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支架及电视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4-06  126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视支架及电视。


背景技术:

2.超薄平板电视的发展使电视伴音音箱越来越小,音质也越来越差。很多用户会选择一款外接音箱作为超薄电视音质的补充。相关技术中,电视未有配置外接音箱安装位。用户在电视安装落地底座后,自行放置及安装外接音箱,外接音箱的音箱线拖沓杂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视支架及电视,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架的托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视支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及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其包括:
5.第一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一作用力;
6.第二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二作用力;和
7.托架,设置于第一支架,被配置为支撑外接音箱;
8.其中,第一作用力及第二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够支撑电视本体站立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安装于电视本体时,托架位于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托架与电视本体的底部形成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外接音箱放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第一连接部用以与电视本体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设置于电视本体的背面一侧,并朝远离电视本体的背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一作用力;
11.第二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连接部用以与电视本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设置于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并朝远离电视本体的显示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二作用力;
12.托架设置于第一支撑部,托架自第一支撑部朝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以间隔方式设置于电视本体的背面;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子支撑部和第二子支撑部,第一子支撑部与第一子连接部连接,第二子支撑部与第二子连接部连接;
14.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子连接部和第四子连接部;第三子连接部被配置为固定于电视本体的一个侧壁,第四子连接部被配置为固定于电视本体的另一个侧壁;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子支撑部和第四子支撑部,第三子支撑部与第三子连接部连接,第四子支撑部与第四子连接部连接;
15.在第一子支撑部、第二子支撑部、第三子支撑部及第四子支撑部同时设置于支撑平面时,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一作用力,第三子支撑部及第四子支撑部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二作用力。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托架包括:
17.第一托架,设置于第一子支撑部;第一托架自第一子支撑部朝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第一托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托举部;第一固定部用以与第一子支撑部连接;和
18.第二托架,设置于第二子支撑部;第二托架自第二子支撑部朝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第二托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托举部;第二固定部用以与第二子支撑部连接;
19.其中,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用以防止外接音箱朝远离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发生位移;第一托举部及第二托举部用以托举外接音箱;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安装于电视本体时,第一托举部及第二托举部位于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部及第二子连接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固定于电视本体的背面;第一子支撑部及第二子支撑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
21.第三子连接部及第四子连接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设置的方式固定于电视本体的侧壁;第三子支撑部及第四子支撑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还包括第一底座部,第一底座部设置于第一子支撑部与第二子支撑部之间;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二底座部,第二底座部设置于第三子支撑部与第四子支撑部之间;
23.在第一子支撑部、第二子支撑部、第三子支撑部及第四子支撑部同时设置于支撑平面时,第一底座部的底部与支撑平面贴合设置,第二底座的底部与支撑平面贴合设置。
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部以朝电视本体的背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第二底座部以朝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
2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视,其包括:
26.电视本体;和
27.电视支架;
28.其中,电视支架与电视本体连接,电视支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视还包括外接音箱,外接音箱设置于托架。
3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支撑电视本体站立设置,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架的托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放置,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自行放置外接音箱时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视支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电视支架的主视图。
34.图3为图1所示电视支架的左视图。
35.图4为图1所示电视支架的俯视图。
36.图5为图1所示电视支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视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图6所示电视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图7中的局部a的放大图。
40.图9为图6所示电视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图9中的局部b的放大图。
42.图11为图6所述电视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45.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和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视支架20,用以支撑电视本体40及电视本体40的外接音箱60,电视支架20包括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300和托架500。
46.请参阅图1、图5和图11,第一支架100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40用以给电视本体40提供第一作用力f1。第二支架300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40用以给电视本体40提供第二作用力f2。托架500设置于第一支架100,被配置为支撑外接音箱60。第一作用力f1及第二作用力f2形成的合力f能够支撑电视本体40站立设置。
4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支架100及第二支架300支撑电视本体40站立设置,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架100的托架500用以支撑电视本体40的外接音箱60放置,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自行放置外接音箱60时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
48.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6-图10,在第一支架100安装于电视本体40时,托架500位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托架500与电视本体40的底部形成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外接音箱60放置。
49.可以理解的是,托架500位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且托架500与电视本体40的底部形成用以容纳外接音箱60放置的容纳空间。在将外接音箱60放置于托架500与电视本体的底部形成的容纳空间时,外接音箱60呈现悬浮设计,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同时音箱线能够隐藏于电视本体40与外接音箱60之间的空间,避免电视本体40与外接音箱60之间存在空间距离而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
50.示例性的,请参阅图6-图10,托架500与电视本体40的底部间隔且相对设置。
51.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和图11,第一支架1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一支撑部140。第一连接部120用以与电视本体40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140被配置为设置于电视本体40的背面一侧并朝远离电视本体40的背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电视本体
40提供第一作用力f1。第一作用力f1的方向为自电视本体40的背面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倾斜向上的方向。第二支架300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0和第二支撑部340。第二连接部320用以与电视本体40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340被配置为设置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并朝远离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电视本体40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二作用力f2的方向为自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朝向电视本体40的背面的倾斜向上的方向。第一作用力f1及第二作用力f2形成的合力f能够支撑电视本体40站立设置。托架50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40,托架500自第一支撑部140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
52.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支架100及第二支架300安装于电视本体40时,托架500位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第一支撑部140设置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并朝远离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托架500自第一支撑部140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在外接音箱60放置于托架500后,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观看时,托架500被外接音箱60遮挡,托架500在视觉上被隐藏。
53.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和图11,第一连接部120包括第一子连接部122和第二子连接部124。第一连接部120及第二连接部320被配置为以间隔方式设置于电视本体40的背面。第一支撑部140包括第一子支撑部142和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一子支撑部142与第一子连接部122连接,第二子支撑部144与第二子连接部124连接。
54.第二连接部320包括第三子连接部322和第四子连接部324。第三子连接部322被配置为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一个侧壁。第四子连接部324被配置为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另一个侧壁。第二支撑部340包括第三子支撑部342和第四子支撑部344,第三子支撑部342与第三子连接部322连接,第四子支撑部344与第四子连接部324连接。
55.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同时设置于支撑平面时,第一支撑部140及第二支撑部340用以给电视本体40提供第一作用力f1,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用以给电视本体40提供第二作用力f2。第一作用力f1及第二作用力f2形成的合力f能够支撑电视本体40站立设置。
56.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3、图8和图10,托架500包括第一托架520和第二托架540。
57.第一托架520设置于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一托架520自第一子支撑部142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第一托架5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522、第一限位部524和第一托举部526;第一固定部522用以与第一子支撑部142连接。
58.第二托架540设置于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二托架540自第二子支撑部144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第二托架5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固定部542、第二限位部544和第二托举部546;第二固定部542用以与第二子支撑部144连接。
5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524及第二限位部544用以防止外接音箱60朝远离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发生位移;第一托举部526及第二托举部546用以托举外接音箱60;在第一连接部120及第二连接部320安装于电视本体40时,第一托举部526及第二托举部546位于电视本体40的底部一侧。
60.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托举部526、第二托举部546用以支撑外接音箱的端面称为托举面。将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用以与支撑平面接触,使得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站立于支撑平面的端面称为支撑面。第一托举部526、第二托举部546的托举面位于
第一平面。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的支撑面位于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以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方式设置。
61.示例性的,第一子连接部122及第二子连接部124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背面;第一子支撑部142及第二子支撑部144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
62.第三子连接部322及第四子连接部324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设置的方式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侧壁;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被配置为以相对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
63.可以理解的是,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对称轴,将平行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顶部及底部的对称轴称为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横向对称轴,将平行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侧边的对称轴称为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部122、第二子连接部124、第三子连接部322、第四子连接部324均设有通孔,第一子连接部122、第二子连接部124、第三子连接部322、第四子连接部324被配置为通过螺丝及通孔与电视本体40锁附连接。
65.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和图9,第一连接部120还包括第一锁附部323和第二锁附部325。第一锁附部323及第二锁附部325均设有通孔。第一锁附部323与第三子连接部322连接,第二锁附部325与第四子连接部324连接。
66.为了方便描述,将位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右侧的侧壁称为第一侧壁,将位于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的左侧的侧壁称为第二侧壁。
67.电视本体40的第一侧壁设有能够容纳第一锁附部323插入的第一槽体,围合形成第一槽体的壁面设有第一安装孔,用以使第一锁附部323插入第一槽体后将螺丝穿入第一安装孔及第一锁附部323的通孔以将第一锁附部323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第一侧壁,从而将第三子连接部322固定于电视本体40。
68.电视本体40的第二侧壁设有能够容纳第一锁附部323插入的第二槽体,围合形成第二槽体的壁面设有第二安装孔,用以使第二锁附部325插入第二槽体后将螺丝穿入第二安装孔及第二锁附部325的通孔以将第二锁附部325固定于电视本体40的第二侧壁,从而将第四子连接部324固定于电视本体40。
69.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第一支架100还包括第一底座部160,第一底座部160设置于第一子支撑部142与第二子支撑部144之间。第二支架300还包括第二底座部,第二底座部设置于第三子支撑部342与第四子支撑部344之间。
70.可以立即的是,在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二子支撑部144、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同时设置于支撑平面时,第一底座部160的底部与支撑平面贴合设置,第二底座的底部与支撑平面贴合设置。
71.可以进一步理解的是,第一底座部160用以增加第一支架1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第二底座部用以增加第二支架3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电视本体40的重量均匀的分布于第一子支撑部142、第一底座部160及第二子支撑部144和第三子支撑部342、第二底座部及第四子支撑部344,使得电视本体40能够更为稳定的保持站立状态。
72.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第一底座部160以朝电视本体40的背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第二底座部以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
7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底座部160以弯曲方式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第一支架1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第二底座部以弯曲方式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第二支架3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第一支架100、第二支架3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越大,电视本体40的重量的分布范围更广,从而电视本体40能够更为稳定的保持站立状态。
74.可以进一步理解的是,第一底座部160以朝电视本体40的背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第二底座部以朝电视本体40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使得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的占地面积控制在第一支撑部140、第二支撑部340、第三子支撑部342及第四子支撑部344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75.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6-图1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视10,包括电视本体40和电视支架20。电视支架20与电视本体40连接,电视支架20用以支撑电视本体40。
7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视10还包括外接音箱60,外接音箱60设置于托架500。
7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视支架及电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视支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及所述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所述电视本体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第一作用力;第二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所述电视本体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第二作用力;和托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外接音箱;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力及所述第二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够支撑所述电视本体站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电视本体时,所述托架位于所述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所述托架与所述电视本体的底部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以容纳所述外接音箱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以与所述电视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电视本体的背面一侧,并朝远离所述电视本体的背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所述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以与所述电视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并朝远离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及底部方向倾斜设置,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所述第二作用力;所述托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托架自所述第一支撑部朝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以间隔方式设置于所述电视本体的背面;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子支撑部和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一子支撑部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子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子连接部和第四子连接部;所述第三子连接部被配置为固定于所述电视本体的一个侧壁,所述第四子连接部被配置为固定于所述电视本体的另一个侧壁;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子支撑部和第四子支撑部,所述第三子支撑部与所述第三子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子支撑部与所述第四子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子支撑部、所述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及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同时设置于支撑平面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所述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及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用以给所述电视本体提供所述第二作用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第一托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支撑部;所述第一托架自所述第一子支撑部朝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托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托举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子支撑部连接;和第二托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二托架自所述第二子支撑部朝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托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固定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托举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以与所述第二子支撑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以防止所述外接音箱朝远离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发生位移;所述第一托举部及所述第二托举部用以托举所述外接音箱;
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安装于所述电视本体时,所述第一托举部及所述第二托举部位于所述电视本体的底部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子连接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视本体的背面;所述第一子支撑部及所述第二子支撑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三子连接部及所述第四子连接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设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视本体的侧壁;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及所述第四子支撑部被配置为以相对于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的方式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第一底座部,所述第一底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子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二底座部,所述第二底座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子支撑部与所述第四子支撑部之间;在所述第一子支撑部、所述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及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同时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时,所述第一底座部的底部与所述支撑平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部与所述支撑平面贴合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部以朝所述电视本体的背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底座部以朝所述电视本体的显示面一侧方向弯曲的方式设置。9.一种电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视本体;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视支架;其中,所述电视支架与所述电视本体连接,所述电视支架用以支撑所述电视本体。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接音箱,所述外接音箱设置于所述托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视支架及电视,用以支撑电视本体及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其包括:第一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一作用力;第二支架,被配置为安装于电视本体用以给电视本体提供第二作用力;和托架,设置于第一支架,被配置为支撑外接音箱;其中,第一作用力及第二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够支撑电视本体站立设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支撑电视本体站立设置,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架的托架用以支撑电视本体的外接音箱放置,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自行放置外接音箱时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接音箱时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接音箱时引起的音箱线拖沓杂乱感。


技术研发人员:德力格尔 董晓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6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30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