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2.上下板之间通过胶水进行贴合固定,看似简单的工艺,但是,在高精度产品中,对胶水的厚度、上下板之间的对位等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现有技术中,对于涂胶、胶层的测厚、固化和贴合等工艺,每个工艺都是需要人工单独完成,具有制程繁杂、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且质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3.为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能够对全自动的完成涂胶、胶层的测厚、固化和贴合等工艺,降低人工成本且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和质量。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传输系统、第二传输系统、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uv激活机构、下板上料台和真空贴合机构;所述真空贴合机构具有贴合上腔、贴合下腔和对应贴合上腔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和uv激活机构在第一传输系统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所述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下板上料台位于第二传输系统的首端位置,所述第二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输系统包括第一x轴转运机构以及对应该第一x轴转运机构的四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所述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和uv激活机构分别对应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
7.进一步的,每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上板的载台,所述第一x轴转运机构设有第一牙叉,并通过第一牙叉支撑并转移所述载台上的上板。
8.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上料台的后端设置有等离子清洗机构。
9.进一步的,所述点胶刮涂机构的前端设置有ccd对位机构。
10.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贴合机构设置有二个,且在x轴方向上并排分布。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输系统包括位于末端的双工位搬运机构,所述双工位搬运机构包括x轴传动架和设置在x轴传动架上的二个第二牙叉,所述x轴传动架的传动行程使得第二牙叉能够分别对应uv激活机构、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和出料工位。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输系统包括一个第二x轴转运机构和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分别对应二个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所述第二x轴转运机构位于所述下板上料台和第二y轴传输机构之间,以将下板上料台上的下板转移至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上。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y轴传输机构上还设置有ccd对位机构。
14.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翻转台位于第二y轴传输机构的上层。
15.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上板经上板上料台进行上料后,由第一传输系统进行传输,并分别经过点胶刮涂机构的点胶、测厚机构测试胶层的厚度和uv激活机构的照射激活,直至传输至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上;再由移动翻转台进行翻转并传动至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上腔;而下板经下板上料台进行上料后,由第二传输系统直接传输至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最后由真空贴合机构进行贴合输出。实现全程的自动化的作业。只要在上板上料台、下板上料台和出料工作台上布置操作人员即可,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全自动贴合装置的俯视图;
18.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全自动贴合装置的立体图;
19.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全自动贴合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20.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全自动贴合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21.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全自动贴合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4.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包括机架100以及设置在机架100上的第一传输系统、第二传输系统、上板上料台11、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uv激活机构16、下板上料台30和真空贴合机构50。所述真空贴合机构50具有贴合上腔(未示出)、贴合下腔(未示出)和对应贴合上腔的移动翻转台51;所述上板上料台11、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和uv激活机构16在第一传输系统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所述真空贴合机构50的移动翻转台51。
25.上板上料台11用于上料上板1,上板1通过第一传输系统的传输依次经过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和uv激活机构16,最后传输至移动翻转台51。所述点胶刮涂机构14对上板1进行点胶并刮涂均匀;所述测厚机构15对上板1上的胶层进行测量厚度,合格的产品再传输至uv激活机构16,不合格的产品会被回传至点胶刮涂机构14上返工。uv激活机构16通过对胶层进行uv照射激活;之后,被传输至移动翻转台51上,并由移动翻转台51进行翻转,使上板1上的胶面朝下并移动至真空贴合机构50的贴合上腔内。
2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该移动翻转台51设置在一导轨512上并能够在导轨512上移动,同时,移动翻转台51设置有翻转载台、连接翻转载台的翻转装置和设置在翻转载台上的真空孔。当上板1被传输至翻转载台51上时,上板1的胶面朝上,翻转载台51通过真空吸附产品,翻转装置带动翻转载台翻转,进而将翻转载台上的上板1翻转,使得上板1上的胶面朝下。
27.所述下板上料台30位于第二传输系统的首端位置,所述第二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
真空贴合机构50的贴合下腔。下板上料台30用于上料下板2,所述下板2通过第二传输系统传输至真空贴合机构50的贴合下腔内。
28.如此,真空贴合机构50即可对上板1和下板2进行贴合作业并输出成品。实现全程的自动化的作业。只要在上板上料台11、下板上料台30和出料工作台60上布置操作人员即可,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29.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系统包括第一x轴转运机构22以及对应该第一x轴转运机构22的四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所述上板上料台11、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和uv激活机构16分别对应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如此设置,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进行布局。
30.每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上板的载台211,同时,由于上板上料台11、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和uv激活机构16中,所采用的载台结构没有完全相同,因此,将上述四个机构分别对应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即可在每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设置专用的载台211。所述第一x轴转运机构22设有第一牙叉221,并通过第一牙叉221支撑并转移所述载台211上的上板1。如需要将上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的产品转运至下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时,上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将载台211靠近第一x轴转运机构22的第一牙叉221,所述第一牙叉221插入上板1下方,此时,第一y轴传输机构21带动载台211下移或者第一x轴转运机构22带动第一牙叉221上移,使得产品脱离载台211。之后,第一x轴转运机构22带动第一牙叉221平移至下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并将产品放入下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21的载台211上并抽出。如此,就实现产品的转运。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连续的传输带直接对应上板上料台11、点胶刮涂机构14、测厚机构15和uv激活机构16。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y轴传输机构21上的载台211优选是设置有三轴传动结构,便于载台211的移动和调整。
32.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上料台11的后端设置有等离子清洗机构12,上板1完成上料后,通过等离子清洗机构12进行清洗,保证后续不易脱胶。
33.进一步的,所述点胶刮涂机构14的前端设置有ccd对位机构13,在进入点胶刮涂机构14之前,ccd对位机构13先对上板进行对位校准,使其能够精准的进入点胶刮涂机构14。
34.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贴合机构50设置有二个,且在x轴方向上并排分布。如此设置,二个真空贴合机构50能够同时或交替作业,效率更高。
35.具体的,所述第一传输系统还包括位于末端的双工位搬运机构,所述双工位搬运机构包括x轴传动架23和设置在x轴传动架23上的二个第二牙叉231,所述x轴传动架23的传动行程使得第二牙叉231能够分别对应uv激活机构16、真空贴合机构50的移动翻转台51和出料工位60。第二牙叉231的作业方式与第一牙叉221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36.一个uv激活机构16、二个移动翻转台51和一个出料工位60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间距相同,作业时,一个第二牙叉231可用于上料,即从uv激活机构16上将产品传输至对应的移动翻转台51上,另一个用于下料,即将移动翻转台51上完成贴合的成品下料至出料工位60上。减少搬运时间,提高效率。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系统末端的搬运机构不局限于此。
3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输系统包括一个第二x轴转运机构41和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
构42,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42分别对应二个真空贴合机构50的贴合下腔;所述第二x轴转运机构41位于所述下板上料台30和第二y轴传输机构42之间,以将下板上料台30上的下板2转移至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42上。如此,就可以将下板2分别传输至二个真空贴合机构50内;且结构简单。
3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y轴传输机构42上也设置有载台421,用于放置和传输下板2。所述第二x轴转运机构41和第一x轴转运机构22一样,也设置有牙叉(未示出)。所述第二x轴转运机构41的牙叉和第二y轴传输机构42的载台421的配合请参照第一传输系统,在此不再详述。
39.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翻转台51位于第二y轴传输机构42的上层,实现上下层分别传输,结构紧凑。
4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y轴传输机构42上还设置有ccd对位机构(未示出),在进入真空贴合机构50之前先通过该第二y轴传输机构42上的ccd对位机构进行对位校准,精度更好。
41.进一步的,在下板上料台30也设置有等离子清洗机构(未示出),能够对下板进行清洗。
42.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传输系统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43.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传输系统、第二传输系统、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uv激活机构、下板上料台和真空贴合机构;所述真空贴合机构具有贴合上腔、贴合下腔和对应贴合上腔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和uv激活机构在第一传输系统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所述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下板上料台位于第二传输系统的首端位置,所述第二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系统包括第一x轴转运机构以及对应该第一x轴转运机构的四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所述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和uv激活机构分别对应一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y轴传输机构上均设置有用于放置上板的载台,所述第一x轴转运机构设有第一牙叉,并通过第一牙叉支撑并转移所述载台上的上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上料台的后端设置有等离子清洗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刮涂机构的前端设置有ccd对位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贴合机构设置有二个,且在x轴方向上并排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系统包括位于末端的双工位搬运机构,所述双工位搬运机构包括x轴传动架和设置在x轴传动架上的二个第二牙叉,所述x轴传动架的传动行程使得第二牙叉能够分别对应uv激活机构、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和出料工位。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系统包括一个第二x轴转运机构和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分别对应二个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所述第二x轴转运机构位于所述下板上料台和第二y轴传输机构之间,以将下板上料台上的下板转移至二个第二y轴传输机构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y轴传输机构上还设置有ccd对位机构。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翻转台位于第二y轴传输机构的上层。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贴合装置,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传输系统、第二传输系统、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UV激活机构、下板上料台和真空贴合机构;所述真空贴合机构具有贴合上腔、贴合下腔和对应贴合上腔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上板上料台、点胶刮涂机构、测厚机构和UV激活机构在第一传输系统的传输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所述真空贴合机构的移动翻转台;所述下板上料台位于第二传输系统的首端位置,所述第二传输系统的末端对应真空贴合机构的贴合下腔。能够实现全自动贴合作业。能够实现全自动贴合作业。能够实现全自动贴合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德 林鑫 罗少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力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