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汽车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2.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为了防止发动机过烫而使汽车等设备停止工作、而需要散热冷却系统进行温度调节控制工作,散热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增加换热面积,防止发动机过热。
3.目前,公告号为cn201820799434.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发动机舱散热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安装有采用阶梯状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下端为汽车机舱,所述挡板的内底端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输出端连通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贯穿挡板和车体并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通风管上套设有缓冲垫,所述防护罩采用一侧开口的矩形结构。
4.现有的装置在进行散热工程中,大多都需要在机舱顶盖进行开孔进行气体导流,该方式容易影响机舱顶盖的美观,同时该方式容易受到粉尘以及雨水等因素的影响,进而需要时常清洗等工作;现有装置大多未对机舱内部的发动机进行主体散热,大多均采用对机舱整体的散热工作,进而导致发动机的热量容易散出影响机舱内部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在进行散热工程中,大多都需要在机舱顶盖进行开孔进行气体导流,该方式容易影响机舱顶盖的美观,同时该方式容易受到粉尘以及雨水等因素的影响,进而需要时常清洗等工作;现有装置大多未对机舱内部的发动机进行主体散热,大多均采用对机舱整体的散热工作,进而导致发动机的热量容易散出影响机舱内部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包括发动机舱、中网、机舱顶盖、风冷机构、水冷机构、发动机覆盖侧件、覆盖顶板、隔热层、电瓶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发动机舱左端与中网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舱顶部与机舱顶盖底部相接触,所述发动机舱内底部与发动机覆盖侧件螺栓连接,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顶部与覆盖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机舱顶盖底侧设有隔热层,所述覆盖顶板顶部与温度传感器螺栓连接,所述发动机舱内底部与电瓶固定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电瓶电连接,所述水冷机构设于发动机覆盖侧件右端,所述水冷机构包括定位孔柱、限位槽孔、吸热覆盖件、第二耐热电推杆、柔性导热板、吸热片管、伸缩气管、导流组件、扭簧栅网和导流底槽,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右端与定位孔柱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孔柱与限位槽孔内槽壁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槽孔设于吸热覆盖件左端四周,所述吸热覆盖件分别与发动机覆盖侧件右端和覆盖顶板底部相
接触,所述吸热覆盖件内侧通孔与第二耐热电推杆固定杆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耐热电推杆推动杆分别与柔性导热板右端四周螺栓连接,所述柔性导热板内部设有吸热片管,所述吸热片管顶部与伸缩气管底部管道连接,所述伸缩气管顶部设有导流组件,所述覆盖顶板顶部通孔与扭簧栅网转动连接,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底侧板设有导流底槽,所述第二耐热电推杆与电瓶电连接所述风冷机构设于发动机舱左端。
9.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微型三通阀、外接导管、换热铜管、第二蓄热填充层和导流风机,所述伸缩气管顶部与微型三通阀底部管口管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前端与外接导管管道连接,所述外接导管与发动机舱内部换热器管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左端管口与换热铜管管道连接,所述换热铜管设于第二蓄热填充层内部,所述第二蓄热填充层与覆盖顶板内槽壁螺栓连接,所述覆盖顶板内槽壁与导流风机螺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和导流风机均与电瓶电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风冷机构包括固定框槽、蜂窝装饰板、过滤网格、贴合弧板、第一耐热电推杆、受压弹簧、导流槽和蓄热组件,所述发动机舱左端通孔与固定框槽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框槽顶部与机舱顶盖相接触,所述固定框槽内壁左侧与蜂窝装饰板螺栓连接,所述蜂窝装饰板右端与过滤网格相接触,所述过滤网格与固定框槽内壁左侧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框槽内侧壁与贴合弧板滑动连接,所述贴合弧板右端与第一耐热电推杆活塞杆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固定杆与固定框槽右端通孔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固定杆左端与受压弹簧弹性连接,所述受压弹簧左端与贴合弧板右端弹性连接,所述固定框槽顶部设有导流槽,所述固定框槽顶部设有蓄热组件,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与电瓶电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吸热覆盖件内侧共设有四组第二耐热电推杆,且第二耐热电推杆外侧设有隔热布。
12.进一步的,所述吸热片管和换热铜管均呈s形的回流环管,且伸缩气管的拉伸长度为10厘米,提高伸缩气管的拉伸效果。
13.进一步的,所述蜂窝装饰板和过滤网格的内侧滤孔分别为1厘米和1毫米,且过滤网格与贴合弧板呈平行关系。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蓄热填充层内部共设有四条散热槽板,且散热槽板与机舱顶盖内弧面呈平行关系。
15.进一步的,所述贴合弧板材质为材料钢。
16.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柱材质为橡胶。
17.(三)有益效果
18.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所述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了风冷机构在机舱顶盖内侧,通过第一耐热电推杆和受压弹簧的带动和限位效果来带动贴合弧板在固定框槽内侧进行滑动,从而通过贴合弧板对固定框槽内侧进行封堵动作,并通过过滤网格的过滤效果避免粉尘进入。
20.2)本发明所述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了蓄热组件在机舱顶盖内侧,通过第一蓄热填充层对发动机舱内侧的热量进行聚集动作,并通过散热槽板配合气流进行散热,然后通过微型风机将气流导入导流凹槽并排出,有利于提高对气流的导流和散热效果。
21.3)本发明所述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了水冷机构在发动机覆盖侧件右端,通过定位孔柱和限位槽孔之间的孔径配合来对吸热覆盖件进行快速拆装动作,并通过吸热覆盖件和柔性导热板的材料吸热特性将发动机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吸热片管和伸缩气管的导热效果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对发动机等热量主体进行散热效果。
22.4)本发明所述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通过设置了导流组件在覆盖顶板内侧,通过微型三通阀对外接导管、换热铜管和伸缩气管之间的液体进行导流动作,并通过第二蓄热填充层和导流风机的换热动作将热量通过水冷和风冷两种方式同时散热,有利于提高大面积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4.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的发动机舱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的发动机覆盖侧件内部和水冷机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的水冷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的导流组件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发明的风冷机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发明的风冷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发明的蓄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32.图中:发动机舱-1、中网-2、机舱顶盖-3、风冷机构-4、水冷机构-5、发动机覆盖侧件-6、覆盖顶板-7、隔热层-8、电瓶-9、温度传感器-10、固定框槽-41、蜂窝装饰板-42、过滤网格-43、贴合弧板-44、第一耐热电推杆-45、受压弹簧-46、导流槽-47、蓄热组件-48、第一蓄热填充层-481、散热槽板-482、导流气板-483、微型风机-484、导流凹槽-485、定位孔柱-51、限位槽孔-52、吸热覆盖件-53、第二耐热电推杆-54、柔性导热板-55、吸热片管-56、伸缩气管-57、导流组件-58、扭簧栅网-59、导流底槽-510、微型三通阀-581、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导流风机-585。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4.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包括发动机舱1、中网2、机舱顶盖3、风冷机构4、水冷机构5、发动机覆盖侧件6、覆盖顶板7、隔热层8、电瓶9和温度传感器10,发动机舱1左端与中网2固定连接,发动机舱1顶部与机舱顶盖3底部相接触,发动机舱1内底部与发动机覆盖侧件6螺栓连接,发动机覆盖侧件6顶部与覆盖顶板7固定连接,机舱顶盖3底侧设有隔热层8,覆盖顶板7顶部与温度传感器10螺栓连接,发动机舱1内底部与电瓶9固定连接,温度传感器10与电瓶9电连接。
35.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水冷机构5
设于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提高水冷散热效果,水冷机构5包括定位孔柱51、限位槽孔52、吸热覆盖件53、第二耐热电推杆54、柔性导热板55、吸热片管56、伸缩气管57、导流组件58、扭簧栅网59和导流底槽510,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与定位孔柱51固定连接,提高定位孔柱51的固定效果,定位孔柱51与限位槽孔52内槽壁滑动连接,提高限位槽孔52的限位效果,限位槽孔52设于吸热覆盖件53左端四周,提高限位槽孔52的限位效果,吸热覆盖件53分别与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和覆盖顶板7底部相接触,提高吸热覆盖件53的位移效果,吸热覆盖件53内侧通孔与第二耐热电推杆54固定杆螺栓连接,提高第二耐热电推杆54的固定效果,第二耐热电推杆54推动杆分别与柔性导热板55右端四周螺栓连接,提高第二耐热电推杆54的带动效果,柔性导热板55内部设有吸热片管56,提高吸热片管56的导流效果,吸热片管56顶部与伸缩气管57底部管道连接,提高吸热片管56的导流效果,伸缩气管57顶部设有导流组件58,提高导流效果,覆盖顶板7顶部通孔与扭簧栅网59转动连接,提高扭簧栅网59的固定效果,发动机覆盖侧件6底侧板设有导流底槽510,提高导流效果,第二耐热电推杆54与电瓶9电连接,风冷机构4设于发动机舱1左端,提高风冷散热效果,导流组件58包括微型三通阀581、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和导流风机585,伸缩气管57顶部与微型三通阀581底部管口管道连接,提高微型三通阀581的导流效果,微型三通阀581前端与外接导管582管道连接,提高微型三通阀581的导流效果,外接导管582与发动机舱1内部换热器管道连接,提高外接导管582的导流效果,微型三通阀581左端管口与换热铜管583管道连接,提高微型三通阀581的导流效果,换热铜管583设于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内部,提高换热铜管583的固定效果,第二蓄热填充层584与覆盖顶板7内槽壁螺栓连接,提高第二蓄热填充层584的固定效果,覆盖顶板7内槽壁与导流风机585螺栓连接,提高导流风机585的固定效果,微型三通阀581和导流风机585均与电瓶9电连接,吸热覆盖件53内侧共设有四组第二耐热电推杆54,且第二耐热电推杆54外侧设有隔热布,提高第二耐热电推杆54的带动效果,吸热片管56和换热铜管583均呈s形的回流环管,且伸缩气管57的拉伸长度为10厘米,提高伸缩气管57的拉伸效果。
36.请参阅图6、图7和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风冷机构4包括固定框槽41、蜂窝装饰板42、过滤网格43、贴合弧板44、第一耐热电推杆45、受压弹簧46、导流槽47和蓄热组件48,发动机舱1左端通孔与固定框槽41螺栓连接,提高固定框槽41的固定效果,固定框槽41顶部与机舱顶盖3相接触,提高固定框槽41的固定效果,固定框槽41内壁左侧与蜂窝装饰板42螺栓连接,提高蜂窝装饰板42的固定效果,蜂窝装饰板42右端与过滤网格43相接触,提高蜂窝装饰板42的固定效果,过滤网格43与固定框槽41内壁左侧螺栓连接,提高过滤网格43的固定效果,固定框槽41内侧壁与贴合弧板44滑动连接,提高贴合弧板44的位移效果,贴合弧板44右端与第一耐热电推杆45活塞杆螺栓连接,提高第一耐热电推杆45的固定效果,第一耐热电推杆45固定杆与固定框槽41右端通孔螺栓连接,提高第一耐热电推杆45的固定效果,第一耐热电推杆45固定杆左端与受压弹簧46弹性连接,提高受压弹簧46的固定效果,受压弹簧46左端与贴合弧板44右端弹性连接,提高受压弹簧46的固定效果,固定框槽41顶部设有导流槽47,提高导流效果,固定框槽41顶部设有蓄热组件48,提高换热效果,第一耐热电推杆45与电瓶9电连接,蓄热组件48包括第一蓄热填充层481、散热槽板482、导流气板483、微型风机484和导流凹槽485,固定框槽41顶部与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固定连接,提高第一蓄热填充层481的固定效果,第一蓄热填充层481与隔热层8内侧壁
固定连接,提高第一蓄热填充层481的固定效果,导流槽47顶部与散热槽板482管道连接,提高散热槽板482的散热效果,散热槽板482设于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内部,提高散热槽板482的固定效果,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底侧弧面与导流气板483螺栓连接,提高导流气板483的固定效果,导流气板483内侧滤孔与散热槽板482管道连接,提高导流气板483的导流效果,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底部右侧与微型风机484螺栓连接,提高微型风机484的固定效果,微型风机484上方设有导流凹槽485,提高导流凹槽485的导流效果,导流凹槽485设于隔热层8内侧,提高导流凹槽485的导流效果,微型风机484与电瓶9电连接,蜂窝装饰板42和过滤网格43的内侧滤孔分别为1厘米和1毫米,且过滤网格43与贴合弧板44呈平行关系,提高蜂窝装饰板42和过滤网格43的过滤效果,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内部共设有四条散热槽板482,且散热槽板482与机舱顶盖3内弧面呈平行关系,提高散热槽板482的散热效果。
37.本发明通过改进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工作原理如下;
38.第一,使用本设备时,首先将本装置放置在工作区域中,然后将设备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既可为本设备工作提供所需的电能;
39.第二,在进行散热工作时,固定框槽41内侧的贴合弧板44受到受压弹簧46的弹性推动与过滤网格43相接触,此时外部气流和水分均受贴合弧板44拦阻而无法进入固定框槽41内侧,当发动机运行并使车辆进行位移时,通过外部气流的高气压推动贴合弧板44进行滑动,此时受压弹簧46收缩而进行蓄能动作,从而使气流通过过滤网格43和导流槽47的过滤后进入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内侧的散热槽板482内部;
40.第三,此时导流气板483和微型风机484配合将发动机舱1内侧的热量聚集在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处,从而使进入散热槽板482内部的气流与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和散热槽板482内部的热量进行散热动作,并通过导流凹槽485排出室外,有利于提高对发动机舱1和机舱顶盖3内侧的散热效果,同时也减少在机舱顶盖3顶部进行开孔,有利于提高机舱顶盖3的整体美观效果,同时可通过控制第一耐热电推杆45对贴合弧板44的位移进行人为或者机控动作,有利于提高固定框槽41在车辆未进行位移和下雨等情况时的整体密封性;
41.第四,工作人员可通过定位孔柱51和限位槽孔52之间的孔径配合来对吸热覆盖件53进行快速拆装动作,从而将吸热覆盖件53快速固定在发动机覆盖侧件6侧面,并在发动机进行工作的时候,通过吸热覆盖件53和柔性导热板55的材料吸热特性将发动机的热量进行吸收,同时在控制导流风机585进行工作,并在导流底槽510对气流的导流动作下,从而使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大部分均能被吸收;
42.第五,同时受气流带动的热量在通过第二蓄热填充层584时,会与换热铜管583进行换热动作,然后通过微型三通阀581对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和伸缩气管57之间的液体进行导流动作,从而使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和伸缩气管57内侧的换热液体在发动机舱1内部的冷却组件的冷却辅助下进行水冷动作,有利于减少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外溢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并提高对发动机等热量主体进行散热效果,有利于通过水冷和风冷两种方式的同时散热,进而提高大面积的散热效果。
43.本发明所述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通过第一耐热电推杆45和受压弹簧46的带动和限位效果来带动贴合弧板44在固定框槽41内侧进行滑动,从而通过贴合弧板44对固定框槽41内侧进行封堵动作,并通过过滤网格43的过滤效果避免粉尘进入,通过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对发动机舱1内侧的热量进行聚集动作,并通过散热槽板482配合气流进行散
热,然后通过微型风机484将气流导入导流凹槽485并排出,有利于提高对气流的导流和散热效果,通过定位孔柱51和限位槽孔52之间的孔径配合来对吸热覆盖件53进行快速拆装动作,并通过吸热覆盖件53和柔性导热板55的材料吸热特性将发动机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吸热片管56和伸缩气管57的导热效果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对发动机等热量主体进行散热效果,通过微型三通阀581对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和伸缩气管57之间的液体进行导流动作,并通过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和导流风机585的换热动作将热量通过水冷和风冷两种方式同时散热,有利于提高大面积散热效果。
技术特征:1.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包括发动机舱(1)和温度传感器(10),所述发动机舱(1)左端与中网(2)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舱(1)顶部与机舱顶盖(3)底部相接触,所述发动机舱(1)内底部与发动机覆盖侧件(6)螺栓连接,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6)顶部与覆盖顶板(7)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冷机构(4)和水冷机构(5),所述水冷机构(5)设于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所述水冷机构(5)包括定位孔柱(51)、限位槽孔(52)、吸热覆盖件(53)、第二耐热电推杆(54)、柔性导热板(55)、吸热片管(56)、伸缩气管(57)、导流组件(58)、扭簧栅网(59)和导流底槽(510),所述定位孔柱(51)与限位槽孔(52)内槽壁滑动连接,所述吸热覆盖件(53)内侧通孔与第二耐热电推杆(54)固定杆螺栓连接,所述柔性导热板(55)内部设有吸热片管(56),所述伸缩气管(57)顶部设有导流组件(58),所述覆盖顶板(7)顶部通孔与扭簧栅网(59)转动连接,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6)底侧板设有导流底槽(510),所述风冷机构(4)设于发动机舱(1)左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58)包括微型三通阀(581)、外接导管(582)、换热铜管(583)、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和导流风机(585),所述伸缩气管(57)顶部与微型三通阀(581)底部管口管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581)前端与外接导管(582)管道连接,所述外接导管(582)与发动机舱(1)内部换热器管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581)左端管口与换热铜管(583)管道连接,所述换热铜管(583)设于第二蓄热填充层(584)内部,所述第二蓄热填充层(584)与覆盖顶板(7)内槽壁螺栓连接,所述覆盖顶板(7)内槽壁与导流风机(585)螺栓连接,所述微型三通阀(581)和导流风机(585)均与电瓶(9)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机构(4)包括固定框槽(41)、蜂窝装饰板(42)、过滤网格(43)、贴合弧板(44)、第一耐热电推杆(45)、受压弹簧(46)、导流槽(47)和蓄热组件(48),所述发动机舱(1)左端通孔与固定框槽(41)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框槽(41)顶部与机舱顶盖(3)相接触,所述固定框槽(41)内壁左侧与蜂窝装饰板(42)螺栓连接,所述蜂窝装饰板(42)右端与过滤网格(43)相接触,所述过滤网格(43)与固定框槽(41)内壁左侧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框槽(41)内侧壁与贴合弧板(44)滑动连接,所述贴合弧板(44)右端与第一耐热电推杆(45)活塞杆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45)固定杆与固定框槽(41)右端通孔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45)固定杆左端与受压弹簧(46)弹性连接,所述受压弹簧(46)左端与贴合弧板(44)右端弹性连接,所述固定框槽(41)顶部设有导流槽(47),所述固定框槽(41)顶部设有蓄热组件(48),所述第一耐热电推杆(45)与电瓶(9)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组件(48)包括第一蓄热填充层(481)、散热槽板(482)、导流气板(483)、微型风机(484)和导流凹槽(485),所述固定框槽(41)顶部与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蓄热填充层(481)与隔热层(8)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槽(47)顶部与散热槽板(482)管道连接,所述散热槽板(482)设于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内部,所述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底侧弧面与导流气板(483)螺栓连接,所述导流气板(483)内侧滤孔与散热槽板(482)管道连接,所述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底部右侧与微型风机(484)螺栓连接,所述微型风机(484)上方设有导流凹槽(485),所述导流凹槽(485)设于隔热层(8)内侧,所述微型风机(484)与电瓶(9)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顶盖(3)底侧设有隔热层(8),所述覆盖顶板(7)顶部与温度传感器(10)螺栓连接,所述发动机舱(1)内底部与电瓶(9)固定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0)与电瓶(9)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与定位孔柱(5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孔(52)设于吸热覆盖件(53)左端四周,所述吸热覆盖件(53)分别与发动机覆盖侧件(6)右端和覆盖顶板(7)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二耐热电推杆(54)推动杆分别与柔性导热板(55)右端四周螺栓连接,所述吸热片管(56)顶部与伸缩气管(57)底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耐热电推杆(54)与电瓶(9)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覆盖件(53)内侧共设有四组第二耐热电推杆(54),且第二耐热电推杆(54)外侧设有隔热布。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片管(56)和换热铜管(583)均呈s形的回流环管,且伸缩气管(57)的拉伸长度为10厘米。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装饰板(42)和过滤网格(43)的内侧滤孔分别为1厘米和1毫米,且过滤网格(43)与贴合弧板(44)呈平行关系。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热填充层(481)内部共设有四条散热槽板(482),且散热槽板(482)与机舱顶盖(3)内弧面呈平行关系。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舱用自动散热装置,其结构包括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通过设置了风冷机构在机舱顶盖内侧,通过第一耐热电推杆和受压弹簧的带动和限位效果来带动贴合弧板在固定框槽内侧进行滑动,通过设置了蓄热组件在机舱顶盖内侧,通过第一蓄热填充层对发动机舱内侧的热量进行聚集动作,并通过散热槽板配合气流进行散热,通过设置了水冷机构在发动机覆盖侧件右端,通过定位孔柱和限位槽孔之间的孔径配合来对吸热覆盖件进行快速拆装动作,通过设置了导流组件在覆盖顶板内侧,通过微型三通阀对外接导管、换热铜管和伸缩气管之间的液体进行导流动作。液体进行导流动作。液体进行导流动作。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烨 田龚强 石广丰 刘建河 李学光 王淑坤 赵伟宏 徐成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3.28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