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allin2024-05-22  73



1.本技术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轧钢技术领域中,比如在热轧粗轧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为带钢预留出一定的宽度余量来保证实际宽度始终在目标值以上,以提高用户对带钢产品的进行使用时的用途弹性。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带钢宽度余量都由操作工人手动给定,取值通常会出现偏大或偏小的情况,造成带钢的浪费或者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基于此,如何提高在带钢生产中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介质和电子设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在带钢生产中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
4.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包括:分别计算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与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之间的相对距离,得到每一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分别对各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进行求和,得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并将所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作为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包括: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所述相似度最高的至少一个历史带钢作为所述目标历史带钢。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包括:对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求平均,得到设定宽度余量;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
带钢宽度余量。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包括:将所述设定宽度余量发送至轧钢控制系统,以使得所述轧钢控制系统按照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轧钢设备轧制所述目标带钢。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从轧钢设备中实时跟踪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获取所述轧钢设备在轧钢时的上限宽度余量和下限宽度余量;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将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所述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存入所述历史数据库中,以用于控制下一次轧制新的目标轧钢时的轧制宽度余量。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在二维坐标系中生成基准宽度余量曲线;对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进行平移,得到包括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在内的多条候选宽度余量曲线;在所述二维坐标系中由所述上限宽度余量和所述下限宽度余量限定的区域中选定推荐宽度余量曲线;174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选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从历史数据库中获取与目标带钢相似的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并基于获取的推荐宽度余量确定设定宽度余量,使得可以基于该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由于在整个设定宽度余量的确定过程中,是以历史数据库中与目标带钢相似的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为参考,自适应调节和自动控制轧制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从而可以提高对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
1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19.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的细节流程图;
20.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的细节流程图;
21.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带钢宽度余量的进一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2.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的细节流程图;
23.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宽度余量曲线的示意图;
24.图7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实施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的系统架构图;
25.图8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装置简图;
26.图9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8.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技术的各方面。
29.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30.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31.接下来,本技术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32.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控制方法可以执行于控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10至步骤140:
33.在步骤110中,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
34.在本技术中,所述目标带钢可以指即将轧制的带钢,比如,在轧制生产中,通过轧
制设备对轧制材料进行轧制,从而得到目标带钢。
35.在本技术中,所述因子可以是指目标带钢或者轧制材料的属性因子,比如,属性因子可以包括轧制材料的硬度信息,轧制材料的抗拉强度,尺寸信息等等,进一步的,属性因子还可以包括将所述轧制材料轧制为目标带钢过程中所需提供的轧制环境参数,比如轧制温度,轧制压力,轧制张力等等,进一步的,属性因子还可以包括目标带钢的尺寸信息等等。
36.历史数据库中存有最近生产的带钢数据(随着生产数据的积累,规模逐步扩大),包括各种特征因子和最优设定值。
37.具体的,历史数据库中可以用于存储在历史上完成轧制生产的带钢的相关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历史上完成轧制生产的带钢可以包括多种,其中,历史数据库中可以存储有每一种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历史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储有每一种历史带钢所对应的最优的宽度余量控制量,即推荐宽度余量。
39.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20中,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
40.在本技术中,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可以是指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程度。
41.在如图1所示步骤120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可以按照如图2所示的步骤执行。
42.参见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步骤121至步骤122:
43.步骤121,分别计算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与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之间的相对距离,得到每一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
44.步骤122,分别对各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进行求和,得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并将所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作为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
45.在本技术中,可以利用相似度算法,计算各个因子的相对距离来描述目标带钢和历史带钢之间的相似度。
46.为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下面以一个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47.比如,在一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的因子可以为带钢材料的钢卷宽度,即可以利用相似度算法,计算各个历史带钢对应的钢卷宽度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钢卷宽度之间的相对距离,并以此来描述目标带钢和历史带钢之间在钢卷宽度上的相似度。
48.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与所述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之间的相对距离:
[0049][0050]
其中,strip1表示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strip2表示某一个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
[0051]
比如,在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为1040mm,某一个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为1120mm的
情况下,该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与所述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40-1120)/1040)2=0.005917。
[0052]
在本技术中,还可以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与所述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之间的相对距离:
[0053]
钢卷宽度相对距离=|strip
1-strip2|
ꢀꢀꢀꢀꢀꢀꢀꢀꢀꢀꢀꢀꢀꢀꢀꢀ
(2)
[0054]
其中,strip1表示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strip2表示某一个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
[0055]
比如,在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为1040mm,某一个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为1120mm的情况下,该历史带钢的钢卷宽度与所述目标带钢的钢卷宽度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040-1120|=80。
[0056]
基于上述示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该理解的是,计算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与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计算方式可以有多种,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0057]
在如图2所述的步骤122中,分别对各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进行求和,可以通过如下示例进行说明。
[0058]
比如,目标带钢和一个历史带钢的至少一个因子包括3个,分别为带钢材料的钢卷宽度,钢卷硬度,钢卷碳含量,其中,目标带钢和该历史带钢的在钢卷宽度上的因子相对距离为:0.01,目标带钢和该历史带钢的在钢卷硬度上的因子相对距离为:0.004,目标带钢和该历史带钢的在钢卷碳含量上的因子相对距离为:0.006,那么,对该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上述3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进行求和,得到为因子相对距离总和:0.01+0.004+0.006=0.02。
[0059]
在本技术中,可以将所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作为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可以理解的是,历史带钢与目标带钢之间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越小,则表明历史带钢与目标带钢之间的相似度越高。
[0060]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30中,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
[0061]
在如图1所示步骤130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可以是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所述相似度最高的一个历史带钢作为所述目标历史带钢。
[0062]
在如图1所示步骤130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可以是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所述相似度最高的两个历史带钢作为所述目标历史带钢。
[0063]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对选定的目标历史带钢的数量不做限定,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目标历史带钢的数量。
[0064]
由于选定的目标历史带钢与目标带钢之间的相似度最高,从而使得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最符合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进而使得在后续中通过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确定的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的精度较高。
[0065]
继续参照图1,在步骤140中,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0066]
在本技术中,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好与目标带钢最相似的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
钢之后,可以从所述历史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即与各个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最优宽度余量)。
[0067]
在如图1所示步骤140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可以按照如图3所示的步骤执行。
[0068]
参见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步骤141至步骤142:
[0069]
步骤141,对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求平均,得到设定宽度余量。
[0070]
步骤142,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0071]
比如,在各个历史带钢中共选定与目标带钢最相似的5个目标历史带钢,其中5个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分别为5个距离单位,4个距离单位,6个距离单位,3个距离单位,2个距离单位,那么,对上述5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求平均,得到设定宽度余量为:(5+4+6+3+2)/5=3个距离单位。
[0072]
在如图1所示步骤140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对各个目标历史带钢所设定的加权比例,计算推荐宽度余量的加权和,从而得到设定宽度余量。
[0073]
比如,在各个历史带钢中共选定与目标带钢最相似的5个目标历史带钢,其中5个目标历史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分别为5个距离单位,4个距离单位,6个距离单位,3个距离单位,2个距离单位,按照相似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5个目标历史带钢分配的加权比例为,0.3,0.25,0.2,0.15,0.1,那么,对上述5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求加权和,得到设定宽度余量为:5
×
0.3+4
×
0.25+6
×
0.2+3
×
0.15+2
×
0.1=4.35个距离单位。
[0074]
在得到设定宽度余量之后,则可以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0075]
进一步的,在如图3所示步骤142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可以是将所述设定宽度余量发送至轧钢控制系统,以使得所述轧钢控制系统按照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轧钢设备轧制所述目标带钢。
[0076]
可见,通过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通过从历史数据库中获取与目标带钢相似的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并基于获取的推荐宽度余量确定设定宽度余量,使得可以基于该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由于在整个设定宽度余量的确定过程中,是以历史数据库中与目标带钢相似的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为参考,自适应调节和自动控制轧制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从而可以提高对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
[0077]
在本技术中,在如图1所示步骤140之后,即在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之后,还可以执行如图4所示的步骤。
[0078]
参见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带钢宽度余量的进一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150至步骤180:
[0079]
步骤150,从轧钢设备中实时跟踪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
[0080]
步骤160,获取所述轧钢设备在轧钢时的上限宽度余量和下限宽度余量。
[0081]
步骤170,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0082]
步骤180,将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所述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存入所述历史数据库中,以用于控制下一次轧制新的目标轧钢时的轧制宽度余量。
[008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该理解的是,由于轧制设备或者环境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轧钢控制系统按照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轧钢时,并不能保证带钢各个位置上的宽度余量均保持为设定宽度余量,实际情况应该是围绕设定宽度余量上下浮动。因此,可以从轧钢设备中实时跟踪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
[0084]
在本技术中,上限宽度余量是指在轧钢时能够容忍的最高宽度余量,即超过上限宽度余量时,则造成带钢浪费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下限宽度余量是指在轧钢时能够容忍的最低宽度余量,即跌破下限宽度余量时,则造成使用轧钢时带钢无法使用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0085]
在本技术中,在如图4所示步骤170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可以按照图5所示的步骤执行。
[0086]
参见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的细节流程图。具体包括步骤171至174:
[0087]
步骤171,基于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在二维坐标系中生成基准宽度余量曲线。
[0088]
步骤172,对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进行平移,得到包括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在内的多条候选宽度余量曲线。
[0089]
步骤173,在所述二维坐标系中由所述上限宽度余量和所述下限宽度余量限定的区域中选定推荐宽度余量曲线。
[0090]
步骤174,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0091]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下面将结合图6进行说明。
[0092]
参见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宽度余量曲线的示意图。
[0093]
如图6所示,在图示二维坐标系中,线段601为上限宽度余量,曲线602为基准宽度余量曲线(即为带钢实际宽度余量曲线),线段604为下限宽度余量,线段605为宽度余量为0的线段。通过图6可以看出,根据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并不是最优的方案,在最优方案的情况下,实际宽度余量曲线上的最小值应该接近线段604,实际宽度余量曲线上的最大值应该接近线段601,基于此,通过对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进行平移而得到多条候选宽度余量曲线中,只有由所述上限宽度余量和所述下限宽度余量限定的区域中的曲线603符合这一最优情况,因此,将曲线603选定为推荐宽度余量曲线,并基于该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0094]
进一步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下,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可以首先确定推荐宽度余量曲线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对该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平均,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值学习为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0095]
在另一种方式下,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也可以是在推荐宽度余量曲线上采样预定个数的采样点,然后对这预定个数的采
样点所对应的宽度余量值求平均,将计算得到的平均值学习为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
[0096]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0097]
在本技术中,在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之后,可以将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所述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存入所述历史数据库中,以用于控制下一次轧制新的目标轧钢时的轧制宽度余量。
[0098]
可见,通过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存入所述历史数据库中,可以使得下一次轧制与所述目标带钢相似的新的目标轧钢时,将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作为控制新的目标带钢宽度余量的重要参考,从而提高对新的目标带钢的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
[0099]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图7对实施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的系统架构进行简单说明。
[0100]
参见图7,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实施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的系统架构图。
[0101]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710包括自学习模块711,历史数据模块712,预设定模块713。一方面,首先,预设定模块713从历史数据模块712中获取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然后基于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确定一个设定宽度余量,并将设定宽度余量发送至轧钢控制系统720,以使得轧钢控制系统720按照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轧钢设备轧制所述目标带钢。另一方面,控制装置710中的自学习模块711从轧钢控制系统720实时获取轧制设备带钢过程中的实际宽度余量,并基于该实际宽度余量学习得到与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并将该推荐余量存入至历史数据库712中,以用于控制下一次轧制新的目标轧钢时的轧制宽度余量。
[0102]
以下介绍本技术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
[0103]
图8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装置图,所述控制装置800包括:获取单元801、确定单元802、选定单元803和控制单元804。
[0104]
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选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
[0105]
图9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106]
需要说明的是,图9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9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0107]
如图9所示,计算机系统9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9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9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9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9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
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在ram 9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901、rom 902以及ram 903通过总线9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905也连接至总线904。
[0108]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9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9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9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9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909。通信部分9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9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905。可拆卸介质9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9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908。
[0109]
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9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9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901执行时,执行本技术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0110]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111]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
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0112]
描述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0113]
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
[0114]
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
[0115]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0116]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
[0117]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0118]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包括:分别计算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与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之间的相对距离,得到每一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分别对各个历史带钢与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相对距离进行求和,得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并将所述与各个历史带钢相对应的因子相对距离总和作为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包括: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所述相似度最高的至少一个历史带钢作为所述目标历史带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包括:对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求平均,得到设定宽度余量;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包括:将所述设定宽度余量发送至轧钢控制系统,以使得所述轧钢控制系统按照所述设定宽度余量,控制轧钢设备轧制所述目标带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从轧钢设备中实时跟踪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获取所述轧钢设备在轧钢时的上限宽度余量和下限宽度余量;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将所述目标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所述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存入所述历史数据库中,以用于控制下一次轧制新的目标轧钢时的轧制宽度余量。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所述上限宽度余量,以及所述下限宽度余量,自学习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带钢中各个位置的实际宽度余量,在二维坐标系中生成基准宽度余量曲线;
对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进行平移,得到包括所述基准宽度余量曲线在内的多条候选宽度余量曲线;在所述二维坐标系中由所述上限宽度余量和所述下限宽度余量限定的区域中选定推荐宽度余量曲线;基于所述推荐宽度余量曲线,确定与所述目标带钢对应的推荐宽度余量。8.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选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所执行的操作。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所执行的操作。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轧钢技术领域,揭示了一种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带钢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以及在历史数据库中获取各个历史带钢在所述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因子参数;根据各个历史带钢的因子参数和所述目标带钢的因子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带钢和各个历史带钢的之间的相似度;基于所述相似度,在各个历史带钢中选定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历史带钢的推荐宽度余量,控制所述目标带钢的带钢宽度余量。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在带钢生产中带钢宽度余量的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带钢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程 杨腾飞 徐伟 邹志伟 钱震茂 毕士龙 丁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7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38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