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振组件的动力工具,该防振组件减少传输至该动力工具的外部壳体的振动。
背景技术:2.动力工具利用马达的旋转来为比如切削、打磨、研磨、材料移除、钻孔、紧固件驱动等操作提供有用的扭矩。然而,动力工具中、特别是便携式动力工具中的振动总是降低它们的可操作性。
3.减少振动的一种方式是在手柄部分上设置弹性膜,使其在振动传输至使用者手部之前吸收一部分振动。但是,如果膜不够厚,则这种效果有限。然而,如果在动力工具的手柄部分包裹较厚的弹性膜,不但增加制造成本,而且还降低使用者抓握手柄部分的人体工程学。
4.因此,期望提供一种具有有效地减少振动传输的防振元件的动力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包括:
6.外部壳体;
7.马达,该马达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
8.用于在工件上执行操作的输出轴,该输出轴被适配成由该马达驱动;
9.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被配置成支承该输出轴,使得该输出轴相对于该外部壳体可旋转;
10.内部壳体,该内部壳体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并且被配置成接纳该支撑单元的一部分;以及
11.防振组件,该防振组件被配置成减少传输至该外部壳体的振动,其中,该防振组件包括安装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防振构件,该第一防振构件被适配成与该支撑单元和该外部壳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不与该内部壳体直接接触。
12.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沿与该输出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13.在实施例中,该内部壳体具有开口,该第一防振构件穿过该开口,使得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延伸。
14.在实施例中,该开口是在该内部壳体上形成的凹口。
15.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外部壳体与该支撑单元之间可移动。
16.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不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外部壳体与该支撑单元之间。
17.在实施例中,该支撑单元是轴承。
18.在实施例中,该支撑单元是衬套。
19.在实施例中,该支撑单元包括轴承和套在该衬套上且联接至该衬套的衬套。
20.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独立于该支撑单元和该外部壳体两者。
21.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通过包覆成型与该外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
2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与该衬套一体地形成。
23.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形成有凹槽,以与该外部壳体和/或该支撑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接合。
24.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是弹性元件。
25.在实施例中,该防振组件包括一对所述第一防振构件,该一对第一防振构件对称地布置在该支撑单元的相反两侧上。
26.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是橡胶销。
27.在实施例中,该外部壳体包括凹槽或套筒,以接纳该第一防振构件的端部部分。
28.在实施例中,该第一防振构件经由中间阻尼器与该外部壳体和/或该支撑单元接触。
29.在实施例中,该防振组件进一步包括在围绕该输出轴的位置处布置在该内部壳体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二防振构件。
30.在实施例中,该防振组件进一步包括围绕该马达布置在该内部壳体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三防振构件。
附图说明
31.现在将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3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其示出了包含防振组件和动力工具内部壳体的动力工具,其中外部壳体被隐藏。
33.图2是图1的动力工具带有外部壳体时沿平面a-a’的截面视图。
34.图3是图1的动力工具带有一半外部壳体时的聚合右视图。
3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视图,其示出了包含防振组件和动力工具内部壳体的动力工具。
具体实施例
36.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设置有防振组件以有效地减少动力工具中的振动传输。
37.参考图1,实施例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构成部分的防振组件。在此实施例中,动力工具是便携式动力工具,其具有:内部壳体100;输出轴200,该输出轴由马达(未示出)驱动以在工件(未示出)上执行操作;轴承310,该轴承由内部壳体100部分地支撑并且支承该输出轴200。例如,轴承310是滚针轴承。便携式动力工具还具有外部壳体700(在图2和图3中示出),以接纳内部壳体100的至少一部分。外部壳体700的一部分被配置为可以由使用者抓握的手柄部分(未示出)。
38.当动力工具操作时,马达和输出轴200产生振动。特别地,振动是由输出轴和输出轴附近的运动部件(未示出)产生的。振动被传输至与输出轴间接接触的内部壳体100。于是,振动可以被传输至接纳内部壳体100的外部壳体700。
39.为了消除或至少减少传输至外部壳体(即,传输至动力工具的手柄部分)的振动,在本实用新型中为动力工具提供了一种防振组件。
40.在此第一实施例中,防振组件包括一对第一防振构件410。每个第一防振构件410安装在轴承310与外部壳体700之间,第一防振构件与轴承和外部壳体直接接触、而不与内部壳体100直接接触。内部壳体100设置有开口110,第一防振构件410穿过该开口,使得第一防振构件410在外部壳体700与轴承310之间延伸,使得第一防振构件410旁通内部壳体100。这是为了确保在主要由输出轴和输出轴附近的运动部件产生振动能量传输至内部壳体100和/或外部壳体700之前,第一防振构件410直接吸收至少部分的振动能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振构件经由中间阻尼器与外部壳体和/或轴承直接接触。
41.内部壳体110中的开口110被配置为凹口,以便使第一防振构件410与内部壳体100之间接触的可能性最小化。该凹口具有大致的“u”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110可以是呈任何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封闭开口。
42.在此第一实施例中,这两个第一防振构件410被配置为一对弹性元件,比如一对橡胶销。该一对橡胶销对称地布置在轴承310的相反两侧,并且在垂直于输出轴200的轴向方向且垂直于内部壳体100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从轴承310沿相反方向延伸至外部壳体700。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变体中,内部壳体100可以对称或者可以不对称,并且“内部壳体100的轴向方向”指代与内部壳体100的径向方向垂直的方向。
43.参照图2,外部壳体700设置有凹槽或套筒710,以在轴承310的每一侧接纳每个第一防振构件410的一个端部。第一防振构件410的另一个端部从轴承310的外圆周伸出,使得第一防振构件410在外部壳体700与轴承310之间可移动。这使得第一防振构件410能够自调节,以便当第一防振构件410过度压缩和/或过度变形时进一步释放所吸收的过量振动能量。在实施例的变体中,第一防振构件不可移动地安装在外部壳体与轴承之间。
44.参考图1和图3,防振组件还包含布置在内部壳体100与外部壳体700之间、且与内部壳体和外部壳体接触的第二防振构件500,以便减少从内部壳体100到外部壳体700的振动传输。在此实施例中,第二防振构件500与内部壳体100的靠近端部工具(未示出)的第一端部直接接触,该端部工具联接至输出轴以在工件上执行工作。第二防振构件500像第一防振构件400一样围绕输出轴布置。在实施例的变体中,第二防振构件可以经由第一中间构件与内部壳体的第一端部接触。在存在第二防振构件500的情况下,内部壳体100与外部壳体700物理隔离,并且内部壳体与外部壳体之间的振动传输被进一步减少。可以定制第二防振构件500的形状,以在外部壳体700与内部壳体100之间的空间中在第一端部处至少部分地配合。
45.参考图1和图3,防振组件进一步包含布置在内部壳体100与外部壳体700之间、并与内部壳体和外部壳体接触的第三防振构件600,以便减少从内部壳体100到外部壳体700的振动传输。第三防振构件600经由第一中间构件610与内部壳体100的第二端部接触。第三防振构件600围绕马达定位。在实施例的变体中,第三防振构件600可以与内部壳体100的第二端部直接接触。像第二防振构件500一样,第三防振构件600将内部壳体100与外部壳体700物理隔离,并且减少两者之间的振动传输。可以定制第三防振构件500的形状,以在外部壳体700与内部壳体100之间的空间中在第二端部处至少部分地配合。
46.在本技术中,术语“内部壳体的第一端部”和“内部壳体的第二端部”仅用于区分彼
此的目的,并且可以是或可以不是内部壳体的远端。
47.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示出了第一防振构件的替代性布置。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内部壳体、输出轴、外部壳体、内部壳体的开口、第二防振构件以及第三防振构件可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它们,且本文不再重复描述。
48.在此第二实施例中,支撑单元是带凸缘的衬套320,该带凸缘的衬套由内部壳体100部分地支撑并且支承输出轴200。防振组件包括被适配成与带凸缘的衬套320的至少一部分接合的第一防振构件420,例如橡胶圈。第一防振构件420在一侧设置有凹槽以接纳带凸缘的衬套320的凸缘,并且第一防振构件420的相反侧与外部壳体700的内壁接触。在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防振构件可以与衬套一体地形成。
49.第一防振构件420和带凸缘的衬套32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穿过内部壳体100中形成的开口110、且不与内部壳体100直接接触,以确保在马达和输出轴的振动能量在传输至外部壳体700之前,第一防振构件420直接吸收至少一部分振动能量。
5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外部壳体700可以设置有凹槽或套筒710,以接纳每个第一防振构件420的一个端部。
51.(免责声明)
52.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除非上下文另做要求,词语“包括(comprise)”或变体比如“包括(comprises)”或“包括(comprising)”将理解为意指包括所陈述的整数或整数组,但是不排除任何其他整数或整数组。
53.本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广泛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中所示的实用新型作出众多的变化和/或修改。因此,应认为当前这些实施例是在所有方面均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54.例如,在替代性实施例(未示出)中,第一防振构件是具有多种不同形状的一体构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振组件包括多于两个的第一防振构件。该第一防振构件或每个第一防振构件被布置成与轴承的外圆周以及与外部壳体的内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当动力工具操作时,第一防振构件支承特别是在第一防振构件延伸的方向上的振动。
55.在图1至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防振构件被示出为独立于轴承和外部壳体的橡胶销或橡胶圈。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防振构件。例如,第一防振构件除了由弹性材料制成之外,还可以是螺旋弹簧。在另外的变体中,第一防振构件可以使用包覆成型制成、并作为外部壳体的一部分。
56.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单元是不带凸缘的轴承310或带凸缘的衬套320。在另外的变体中,支撑单元可以是带凸缘的轴承或不带凸缘的衬套,或者可以包括轴承和套到轴承上的衬套。
57.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工具是多功能工具。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防振结构应用到其他类型的动力工具。
58.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所包含的对现有技术的任何引用均非认可信息是公知常识。
技术特征: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外部壳体;马达,该马达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用于在工件上执行操作的输出轴,该输出轴被适配成由该马达驱动;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被配置成支承该输出轴,使得该输出轴相对于该外部壳体可旋转;内部壳体,该内部壳体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并且被配置成接纳该支撑单元的一部分;以及防振组件,该防振组件被配置成减少传输至该外部壳体的振动,其中,该防振组件包括安装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防振构件,该第一防振构件被适配成与该支撑单元和该外部壳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不与该内部壳体直接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沿与该输出轴的轴向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内部壳体具有开口,该第一防振构件穿过该开口,使得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支撑单元与该外部壳体之间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开口是在该内部壳体上形成的凹口。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在该外部壳体与该支撑单元之间可移动。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不可移动地安装在该外部壳体与该支撑单元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支撑单元是轴承。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支撑单元是衬套。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支撑单元包括轴承和套在该衬套上且联接至该衬套的衬套。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独立于该支撑单元和该外部壳体两者。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通过包覆成型与该外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与该衬套一体地形成。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形成有凹槽,以与该外部壳体和/或该支撑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接合。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是弹性元件。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防振组件包括一对所述第一防振构件,该一对第一防振构件对称地布置在该支撑单元的相反两侧上。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是橡胶销。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外部壳体包括凹槽或套筒,以接纳该第一防振构件的端部部分。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第一防振构件经由中间阻尼器与该外部壳体和/或该支撑单元接触。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防振组件进一步包括在围绕该输出轴的位置处布置在该内部壳体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二防振构件。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该防振组件进一步包括围绕该马达布置在该内部壳体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三防振构件。
技术总结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外部壳体;马达,该马达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用于在工件上执行操作的输出轴,该输出轴被适配成由该马达驱动;轴承,该轴承被配置成支承该输出轴;内部壳体,该内部壳体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外部壳体内并且被配置成接纳该轴承的一部分;以及防振组件,该防振组件被配置成减少传输至该外部壳体的振动,其中,该防振组件包括安装在该轴承与该外部壳体之间的第一防振构件,该第一防振构件被适配成与该轴承和该外部壳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不与该内部壳体直接接触。触而不与该内部壳体直接接触。触而不与该内部壳体直接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爱德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创科无线普通合伙
技术研发日:2021.02.23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