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姿矫正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2.据统计,我国近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新增近视患者约3000 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良坐姿导致的近视。中国专利公布号cn211211984u,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坐姿矫正器,包括底座下侧、胶垫ⅰ、胶垫ⅱ、底座上侧、下螺母、上螺母、防护杆和胶套,底座下侧上设有底板、螺纹杆和中心孔;所述的下螺母上设有中间孔、外螺纹和内螺纹;所述的防护杆上设有弧形托杆、连接杆和通孔;所述的胶垫ⅰ粘接在底座下侧上,所述的胶垫ⅱ粘贴在底座上侧上,下螺母套在底座上侧上,所述的上螺母套在下螺母上,防护杆插进下螺母内,其高度调节方式是先高度调节杆先拉高,再通过旋转螺母进行调节高度以及固定高度,它虽然达到了对坐姿矫正的目的,但它仍然存在着调节结构复杂,产品容易产生晃动的情况,给使用者带来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它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内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右侧旋转,从而使旋转圆筒外托上升高度,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左侧旋转,从而使胸托下降高度,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它包含胸托1,所述胸托1上设有旋转圆筒外托2,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的中间部分为镂空区,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内设有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所述上定位条4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上方,所述下定位条5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下方,所述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相互平行,所述胸托1内设有螺纹杆3,且螺纹杆3卡接在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上,所述螺纹杆3两侧为平面,所述螺纹杆3上套有旋转圆筒套6,且旋转圆筒套6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内,所述的旋转圆筒外托2的下方设有第一螺母7,所述第一螺母7的下方设有第一垫板8,所述第一垫板8的下方设有第二垫板9,所述第二垫板9的下方设有第二螺母10,且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和第二螺母10都套设在螺纹杆3上,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与螺纹杆3螺纹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的胸托1为t形,且与旋转圆筒外托2为一体。
6.进一步的,所述的旋转圆筒套6的外表面设有条纹。
7.进一步的,所述的螺纹杆3位于第一垫板8的后半侧,且第一垫板8和第二垫板9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9.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将螺纹杆3套设在胸托1内,在胸托1的下部开设中间镂空的旋转圆筒外托2,并在其镂空处套设旋转圆筒套6,同时在旋转圆筒外托2的下方依次套设
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和第二螺母10,当转动旋转圆筒套6时,旋转圆筒套6带动胸托1沿着螺纹杆3上下移动,进而调节高度,当通过调节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时,使得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进而使得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可以沿螺纹杆3移动,第一垫板8与第二垫板9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夹板,并通过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将其固定。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内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右侧旋转,从而使旋转圆筒外托上升高度,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左侧旋转,从而使胸托下降高度,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
12.2、本实用新型中螺纹杆两侧是平面,旋转圆筒外托包裹旋转圆筒处两端是定位条,上下定位条处于平行状态,上下定位条顶住螺纹杆两侧平面起到定位效果,防止螺纹杆左右转动,通过上下定位条起到防止旋转圆筒外托上下晃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除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第二螺母10的爆炸图。
16.图3是图1中a-a处的方向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胸托1、旋转圆筒外托2、螺纹杆3、上定位条4、下定位条5、旋转圆筒套6、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第二螺母10。
具体实施方式
18.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胸托1,所述胸托1上设有旋转圆筒外托2,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的中间部分为镂空区,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内设有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所述上定位条4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上方,所述下定位条5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下方,所述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相互平行,所述胸托1内设有螺纹杆3,且螺纹杆3卡接在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上,所述螺纹杆3两侧为平面,所述螺纹杆3上套有旋转圆筒套6,且旋转圆筒套6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内,所述的旋转圆筒外托2的下方设有第一螺母7,所述第一螺母7的下方设有第一垫板8,所述第一垫板8的下方设有第二垫板9,所述第二垫板9的下方设有第二螺母10,且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和第二螺母10都套设在螺纹杆3上,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与螺纹杆3螺纹连接。
19.所述的胸托1为t形,且与旋转圆筒外托2为注塑一体。
20.所述的旋转圆筒套6的外表面设有条纹,增加摩擦力,方便旋转。
21.所述的螺纹杆3位于第一垫板8的后半侧,且第一垫板8和第二垫板9的横截面尺寸相同,且前端为弧形。
22.本实施例使用时,通过将螺纹杆3套设在胸托1内,在胸托1的下部开设中间镂空的
旋转圆筒外托2,并在其镂空处套设旋转圆筒套6,同时在旋转圆筒外托2的下方依次套设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和第二螺母10,当转动旋转圆筒套6时,旋转圆筒套6带动胸托1沿着螺纹杆3上下移动,进而调节高度,当通过调节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时,使得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进而使得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可以沿螺纹杆3移动,第一垫板8与第二垫板9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夹板,并通过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将其固定。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施例有益效果为:
24.1、本实施例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内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右侧旋转,从而使旋转圆筒外托上升高度,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左侧旋转,从而使胸托下降高度,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
25.2、本实施例中螺纹杆两侧是平面,旋转圆筒外托包裹旋转圆筒处两端是定位条,上下定位条处于平行状态,上下定位条顶住螺纹杆两侧平面起到定位效果,防止螺纹杆左右转动,通过上下定位条起到防止旋转圆筒外托上下晃动的效果。
26.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1.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胸托(1),所述胸托(1)上设有旋转圆筒外托(2),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的中间部分为镂空区,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内设有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所述上定位条(4)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上方,所述下定位条(5)位于所述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下方,所述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相互平行,所述胸托(1)内设有螺纹杆(3),且螺纹杆(3)卡接在上定位条(4)和下定位条(5)上,所述螺纹杆(3)两侧为平面,所述螺纹杆(3)上套有旋转圆筒套(6),且旋转圆筒套(6)位于旋转圆筒外托(2)的镂空区内,所述的旋转圆筒外托(2)的下方设有第一螺母(7),所述第一螺母(7)的下方设有第一垫板(8),所述第一垫板(8)的下方设有第二垫板(9),所述第二垫板(9)的下方设有第二螺母(10),且第一螺母(7)、第一垫板(8)、第二垫板(9)和第二螺母(10)都套设在螺纹杆(3)上,第一螺母(7)和第二螺母(10)与螺纹杆(3)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托(1)为t形,且与旋转圆筒外托(2)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圆筒套(6)的外表面设有条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纹杆(3)位于第一垫板(8)的后半侧,且第一垫板(8)和第二垫板(9)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技术总结一种新型高度调节装置,它涉及一种矫正装置。它包括胸托,所述胸托上设有旋转圆筒外托,所述旋转圆筒外托的中间部分为镂空区,所述旋转圆筒外托内设有上定位条和下定位条,所述胸托内设有螺纹杆,且螺纹杆卡接在上定位条和下定位条上,所述螺纹杆上套有旋转圆筒套,所述的旋转圆筒外托的下方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下方设有第一垫板,所述第一垫板的下方设有第二垫板,所述第二垫板的下方设有第二螺母。本实用新型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内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右侧旋转,从而使旋转圆筒外托上升高度,通过包裹在旋转圆筒外托的旋转圆筒套在螺纹杆向左侧旋转,从而使胸托下降高度,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其调节方式简单实用。
技术研发人员:肖远卓 苟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肖远卓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