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圈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3-26  20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结构以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流圈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电控组件中的部分元件在使用时会持续地发散热量,为提升这些电控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对电控组件进行散热。在相关技术方案当中,空调器内设置有独立的散热装置,以对电控部件进行强制对流散热。但独立设置的散热装置会明显提升空调器的制造成本,并造成空调器结构上的臃肿,同时散热装置中的对流冷却风机运行时难以避免地会带来一定噪音,这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综上,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流圈组件,其能够辅助散热件进行散热,以简化结构并降低噪音。
4.而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圈组件,包括:
6.叶片和导流圈,所述叶片能够转动地设于所述导流圈内缘内,所述导流圈上形成有对流孔,所述对流孔被配置成在所述叶片转动时能够接收气流;
7.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具有对流冷却端,所述对流冷却端容置于所述对流孔中。
8.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对流孔自所述导流圈的内缘轮廓延伸至所述导流圈的外缘轮廓。
9.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导流圈外侧,所述导流板被配置成用于引导由所述对流孔流动至所述导流圈外缘轮廓外的气流与所述导流圈出口端的气流混合。
10.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导热部和热接收端,所述热接收端与所述对流冷却端间通过所述导热部热交换连接,所述热接收端用于与待冷却部件相连接。
11.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热接收端包括热接触片,所述热接触片用于覆盖在所述待冷却部件上。
12.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所述导热部包括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沿各所述翅片的排布方向依次穿过各所述翅片。
13.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所述翅片表面凸出地排布有突起结构,所述突起结构被配置成片状、点状或者条状中至少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
14.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
各所述翅片沿所述导流圈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以使得多道所述翅片彼此间所形成的对流间隙沿所述导流圈径向延伸。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导流圈组件。
16.可选的,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包括:
17.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待冷却部件;
18.其中,所述对流冷却端与所述待冷却部件之间热交换连接,以对所述待冷却部件进行散热。
19.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包括有益效果:
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圈组件和空调器,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主要在导流圈上设置了对流孔,用于容置散热件的对流冷却端,从而借助一部分由导流圈、叶片所输送的气流来实现对流冷却端的冷却,在结构上省却了对流冷却风机,提升了空调器的结构集成程度,避免了空调器结构上的臃肿,同时,还降低了空调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供导流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供导流圈组件垂直于导流圈轴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提供导流圈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叶片;2-导流圈,21-对流孔,22-容置槽,31-对流冷却端,311-翅片,32-导热部,321-导热管,321a-弯折端,33-热接收端,331-热接触片,4-电控组件,41-主板,42-电控盒,43-待冷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独特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两个或
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他实例中,不会对已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30.实施例1
31.本实施例的主体是一种空调器,这里所指的空调器并不限制于为柜式空调器或者挂机式空调器,同时,空调器也不限制于为室内机或者室外机或者室内机、室外机一体化设置的空调器。这里所指的空调器可以是任意一种带有导流圈2的空调器。
32.上述空调器包括导流圈组件,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所提供导流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导流圈组件和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导流圈组件具体包括:
33.叶片1和导流圈2,叶片1能够转动地设于导流圈2内缘内,导流圈2上形成有对流孔21,对流孔21被配置成在叶片1转动时能够接收气流;
34.散热件,散热件具有对流冷却端31,对流冷却端31容置于对流孔21中。
3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主要在导流圈2上形成了对流孔21。在叶片1转动时,气流在由导流圈2入口端移动至导流圈2出口端的同时,部分气流会通过对流孔21。这一部分气流会与容置于对流孔21当中的对流冷却端31发生热交换,降低对流冷却端31的温度。散热件则利用温度得到降低的对流冷却端31来实现待冷却部件43的散热。
36.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主要将导流圈2和散热件进行了结构耦合,散热件中的对流冷却端31利用叶片1、导流圈2所输送的气流进行对流冷却,进而在结构上省却了散热装置中的对流冷却风机,提升了空调器的结构集成程度,避免了空调器结构上的臃肿,同时,由于省却一部分风机,所以还降低了空调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未设置有对流孔21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导流圈2和散热件之间的耦合、集成程度更高,在结构上更为紧凑。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散热件用于实现电控组件4中待冷却部件43的散热,这里所指的待冷却部件43可以是电控组件4中主板41上的芯片也可以是主板41上的光源。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选择主板41上待冷却部件43的具体类型。当然,实施人员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将上述散热件设置成用于对空调器当中的其它部件进行散热,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3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叶片1和导流圈2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当中,但这并不应当理解对叶片1、导流圈2部署位置和设置目的的限制。叶片1和导流圈2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任意部位,用于实现任意气流的输送。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器包括设于室内机当中的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有如上的导流圈组件,在该实施例中,上述导流圈组件中的叶片1和导流圈2用于实现新风的输送。
39.针对于叶片1和导流圈2,相关技术方案当中已经公开了一些关于导流圈2和叶片1之间配合实现气流输送的技术手段,所以本实施例不再对叶片1、导流圈2的详细结构、运行
原理进行累述。
40.关于对流孔21于导流圈2上的位置,实施人员可以任意设置对流孔21的位置,只要保障在叶片1转动时,对流孔21能够接收由叶片1所输送或牵引的气流即可,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对流孔21的两端分别显露于导流圈2的正反两个端面之上。
41.而为提升进入至对流孔21当中的风量,在本实施例中,对流孔21自导流圈2的内缘轮廓延伸至导流圈2的外缘轮廓。叶片1转动时,导流圈2内缘轮廓的型线大致限定出气流的流动范围,所以导流圈2内缘轮廓上所附着的部分气流会经对流孔21而流动至导流圈2外缘轮廓的外侧,相较于其他方案,通过如上设置,对流孔21所接收的风量更大,对流冷却端31的冷却效果更为理想。
42.在本实施例中,为降低气流于对流孔21处的流动阻力,对流孔21被配置成沿导流圈2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对流孔21于导流圈2内缘轮廓所显露的部位、对流孔21于导流圈2外缘轮廓所显露的部位沿导流圈2径向或者基本沿导流圈2径向排布,以尽量降低对流孔21处的流动阻力。当然实施人员也可以将对流孔21设置成弯曲形状,即对流孔21于导流圈2内缘轮廓所显露的部位、对流孔21于导流圈2外缘轮廓所显露的部位沿导流圈2的周向部分或者完全错开设置。
43.此外,请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对流孔21除了在导流圈2内缘轮廓、外缘轮廓上呈开放形状,对流孔21还延伸至导流圈2的轴向两端端面上,以使得导流圈2呈现为被对流孔21切出一开口的形状,通过如上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流孔21的风量。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对应选用,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44.决定进入对流孔21当中的风量大小,除了对流孔21自身的结构形状这一要素外,还和叶片1、对流孔21之间的间距有关,可以理解的是,当叶片1和对流孔21之间的间距越小,则进入至对流孔21当中的风量越大。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在其转动过程当中和对流孔21之间的最短直线间距被配置成8mm,以兼顾叶片1、导流圈2运行效果和对流孔21当中的风量。
45.由于存在部分气流经过对流孔21而流动至导流圈2的外侧,所以导流圈2出口端处的风量会有所下降,在对流孔21的通流面积较大时,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叶片1、导流圈2对气流的输送效果。所以,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板,导流板设置于导流圈2外侧,导流板被配置成用于引导由对流孔21流动至导流圈2外缘轮廓外的气流与导流圈2出口端的气流混合,进而杜绝或降低对流孔21对叶片1、导流圈2输送风量所造成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流板可以由其他部件所构成,例如以作为电控组件4一部分并且用于容置主板41的电控盒42外表来作为导流板。
46.关于上述散热件,其可以是带有对流冷却端31的任意形式的散热件。这里,对流冷却端31主要是指依靠与气流进行热交换接触而实现自身温度降低的部位,其可以呈片状、条状等任意形状。待冷却部件43可以直接和对流冷却端31进行连接,以使得两者之间发生热交换。但如果待冷却部件43为既有电控组件4的一部分,将对流冷却端31直接和电控组件4进行连接,则会提升电控组件4的部署难度。
47.对应于此,散热件还包括导热部32和热接收端33,热接收端33与对流冷却端31间通过导热部32热交换连接,热接收端33用于与待冷却部件43相连接。这里,热接收端33主要指散热件当中用于接收、获取待冷却部件43热量的部件,而导热部32则用于连接热接收端
33与对流冷却端31,从而使得待冷却部件43的热量被传递至对流冷却端31处。这里热接收端33与待冷却部件43之间可以是直接相连接的,也可以是通过中间部件相连接或者邻近设置的,只要热接收端33能够接收、获取待冷却部件43的热量即可。本实施例则主要采用了热接收端33与待冷却部件43直接相连接的方式,以获取更好的导热、散热效果。详细的,请参见图3,热接收端33包括热接触片331,热接触片331用于覆盖在待冷却部件43上,此外,热接触片331与待冷却部件43之间可以涂覆以具有良好导热效果的连接层,例如硅胶连接层。
48.关于对流冷却端31,正如前文当中所描述的,其作为散热件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依靠与气流进行热交换接触而实现自身温度降低的部位。对流冷却端31可以呈螺纹延伸或环状延伸的样式。而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对流冷却端31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311。翅片311的材质可以选用为导热系数较大的材质,例如铝或铜或者及两者的合金。针对于采用翅片311作为对流冷却端31的方案,导热部32包括导热管321,导热管321的一端沿各翅片311的排布方向依次穿过各翅片311,以使得导热管321能够良好地将热量传递给翅片311。
49.多道翅片311彼此间所形成的对流间隙可以设置成正对于气流流动方向,以改善对流冷却端31的气动性能。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流间隙正对于气流方向的情况下,上述各个翅片311可以沿导流圈2的轴向依次排布,也可以沿导流圈2的周向依次排布,而上述导流圈2作为既有部件,其一般呈现为轴向两端间距较短的形状。如果将导流圈2设置沿导流圈2的轴向依次排布,在保障导热管321于翅片311上连接覆盖范围的情况下,需要将导热管321设置成多次弯折的蛇型形状,这会提升导热管321的制造难度,不便于规模化生产。
50.对应于此,请结合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各翅片311沿导流圈2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以使得多道翅片311彼此间所形成的对流间隙沿导流圈2径向延伸。如此设置,导热管321无须多次弯折,即可达到较高的连接覆盖范围,导热管321的形状更为简单,利于规模化生产。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沿导热管321自身的延伸方向,当导热管321的一端依次穿过各个翅片311之后,导热管321弯折而再次穿过各个翅片311,进而保障导热管321与翅片311之间的连接覆盖范围。导热管321发生如上弯折的部位可以被定义为其弯折端321a。可以理解的是,弯折端321a呈u形状或大致呈u型形状,如果使其显露于对流孔21当中,则可能会影响对流冷却端31的气动性能。对应于此,在实施例中,于导流圈2限定出对流孔21侧壁的部位上凹陷地形成有容置槽22,弯折端321a至少部分地容置于该容置槽22当中,受到导流圈2的遮蔽,进而改善对流孔21的气动性能。
5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翅片311呈笔直延伸的片状,实施人员还可以在翅片311上额外设置其他结构,来提升翅片311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效果。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翅片311表面凸出地排布有突起结构,突起结构被配置成片状、点状或者条状中至少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这种突起结构能够提升翅片311与气流接触界面的面积,进而进一步加强翅片311与气流间的热交换效果。
52.实施例2
53.实施例2的主体同样是一种空调器,并且实施例2所提供的方案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点在于与散热件所匹配的待冷却部件43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待冷却部件43具体为设于空调器内的驱动电机。这里,驱动电机可以是任意驱动电机,例如,驱动空调器内风门开启、关闭的驱动电机或者驱动空调器内扇叶转动的驱动风机。在本实施
例中,散热件当中的热接触片331直接覆盖在驱动电机的壳体上,以对驱动电机进行散热。
54.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技术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技术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55.同时,本技术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56.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57.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数字允许有
±
%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58.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但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和导流圈,所述叶片能够转动地设于所述导流圈内缘内,所述导流圈上形成有对流孔,所述对流孔被配置成在所述叶片转动时能够接收气流;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具有对流冷却端,所述对流冷却端容置于所述对流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孔自所述导流圈的内缘轮廓延伸至所述导流圈的外缘轮廓。3.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导流圈外侧,所述导流板被配置成用于引导由所述对流孔流动至所述导流圈外缘轮廓外的气流与所述导流圈出口端的气流混合。4.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导热部和热接收端,所述热接收端与所述对流冷却端间通过所述导热部热交换连接,所述热接收端用于与待冷却部件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接收端包括热接触片,所述热接触片用于覆盖在所述待冷却部件上。6.如权利要求4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所述导热部包括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沿各所述翅片的排布方向依次穿过各所述翅片。7.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所述翅片表面凸出地排布有突起结构,所述突起结构被配置成片状、点状或者条状中至少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8.如权利要求2所述导流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冷却端包括多道依次间隔排布的翅片,各所述翅片沿所述导流圈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以使得多道所述翅片彼此间所形成的对流间隙沿所述导流圈径向延伸。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导流圈组件。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待冷却部件;其中,所述对流冷却端与所述待冷却部件之间热交换连接,以对所述待冷却部件进行散热。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流圈组件和空调器,涉及空调器结构以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主要在导流圈上设置了对流孔,用于容置散热件的对流冷却端,从而借助一部分由导流圈、叶片所输送的气流来实现对流冷却端的冷却,在结构上省却了对流冷却风机,提升了空调器的结构集成程度,避免了空调器结构上的臃肿,同时,还降低了空调器运行时所产生的噪音,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74)专利代理机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6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27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