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内尺。
背景技术:2.完整的晶状体由晶状体囊膜、晶状体核与皮质组成,晶状体囊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周围,大约为3-20微米的透明而富有弹性的玻璃状膜。现代白内障囊外手术通过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后,将混浊的晶状体核与皮质取出,而保留完整的囊袋,囊袋可以为人工晶状体植入、固定提供支架。
3.目前临床环形连续撕囊术形成的前囊口大小、位置、形态等,对于混浊晶状体核和皮质的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固定等手术中的操作,以及手术后的视觉质量等至关重要。一个理想的前囊撕开口具有以下特点:连续、圆形、居中、合适大小(5.5mm左右)。手术医师要具备能完成一个理想的撕囊口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手眼协调一致,才能够在显微镜下精准的控制自己操作姿势,这是也是手术撕囊能成功的先决条件。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完成理想的撕囊口,因为手术医师在显微镜下通常参考瞳孔的大小、晶状体等眼组织来确定撕囊口的大小,而这些眼内组织的大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受显微镜下的放大率影响,这个参照系的精准度是极不确切的。因此,在撕囊的手术实践中确定撕囊口的大小、边界大多是凭手术者的经验,难以制作高质量的撕囊口。
4.中国专利号cn210784277u公布了一种新眼内尺,解决了撕囊位置和标记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有以下几个问题:标记时使用钝化后的眼内尺的尖端,通过压迫晶状体囊膜表面,破坏晶状体皮质形成印迹,以达到标记的作用。在术中操作时,这个动作需翻转眼内尺,操作的动作较大,操作不便利,容易压迫手术切口,不易于维持前房,且有损伤囊膜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眼内尺。
6.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眼内尺,包括针套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所述第一针杆的一端与所述针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针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的相反侧。
7.优选地,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钝化的圆柱体或钝化的类圆锥体。
8.优选地,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半径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钝化的圆柱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直径为0.05mm-0.3mm,长度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
顶部钝化处理;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类圆锥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底部半径为0.05mm-0.3mm,长度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顶部钝化处理。
9.优选地,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130度-150度;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的夹角处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刻度线的起始零点位于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面处,从起始零点0.2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0.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5.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为环形刻度线;所述针杆为圆柱状,所述针杆的直径为0.2-0.72mm;所述第二针杆的杆身长度为6-8mm;所述第二针杆呈扁平状,在所述第二针杆上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连接的侧面为平面。
10.优选地,所述第二针杆包括直杆部和弧形杆部,所述弧形杆部与第一针杆位于直杆部的同一侧,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前端凹面上,所述弧形杆部的后端与所述直杆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直杆部的后端与所述第一针杆固定连接,所述刻度线设置于所述弧形杆部侧面,所述刻度线的刻度根据弧所对应的弦的真实长度标注。
11.优选地,所述弧形杆部的凹面为弧形平面,所述直杆部上与所述弧形杆部的凹面同侧的侧面为平面。
12.优选地,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的延长线的夹角小于5度。
13.优选地,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位于空间中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弧形杆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和直杆部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不大于45度。
14.优选地,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位于空间中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针杆、直杆部和弧形杆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15.优选地,所述弧形杆部的弦长为5-6mm,所述弧形杆部的弧的曲率半径为9.5-10.5mm。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眼内尺,该眼内尺上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简化了眼内标记流程,提高了进行眼内标记时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同时,撕囊结束,进行手术的水分离操作,利用凸起的钝化硬质结构,可以协助转动晶状体核,有利提高手术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眼内尺,包括针套1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1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2和第二针杆3,所述第一针杆2的一端与所述针套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2和第二针杆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3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3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3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2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与所述第一针杆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3的相反侧。
26.如图1所示,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的形状可以设置为钝化的圆柱体,其直径设置为0.05mm-0.3mm,长度设置为0.05mm-0.3mm比较合适,顶部钝化处理,顶部端面与柱身之间采用圆弧过渡。如图2所示,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的形状可以为类圆锥体,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的底部半径优选为0.05mm-0.3mm,长度优选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的顶部钝化处理,顶部端面与柱身之间采用圆弧过渡。如图3所示,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半球体,其半径设置为0.05mm-0.3mm比较合适。
27.较佳地,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与所述第二针杆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2和第二针杆3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2和第二针杆3之间的夹角为130度-150度;所述第一针杆2和第二针杆3的夹角处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刻度线的起始零点位于所述第二针杆3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2的端面处,从起始零点0.2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0.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5.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为环形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3的杆身长度为6-8mm。
28.所述针杆为圆柱状,其直径为0.2-0.72mm。较佳地,在所述第二针杆3上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所处的侧面为平面。
29.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针杆3包括直杆部5和弧形杆部6,所述弧形杆部6与第一针杆2位于直杆部5的同一侧,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位于所述弧形杆部6的前端凹面上,所述弧形杆部6的后端与所述直杆部5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直杆部5的后端与所述第一针杆2固定连接,所述刻度线设置于所述弧形杆部6侧面,所述刻度线的刻度根据弧所对应的弦的真实长度标注。眼内尺进行操作时,弧形杆部6可以紧贴晶状体前表面。
30.所述弧形杆部6的凹面为弧形平面,所述直杆部5上与所述弧形杆部6的凹面同侧的侧面为平面。
31.所述弧形杆部6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5的延长线的夹角小于5度。较佳地,所述弧形杆部6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5位于空间中的同一条直线上。
32.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不大于45度。较佳地,所述第一针杆2、直杆部5和弧形杆部6位于同一平面上。眼内尺的弧形杆部紧贴晶状体前表面,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平面的夹角的大小,会影响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影响针套及套接在针套上的针杆的位置,眼内尺的使用者通过持拿套接在针套上的针杆进行操作,因此,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平面的夹角的大小会影响使用者操作是否方便。发明人通过实践发现,就使用者通过持拿套接在针套上的针杆操作方便而言,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小于45度时,眼内尺的弧形杆部紧贴晶状体前表面的操作方便的效果较好,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小于30度时,眼内尺的弧形杆部紧贴晶状体前表面的操作方便的效果更好,
所述弧形杆部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2和直杆部5位于同一平面上时,眼内尺的弧形杆部紧贴晶状体前表面的操作方便的效果最好。
33.所述弧形杆部6的弦长可以设置为5-6mm,所述弧形杆部6的弧的曲率半径可以设置为9.5-10.5mm。较佳地,弧形杆部11的弦长与直杆部12长度的和为7mm。
34.应用本实施例的眼内尺的撕囊操作过程:
35.用本实用新型的眼内尺在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完成粘弹剂注射后,用眼内尺的带刻度第二针杆3在瞳孔中央晶状体前表面测量拟制作的撕囊口的大小,然后用本实用新型眼内尺的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轻压晶状体前表面压迫,可以破坏晶状体皮质纤维而留下若干个印迹,多个印迹的连线即为撕囊口的边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第二针杆3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2的端部下侧面设置一个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4,便于手术中进行眼内标记操作。在手术中进行眼内标记时,可不需要翻转针头,直接使用针杆下侧面,对晶状体囊膜进行轻轻按压即可标记。此种改进及配套的标记方法提高了标记时的便利性,即不需要翻转针头,在手术时将第二针杆前端旋转对应囊膜表面;同时,也提高了标记的安全性。因为该硬质结构的大小可以确定,所以对囊膜产生的压痕大小也可确定,不容易产生囊膜损伤。
36.完成撕囊后,进行手术的水分离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眼内尺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在旋转和转到晶状体核时,是使用眼内尺支配晶状体核的有效着力点,有助于提升分离晶状体核与晶状体皮质的效率。
37.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眼内尺,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所述第一针杆的一端与所述针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针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的相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钝化的圆柱体或钝化的类圆锥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半球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半径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钝化的圆柱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直径为0.05mm-0.3mm,长度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顶部钝化处理;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形状为类圆锥体时,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底部半径为0.05mm-0.3mm,长度为0.05mm-0.3mm,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的顶部钝化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130度-150度;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的夹角处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刻度线的起始零点位于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面处,从起始零点0.2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0.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从起始零点5.4毫米处标注有一条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为环形刻度线;所述针杆为圆柱状,所述针杆的直径为0.2-0.72mm;所述第二针杆的杆身长度为6-8mm;在所述第二针杆上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处的侧面为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杆包括直杆部和弧形杆部,所述弧形杆部与第一针杆位于直杆部的同一侧,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前端凹面上,所述弧形杆部的后端与所述直杆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直杆部的后端与所述第一针杆固定连接,所述刻度线设置于所述弧形杆部侧面,所述刻度线的刻度根据弧所对应的弦的真实长度标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凹面为弧形平面,所述直杆部上与所述弧形杆部的凹面同侧的侧面为平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的延长线的夹角小于5度。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位于空间中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弧形杆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针杆和直杆部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不大于45度。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弧所对应的弦与直杆部位于空间中的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针杆、直杆部和弧形杆部位于同一平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部的弦长为5-6mm,所述弧形杆部的弧的曲率半径为9.5-10.5mm。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眼内尺,包括针套以及固定于所述针套前端的针杆,所述针杆包括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所述第一针杆的一端与所述针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针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针杆和第二针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所述第二针杆的侧面上沿第二针杆的杆身方向设置刻度线,所述第二针杆上远离所述第一针杆的端部侧面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所述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针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针杆的相反侧,该眼内尺上设有钝化的硬质凸起结构,简化了眼内标记流程,提高了进行眼内标记时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同时,这一结构在手术的水分离操作中,为使用眼内尺支配晶状体核的转动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有助于提升手术分离操作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奕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