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换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振膜。
背景技术:2.当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扬声器作为音频器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消费者对声音品质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对应地,电声转换器行业的从业者们对电声转换器的性能要求也随之升高。
3.振膜作为电声转换器的核心部件,其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着电声转换器的性能。目前的电声转换器的技术方案中,膜片大多为单层或多层的等层复合材料,振膜和音圈等组件共同组成了电声转换器的振动系统。发声振动时微型扬声器振膜的主要变形区域为折环,刚度是用来表征振动系统受力与位移关系的物理量,通常,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程度越大,微型扬声器的失真会越严重,振膜上下振幅差越不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刚度曲线非线性程度小的振膜。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振膜,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其包括至少两个膜材层,相邻的两个所述膜材层之间通过胶层相连;俯视状态下,所述振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折环部及外固定部,所述胶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折环部内。
6.进一步地,所述折环部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内固定部,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外固定部。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内固定部内。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部分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部分和/或第三部分。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三部分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外固定部内。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呈环框状,所述内固定部的中央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围成的环框的内部。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呈由靠近所述内固定部的中央区域的方向向靠近所述外固定部的外边沿的方向延伸的筋条状。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传统振膜中胶层等厚设置的常规做法,本振膜中胶层采用不等厚设计,使得振膜的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程度降低,提高了振动系统工作时振膜上下振幅的对称性,改善了微型扬声器的失真现象,有效地提高微型扬声器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实验组中的振膜的折环部区域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对照组中的振膜的折环部区域的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仿真测试中振膜的刚度曲线与位移量的变化关系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振膜的折环部区域的剖视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振膜的折环部区域的剖视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23.标号说明:
24.1、膜材层;
25.2、胶层;21、第一区域;22、第二区域;
26.3、内固定部;
27.4、折环部;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43、第三部分;
28.5、外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0.请参照图1至图7,一种振膜,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其包括至少两个膜材层1,相邻的两个所述膜材层1之间通过胶层2相连;俯视状态下,所述振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3、折环部4及外固定部5,所述胶层2包括相连的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区域21位于所述折环部4内。
31.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传统振膜中胶层2等厚设置的常规做法,本振膜中胶层2采用不等厚设计,使得振膜的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程度降低,提高了振动系统工作时振膜上下振幅的对称性,改善了微型扬声器的失真现象,有效地提高微型扬声器的声学性能。
32.进一步地,所述折环部4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和第三部分43,所述第一部分41连接内固定部3,所述第三部分43连接所述外固定部5。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41设置。
3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延伸至所述内固定部3内。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分42设置。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延伸至所述第一部分41和/或第三部分43。
3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三部分43设置。
3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延伸至所述外固定部5内。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呈环框状,所述内固定部3的中央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所围成的环框的内部。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21呈由靠近所述内固定部3的中央区域的方向向靠近所
述外固定部5的外边沿的方向延伸的筋条状。
41.由上述描述可知,不同的微型扬声器上下振幅的调节方向及程度不同,因此,第一区域21具有多种多样的设置位置、设置形式,设计人员可具体的微型扬声器产品按需设定。
42.实施例一
43.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振膜,应用于微型扬声器中,所述微型扬声器包括盆架和设于所述盆架上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音圈和分别连接所述音圈与所述盆架的振膜,所述磁路系统用于为所述音圈构建恒定磁场。
44.当所述振膜作为策动微型扬声器外部空气发声的膜片时,其为主膜;当所述振膜位于所述微型扬声器内部时,其为副膜;无论是所述主膜还是所述副膜均可统称为振膜。
45.请结合图1和图2,所述振膜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其包括至少两个膜材层1,相邻的两个所述膜材层1之间通过胶层2相连;俯视状态下,所述振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3、折环部4及外固定部5,所述胶层2包括相连的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区域21位于所述折环部4内。容易理解的,所述内固定部3的中央区域既可以是顶底贯通的中空区,也可以是具有实体的实体区。
46.进一步地,所述折环部4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和第三部分43,所述第一部分41连接内固定部3,所述第三部分43连接所述外固定部5。
4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整体呈环框状,所述内固定部3的中央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所围成的环框的内部,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41设置且所述第一区域21延伸至所述内固定部3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仅局限于所述第一部分41而不向所述内固定部3延伸也是可行的。
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设置成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
49.为了充分说明本实施例的振膜的优势,发明人进行了如下仿真测试:
50.对照组(如图3所示):三层膜,中间为胶层2,胶层2的两侧分别为膜材层1,两层所述膜材层1的厚度分别为15um,中间的胶层2的厚度为等厚的30um。
51.实验组(如图1和图2所示):三层膜,中间为胶层2,胶层2的两侧分别为膜材层1,两层所述膜材层1的厚度分别为15um,所述折环部4的所述第二部分42中的所述胶层2区域、所述第三部分43中的所述胶层2区域以及所述内固定部3中的所述胶层2区域构成所述胶层2的所述第二区域22,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为30um,所述折环部4的所述第一部分41中的所述胶层2区域以及至少所述内固定部3靠近所述折环部4的边沿位置中的所述胶层2区域构成所述胶层2的所述第一区域21,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为45um。
52.为控制变量,对照组中的膜材层1的材料与实验组中的膜材层1的材料相同,对照组中的胶层2的材料与实验组中的胶层2的材料相同,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53.表1振膜材料参数表
[0054] 杨氏模量[mpa]密度[kg/m^3]泊松比膜材层20012000.33胶层2512000.33
膜材层20012000.33
[0055]
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中实线是对照组的振动系统的刚度曲线,从图4中可以看出,负向位移时的刚度幅值小于正向位移时的刚度幅值,意味着相同作用力驱动下,振膜在负向时的变形比在正向时的变形更大,这无疑会导致一定的总谐波失真(thd)。图4中虚线是实验组的振动系统的刚度曲线,相比于实线,虚线所示的刚度曲线在相同正负向位移时的刚度幅值差异较小,这意味着振动系统的非线性程度也会较小,在其它因素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验组的振动系统的总谐波失真也会减小,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振膜能够提升微型扬声器的声学性能。
[0056]
实施例二
[0057]
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与实施例一并列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分42设置。
[0058]
当然,所述第一区域21既可以延伸至所述第一部分41,也可以延伸至第三部分43,甚至是同时延伸至所述第一部分41和所述第三部分43。
[005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也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
[0060]
实施例三
[0061]
请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是与实施例一并列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第一区域21对应于所述第三部分43设置。
[0062]
与实施例一同理,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21延伸至所述外固定部5内。
[006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也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
[0064]
实施例四
[0065]
请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是与实施例一并列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第一区域21呈由靠近所述内固定部3的中央区域的方向向靠近所述外固定部5的外边沿的方向延伸的筋条状。
[0066]
容易理解的,所述第一区域21的数量为多个,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设于所述折环部4的角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还可以设于所述折环部4的长边上或者短边上,甚至是折环部4的长边及短边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区域21。
[006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因此,振膜对应于所述第一区域21的位置呈现出凸筋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21的厚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厚度,此时,振膜对应于所述第一区域21的位置呈现出凹筋状。
[0068]
容易理解的,所述第一区域21可以设置在所述折环部4的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及第三部分43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上,当然,所述第一区域21也可以由所述折环部4延伸至所述内固定部3和/或外固定部5上。
[0069]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振膜中胶层采用不等厚设计,使得振膜的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程度降低,提高了振动系统工作时振膜上下振幅的对称性,改善了微型扬声器的失真现象,有效地提高微型扬声器的声学性能。胶层中第一区域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厂商可按需调节以适应不同微型扬声器产品的调节需求。
[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振膜,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其包括至少两个膜材层,相邻的两个所述膜材层之间通过胶层相连;俯视状态下,所述振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折环部及外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折环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环部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内固定部,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外固定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内固定部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二部分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第一部分和/或第三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于所述第三部分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外固定部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呈环框状,所述内固定部的中央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围成的环框的内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呈由靠近所述内固定部的中央区域的方向向靠近所述外固定部的外边沿的方向延伸的筋条状。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振膜,在沿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其包括至少两个膜材层,相邻的两个所述膜材层之间通过胶层相连;俯视状态下,所述振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折环部及外固定部,所述胶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折环部内。区别于传统振膜中胶层等厚设置的常规做法,本振膜中胶层采用不等厚设计,使得振膜的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程度降低,提高了振动系统工作时振膜上下振幅的对称性,改善了微型扬声器的失真现象,有效地提高微型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学性能。学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许飞龙 周喻 张俊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维仕声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