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2-07-13  218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转换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2.通常电池规格的含电量与外径是依其号数的增加而递减,一般需要使用电池的电器用品也曾针对其所需要的用电量而设计适合号数的电池室,例如供放置一号电池的电池室最大,供放置二号电池的电池室次之,依次类推,至供放置七号电池的电池室为最小。而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目前的环保团体大力鼓励民众多使用充电电池,以避免电池在废弃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然而,人们在使用充电电池时常有的情形是,倘若一号电池的电力己耗尽,但又无法临时快速充电时,虽然手中己取得其它号数的电池,却由于这些号数的电池放入一号电池室时无法与其导电元件接触而不能使用,因而觉得十分麻烦与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转换装置,便于将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整合。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电池转换装置,包括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第一导电片设有正极连接头,第二导电片上设有导电杆,导电杆的自由端设有负极连接头,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三导电片上设有两对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6.当一号电池的电力己耗尽,但又无法临时快速充电时,虽然手中己取得其它号数的电池,却由于这些号数的电池放入一号电池室时无法与其导电元件接触而不能使用,因而觉得十分麻烦与不便,且没办法充分利用其它号数的电池,造成电池的浪费,虽然现有技术有多个电池的串联,但正负极都在一端,并不能将同样规格的电池替换成一号电池来使用。
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上设有正极端子,第一导电片对应的第三导电片上设有负极端子,第二导电片上设有负极端子,第二导电片对应的第三导电片上还设有正极端子,将两节电池分别置于两对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两节电池串联增加电压,且第一导电片上的正极连接头相当于一号电池的正极端,第二导电片通过导电杆连接的负极连接头相当于一号电池的负极端,本实用新型将便于将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整合。
8.进一步地,第三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留有间隙,还包括第四导电片,第四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连接片和第四导电片上之间还设有一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第一连接片上为正极端子,第四导电片上为负极端子,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可将三节同规格的电池置于三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留有间隙,并未连接,因此不会造成短路的情况,增加一节电池的串联,能够使电压增加。
9.进一步地,第四导电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还设有一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第四导电片上还设有正极端子,第二连接片上还设有与第四导电片上相对应的负极端子,四节同规格的电池串联,使得充分利用同规格的电池增加电压。
10.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板,限位板呈十字形,限位板位于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上方,可固定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且增强电池之间的阻隔效果。
11.进一步地,限位板上设有分离柱,分离柱外壁上设有个数与电池个数匹配的弧形槽。弧形槽可阻隔电池之间的接触,防止正、负极板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
12.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板上设有的支撑架,对电池有一定的紧固作用,且能避免电池受到挤压变形。
13.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与支撑架两端连接的上端板和下端板,正极连接头连接上端板的上表面,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以及第四导电片连接上端板的下表面,负极连接头连接下端板的下表面,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连接下端板的上表面,避免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由于挤压使电池产生错位的问题,并且支撑架、上端板和下端板组成与一号电池体积相等的外壁,使得再进行拿取的时候较为方便。
14.进一步地,支撑架相对的内壁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两端与限位板接触形成供电池卡紧的凹槽,每节电池置于凹槽内,不仅完全阻隔电池之间的接触,且能够对电池实现卡紧的作用。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便于将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整合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留有间隙,并未连接,因此不会造成短路的情况,增加一节电池的串联,能够使电压增加。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四导电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还设有一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四节同规格的电池串联,使得充分利用同规格的电池增加电压。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23.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4.1-支撑架;2-第一导电片;3-第二导电片;4-正极连接头;5-导电杆;6-负极连接头;7-第一连接片;8-第二连接片;9-第四导电片;10-分离柱;11-限位板;12-固定板;13-凹槽;14-上端板;15-下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6.实施例:
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电片2、第二导电片3和第三导电片,第一导电片2上设有正极连接头4,第二导电片3上设有导电杆5,导电杆5的自由端设有负极连接头6,第三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2和第二导电片3之间设有两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第三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片7和第二连接片8,还包括第四导电片9,第一连接片7和第四导电片9之间还设有一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第四导电片9和第二连接片8之间还设有一对相对应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还包括限位板11,限位板11呈十字形,限位板11位于第一连接片7和第二连接片8的上方,限位板11上设有分离柱10,分离柱10外壁上设有个数与电池个数匹配的弧形槽,还包括限位板11上设有的支撑架1,还包括分别与支撑架1两端连接的上端板14和下端板15,在支撑架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两端与限位板11接触形成供电池卡紧的的凹槽13。
28.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
29.支撑架1、上端板14和下端板15组成与一号电池体积相等的壳体,在组成的壳体内将四节同规模的电池依次放置于四对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四节电池串联增加电压,且第一导电片2上的正极连接头4相当于一号电池的正极端,第二导电片3通过导电杆5连接的负极连接头6相当于一号电池的负极端,第一连接片7和第二连接片8留有间隙,并未连接,因此不会造成短路的情况;
30.限位板11呈十字形,限位板11位于第一连接片7和第二连接片8上方,可固定第一连接片7与第二连接片8,且增强电池之间的阻隔效果;分离柱10外壁上设有个数与电池个数匹配的弧形槽。弧形槽可阻隔电池之间的接触,防止正、负极板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限位板11上设有的支撑架1,对电池有一定的紧固作用,且能避免电池受到挤压变形;第一导电片2、第二导电片3以及第四导电片9连接上端板14的下表面,负极连接头6连接下端板15的下表面,第一连接片7和第二连接片8连接下端板15的上表面,避免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由于挤压使电池产生错位的问题,并且支撑架1、上端板14和下端板15组成与一号电池体积相等的外壁,使得再进行拿取的时候较为方便。
3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3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