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2.连体结构是指除裙楼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之间带有连接体的结构。大跨连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通常根据两侧主体结构布置情况确定连接型式,主要有刚性连接和滑动连接两类。一般连体结构的连体部位受力复杂,尽管采用刚性连接后结构整体分析要求比较高,但其减少了往往因设滑动连接带来的建筑幕墙处理困难、建筑防水隐患等潜在因素,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议宜采用刚性连接。
3.由于钢结构自重轻、地震作用小的优点,跨度比较大的连接体部分大多采用跨层的钢桁架结构来降低连体的自重和地震剪力,而且连体钢桁架直接和两侧主体的竖向构件(如核心筒、塔楼框架柱等)连接。当连接体的宽度不小于16m时,通常还会在中部设置一榀钢桁架,且这榀跨层钢桁架需要延伸至两侧的核心筒。显然,这榀钢桁架受力比两侧桁架都要大,因此桁架构件的截面也会大,这就影响连接体部位的建筑空间采光和使用体验,有时甚至不能满足建筑的室内要求。对于这种情况,连体结构体系的构成需要改进,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5.现有技术中连接体中的中部跨层钢桁架需要的构件截面大,这会影响连接体部位的建筑空间采光和使用体验,有时甚至不能满足建筑的室内要求的问题。
6.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包括至少两个核心筒以及设于所述核心筒之间的连体钢结构,所述核心筒用于支撑所述连体钢结构,其中,所述连体钢结构包括:悬挑桁架、第一榀外侧桁架、第二榀外侧桁架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
7.所述悬挑桁架设置于所述核心筒上,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均支承在所述悬挑桁架上,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和高强拉索,所述高强拉索的上端锚具与所述核心筒的节点连接,所述高强拉索的下端为张拉端,其张拉端的锚具与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的底层梁柱节点部位连接;
8.所述高强拉索设置为多道,每道所述高强拉索均贯穿所述连体钢结构的多个楼层,为避开所述中间榀钢框架上的梁柱,每道所述高强拉索分别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两根所述预应力拉索分别紧贴在中间榀钢框架的两侧,呈对称布置。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和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采用跨层钢桁架,所述跨层钢桁架的高度可为两层或更多楼层。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以及第二核心筒,所述高强拉索
设置为六道,其中左侧三道所述高强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一核心筒以及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相邻所述第一核心筒一侧,右侧三道所述高强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二核心筒以及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相邻所述第二核心筒的一侧,且左右两侧的三道所述高强拉索呈对称均匀分布。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强拉索与楼层平面的夹角为30-70
°
。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与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之间的间距为20~30m;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与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之间,通过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使得连体结构宽度方向形成两跨,每跨跨度为10~15m,以保证连体楼层的净高,所述中间榀结构两侧分别有钢梁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以及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连接。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以及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的底层和顶层楼盖平面内均设置有水平斜杆,所述水平斜杆用于保证楼盖混凝土损坏时连体结构仍能整体受力。
14.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如上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实现方法,其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5.施工至少两个相邻核心筒;
16.在两个相邻核心筒之间设置胎架;
17.在胎架上施工连体钢结构;
18.在中间榀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安装高强拉索,并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
19.卸胎架;
20.在连体钢结构上浇筑混凝土;
21.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
2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在中间榀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安装高强拉索,并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的步骤包括:
23.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30-60%的预应力。
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的步骤包括:
25.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100%的预应力。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7.1、本发明通过第一榀外侧桁架、第二榀外侧桁架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作为三榀主要受力构件,其中,第一榀和第二榀的外侧桁架均采用跨层钢桁架,跨层钢桁架的高度可为两层或更多楼层;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和高强拉索,每道高强拉索为两根预应力拉索,紧贴中间榀钢框架的两侧,这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承载能力强,设计合理。
28.2、中间榀结构设置预应力拉索,能充分发挥拉索远比钢材强度高的优势,故拉索截面远比钢构件小,从而增加室内使用面积,能避免因截面大而对建筑美观造成的影响。
29.3、预应力拉索施加预拉力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降低中间榀钢框架的弯矩,控制构件截面大小;二是能协同中间榀结构同第一榀外侧桁架、第二榀外侧桁架的变形差;三是设置预拉力,可保证拉索在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设计状态下保持索力受拉,为连体结构提供刚度。
30.4、每道高强拉索为两根预应力拉索,为避开与中间榀钢框架的钢梁、钢柱的位置
冲突,高强拉索中两根预应力拉索分别置于中间榀钢框架的两侧,具有受力对称和安装方便的优点。
31.5、本发明由于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方式,结合预应力拉索的2倍安全系数,设置两根预应力拉索有利于运维过程中的更换维护,当其中一根需要更换时,可依靠另一根预应力拉索受力,这样就大大延长连体建筑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效果图。
33.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中间榀拉索结构示意图图。
34.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两个平行的核心筒与连体结构钢连接的示意图。
35.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两个非平行的核心筒与连体结构钢连接的示意图。
36.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榀与第二榀跨层钢桁架的底层或顶层楼盖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37.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两个连体钢结构与核心筒连接的具体实施例的中间榀拉索结构示意图。
38.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高强拉索与中间榀钢框架底部节点连接的张拉示意图。
39.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层钢桁架的某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层钢桁架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实现的流程示意图。
42.附图标记汇总:
43.10、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100、核心筒;100a、第一核心筒;100b、第二核心筒;110、角部巨柱;200、连体钢结构;201、第一连体钢结构;202、第二连体钢结构;210、第一榀外侧桁架;220、第二榀外侧桁架;230、中间榀钢框架;240、高强拉索;250、悬挑桁架;260、钢梁;270、水平斜杆;280、跨层钢桁架;231、底层中间榀钢梁;232、第二层中间榀钢梁;233、中间榀钢柱;241、预应力拉索;242、临时张拉装置;243、锚具;244、销轴;2421、装置节点;2422、临时第一拉索;2423、临时第二拉索;234、第一耳板;235、临时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5.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该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10包括至少两个核心筒100以及设于核心筒100之间的连体钢结构200,核心筒100用于支撑连体钢结构200,其中,请参阅图2以及图3,连体钢结构200包括:悬挑桁架250、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悬挑桁架250设置于核心筒100上,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均支承在悬挑桁架250上,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230和高强拉索240,高强拉索240的上端锚具243与核心筒100的节点连接,高强拉索240的下端为张拉端,
其张拉端的锚具243(图7中所示)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底层梁柱节点部位连接,高强拉索240设置为多道,每道高强拉索240均贯穿连体钢结构200的多个楼层,为避开中间榀钢框架230上的梁柱,每道高强拉索240分别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241,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分别紧贴在中间榀钢框架230的两侧,呈对称布置。
46.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作为三榀主要受力构件。其中,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位于新型连体的外侧,通过悬挑桁架250固定在核心筒100上;请参阅图2,中间榀拉索结构包含中间榀钢框架230和高强拉索240,高强拉索240的上端锚具243与核心筒100的节点连接,高强拉索240的下端为张拉端,其锚具243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底层梁柱节点部位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高强拉索240可以设置为多道,每道高强拉索240均贯穿连体钢结构200的多个楼层,为避开中间榀钢框架230上的梁柱,每道高强拉索240分别采用紧贴中间榀钢框架230两侧的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图7中所示),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呈对称布置。
48.中间榀结构设置预应力拉索241,能充分发挥拉索远比钢材强度高的优点,可以截面小的优势增大了室内使用面积,保证室内美观。通过对预应力拉索241施加预拉力,降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弯矩,有效地控制构件截面大小。同时,通过设置合理的预应力,可保证拉索在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设计状态下保持索力受拉,为连体结构提供刚度,而且还使得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变形与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的变形接近,减小楼板的翘曲可能。此外,本实施例与中间采用钢性桁架的连体相比,能减少钢构件占用空间,释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每道高强拉索240为两根,受力平衡,增加运维期间的拉索更换的可能。
49.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10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50.1、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作为三榀主要受力构件,其中,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230和高强拉索240,每道高强拉索240为两根预应力拉索241,紧贴中间榀钢框架230的两侧,这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10承载能力强,设计合理。
51.2、中间榀结构设置预应力拉索241,能充分发挥拉索远比钢材强度高的优势,故拉索截面远比钢构件小,从而增加室内使用面积,能避免因截面大而对建筑美观造成的影响。
52.3、预应力拉索241施加预拉力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降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弯矩,控制构件截面大小;二是能协同中间榀结构同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的变形差;三是高强拉索240设置预拉力,可保证拉索在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设计状态下保持索力受拉,为连体结构提供刚度。
53.4、每道高强拉索240为两根预应力拉索241,为避开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钢梁260、钢柱的位置冲突,高强拉索240中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分别置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两侧,具有受力对称和安装方便的优点。
54.5、本实施例由于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241方式,结合预应力拉索241的2倍安全系数,设置两根预应力拉索241有利于运维过程中的更换维护,当其中一根需要更换时,可依靠另一根预应力拉索241受力,这样就大大延长连体建筑的使用寿命。
55.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及图9,第一榀外侧桁架210和第二榀外侧桁架220采
用跨层钢桁架280,跨层钢桁架280的高度可为两层或更多楼层。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榀外侧桁架210和第二榀外侧桁架220采用跨层钢桁架,跨层钢桁架的高度可为两层或更多楼层,即跨层钢桁架至少为两层楼层。
57.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以及图4,核心筒100包括第一核心筒100a以及第二核心筒100b,高强拉索240设置为六道,其中左侧三道高强拉索240设置在第一核心筒100a以及中间榀钢框架230相邻第一核心筒100a一侧,右侧三道高强拉索240设置在第二核心筒100b以及中间榀钢框架230相邻第二核心筒100b一侧,且左右两侧的三组高强拉索240呈对称均匀分布。
58.在本实施例中,核心筒100包括第一核心筒100a以及第二核心筒100b,其中,高强拉索240设置为六道,其中左侧三道高强拉索240设置在第一核心筒100a以及中间榀钢框架230相邻第一核心筒100a一侧,右侧三道高强拉索240设置在第二核心筒100b以及中间榀钢框架230相邻第二核心筒100b一侧,且左右两侧的三道高强拉索240呈对称均匀分布,这样设置能够均衡受力,减少应力局部集中。应当理解的是,高强拉索240设置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6道,还可以是其他情形,此处不作限制。
59.在本实施例中,核心筒100可以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核心筒100形成交替的连体结构,其中,请参阅图3,两个核心筒100可以为并排平行设置,并排平行设置这样能够有利于连体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高。另外,请参阅图4,两个核心筒100也可以为呈非平行设置分布,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下,这样设置可以便于连体结构充分利用场地空间。第一核心筒100a为基准,第二核心筒100b出现偏转或者偏移,第一核心筒100a上设置有两榀悬挑桁架250,第二核心筒100b设置有角部巨柱110,在第二核心筒100b以及角部巨柱110上设置两榀悬挑桁架250,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与第二榀外侧桁架220通过上述四榀悬挑桁架250分别设在连体的两外侧,这样设置能够加强连体的稳定性及结构强度。
60.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连体钢结构200设置有两个,如第一连体钢结构201以及第二连体钢结构202,在第一连体钢结构201中中间榀拉索结构设置有6道高强拉索240,且每道高强拉索240均贯穿连体钢结构200的多个楼层,为避开中间榀钢框架230上的梁柱,每道高强拉索240分别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241,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分别设置在中间榀钢框架230的梁柱的两侧且呈对称布置,第二连体钢结构202也是设置有6道高强拉索240,且每道高强拉索240均贯穿连体钢结构200的多个楼层,为避开中间榀钢框架230上的梁柱,每道高强拉索240分别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241,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分别设置在中间榀钢框架230的梁柱的两侧且呈对称布置。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体钢结构201以及第二连体钢结构202的中间榀拉索结构分别独立采用高强拉索240,可以减少第二连体钢结构202的结构风险向第一连体钢结构201传递或者第一连体钢结构201的结构风险向第二连体钢结构202传递,结构强度高,安全、可靠,能够形成更高更大的连体结构。应当理解的是,连体钢结构200并不限于上述的第一连体钢结构201与第二连体钢结构202,以及每个连体钢结构200设置的高强拉索240并不限于上述的6道,均可以是其他情形,此处不作限制。
62.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高强拉索240与楼层平面的夹角为30-70
°
。
63.在本实施例中,高强拉索240与楼层平面的夹角为30-70
°
,这样能够使得拉索受力
效率比较高,也有助于减小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弯矩内力。
64.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与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之间的间距为20~30m;中间榀拉索结构位于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与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之间,通过中间榀拉索结构使得连体结构宽度方向形成两跨,每跨跨度为10~15m,以保证连体楼层的净高。中间榀结构两侧分别有钢梁260与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以及第二榀外侧桁架220连接。
65.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以及第二榀外侧桁架220的底层和顶层楼盖平面内均设置有水平斜杆270,水平斜杆270用于保证楼盖混凝土损坏时连体结构仍能整体受力。
6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以及第二榀外侧桁架220的底层和顶层楼盖平面内均设置有水平斜杆270,水平斜杆270可以布置均匀连续,且左右两侧的水平斜杆270左右对称设置,受力合理,可避免水平斜杆270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应当理解的是,水平斜杆270的设置并不限于上述的均匀连续,以及左右对称的设置,还可以是其他情形,此处不作限制。
6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高强拉索240中的两根预应力拉索241张拉时的临时张拉装置242,临时张拉装置242上设有装置节点2421、临时第一拉索2422、临时第二拉索2423和临时耳板235,通过这个装置将两根预应力拉索241联系在一起,可同时同步施加预拉力。临时张拉装置242的装置节点2421也能够使得两根并行设置的预应力拉索241保持一定的间距,使得两根并行设置的预应力拉索241分别紧贴在中间榀钢框架230的两侧。
68.具体的,请参阅图7,高强拉索240中两根预应力拉索241的临时张拉装置242,包括装置节点2421、临时第一拉索2422、临时第二拉索2423和临时耳板235,其中,通过这个装置将两根预应力拉索241联系在一起,可同时同步施加预拉力。临时张拉装置242的装置节点2421也能够使得两根并行设置的预应力拉索241保持一定的间距,使得两根并行设置的预应力拉索241分别紧贴在中间榀钢框架230的两侧。如图,高强拉索240一端与中间榀钢框架230的底层梁柱节点部位铰接,中间榀钢框架230包括底层中间榀钢梁231260、第二层中间榀钢梁232260以及钢柱,底层梁柱节点部位即底层钢梁260与钢柱相接的部位,底层梁柱节点部位上设置有第一耳板234,高强拉索240中两根预应力拉索241上的锚具243通过销轴244与各自对应的耳板连接。
69.另一方面,请参阅图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如上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实现方法,其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70.s100、施工至少两个相邻核心筒。
71.具体为:先施工好核心筒100,然后在核心筒100上悬挑桁架250,悬挑桁架250用于支撑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与第二榀外侧桁架220。
72.s200、在两个相邻核心筒之间设置胎架。
73.在两个相邻核心筒100之间设置胎架,胎架用于支撑连体钢结构200,可以方便连体钢结构200的吊装与组装固定。
74.s300、在胎架上施工连体钢结构。
75.先安装第一榀外侧桁架210、第二榀外侧桁架220以及中间榀钢框架230,再将用钢梁260将三榀结构连成整体,然后在钢梁260上铺设钢筋桁架楼承板形成楼层,之后在楼层上继续安装连体的上部结构,其中,第一榀外侧桁架210以及第二榀外侧桁架220的底层和
顶层楼盖平面内均设置有水平斜杆270,水平斜杆270可以与中间榀钢框架230连接,水平斜杆270用于保证楼盖混凝土损坏时连体结构仍能整体受力。
76.s400、在中间榀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安装高强拉索,并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
77.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30-60%的预应力。
78.s500、卸胎架;
79.s600、在连体钢结构上浇筑混凝土;
80.s700、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
81.第二次向高强拉索240施加100%的预应力。
82.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及其实现方法,其中该连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核心筒以及设于核心筒之间的连体钢结构,连体钢结构包括:悬挑桁架、两侧跨层钢桁架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和高强拉索,每道高强拉索为两根,对称紧贴框架两侧。对高强拉索施加预拉力既有利于降低钢框架的弯矩、调节其与两外侧跨层钢桁架的变形差,又能合理控制拉索始终处于受拉状态,保证了连体结构的承载能力与安全性,本发明采用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形式构建了新型连体结构,通过充分发挥拉索的强度高的优点,以截面小的优势增大使用面积并实现室内美观,每道两根拉索也为今后运营期间不中断建筑功能而达到更换拉索的可能。
83.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包括至少两个核心筒以及设于所述核心筒之间的连体钢结构,所述核心筒用于支撑所述连体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钢结构包括:悬挑桁架、第一榀外侧桁架、第二榀外侧桁架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所述悬挑桁架设置于所述核心筒上,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均支承在所述悬挑桁架上,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和高强拉索,所述高强拉索的上端锚具与所述核心筒的节点连接,所述高强拉索的下端为张拉端,其张拉端的锚具与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的底层梁柱节点部位连接;所述高强拉索设置为多道,每道所述高强拉索均贯穿所述连体钢结构的多个楼层,为避开所述中间榀钢框架上的梁柱,每道所述高强拉索分别采用两根预应力拉索,两根所述预应力拉索分别紧贴在中间榀钢框架的两侧,呈对称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和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采用跨层钢桁架,所述跨层钢桁架的高度可为两层或更多楼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包括第一核心筒以及第二核心筒,所述高强拉索设置为六道,其中左侧三道所述高强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一核心筒以及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相邻所述第一核心筒一侧,右侧三道所述高强拉索设置在所述第二核心筒以及所述中间榀钢框架相邻所述第二核心筒的一侧,且左右两侧的三道所述高强拉索呈对称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拉索与楼层平面的夹角为30-7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与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之间的间距为20~30m;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与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之间,通过所述中间榀拉索结构使得连体结构宽度方向形成两跨,每跨跨度为10~15m,以保证连体楼层的净高,所述中间榀结构两侧分别有钢梁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以及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榀外侧桁架以及所述第二榀外侧桁架的底层和顶层楼盖平面内均设置有水平斜杆,所述水平斜杆用于保证楼盖混凝土损坏时连体结构仍能整体受力。7.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施工至少两个相邻核心筒;在两个相邻核心筒之间设置胎架;在胎架上施工连体钢结构;在中间榀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安装高强拉索,并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卸胎架;在连体钢结构上浇筑混凝土;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中间榀钢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安装高强拉索,并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
的步骤包括:第一次向高强拉索施加30-60%的预应力。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预应力的步骤包括:第二次向高强拉索施加100%的预应力。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新型连体及其实现方法,其中该连体包括:至少两个核心筒以及设于核心筒之间的连体钢结构,连体钢结构包括:悬挑桁架、两侧跨层钢桁架以及中间榀拉索结构,中间榀拉索结构包括中间榀钢框架和高强拉索,每道高强拉索为两根,对称紧贴框架两侧。对高强拉索施加预拉力既有利于降低中间榀钢框架的弯矩、调节其与外侧跨层钢桁架的变形差,又能合理控制拉索始终处于受拉状态,保证了连体结构的承载能力与安全性,本发明采用跨层钢桁架和拉索结构混合的形式构建了新型连体结构,通过以截面小的优势增大使用面积并实现室内美观,每道两根拉索也为今后运营期间不中断建筑功能而达到拉索更换的可能。换的可能。换的可能。
技术研发人员:林超伟 周云 王兴法 吴震 邓波 吴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1.1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