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支撑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型支撑体。
背景技术:2.在地基工程中需要打桩进行支撑和基座固定,但是不同的环境会对基柱带来不同的固定效果,像是沙土地和冻土就会很难进行固定而且经常受到水流冲刷的岸坡其土壤容易受到侵蚀,稳定性也不高,很容易产生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嵌入型支撑体,用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嵌入型支撑体,包括外部框体、延伸支撑体、钻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入体设置在外部框体的下端,延伸支撑体移动设置在外部框体的内部,所述外部框体呈柱状,钻入体呈圆锥状,钻入体的外端面设有螺旋钻纹,所述外部框体的中部设有插入空间,插入空间与外部框体之间设有注入空间,延伸支撑体在注入空间内移动,延伸支撑体的上下排列设有插入柱,延伸支撑体的中部设有撑板,所述撑板与插入柱延伸出外部框体,延伸支撑体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延伸支撑体在注入空间内为推板。
5.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框体的顶部设有注入孔和插孔,注入孔设置至少四个,注入孔与外部框体内部的注入空间连通,插入孔与插入空间连通,插入空间与注入空间不连通,插入孔位与注入孔围城的中心部位。
6.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框体的底部周围设有外泄孔,外泄孔与注入空间连通。
7.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的后部推板之间对接围成圆柱状,推板的纵向直线位置位于注入孔的纵向直线位置外围。
8.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的推板与撑板之间设有至少两组连接柱,连接处延伸出外部框体的侧端面。
9.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的插入柱与推板相对垂直,并且呈圆周排列。
10.优选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的推板底部与延伸支撑体的内部底端面设有间隙。
11.有益效果:本方案可以通过向外部框体注入混凝土或者是发泡胶体,来使外部框体内部膨胀,并且推出延伸支撑体,来对周围土质进行加固固定,而且多余的填充会通过外泄孔流出对周围土质进一步的固定,而且不会对外部框体造成撑裂损坏。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析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部框体顶部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入图层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延伸支撑体俯视图;
17.图中: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钻入体3、插入空间4、注入空间5、插入孔6、插入柱7、撑板8、推板9、外泄孔10、注入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如图1-5所示的嵌入型支撑体,包括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钻入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入体3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下端,延伸支撑体2移动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内部,所述外部框体1呈柱状,钻入体3呈圆锥状,钻入体3的外端面设有螺旋钻纹,所述外部框体1的中部设有插入空间4,插入空间4与外部框体1之间设有注入空间5,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移动,延伸支撑体2的上下排列设有插入柱7,延伸支撑体2的中部设有撑板8,所述撑板8与插入柱7延伸出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为推板9。
21.进一步的,外部框体1的顶部设有注入孔11和插孔,注入孔11设置至少四个,注入孔11与外部框体1内部的注入空间5 连通,插入孔6与插入空间4连通,插入空间4与注入空间5不连通,插入孔6位与注入孔11围城的中心部位。
22.进一步的,外部框体1的底部周围设有外泄孔10,外泄孔 10与注入空间5连通。
23.进一步的,延伸支撑体2的后部推板9之间对接围成圆柱状,推板9的纵向直线位置位于注入孔11的纵向直线位置外围。
24.进一步的,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与撑板8之间设有至少两组连接柱,连接处延伸出外部框体1的侧端面。
25.进一步的,延伸支撑体2的插入柱7与推板9相对垂直,并且呈圆周排列。
26.进一步的,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底部与延伸支撑体2的内部底端面设有间隙。
27.钻入体3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下端,延伸支撑体2移动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内部,所述外部框体1呈柱状,钻入体3呈圆锥状,钻入体3的外端面设有螺旋钻纹,所述外部框体1的中部设有插入空间4,插入空间4与外部框体1之间设有注入空间5,外部框体1的顶部设有注入孔11和插孔,注入孔11设置至少四个,注入孔11与外部框体1内部的注入空间5连通,插入孔6 与插入空间4连通,插入空间4与注入空间5不连通,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移动,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为推板 9,延伸支撑体2的上下排列设有插入柱7,延伸支撑体2
的中部设有撑板8,所述撑板8与插入柱7延伸出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外部框体1的底部周围设有外泄孔 10,外泄孔10与注入空间5连通。
28.延伸支撑体2的后部推板9之间对接围成圆柱状,推板9的纵向直线位置位于注入孔11的纵向直线位置外围,再注入填充料时,填充料会在延伸支撑体2内侧,不会直接注入到外部框体 1和延伸支撑体2之间,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与撑板8之间设有至少两组连接柱,连接处延伸出外部框体1的侧端面。延伸支撑体2的插入柱7与推板9相对垂直,并且呈圆周排列,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底部与延伸支撑体2的内部底端面设有间隙,钻入体3钻入到土质层内,向外部框体1内注入混凝土或者发泡胶等填充物,填充物会推动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使延伸支撑体 2的插入柱7和撑板8向外延伸并且插入和支撑土层,而且填充会通过外泄孔10流出对周围土质进一步的固定,而且不会对外部框体1造成撑裂损坏,插入空间用于基座的固定和螺栓固定。
29.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嵌入型支撑体,包括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钻入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入体(3)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下端,延伸支撑体(2)移动设置在外部框体(1)的内部,所述外部框体(1)呈柱状,钻入体(3)呈圆锥状,钻入体(3)的外端面设有螺旋钻纹,所述外部框体(1)的中部设有插入空间(4),插入空间(4)与外部框体(1)之间设有注入空间(5),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移动,延伸支撑体(2)的上下排列设有插入柱(7),延伸支撑体(2)的中部设有撑板(8),所述撑板(8)与插入柱(7)延伸出外部框体(1),延伸支撑体(2)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延伸支撑体(2)在注入空间(5)内为推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框体(1)的顶部设有注入孔(11)和插孔,注入孔(11)设置至少四个,注入孔(11)与外部框体(1)内部的注入空间(5)连通,插入孔(6)与插入空间(4)连通,插入空间(4)与注入空间(5)不连通,插入孔(6)位与注入孔(11)围城的中心部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框体(1)的底部周围设有外泄孔(10),外泄孔(10)与注入空间(5)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2)的后部推板(9)之间对接围成圆柱状,推板(9)的纵向直线位置位于注入孔(11)的纵向直线位置外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与撑板(8)之间设有至少两组连接柱,连接处延伸出外部框体(1)的侧端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2)的插入柱(7)与推板(9)相对垂直,并且呈圆周排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型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支撑体(2)的推板(9)底部与延伸支撑体(2)的内部底端面设有间隙。
技术总结嵌入型支撑体,所述钻入体设置在外部框体的下端,延伸支撑体移动设置在外部框体的内部,所述外部框体呈柱状,钻入体呈圆锥状,钻入体的外端面设有螺旋钻纹,所述外部框体的中部设有插入空间,插入空间与外部框体之间设有注入空间,延伸支撑体在注入空间内移动,延伸支撑体的上下排列设有插入柱,延伸支撑体的中部设有撑板,所述撑板与插入柱延伸出外部框体,延伸支撑体的数量至少为两组,延伸支撑体在注入空间内为推板,本方案可以通过向外部框体注入混凝土或者是发泡胶体,来使外部框体内部膨胀,并且推出延伸支撑体,来对周围土质进行加固固定,而且多余的填充会通过外泄孔流出对周围土质进一步的固定,而且不会对外部框体造成撑裂损坏。撑裂损坏。撑裂损坏。
技术研发人员:韩景茂 韩景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庆云茂盛源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5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