃,表明冷板温度高,则需要控制第一膨胀阀,增加经第一膨胀阀后流入冷板的第一制冷工质的流量。如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之前的温度为35℃,第一制冷工质流出冷板的温度要求为42℃;但是,实际应用中第一制冷工质流出冷板的温度为38℃,表明冷板温度低,则需要控制第一膨胀阀,减小经第一膨胀阀后流入冷板的第一制冷工质的流量。作为示例,散热负荷可以根据第一制冷工质流入冷板的流量确定。如预设的流入冷板的流量小于预设的第一流量值,则需要通过调节第一膨胀阀,控制流入冷板的第一制冷工质的流量小于预设的第一流量值。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供液管路151上位于第一冷凝器和冷板之间的液泵12;液泵12,用于对将流入冷板的第一制冷工质加压。液泵可以是氟泵,氟泵可以是无油氟泵。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回液管路152上位于第一冷凝器14和冷板之间的气泵13;气泵13,用于对将流入第一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工质加压。气泵13可以是无油压缩机,作为示例,气泵13可以是磁悬浮压缩机或气悬浮压缩机。
43.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液冷循环系统,与相关技术中图1或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相比,无需中间换热单元,简化了液冷循环系统的结构,降低了多级换热导致的能源损失,提高了能源效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风冷循环系统,第二供液管路153中的第二制冷工质经风扇背板中的换热器后,由第二回液管路154进入第二冷凝器24;换热器用于吸收机柜中的设备的热量。
45.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风冷循环系统,第二供液管路153中的第二制冷工质为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经风扇背板中的换热器转换为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第一制冷工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中吸收风扇背板所处的环境中的热量。由于风扇背板所处的环境中的热量来源于机柜内的设备,因此,通过第二制冷工质在换热器内实现相态转变,能够对机柜内的设备散热。其中,风扇背板位于机柜内,散热器可以是钢管铝翅片或者微通道形式等。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由第二回液管路154进入第二冷凝器24,第二冷凝器24将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转换为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在第二制冷工质由气态转换为液态的过程中,第二制冷工质携带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转换为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由第二回液管路154再次流入换热器;如此,完成一次风冷循环。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供液管路153上位于第二冷凝器24和风扇背板之间的第二膨胀阀;第二膨胀阀,用于调节第二制冷工质流入换热器的流量。
47.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散热负荷调节第二制冷工质流入换热器的流量。作为示例,散热负荷可以根据第二制冷工质流入换热器的流量确定。如预设的流入换热器的流量小于预设的第二流量值,则需要通过调节第二膨胀阀,以控制流入换热器的第二制冷工质的流量小于预设的第二流量值。作为示例,散热负荷也可以根据第二制冷工质流入换热器之前的温度以及第二制冷工质流出换热器的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供液管路153上位于第二冷凝器24和换热器之间的液泵22;液泵22,用于对将流入换热器的第二制冷工质加压。液泵22可以是氟泵,氟泵可以是无油氟泵。
49.本公开实施例中,风冷循环系统的冷凝器与液冷循环系统的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作为示例,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的第二冷凝器24与液冷系统包括的第一冷凝器14可以水平布置于一个室外机11内;或者,第一冷凝器14与第二冷凝器24竖直布置于一个室外机11内。
50.本公开实施例中,液泵为无油液泵,气泵也为无油气泵,使得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无需润滑油系统,制冷工质可直接进入冷板,避免润滑油堵塞元件的问题,提高制冷系统的循环效率。
51.本公开实施例中,室外机11还可以包括双冷凝盘管、室外风机和水泵等设备。
52.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中,风冷循环系统和液冷循环系统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单独运行。作为示例,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只运行风冷循环系统;或者,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下,只运行液冷循环系统;或者,在又一些应用场景下,同时运行风冷循环系统和液冷循环系统。若数据中心位于严重缺水地区,则可以只运行风冷循环系统,实现对数据中心的无水冷却,节约能源。若数据中心包括多台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高,则可
以同时运行风冷循环系统和液冷循环系统,以提高制冷效率,满足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若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低或室外温度低,则可以只运行液冷循环系统,或者若室外机采用蒸发冷凝器的形式,则可以全年仅运行液冷循环系统,避免气泵运行产生的功耗,以节省能源。
53.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工质和第二制冷工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示例,第一制冷工质和第二制冷工质均可以为r134a制冷剂。
54.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均可以为换热盘管。
55.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回流管路152中承载的是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第二回流管路154中承载的是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因此,第一回流管路152也可以称为第一集气管路,第二回流管路154也可以称为第二集气管路。
56.本公开实施例中,数据中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机柜组,每个机柜组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液冷机柜16,每个液冷机柜16包括一个或多个芯片,每个芯片可以属于一个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用于在网络中为其它客户机(如电脑、智能手机、自动取款机等终端甚至是火车系统等大型设备)提供计算或者应用服务的服务器。
5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可以对一个机柜组进行散热,也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柜组进行散热。下面以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对两个机柜组进行散热为例,对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进行说明。对两个机柜组进行散热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所示的管路系统在图3所示的管路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181、第二连接结构182、第三连接结构183和第四连接结构184;其中,第一连接结构181用于将经第一冷凝器14流出的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分流为两部分,两部分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分别流入两个机柜组对应的冷板。第二连接结构182用于将经两个机柜组的冷板流出的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合并,合并后的第一制冷工质流入第一冷凝器14。第三连接结构183用于将经第二冷凝器24流出的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分流为两部分,两部分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分别流入两个机柜组对应的换热器。第四连接结构182用于将经两个机柜组的换热器流出的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合并,合并后的第二制冷工质流入第二冷凝器24。
58.图4仅以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对两个机柜组进行散热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还可以对两个以上的机柜组进行散热;针对不同的机柜组,循环管路中的连接结构不同。作为示例,若针对n个机柜组,循环管路中的各连接结构可以为一分n的连接结构。如,针对两个机柜组,循环管路中的连接结构可以为一分二的连接结构;针对三个机柜组,循环管路中的连接结构可以为一分三的连接结构。其中,连接结构也可以称为旁通。循环管路可以是环网形式,通过循环管路可实现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与机柜组的数量配置;如通过循环管路实现x个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对y个机柜组进行散热;其中,x和y均为正整数。
59.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针对不同的室外机类型,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布置方式不同。作为示例,若室外机为风冷冷凝器,风冷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较低,因此为了扩大换热面积,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均为v型、或m型、或倒v型、或倒m型布置。若室外机为蒸发冷凝器,蒸发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较高,因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均可横向布置,也采用v型方式布置;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横向布置时,每根换热盘管可以完全水平布置,也可以以
一定角度倾斜布置。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为风冷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一种可选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由于风冷循环系统所需的冷凝温度约为15℃至50℃,液体循环系统所需的冷凝温度约为35摄氏度,为了避免风冷循环系统与液体循环系统之间的温度互相影响,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布置,第一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呈m型布置。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为蒸发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一种可选布置方式,如图6所示,由于风冷循环系统对冷凝温度的要求较液体循环系统对冷凝温度的要求低,因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竖直方向上水平布置,第一冷凝器可布置在第二冷凝器的上方或下方。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为蒸发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一种可选布置方式,如图7所示,由于风冷循环系统对冷凝温度的要求较液体循环系统对冷凝温度的要求低,因此,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竖直方向上呈v型布置,第一冷凝器可布置在第二冷凝器的上方或下方。
63.本公开实施例中,机柜组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如图8所示,至少包括:
64.接头31、膨胀阀32、风扇背板、集液管35、集气管36、冷板38和电子设备37。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31,用于机柜组与循环管路连接,接头31可以为快速接头,也可以通过传统焊接的方式将机柜组与循环管路连接。
66.在一些实施例中,膨胀阀32,用于调节制冷工质流量,膨胀阀32可以为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等形式,膨胀阀32的形式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67.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背板也可以称为风冷背板,风扇背板包括风扇33和换热器34;风扇33为风冷循环系统提供空气动力;换热器34用于制冷工质交换热量,换热器可以是钢管铝翅片或微通道形式。
68.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液管35,用于将制冷工质分配至各个芯片对应的冷板,为芯片提供冷量,实现芯片的散热。
69.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气管36,用于将经由各个芯片对应的冷板的制冷工质蒸发为气态的制冷工质汇集。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板38贴附于电子设备37的芯片的表面或与芯片粘结;制冷工质经冷板38带走芯片的热量,实现对芯片的散热。
71.电子设备37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通过液冷循环系统冷却,另一部分热量可以通过风冷循环系统冷却。作为示例,电子设备37产生的总热量的80%由液冷循环系统冷却,电子设备37产生的总热量的20%由风冷循环系统冷却。
7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机柜,该液冷机柜可采用上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进行散热,以便于通过低成本构建的便于运维的制冷系统对液冷机柜进行高效散热。
73.图9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液冷机柜包括的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800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但并不局限于此。终端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74.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公开的实现。
75.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800包括计算单元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可存储电子设备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算单元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76.电子设备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输入单元8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8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8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8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809允许电子设备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77.计算单元8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8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语音交互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语音交互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802和/或通信单元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设备800上。
78.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
79.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所述数据中心包括至少一个机柜,每个所述机柜包括至少一个芯片,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系统和风冷循环系统;所述液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包括的芯片进行制冷;所述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中的设备进行制冷;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管路系统;所述管路系统包括第一供液管路、第一回液管路、第二供液管路和第二回液管路;所述第一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回液管路用于连接所述机柜与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供液管路和所述第二回液管路用于连接所述机柜与所述第二冷凝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供液管路中的第一制冷工质经冷板后,由所述第一回液管路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冷板贴附于所述芯片的表面,用于吸收所贴附的芯片的热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二供液管路中的第二制冷工质经风扇背板中的换热器后,由所述第二回液管路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吸收所述机柜中的设备的热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经贴附于所述芯片的表面的冷板转换为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所述气态的第一制冷工质经所述第一冷凝器转换为液态的第一制冷工质后,再次流入所述冷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冷板之间的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膨胀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制冷工质流入所述冷板的流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经风扇背板中的换热器转换为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所述风扇背板位于所述机柜内;所述气态的第二制冷工质经所述第二冷凝器转换为液态的第二制冷工质后,再次流入所述换热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风扇背板之间的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二膨胀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制冷工质流入所述换热器的流量。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沿水平方向布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布置,且第一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呈v型、或m型、或倒v型、或倒m型布置。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沿竖直方向布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在竖直方向上水平布置,第一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布置在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上方或下
方。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在竖直方向上呈v型、或m型、或倒v型、或倒m型布置,第一冷凝器的换热盘管布置在第二冷凝器的换热盘管上方或下方。14.一种液冷机柜,所述液冷机柜应用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进行散热。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液冷机柜,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中心的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一种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所述数据中心包括至少一个机柜,每个所述机柜包括至少一个芯片,所述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包括:液冷循环系统和风冷循环系统;所述液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包括的芯片进行制冷;所述风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二冷凝器,用于对每个所述机柜中的设备进行制冷;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集成于一个室外机内。应用本公开所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制冷效率。能够提高制冷效率。能够提高制冷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 李代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8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27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