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开发的推动下,电动汽车被大量的开发。电池包做为电动汽车动力核心部件更是重中之重,其保证动力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电池包的工作环境要求防尘防水,否则会出现短路、漏电等各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潜在危险,如何做好电池包内部的密封是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大部分电池包采用电池与控制器隔离布置的结构,可以将电芯部分单独密封,避免因维修操作控制器等附件而反复的打开电池包外壳,造成密封不良,但因此也引发了电池包内部线束与控制器的连接结构引起的电池包密封不良问题,线束必须经过孔洞穿过到控制器区域进行对接,孔洞的密封和孔洞与线束之间的密封成为难以解决的痛点。
3.因此目前电动车对电池部分的密封要求非常高,要求达到ip67以上,不允许存在任何可以造成密封不良的机械孔洞,为了达到密封要求,电池包有多层密封保护,对表面的孔洞增加密封垫,涂密封胶等方式。而当控制器与电池包分区布置的时候,常规设计的电池包内部电器线束与控制器的对接不可避免的造成壳体的孔洞设计,现有的设计均采用过孔胶垫实现孔的密封,但过孔胶垫与线束之间的密封却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线束因工艺制作的原因,也无法做成规则精密的几何外形,且容易变形,所以无法与胶垫之间形成良好密封,很容易造成电池包内部的密封不良故障,造成电池包内部湿尘超标,引发潜在危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包括:
7.对接端过渡结构,其用以装载线束和引导线束走向;
8.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分别设置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的两个端部上,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用以与控制器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所述线束对接端头用以与电池包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内部的线束连接在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之间以使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之间进行电性连接;
9.以及转换器安装结构,其设置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上用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
10.优选的,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包括通心管体。
11.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包括第一线束对接插头,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密
封封堵在所述通心管体一端;
12.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与控制器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线束对接端头包括第二线束对接插头,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密封封堵在所述通心管体上反向于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所在端;
14.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与电池包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与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之间通过预设于所述通心管体内的线束进行电性连接。
16.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和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对所述通心管体两个端部的密封封堵使所述通心管体完全密封。
17.优选的,所述转换器安装结构包括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周向环设于所述通心管体的外侧表面上;
18.所述环形板通过端面压接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装置能够替代传统的线束过孔连接方式来进行电池包与控制器的电性连接,满足对电池包的密封需求,也更利用装配,线束不用进行过孔掏接,控制器端与电池包线束端在各自布置区域内与本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分别对接,提高装配效率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通心管体;2、第一线束对接插头;3、第二线束对接插头;4、环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6.请参阅图1,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包括:
27.对接端过渡结构,其用以装载线束和引导线束走向;
28.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分别设置在对接端过渡结构的两个端部上,控制器对接端头用以与控制器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线束对接端头用以与电池包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在对接端过渡结构内部的线束连接在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之间以使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之间进行电性连接;
29.以及转换器安装结构,其设置在对接端过渡结构上用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
30.具体的,本装置能够替代传统的线束过孔连接方式来进行电池包与控制器的电性
连接,满足对电池包的密封需求,也更利用装配,线束不用进行过孔掏接,控制器端与电池包线束端在各自布置区域内与本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分别对接,提高装配效率和便捷性。
31.进一步的,对接端过渡结构包括通心管体1,用以过渡电池包与控制器之间的距离,并用以走线,起到对线束的防护作用和密封作用。
32.进一步的,控制器对接端头包括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密封封堵在通心管体1一端;
33.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与控制器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
34.进一步的,线束对接端头包括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密封封堵在通心管体1上反向于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所在端;
35.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与电池包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
36.进一步的,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与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之间通过预设于通心管体1内的线束进行电性连接。
37.进一步的,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和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对通心管体1两个端部的密封封堵使通心管体1完全密封,使通心管体1进行密封,是为了防止通心管体1的部位影响电池包的密封性。
38.进一步的,转换器安装结构包括环形板4,环形板4沿周向环设于通心管体1的外侧表面上;
39.环形板4通过端面压接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其中的端面压接也即使环形板4压紧在电池包上孔的周围以进行密封,可采用环形板4与电池包外壳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等形式进行连接,且不限于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且其连接方式是本领域技术工作人员所熟知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40.其中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和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均为目前市场中常见的快速插接头或者转接头,其具体型号可根据具体的电性连接形式和电性连接要求进行选择,且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和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其使用以及与线束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均是本领域技术工作人员所熟知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41.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端过渡结构,其用以装载线束和引导线束走向;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分别设置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的两个端部上,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用以与控制器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所述线束对接端头用以与电池包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内部的线束连接在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之间以使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和所述线束对接端头之间进行电性连接;以及转换器安装结构,其设置在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上用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过渡结构包括通心管体(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对接端头包括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密封封堵在所述通心管体(1)一端;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与控制器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对接端头包括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密封封堵在所述通心管体(1)上反向于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所在端;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与电池包线束连接以进行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与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之间通过预设于所述通心管体(1)内的线束进行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对接插头(2)和所述第二线束对接插头(3)对所述通心管体(1)两个端部的密封封堵使所述通心管体(1)完全密封。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安装结构包括环形板(4),所述环形板(4)沿周向环设于所述通心管体(1)的外侧表面上;所述环形板(4)通过端面压接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池包线束转换器,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包括:对接端过渡结构,其用以装载线束和引导线束走向;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控制器对接端头和线束对接端头分别设置在对接端过渡结构的两个端部上,控制器对接端头用以与控制器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线束对接端头用以与电池包线束对接以进行电性连接;以及转换器安装结构,其设置在对接端过渡结构上用以对电池包上的孔进行密封。本装置能够替代传统的线束过孔连接方式来进行电池包与控制器的电性连接,满足对电池包的密封需求,也更利用装配,线束不用进行过孔掏接,控制器端与电池包线束端在各自布置区域内与本电池包线束转换器分别对接,提高装配效率和便捷性。率和便捷性。率和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荣华 宫庆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6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