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起重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
背景技术:2.某公司制氢装置制氢转化炉炉管材质及附件升级项目,涉及100多根炉管的吊装。为防变形,炉管的吊装通常采用双机抬吊,抬吊时统一指挥,动作应配合协调,荷载应分配合理,起吊重量不得超过两台起重机在该工况下允许起重量总和的75%,单机的起吊荷载不得超过允许荷载的80%。在吊装过程中,两台起重机的吊钩滑轮组应保持垂直状态。操作复杂,难度大,时间长,不能满足上述项目的工期要求,并且占用机械台班多,使用人力多,成本高,不能满足降本增效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该装置能够避免采用“双车抬吊”,同时能够减少人力、机械台班的使用,能够提高吊装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包括管桶和底板,在所述管桶的两侧均设有耳轴,在所述耳轴上安装有带座轴承,在所述底板两侧设有支撑结构,两个所述带座轴承分别固装在两个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
5.在所述管桶内设有放渗碳隔离垫层。
6.所述支撑结构的横截面为凹槽形,顶部设有水平支撑板,所述带座轴承固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板上,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底板固接。
7.在所述底板上设有提手。
8.所述带座轴承采用抱卡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使用该装置可以实现细长管段的单机吊装,节省溜尾机械吊车的使用,大量节约机械费用,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投入,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同时采用该装置进行单机吊装操作方便,效率高,能够缩短施工工期,进而能够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可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1.图2为图1的侧视图;
12.图3为图1的俯视图。
13.图中:1、管桶;2、带座轴承;3、抱卡;4、支撑结构;5、加强筋板;6、提手;7、底板;8、
耳轴。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15.请参阅图1~图3,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包括管桶1和底板7,在所述管桶1的两侧均设有耳轴8,在所述耳轴8上安装有带座轴承2,在所述底板7两侧设有支撑结构4,两个所述带座轴承2分别固装在两个所述支撑结构4的顶部。
16.在本实施例,为防止不锈钢管线渗碳,在所述管桶1内设有防渗碳隔离垫层。所述支撑结构4的横截面为凹槽形,所述凹槽形的口朝外,顶部设有水平支撑板,所述带座轴承2固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板上,在所述支撑结构4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筋板5,所述加强筋板5与所述底板7固接,结构稳定,制作方便。在所述底板7上设有提手6,便于装置移动。所述带座轴承2采用抱卡3固定在所述底板7上,结构稳定,安装方便。
17.使用时,将细长管段的尾部插装至管桶1内,将细长管段的头部与吊钩连接,采用一台吊车即可实现细长管段的溜尾翻转,进而完成细长管段的吊装。
18.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桶和底板,在所述管桶的两侧均设有耳轴,在所述耳轴上安装有带座轴承,在所述底板两侧设有支撑结构,两个所述带座轴承分别固装在两个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桶内设有放渗碳隔离垫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横截面为凹槽形,顶部设有水平支撑板,所述带座轴承固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板上,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底板固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设有提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座轴承采用抱卡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细长管段吊装溜尾翻转的装置,包括管桶和底板,在所述管桶的两侧均设有耳轴,在所述耳轴上安装有带座轴承,在所述底板两侧设有支撑结构,两个所述带座轴承分别固装在两个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在所述底板上设有提手;所述带座轴承采用抱卡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在所述管桶内设有放渗碳隔离垫层。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细长管段的单机吊装,节省溜尾机械吊车的使用,大量节约机械费用,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投入,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同时采用该装置进行单机吊装操作方便,效率高,能够缩短施工工期,进而能够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可重复利用。可重复利用。可重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伯承 李雪梅 李涛 柴东 高军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