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分类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
背景技术:2.随着全球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而针对日益匮乏的资源,其回收与循环再使用已成为当前的有效手段,其中,垃圾分类则是再生能源回收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置方式的改革,还是一种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科学管理办法。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的恶化,如何通过垃圾的有效分类管理以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是目前社会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仅设有定点的智能垃圾分类站,人们需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垃圾的分类投递,其投递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垃圾分类站,人们需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垃圾的分类投递,其投递较为不便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包括车架总成、前桥、后桥、车体、驾驶室、前车厢、后车厢、自卸机构、电源和智能称重台;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分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的底部;所述车体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所述驾驶室设置于所述前桥顶部;所述前车厢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自卸机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车厢,所述后车厢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智能称重台设置于所述前车厢上;
6.其中,所述前车厢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放置a类垃圾箱的第一前箱体,所述第一前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前投递门,所述第一前投递门的底部与所述车体铰接;所述第一前箱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厨余垃圾的第二前箱体,所述第二前箱体上设置有第二前投递门;所述前车厢的后端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有害垃圾的第三前箱体,所述第二前箱体上设置有第三前投递门;所述第二前箱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可回收物的第四前箱体,所述第三前箱体上设置有第四前投递门;
7.所述后车厢设置有用于放置其他垃圾的第一后箱体,所述第一后箱体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投递门;所述第一后箱体的末端设置有后箱体后门,所述后箱体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一侧。
8.进一步地,所述后箱体后门通过若干个后门铰链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其中一侧边转动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后箱体后门通过若干个门闩式快速夹钳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地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后车厢的后端底部通过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
11.进一步地,所述自卸机构为气动推杆、电动推杆或油缸。
12.进一步地,所述电源为铅酸蓄电池或锂电池。
13.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称重台包括称重台主体、蓝牙电子秤、摄像头、显示屏、启动按钮和扫码器;所述称重台主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前车厢上;所述蓝牙电子秤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底部;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顶部;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上;所述启动按钮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上;所述扫码器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底部。
14.进一步地,所述蓝牙电子秤、所述摄像头、所述显示屏、所述启动按钮和所述扫码器均位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同一侧。
15.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称重台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内部。
16.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为触控显示屏。
17.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包括车架总成、前桥、后桥、车体、驾驶室、前车厢、后车厢、自卸机构、电源和智能称重台;前桥和后桥分别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总成的底部;车体设置于车架总成上;驾驶室设置于前桥顶部;前车厢设置于车体上;自卸机构的一端设置于车架总成上,另一端连接后车厢,后车厢设置于车体上;电源设置于车体内;智能称重台设置于前车厢上。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设置具有不同垃圾对应分类收集的不同垃圾箱体的收集车,在实现不同垃圾分类回收的同时,还使得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可根据垃圾投递者的需求上门进行垃圾的回收,无需定点投递,从而给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的投递者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智能称重台的设置能够智能化地对垃圾进行称重和拍摄,同时将对应的投递者信息及垃圾投递信息上传至云端存档,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垃圾的智能分类,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率;此外,后车厢及自卸机构的设置使得后车厢能够实现翻转倾倒,从而便于其他垃圾的回收处理。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底部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中后车厢翻转时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中第一前投递门和后箱体后门在开启时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26.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如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7.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1.实施例1:
32.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的恶化,如何通过垃圾的有效分类管理以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是目前社会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仅设有定点的智能垃圾分类站,人们需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垃圾的分类投递,其投递较为不便。
3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如图1-图5所示,包括车架总成1、前桥2、后桥3、车体4、驾驶室5、前车厢6、后车厢7、自卸机构8、电源9和智能称重台10;前桥2和后桥3分别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总成1的底部;车体4设置于车架总成1上;驾驶室5设置于前桥2顶部;前车厢6设置于车体4上;自卸机构8的一端设置于车架总成1上,另一端连接后车厢7,后车厢7设置于车体4上;电源9设置于车体4内;智能称重台10设置于前车厢6上;
34.其中,前车厢6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放置a类垃圾箱11的第一前箱体61,第一前箱体6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前投递门611,第一前投递门的底部与车体4铰接;第一前箱体6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厨余垃圾的第二前箱体62,第二前箱体62上设置有第二前投递门621;前车厢6的后端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有害垃圾的第三前箱体63,第二前箱体62上设置有第三前投递门631;第二前箱体62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可回收物的第四前箱体64,第三前箱体 63上设置有第四前投递门641;
35.后车厢7设置有用于放置其他垃圾的第一后箱体71,第一后箱体7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投递门711;第一后箱体71的末端设置有后箱体后门712,后箱体后门71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后箱体71的一侧。
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在实际进行垃圾的回收过程中,智能分类收集车能够沿街行驶至垃圾投递者的所在位置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还能够将生活社区内通用的大型a类垃圾箱11进行转运集中处理,收集时,第一前投递门611向下打开后能够支撑在地面上,a类垃圾箱11能够通过底部的滚轮沿着第一前投递门611推至第一前箱体61内,共可以放置两个a 类垃圾箱11,同样地,需要取出a类垃圾箱11时,也能够沿着第一前投递门 611推出;而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则可对应投递至第二前箱体62、第三前箱体63、第四前箱体64和第一后箱体71内;其中,其他垃圾能够通过自卸机构8进行翻转倾倒处理;智能称重台10能够对垃圾进行称重及拍摄,同时将垃圾投递者及投递的垃圾等各信息上传至云端数据库。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设置具有不同垃圾对应分类收集的不同垃圾箱体的收集车,在实现不同垃圾分类回收的同时,还使得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可根据垃圾投递者的需求上门进行垃圾的回收,无需定点投递,从而给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的投递者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智能称重台10的设置能够智能化地对垃圾进行称重和拍摄,同时将对应的投递者信息及垃圾投递信息上传至云端存档,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垃圾的智能分类,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率;此外,后车厢7及自卸机构8的设置使得后车厢7能够实现翻转倾倒,从而便于其他垃圾的回收处理。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结构设计合理,易于实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垃圾分类站,人们需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垃圾的分类投递,其投递较为不便的问题。
37.进一步地,后箱体后门712通过若干个后门铰链12与第一后箱体71的其中一侧边转动连接。进一步地,后箱体后门712通过若干个门闩式快速夹钳13 与第一后箱体71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地连接。通过设置后门铰链12和门闩式快速夹钳13,从而实现后箱体后门712的侧部、顶部和底部转动启闭,即可通过左右两侧启闭或上下启闭,配合门闩式快速夹钳13,能够实现后箱体后门712 的便捷且可靠启闭,避免垃圾的泄漏,保证垃圾的正常运输,从而进一步提高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的工作可靠性。
38.进一步地,后车厢7的后端底部通过铰链可转动地设置于车架总成1上。自卸机构8为气动推杆、电动推杆或油缸。通过设置为气动推杆、电动推杆或油缸的自卸机构8,能够实现在预设方向上的伸缩调节,配合后车厢7底部与车架总成1的铰链连接,从而实现后车厢7在预设范围内的翻转倾倒,进一步提高垃圾收集处理的效率。
39.进一步地,电源9包括但不限于铅酸蓄电池或锂电池。铅酸蓄电池不仅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且较为环保;而锂电池则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具备高功率承受力、重量轻、高低温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及更为绿色环保等优势,从而在保证分类收集车的驾驶可靠性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
40.进一步地,智能称重台10包括称重台主体101、蓝牙电子秤102、摄像头 103、显示屏104、启动按钮105和扫码器106;称重台主体101可拆卸地设置于前车厢6上;蓝牙电子秤102设置于称重台主体101的底部;摄像头103设置于称重台主体101的顶部;显示屏104设置于称重台主体101上;启动按钮 105设置于称重台主体101上;扫码器106设置于显示屏104
的底部。其中,蓝牙电子秤102、摄像头103、显示屏104、启动按钮105和扫码器106均位于称重台主体101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显示屏104为触控显示屏104。通过上述设置,用户在进行垃圾的投递分类时,首先通过摄像头103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登录,然后将需要收集的垃圾放置于蓝牙电子秤102上,然后进行垃圾称重与拍照,之后进行评分处理,显示屏104上会显示出用户的用户名、垃圾类型、垃圾重量、照片、是否清洁、是否合格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喇叭进行语音播报提示用户,最后,信息收集完成后对应的数据将上传至云端备份,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垃圾的智能分类,有效提高垃圾的分类回收效率。
41.进一步地,智能称重台10还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设置于称重台主体101 的内部。通过设置散热风扇,使得智能称重台10在工作时内部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从而保证了智能称重台10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分类收集车的工作安全性。
4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一方面通过设置具有不同垃圾对应分类收集的不同垃圾箱体的收集车,在实现不同垃圾分类回收的同时,还使得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可根据垃圾投递者的需求上门进行垃圾的回收,无需定点投递,从而给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的投递者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智能称重台的设置能够智能化地对垃圾进行称重和拍摄,同时将对应的投递者信息及垃圾投递信息上传至云端存档,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垃圾的智能分类,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率;此外,后车厢及自卸机构的设置使得后车厢能够实现翻转倾倒,从而便于其他垃圾的回收处理。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总成、前桥、后桥、车体、驾驶室、前车厢、后车厢、自卸机构、电源和智能称重台;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分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的底部;所述车体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所述驾驶室设置于所述前桥顶部;所述前车厢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自卸机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车厢,所述后车厢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智能称重台设置于所述前车厢上;其中,所述前车厢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放置a类垃圾箱的第一前箱体,所述第一前箱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前投递门,所述第一前投递门的底部与所述车体铰接;所述第一前箱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厨余垃圾的第二前箱体,所述第二前箱体上设置有第二前投递门;所述前车厢的后端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有害垃圾的第三前箱体,所述第二前箱体上设置有第三前投递门;所述第二前箱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可回收物的第四前箱体,所述第三前箱体上设置有第四前投递门;所述后车厢设置有用于放置其他垃圾的第一后箱体,所述第一后箱体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后投递门;所述第一后箱体的末端设置有后箱体后门,所述后箱体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体后门通过若干个后门铰链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其中一侧边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箱体后门通过若干个门闩式快速夹钳与所述第一后箱体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地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厢的后端底部通过销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车架总成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机构为气动推杆、电动推杆或油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铅酸蓄电池或锂电池。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称重台包括称重台主体、蓝牙电子秤、摄像头、显示屏、启动按钮和扫码器;所述称重台主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前车厢上;所述蓝牙电子秤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底部;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顶部;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上;所述启动按钮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上;所述扫码器设置于所述显示屏的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电子秤、所述摄像头、所述显示屏、所述启动按钮和所述扫码器均位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同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称重台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称重台主体的内部。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为触控显示屏。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分类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沿街垃圾智能分类收集车,包括车架总成、前桥、后桥、车体、驾驶室、前车厢、后车厢、自卸机构、电源和智能称重台;车体设置于车架总成上;驾驶室设置于前桥顶部;前车厢设置于车体上;自卸机构的一端设置于车架总成上,另一端连接后车厢,智能称重台设置于前车厢上。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垃圾回收箱体,在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同时,还使得工作人员可根据垃圾投递者的需求上门进行垃圾的回收,从而给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的投递者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智能称重台的设置能够智能化地对垃圾进行称重和拍摄,同时将对应的垃圾投递信息上传至云端,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垃圾的智能分类。类。类。
技术研发人员:钟祥昭 刘美宽 唐修龙 晁成伍 茌爽爽 何席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