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与流程

allin2024-05-20  97



1.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燃煤电厂煤场内的储煤是按照“煤的质量等于堆积密度乘以煤堆的体积”这个公式计算出煤场内储存的煤炭质量。煤堆体积现有技术用激光扫描方式进行煤堆体积的检测。煤炭堆积密度的检测方法一般采取实测法和模拟法进行测定。《煤炭堆积密度小容器测试办法》(mt/t 739-2011)、《煤炭堆积密度大容器测试办法》、《煤炭堆积密度小容器测试办法》(mt/t 739-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煤炭堆积密度大容器测试方法》、《煤炭堆密度小容器测定方法》(mt/t 740-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燃煤电厂储煤场盘点导则》(dl/t 1878-2018)均采取“煤堆体积不变,以重量变化来测试煤堆的堆积密度”。这样的测量方法精度低,测量过程繁琐,相当的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改变现有测量理论依据

煤堆体积不变,以重量变化来测试煤堆的堆积密度’的角度和思路,以

煤堆重量不变,用体积变化,来测试煤堆的堆积密度’的思路,提供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
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样:按照煤炭采样标准在目标煤堆上采取具有煤堆代表性的煤炭样品;步骤2、称重:将采取的煤炭样品装入试验料斗中,直至高出试验料斗的上表面,将试验料斗的煤炭刮平,然后称出试验料斗内煤炭样品的净重量,根据煤炭在试验料斗内的体积,计算出无压密度ρ0;步骤3、实验取得最大压力:通过压煤压板对试验料斗内的煤炭进行施压,以试验料斗内煤炭的体积不再变化的压力作为最大压力值;步骤4、编制压力-密度区间表:将步骤3中取得的最大压力值平均分为n个相等的压力区间,计算出平均压力f1,得出从小到大的f1、f2、f3
……
fn,并列出区间,其中f2=2
×
f1,f3=3
×
f1
……
fn=n
×
f1;步骤5、启动加力装置:通过加力装置施加逐渐增大的压力,驱动压煤压板向下移动,至施加的压力值到达f1,且到煤炭体积不再变化;并记录此时的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和试验煤炭第一密度ρ1;步骤6、再次启动加力装置:通过加力装置施加逐渐增大的压力,驱动压煤压板向下移动,至施加的压力值到达2f1,且到煤炭体积不再变化;并记录此时的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和试验煤炭第二密度ρ2;依次类推,得到试验煤炭第n密度ρn;步骤7、构建压力-密度区间:通过在煤炭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给予试验料斗内煤炭n个不同的压力,从而获得n个密度;将f0~fn和ρ0~ρn编制成表,形成一个从不加压f0到最大
压力fn的压力区间以及对应的n个密度区间;步骤8、编制储存时间-密度表:对一定重量的煤堆进行煤炭堆存时间与煤堆密度的关系特性实验,每日固定时间进行堆密度测量,直到最近3日相邻天数之间的煤堆密度变化不超过0.1%且煤堆基本达到平衡时为止,得到密度由小到大n个堆存密度,编制储存时间与对应密度的表;步骤9、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将述压力区间、密度区间和储存时间区间一一对应,编制出压力、储存时间和密度对应的表;步骤10、对不同品种的煤重复步骤1~9,得到多个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的表及数据,绘制各个堆积密度趋势图,并储存至软件数据库中;从步骤1-10测试所取得的表格及数据,预设在本发明装置中的软件数据库中,作为具体操作查询时的工具长期使用,为非经常性检测项目。
5.步骤11、密度检测操作:对目标煤堆进行取样和称重,根据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进行多次目标煤堆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并对计算出的多个平均密度再进行求平均,得到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
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具体为:将试验料斗内的煤炭样品刮平,通过压煤压板对试验料斗内的煤炭样品进行施压,所述压煤压板上设置有加力装置,利用加力装置逐渐地加大压力,并观察煤炭体积变化情况,当煤炭体积无明显变化且密度平衡时,停止加大压力,并测出此时的压力值,作为最大压力值。
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还包括:调换煤炭样品,测出最大压力值,重复3~5次,以所测得的最大压力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最大压力值。
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1101:按步骤1进行取样,步骤2进行称重,查证目标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通过查询软件中的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取已存天数前后共3~5天的压力数据,依次给予相应的3~5个压力,从而获得相应的3~5个密度,将3~5个密度进行第1次平均,计算出目标煤堆的第一次平均密度;步骤1102:重复3~5次步骤1101,获得3~5个平均堆积密度;步骤1103:将获得所有平均堆积密度进行再次平均,得到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
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1之后还包括目标煤堆的重量获取步骤,具体为:用激光盘点仪对目标煤堆进行测试并得出具体目标煤堆的体积值;将此数值与最终的平均堆积密度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目标煤堆的重量。
10.进一步的,所述试验料斗为方形、梯形或圆柱形箱体,通过拉绳传感器压煤压板的压入深度,从而计算煤炭体积。
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1之后还包括密度检测报告的生成步骤:通过软件系统将测得、查询以及计算得到的数据以检测报告的形式输出,通过优盘或远程无线传输将报告进行发送,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报告。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与煤堆关系密切的压力(煤堆高度)、储存时间入手,通过压力、储存时间寻找出煤堆密度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进行取多次平均值计算,并重新取样多次进行第二次平均计算,从而提高了煤堆密度的精准测试;本发
明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人力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15.图2为压力测试装置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在预设软件的数据库中绘制数据的压力测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a1、为方便方案的实施,可制作如图2所示的压力测试装置:制作带有可施加压力箱体装置;本发明借助于箱体装置进行煤堆积密度的测试,所述测试装置包括压力装置、箱体称重装置、传感器系统、控制显示系统。所述压力装置上方设计具有计量的压力装置,此压力为可读的,可细分的压力,将压力区间分为若干个压力不等的档位,可对箱体中的煤炭施加精确的压力;所述箱体为梯形、圆锥形、方形、圆形,其中,梯形下部左右角为45-60度,圆锥体上部可为平面。箱体外有标尺,其高度从箱体底面最小值向上列出高度值最大值,并根据压力情况可读出并记录箱体内煤的高度。传感器系统能够对箱体内的煤炭测试出重量,能够对箱体内一定压力后的高度、体积进行显示数值;控制显示系统为控制压力、体积、高度、密度并显示出个体的数值。所述压力系统通过液压或气压能够对箱体内的煤具体的压力传感器能够感知箱体内高度和体积的变化。
20.a1.1所述箱体装置,由01框架、02加力装置、03压煤压板、04滑台、05上煤料斗、06出煤挡板、07出煤推板、08煤重量称取机构、09试验料斗(方形)、10刮平装置、拉绳传感器等组成。还可在所述箱体外部设计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和显示装置。
21.a1.2所述箱体部件的功能:a1.2.1所述箱体装置可以设计安装在移动式拖车上,方便用户随时移动位置在需要的位置对样煤进行密度试验。
22.a1.2.2将02加力装置、03压煤压板、05上煤料斗、06出煤挡板、07出煤推板、08煤重量称取机构、09试验料斗、10刮平装置等装配在01框架上。
23.a1.2.309试验料斗规格和尺寸根据标准《mt/t739-2011煤炭堆密度小容器的测定方法》制作。09试验料斗有可打开的06出煤挡板,和将试验后煤推出的07出煤推板。
24.a1.2.407出煤推板、10刮平装置、04滑台、07出煤推板等机构的移动采用液压油
缸推动。测力传感器上端连接到加力装置下端连接有03压煤压板,测力传感器能及时准确的测量出压到试验用煤的试验力。拉绳传感器负责测量09试验料斗里的煤在所加试验力作用下的深度变化。
25.a1.2.5制作内部一定体积(按煤炭行业标准或电力行业标准)的圆形或正方体箱体,箱体外有标尺,其高度从箱体底面最小值向上列出高度值最大值,并根据压力情况可读出并记录箱体内煤的高度。
26.a1.3在a1.1箱体上方设计具有计量的加力装置,此压力为可读的,可细分的压力,将压力区间分为若干个档。
27.a2、采样:按照煤炭采样标准在目标煤堆上采取一定量的具有煤堆代表性的煤炭样品;a3、称重:将本发明装置的气泡置于平衡状态(即使气泡处于中心位置)。将a2步骤所采取的煤样缓慢填充到05上煤料斗中,通过05上煤料斗,将煤样装入09试验料斗中,直到09试验料斗充满高出其上表面。用10刮平装置沿09试验料斗上沿表面刮平,利用08煤称重装置自动称量出试验料斗里的煤的净重量(kg)。根据09试验料斗的体积(长
×

×
高,cm3),计算出第一次密度ρ0(kg/cm3);a4、实验取得最大压力(该步骤为非必须操作项,第一次取得数据后可不重复操作,最大压力值也可根据人为经验进行设置):先将充满煤炭的09试验料斗上沿刮平,利用箱体上部的02加力装置逐渐地、缓慢地试探加大压力,观察煤炭表面体积变化情况,当体积无明显变化且密度基本平衡时(如下次与上次压力比不超过0.1%),停止加压,测试出最大压力值,此做法作为确定压力值的主要依据。也可以如此调换煤样反复做3-5次,取得一个平均最大压力。依此方法,分别对不同煤品种用实验的方式取得并确定最大压力值。如图3所示,为在预设软件的数据库中绘制数据的压力测试流程。
28.a5、编制压力-密度区间表:将a4步骤中取得的最大压力值平均分为n个相等的压力区间(与下述的储存时间-密度区间相对应),计算出平均压力f1,得出从小到大的f1、f2(2
×
f1)、f3(3
×
f1)
……
fn。列出压力区间。此做法作为确定压力值的主要依据。
[0029] a6、启动02加力装置。给02加力装置f1的压力,驱动测力传感器、03压煤压板向下移动。直到达到系统所设定的力值为止。加力时拉绳传感器实时检测煤的压入深度。此时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试验煤密度ρ1。
[0030]
a7、再次启动02加力装置。给02加力装置2f1的压力,驱动测力传感器、03压煤压板向下移动。此时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试验煤密度ρ2。
[0031]
a8、依此类推,可02加力装置nf1的压力,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试验煤密度ρn。当压力到一定程度,煤炭体积无显著变化(如相近2-3次的密度不超过0.1%),或者箱体内的煤炭出现挤压的响动(煤块挤压产生的破碎声音)后停止本次操作。
[0032]
a9、根据上述操作,在煤炭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给予09试验料斗内煤炭n个压力,获得相应的n个密度。将f0-fn和ρ0-ρn编制成表1,形成一个不加压ρ0到最重压力fn的n压力区间,同时形成一个由小ρ0到大ρn的相应的n个密度区间。将上述记录的密度进行列表,再绘制成具有坐标的曲线,横坐标为密度,纵坐标为压力。
[0033]
a10、编制储存时间-密度表:对一定重量的煤堆进行煤炭堆存时间与煤堆密度的
关系特性实验,每日固定时间进行堆密度测量,直到最近3日相邻天数之间的密度不超过0.1%且煤堆基本达到平衡时为止,得到密度由小到大n个堆存密度,编制储存时间与对应密度表,形成一个煤炭储存时间-密度区间(表2)。将上述记录的密度进行列表,再绘制成具有坐标的曲线,横坐标为密度,纵坐标为储存时间。表2也可借鉴他人试验的结果进行整理获得。
[0034]
a11、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将表1和表2合并,将压力区间、密度区间和储存时间区间一一对应,编制出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此对应表作为该品种煤常用工具表长期使用。
[0035]
a12、分别以已知煤量的无烟煤、烟煤、褐煤的煤堆进行煤堆存时间特性试验,可用激光盘煤仪每天对煤堆进行体积测试,并列表记录时间与实测体积、实际密度的对应关系,试验直到煤的体积无显著变化(如相近2-3次的密度不超过0.1%),煤堆的体积与密度基本趋于稳定,即停止本次操作。如此,做几个常用煤品种即可长期使用。
[0036]
a13、对n个不同的煤品种,分别依a2至a12步骤,可获得的n个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表3)数据,同时绘制堆积密度趋势图,将上述记录的密度进行列表,再绘制成具有坐标的曲线,横坐标为密度,纵坐标为压力(时间)。可储存在设备软件中,作为预设工具,需要时进行查寻调取。此项工作在产品出厂前在软件中提供若干不同品种煤表格数据,也可以在产品使用后,利用的软件中的大数据对同一品种煤多次试验数据进行平均获得相对准确的累积修正数据。
[0037]
密度检测操作a14、启动a1.3所述压力测试装置的操作流程。
[0038]
a15、取样:在确定的煤堆中按标准的煤炭采样方法采取样品。
[0039]
a16 、充料:将所取样品匀速地填充到试验料斗中,直到将箱体全部充满稍高为止且刮平。
[0040]
a17、明确已储存时间是:查证目标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
[0041]
a18、再调取软件中的表3,取已存天数对应前后共3-5天的压力数据。
[0042]
a19、依次给予相应的3-5个不同压力,获得相应的3-5个密度。
[0043]
a20、将3-5个密度进行第1次平均,计算出目标煤堆的第一次平均密度。
[0044]
a21、重复操作:按a14-a19步骤再次采样重复操作3-5次,再次获得多组3-5个煤炭的平均堆积密度;a22、将a21获得的若干个平均密度进行最后平均,得出的最后平均堆积密度值便是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此数据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
[0045]
密度检测报告a23、用激光盘点仪对目标煤堆进行测试并得出具体目标煤堆的体积值。
[0046]
a24、将此数值输入到控制系统中,与最终的平均堆积密度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目标煤堆的重量。此数据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
[0047]
a25、在软件中嵌入制式的密度检测报告,将上述a22获得的目标煤堆的体积值输入至软件控制系统中,结合最终平均堆积密度,软件会自动生成密度检测报告。
[0048]
a26、该报告可输出到优盘中,也可直接接入打印机进行打印,也可以设计远程无限传输进行储存和打印。
[0049]
在本实施例中,对试验料斗的称重可采用磅称、电子称或压力传感器等。
[0050]
在另一个实施中,压力法测试煤堆积密度按下列步骤进行测试,a1、将煤堆密度测试装置运到目标煤堆附近平地上,使气泡处于中心位置。接通电源,检查各部件及控制显示系统是否正常。
[0051]
a2、按照相关标准在目标煤堆上采取一定量的具有煤堆代表性的煤炭样品;a3、将a2步骤所采取的煤样缓慢填充到05上煤料斗中,通过05上煤料斗,将煤样装入09试验料斗中,直到09试验料斗充满高出其上表面。用10刮平装置沿09试验料斗上沿表面刮平,利用08煤称重装置自动称量出试验料斗里的煤的净重量(kg)。根据09试验料斗的体积(长
×

×
高,cm3),计算出第一次密度ρ0(kg/cm3);a4、查证目标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为6日。
[0052]
a5、再调取软件中的表3,取已存第6日对应第4、5、6、7、8共5天的压力数据,分别为如200、250、300、350、400公斤。
[0053]
a6、启动02加力装置。给02加力装置200公斤的压力,驱动测力传感器、03压煤压板向下移动。直到达到所系统设定的力值为止。加力时拉绳传感器实时检测煤的压入深度。此时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200公斤,试验煤密度ρ1为0.8863。
[0054]
a7、再次启动02加力装置。给02加力装置250公斤的压力,驱动测力传感器、03压煤压板向下移动。此时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250公斤,试验煤密度ρ2为0.8965。
[0055]
a8、依此类推,可02加力装置300、350、400公斤的压力,通过控制系统上自动显示加压力值分别为300、350、400公斤,试验煤密度分别ρ3为0.8975,ρ4为0.8995,ρ5为0.8999。
[0056]
a9将a6-a8步骤所得密度ρ1-ρ5进行第1次平均:(0.8863+0.8965+0.8975+0.8995+0.8999)/5=0.8959,计算出目标煤堆的第一次平均密度为0.8959t/m
³

[0057]
a10、重复操作:按a2-a9步骤再次采样重复操作3次,再次获得3个煤炭的平均堆积密度,分别为第二次平均密度为0.8970t/m
³
,第三次平均密度为0.8921t/m
³
,第四次平均密度为0.8988t/m
³
;a11、将a9和a10获得的4个平均密度进行最后平均:(0.8959+0.8970+0.8921+0.8988)/4=0.8960,计算出目标煤堆的最后平均密度为0.8960t/m
³

[0058]
得出的最后平均堆积密度值0.8960t/m
³
便是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此数据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从控制系统电子显示屏中直接显示。
[0059]
密度检测报告a12、用激光盘点仪对目标煤堆进行测试并得出具体目标煤堆的体积值为55900立方米。
[0060]
a13、将55900m
³
输入到控制系统中,与最终的平均堆积密度(0.8960)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目标煤堆的重量为50086.4吨。此数据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电子显示屏中直接显示50086.4吨。
[0061]
a14、可将目标煤堆的盘点报告输出到优盘中,并打印。
[0062]
用激光盘点仪对目标煤堆进行测试并得出具体数值。将此数值与最终的堆积密度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目标煤堆的重量。
[0063]
本发明通过与煤堆关系密切的压力(煤堆高度)、储存时间入手,通过压力、储存时间寻找出煤堆密度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进行取多次平均值计算,并重新
取样多次进行第二次平均计算,从而提高了煤堆密度的精准测试。本发明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人力成本低的特点。
[0064]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结构、功能和连接形式,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多个组件可以结合或者集成于另一个组件;另外,在本文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组件可以集成在一个功能组件中,也可以是各个功能组件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组件集成为一个功能组件。
[006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样:按照煤炭采样标准在目标煤堆上采取具有煤堆代表性的煤炭样品;步骤2、称重:将采取的煤炭样品装入试验料斗中,直至高出试验料斗的上表面,将试验料斗的煤炭刮平,然后称出试验料斗内煤炭样品的净重量,根据煤炭在试验料斗内的体积,计算出无压密度ρ0;步骤3、取最大压力:人为设置或者通过实验求取最大压力值;步骤4、设置中间值,编制压力区间表:将步骤3中取得的最大压力值平均分为n个相等的压力区间,计算出平均压力f1,得出从小到大的f1、f2、f3
……
fn,并列出区间,其中f2=2
×
f1,f3=3
×
f1
……
fn=n
×
f1;步骤5、启动加力装置:通过加力装置施加逐渐增大的压力,驱动压煤压板向下移动,至施加的压力值到达f1,且到煤炭体积不再变化;并记录此时的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和试验煤炭第一密度ρ1;步骤6、再次启动加力装置:通过加力装置施加逐渐增大的压力,驱动压煤压板向下移动,至施加的压力值到达f2,且到煤炭体积不再变化;并记录此时的压力值、压入深度、体积和试验煤炭第二密度ρ2;依次类推,得到试验煤炭第n密度ρ
n
;步骤7、构建压力-密度区间:通过在煤炭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给予试验料斗内煤炭n个不同的压力,从而获得n个密度;将f0~fn和ρ0~ρ
n
编制成表,形成一个从不加压f0到最大压力fn的压力区间以及对应的n个密度区间;步骤8、编制储存时间-密度区间表:对一定重量的煤堆进行煤炭堆存时间与煤堆密度的关系特性实验,每日固定时间进行堆密度测量,直到最近3日相邻天数之间的煤堆密度变化不超过0.1%且煤堆基本达到平衡时为止,得到密度由小到大n个堆存密度,编制储存时间与对应密度的表;步骤9、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将述压力区间、密度区间和储存时间区间一一对应,编制出压力、储存时间和密度对应的表;步骤10、对不同品种的煤重复步骤1~9,得到多个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及数据,并绘制各个堆积密度趋势图,储存至软件数据库中;步骤11、密度检测操作:对目标煤堆进行取样,对所取煤样称重,根据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查询对应的压力,并进行平均密度计算,通过重复操作进行多次目标煤堆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并对计算出的多个平均密度再进行求平均,得到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通过实验求取最大压力值具体为:将试验料斗内的煤炭样品刮平,通过压煤压板对试验料斗内的煤炭样品进行施压,所述压煤压板上设置有加力装置,利用加力装置逐渐地加大压力,并观察煤炭体积变化情况,当煤炭体积无明显变化且密度平衡时,停止加大压力,并测出此时的压力值,作为最大压力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调换煤炭样品,测出最大压力值,重复3~5次,以所测得的最大压力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最大压力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101:按步骤1进行取样,步骤2进行称重,查证目标煤堆已堆存的时间天数,通过查询软件中的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取已存天数前后共3~5天的压力数据,依次给予相应的3~5个压力,从而获得相应的3~5个密度,将3~5个密度进行第1次平均,计算出目标煤堆的第一次平均密度;步骤1102:重复3~5次步骤1101,获得3~5个平均堆积密度;步骤1103:将获得所有平均堆积密度进行再次平均,得到目标煤堆的最终堆积密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之后还包括目标煤堆的重量获取步骤,具体为:用激光盘点仪对目标煤堆进行测试并得出具体目标煤堆的体积值;将此数值与最终的平均堆积密度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目标煤堆的重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料斗为方形、梯形或圆柱形箱体,通过拉绳传感器压煤压板的压入深度,从而计算煤炭体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之后还包括密度检测报告的生成步骤:通过软件系统将测得、查询以及计算得到的数据以检测报告的形式输出,通过优盘或远程无线传输将报告进行发送,并可通过打印机打印报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宗煤炭堆积密度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步骤1、采样;步骤2、称重;步骤3、取最大压力;步骤4、设置中间值,编制压力区间表;步骤5、启动加力装置;步骤6、再次启动加力装置;步骤7、构建压力-密度区间;步骤8、对目标煤堆进行特性试验,取得储存时间-密度区间表;步骤9、编制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对应表;步骤10、对不同品种的煤分别重复步骤1~9,得到多个压力-储存时间-密度区间表及数据,绘制各个堆积密度趋势图,并储存至软件数据库中;步骤11、密度检测操作。本发明通过探寻与煤堆关系密切的压力、储存时间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规律,寻找出煤堆积密度的对应关系,提高了煤堆积密度的精准测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人力成本低的特点。人力成本低的特点。人力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陈睿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伟
技术研发日:2022.04.07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37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