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牡蛎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
背景技术:2.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为全球性分布种类,牡蛎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产珍品。
3.牡蛎加工时,首先通过人工将牡蛎肉与牡蛎壳分离,然后对牡蛎肉进行二次除杂清洗,因牡蛎肉柔软,传统的搅拌清洗装置进行二次除杂时很容易将牡蛎搅碎,使得只能用大量人工进行手动的清洗,但是清洗的效率低,使得牡蛎肉不够保鲜;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来帮助人们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牡蛎加工作业中的二次除杂工作,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包括底座和除杂装置,所述除杂装置的内部安装有筛筒,且筛筒与除杂装置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筛筒的内侧设置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外侧安装有喷头,且喷头与输水管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的上方安装有电机,且电机与除杂装置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筛筒的一端安装有大齿轮,且大齿轮与筛筒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除杂装置通过连轴转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电机与驱动齿轮通过连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和大齿轮均与传动齿轮咬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方安装有液压顶,且液压顶与底座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顶的顶升端与除杂装置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除杂装置的一侧安装有料斗,且料斗与除杂装置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除杂装置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柱,且支撑柱与除杂装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上方安装有连接水箱和进水箱,所述连接水箱与支撑柱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进水箱与支撑柱通过密封螺丝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除杂装置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与除杂装置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连接水箱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方安装有沉淀箱,且沉淀箱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实用新型通过筛筒和喷头的设置,筛筒可缓慢的转动,筛筒由柱状的筛网组成,当筛筒转动时可带动牡蛎肉不停的反转,而喷头可对牡蛎肉进行喷洗,从而在不损害牡蛎肉的情况下,将杂质与牡蛎肉分离,杂质通过筛筒排出,牡蛎肉存留在筛筒的内侧,从而
实现对牡蛎的二次除杂工作,且无需人工参与,效率更高,使得加工完成后的牡蛎肉更加新鲜。
13.2.该实用新型通过液压顶的设置,液压顶可驱使除杂装置转动,使得除杂装置以连接杆与支撑柱的连接处为圆心进行转动,当将牡蛎肉放入除杂装置内部时,可将除杂装置的进料口抬高,方便牡蛎肉的进入,而进行除杂工作时,使得除杂装置与水平面平行,使得牡蛎肉在筛筒内部均匀分布,而出料时,可将除杂装置的进料口高度调低,方便牡蛎肉的流出,从而使得此除杂装置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的正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除杂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水箱的剖视图。
17.图中:1、底座;2、液压顶;3、支撑柱;4、连接水箱;5、进水箱;6、除杂装置;7、电机;8、输水管;9、沉淀箱;10、连接杆;11、料斗;12、驱动齿轮;13、传动齿轮;14、大齿轮;15、喷头;16、筛筒;17、排渣口。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包括底座1和除杂装置6,除杂装置6的内部安装有筛筒16,筛筒16与除杂装置6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筛筒16的内侧设置有输水管8,输水管8的外侧安装有喷头15,喷头15与输水管8固定连接,除杂装置6的上方安装有电机7,电机7与除杂装置6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
20.进一步,筛筒16的一端安装有大齿轮14,大齿轮14与筛筒16固定连接,除杂装置6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驱动齿轮12和传动齿轮13,传动齿轮13与除杂装置6通过连轴转动连接,除杂装置6的下方设置有排渣口17,排渣口17与除杂装置6设置为一体结构。
21.进一步,电机7与驱动齿轮12通过连轴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2和大齿轮14均与传动齿轮13咬合连接,驱动齿轮12与电机7之间的连轴设置有密封结构进行密封。
22.进一步,底座1的上方安装有液压顶2,液压顶2与底座1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液压顶2的顶升端与除杂装置6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除杂装置6的一侧安装有料斗11,料斗11与除杂装置6转动连接,料斗11同时也可与除杂装置6固定。
23.进一步,除杂装置6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柱3,支撑柱3与除杂装置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柱3的上方安装有连接水箱4和进水箱5,连接水箱4与支撑柱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进水箱5与支撑柱3通过密封螺丝固定连接,连接水箱4与进水箱5连通,连接水箱4与输水管8连接,输水管8穿插在筛筒16的中间位置,筛筒16转动时,输水管8不转动。
24.进一步,除杂装置6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与除杂装置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杆10与连接水箱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1的上方安装有沉淀箱9,沉淀箱9与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沉淀箱9设置在排渣口17的正下方。
25.工作原理:使用时,除杂作业时,将料斗11的进料口转动至上方,将牡蛎肉通过料斗11倒入除杂装置6的内部,此时除杂装置6通过液压顶2发生倾斜,进料口的高度抬高,然后将除杂装置6调平,启动电机7,电机7将驱使驱动齿轮12转动,驱动齿轮12通过传动齿轮13带动大齿轮14转动,大齿轮14带动筛筒16转动,与此同时,进水箱5可连接进水管将干净的清水输入连接水箱4,经连接水箱4输送到输水管8,然后通过喷头15喷洒到筛筒16的内侧,对牡蛎肉进行喷洗,同时牡蛎肉在筛筒16的转动下不停的翻料,从而实现高效清洗的效果,杂质和污水将穿过筛筒16和排渣口17进入沉淀箱9,清洗完毕后,将料斗11的进料口转动至下方,通过液压顶2使除杂装置6的出料口高度降低,从而方便将牡蛎肉取出。
2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1.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包括底座(1)和除杂装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杂装置(6)的内部安装有筛筒(16),且筛筒(16)与除杂装置(6)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筛筒(16)的内侧设置有输水管(8),所述输水管(8)的外侧安装有喷头(15),且喷头(15)与输水管(8)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6)的上方安装有电机(7),且电机(7)与除杂装置(6)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筒(16)的一端安装有大齿轮(14),且大齿轮(14)与筛筒(16)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6)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驱动齿轮(12)和传动齿轮(13),所述传动齿轮(13)与除杂装置(6)通过连轴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7)与驱动齿轮(12)通过连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12)和大齿轮(14)均与传动齿轮(13)咬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方安装有液压顶(2),且液压顶(2)与底座(1)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顶(2)的顶升端与除杂装置(6)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除杂装置(6)的一侧安装有料斗(11),且料斗(11)与除杂装置(6)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杂装置(6)的上方安装有支撑柱(3),且支撑柱(3)与除杂装置(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3)的上方安装有连接水箱(4)和进水箱(5),所述连接水箱(4)与支撑柱(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进水箱(5)与支撑柱(3)通过密封螺丝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杂装置(6)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杆(10),且连接杆(10)与除杂装置(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0)与连接水箱(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的上方安装有沉淀箱(9),且沉淀箱(9)与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牡蛎加工用二次除杂结构,涉及牡蛎加工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传统牡蛎加工作业中的二次除杂工作,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所述除杂装置的内部安装有筛筒,且筛筒与除杂装置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筛筒的内侧设置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外侧安装有喷头,且喷头与输水管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的上方安装有电机,且电机与除杂装置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筛筒的一端安装有大齿轮,且大齿轮与筛筒固定连接,所述除杂装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除杂装置通过连轴转动连接。传动齿轮与除杂装置通过连轴转动连接。传动齿轮与除杂装置通过连轴转动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余劲聪 陆文超 柴春建 王永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诏安玛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