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动助力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制动助力器以及导引盘。
背景技术:2.为了使机动车驾驶员能够舒适地操作制动系统的操作元件,例如制动踏板,制动系统一般具有制动助力装置。对于车辆而言,制动助力装置在驾驶员踩压制动踏板时帮助驾驶员建立制动压力。
3.制动装置通过将由制动踏板被踩踏产生的制动力输出至制动主缸、推动制动主缸的活塞产生液压制动力对车辆进行液压制动。当制动装置具有助力机构时,助力电机根据制动请求产生助力力矩并通过齿轮、螺杆机构传递制动主缸、并通过防转装置将齿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杆的直线运动以推动制动主缸的活塞产生制动力。在制动过程中,抵持于制动装置的制动力输出端与制动主缸的复位弹簧被压缩;在制动结束时,复位弹簧恢复形变。现有技术中,上述防转装置和复位弹簧的抵持装置、即弹簧座分别为两个部件,成本较高、安装复杂。
4.希望能够克服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将上述防转装置以及复位弹簧的弹簧座合并为一个部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该制动装置包括输出机构、制动主缸、复位弹簧和拉杆,其中,输出机构包括主轴、输出推杆和导引盘,输出机构能够在轴向上往复运动;制动主缸包括壳体和活塞,输出推杆驱动活塞以产生制动压力;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于导引盘、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壳体;拉杆固定安装于制动主缸的壳体上;在所述轴向上,主轴、导引盘和输出推杆沿制动方向f依次排布,所述主轴、所述输出推杆分别固定于所述导引盘的两侧;所述拉杆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轴线对称分布并在所述轴向上分别贯穿所述导引盘的径向边缘,使得所述导引盘能够防止所述主轴转动并使所述主轴和所述输出推杆沿所述拉杆往复运动;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输出推杆的外周并被所述导引盘在径向上限位。由此,导引盘兼具了防转和抵持复位弹簧的弹簧座的双重作用,减少了部件个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组装效率。
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用于上述制动装置的制动助力器,其连接于制动装置的制动主缸,包括输出机构、复位弹簧和拉杆,所述输出机构包括主轴、输出推杆和导引盘,所述输出机构能够在轴向上往复运动;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导引盘、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制动主缸的壳体;其中,
7.在所述轴向上,所述主轴、导引盘和输出推杆沿制动方向f依次排布,所述导引盘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主轴朝向所述制动方向f的一端、另一侧固定于所述输出推杆朝向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拉杆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轴线对称分布并在所述轴向上分别贯穿所述
导引盘的径向边缘,使得所述导引盘能够防止所述主轴11转动并使所述主轴11、所述输出推杆12沿所述拉杆往复运动。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引盘,可用于上述制动助力器的输出机构,其具有基部、自所述基部外周缘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基部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和自所述侧壁端缘朝所述侧壁外侧延伸的抵靠部,所述基部上形成有通孔,自所述通孔边缘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基部方向延伸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位于由所述侧壁围设而成的空间内。
9.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10.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技术,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同样的元件。其中:
11.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1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13.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导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4(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复位弹簧与导引盘组装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4(b)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复位弹簧与导引盘另一组装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5(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导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5(b)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再另一种导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5(c)又一种导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
20.请参阅图1所示的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该制动装置具有制动助力,其包括输出机构10、制动主缸20、复位弹簧30和拉杆40,其中,输出机构10包括主轴11、输出推杆12和导引盘13,输出机构10能够在轴向x上往复运动;制动主缸20包括壳体21和活塞22,输出推杆12驱动活塞22以产生制动压力;复位弹簧30的一端抵靠于导引盘13、另一端抵靠于壳体21;拉杆40固定安装于制动主缸20的壳体21上。在轴向x上,主轴11、导引盘13和输出推杆12沿制动方向f依次排布,导引盘13的一侧固定于主轴11朝向制动方向f的一端、另一侧固定于输出推杆12朝向主轴11的一端,即主轴11与输出推杆12分别固定于导引盘13的两侧;两个拉杆40相对于制动装置100的轴线对称分布并在轴向x上分别贯穿导引盘13的径向边缘,使得导引盘13能够防止主轴11转动并使主轴11、输出推杆12沿拉杆40往复运动;复位弹簧30套设于输出推杆23的外周并被导引盘13在径向上限位。由此,导引盘兼具了防转和抵持复位弹簧的弹簧座的双重作用,减少了部件个数,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组装效率。
21.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通常包括助力电机以驱动输出机构10,控制单元根据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的深度计算出制动所需扭矩并控制助力电机产生相应的制动助力,助力电机通过齿轮组、螺母等结构将制动助力传递至主轴11,由于导引盘13套设于位置固定的拉杆40上而使导引盘13仅能沿拉杆40在轴向x上往复运动而不能绕轴线旋转,所以固定于导引盘13的主轴11也仅能跟随导引盘13在轴向x上直线运动而不能绕轴线旋转,通过主轴11与螺母、齿轮组的螺纹匹配结构,主轴11得以在制动助力的推动下继续推动输出推杆12、进而推动制动主缸20的活塞22产生液压制动力。
22.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导引盘13具有基部131、自基部131外周缘沿制动方向f延伸形成的侧壁132和自侧壁132端缘朝侧壁132外侧延伸的抵靠部133,其中,基部131上形成有通孔1311,自通孔1311内边缘沿制动方向f延伸形成有突起部1312,突起部1312位于由侧壁132围设而成的空间内;主轴11、输出推杆12分别固定于突起部1312上;复位弹簧30的一端抵靠于抵靠部133上。如图2所示,主轴11可以通过如焊接、铆接、螺纹等方式固定于导引盘13的突起部1312的内侧壁、输出推杆12可套接地固定于导引盘13地突起部1312的外侧壁上,可理解的,主轴11、输出推杆12还可通过其他可选地或者可组合的方式固定于导引盘13的突起部1312上,不再赘述。
23.请再参阅图3,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上还具有沿抵靠部133周向均匀分布的限位部1331,限位部1331在径向上对复位弹簧30进行限位、防止复位弹簧30发生晃动或移位。具体的,复位弹簧30在轴向x上抵靠于抵靠部133时,限位部1331可如图4(a)所示地在径向上抵持于复位弹簧30的内周侧、也可如图4(b)所示地在径向上抵持于复位弹簧30的外周侧。
24.限位部1331可以有如图3、图4(a)和图4(b)所示的4个,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个数,例如当有两个限位部1331时,两个限位部1331可做成较大的尺寸(即具有比较长的周向长度)以能够保持复位弹簧30在径向上不发生移位或晃动;或者也可如图5(c)所示只有1个限位部1331,此时该一个限位部1331实现为环形并可在径向上对复位弹簧30进行限位。可理解地,限位部1331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对复位弹簧30的径向限位即可。
25.请再参阅图3至图5(c),限位部1331可以与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一体成型,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安装于抵靠部133上。具体地,限位部1331作为独立部件安装于抵靠部133上时,限位部1331可实现为如图5(a)所示的止挡块,通过焊接、粘合等可行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上;限位部1331还可实现为如图5(b)所示的销钉(或销柱),并通过螺纹、铆接、焊接、等可行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上;限位部1331又可实现为如图5(c)所示的止挡圈,并通过卡脚、压配合、焊接等可行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上。
26.可理解地,当限位部1331作为独立部件安装于抵靠部133上时,限位部1331与抵靠部133上分别具有相互匹配的安装结构(例如销钉和钉孔),不再赘述。还可理解地,结合前文实施例,作为独立部件的限位部1331可以根据产品实际需求被选择为恰当的个数,限位部1331可以被安排为抵持于复位弹簧30的径向内侧和/或径向外侧。
27.请再参阅图1和图2,导引盘13还具有滑套134,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滑套134可实现为例如通过销钉或其他可选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导引盘13的抵靠部133,滑套134可滑动地套设于拉杆40上使得导引盘13可经由滑套134沿拉杆40滑动但不可转动。可理解地,滑套134的个数以及位置对应于拉杆40的个数以及位置。
28.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机构(10),其包括主轴(11)、输出推杆(12)和导引盘(13),所述输出机构(10)能够在轴向(x)上往复运动;制动主缸(20),其包括壳体(21)和活塞(22),所述输出推杆(12)驱动所述活塞(22)以产生制动压力;复位弹簧(30),其一端抵靠于所述导引盘(13)、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壳体(21);拉杆(40),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制动主缸(20)的壳体(21)上;其中,在所述轴向(x)上,所述主轴(11)、导引盘(13)和输出推杆(12)沿制动方向(f)依次排布,所述主轴(11)、所述输出推杆(12)分别固定于所述导引盘(13)的两侧;所述拉杆(40)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轴线对称分布并在所述轴向(x)上分别贯穿所述导引盘(13)的径向边缘,使得所述导引盘(13)能够防止所述主轴(11)转动并使所述主轴(11)、所述输出推杆(12)沿所述拉杆(40)往复运动;所述复位弹簧(30)套设于所述输出推杆(12)的外周并被所述导引盘(13)在径向上限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盘(13)具有基部(131)、自所述基部(131)外周缘沿所述制动方向(f)延伸形成的侧壁(132)和自所述侧壁(132)端缘朝所述侧壁(132)外侧延伸的抵靠部(133),其中,所述基部(131)上形成有通孔(1311),自所述通孔(1311)边缘沿所述制动方向(f)延伸形成有突起部(1312),所述突起部(1312)位于由所述侧壁(132)围设而成的空间内;所述主轴(11)、所述输出推杆(12)分别固定于所述突起部(1312)上;所述复位弹簧(30)的一端抵靠于所述抵靠部(133)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133)上具有沿所述抵靠部(133)周向均匀分布的限位部(1331),所述限位部(1331)在所述径向上对所述复位弹簧(30)进行限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30)抵靠于所述抵靠部(133)时,所述限位部(1331)在所述径向上抵持于所述复位弹簧(30)的内周侧。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30)抵靠于所述抵靠部(133)时,所述限位部(1331)在所述径向上抵持于所述复位弹簧(30)的外周侧。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331)与所述抵靠部(133)一体成型,或所述限位部(1331)固定组装于所述抵靠部(133)。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盘(13)具有滑套(134),所述滑套(134)分别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拉杆(40)上。8.一种制动助力器,连接于制动主缸,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机构(10),其包括主轴(11)、输出推杆(12)和导引盘(13),所述输出机构(10)能够在轴向(x)上往复运动;复位弹簧(30),其一端抵靠于所述导引盘(13)、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制动主缸的壳体;拉杆(40),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制动主缸的壳体上;其中,
在所述轴向(x)上,所述主轴(11)、导引盘(13)和输出推杆(12)沿制动方向(f)依次排布,所述导引盘(13)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主轴(11)朝向所述制动方向(f)的一端、另一侧固定于所述输出推杆(12)朝向所述主轴(11)的一端;所述拉杆(40)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轴线对称分布并在所述轴向(x)上分别贯穿所述导引盘(13)的径向边缘,使得所述导引盘(13)能够防止所述主轴(11)转动并使所述主轴(11)、所述输出推杆(12)沿所述拉杆(40)往复运动;所述复位弹簧(30)套设于所述输出推杆(12)的外周并被所述导引盘(13)在径向上限位。9.一种导引盘,可用于制动助力器的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盘具有基部(131)、自所述基部(131)外周缘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基部(131)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132)和自所述侧壁(132)端缘朝所述侧壁(132)外侧延伸的抵靠部(133),所述基部(131)上形成有通孔(1311),自所述通孔(1311)边缘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基部(131)方向延伸形成有突起部(1312),所述突起部(1312)位于由所述侧壁(132)围设而成的空间内。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133)上具有沿所述抵靠部(133)周向均匀分布的限位部(1331),所述限位部(1331)与所述抵靠部(133)一体成型,或所述限位部(1331)固定组装于所述抵靠部(133)。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制动助力的制动装置,其包括输出机构、制动主缸、复位弹簧和拉杆,其中,输出机构包括主轴、输出推杆和导引盘;制动主缸包括壳体和活塞,输出推杆驱动活塞以产生制动压力;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于导引盘、另一端抵靠于壳体;拉杆固定安装于制动主缸的壳体上;所述导引盘的一侧固定于主轴的一端、另一侧固定于输出推杆的一端;拉杆相对于轴线对称分布并在轴向上分别贯穿导引盘的径向边缘,使得导引盘能够防止主轴转动并使主轴、输出推杆沿拉杆往复运动;复位弹簧套设于输出推杆的外周并被导引盘在径向上限位。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前述制动装置的制动助力器以及导引盘。盘。盘。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坤 于飞 田聪 王龙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罗伯特
技术研发日:2021.12.0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