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6-05  19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及nfc功能的逐渐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并有望成为流行的主要趋势。现有的无线充电线圈一般为多股并绕感应线圈的绕线方式,一般由铜线丝以并绕公共轴向的方式成型。现有的多股并绕线圈实现的方式受诸多条件限制,如股数、出线方式,线圈的形状等,导致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受前述诸多条件限制使无线充电线圈难以达到一致性、标准化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致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的无线充电线圈。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fpc基板;
5.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通过蚀刻在fpc基板两面铜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由至少两股经由蚀刻制成的铜线以并绕方式卷绕成型;
6.每匝所述铜线上具有至少一组导电孔,所述导电孔内设置有导电结构,所述fpc基板上对应所述导电孔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孔,以允许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导电结构穿过所述通过孔并伸入第二线圈的导电孔中,实现与第二线圈相导通。
7.其中,所述铜线包括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所述第一线圈由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并绕成型,所述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的两个端部相连以形成闭合回路,至少一个所述端部形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引出端。
8.其中,还包括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设置在第一线圈上。
9.其中,所述铜线还包括第三铜线、第四铜线、第五铜线、第六铜线以及多股的第七铜线;
10.所述第二线圈由第三铜线、第四铜线、第五铜线、第六铜线和多股第七铜线并绕成型;
11.其中,所述第三铜线和第四铜线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圆周处,所述第三铜线与第四铜线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三引出端,所述第三引出端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与第一引出端相连;
12.所述第五铜线和第六铜线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圆周处,所述第五铜线和第六铜线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四引出端,所述第四引出端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与第二引出端相连;
13.多股所述第七铜线沿所述第二线圈的径向间隔布置在第四铜线和第五铜线之间,并分别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铜线或第二铜线相连。
14.其中,所述第四引出端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圆周处延伸至外圆周处。
15.其中,每组所述导电孔包含两个沿所述铜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孔。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蚀刻制备得到含有多股并绕成型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较于传统的多股铜线并绕方式而言,可有效提高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同时,由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是在fpc基板的两面铜层上通过蚀刻制成,因此设置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fpc基板可有效避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接触,并且通过导电孔和导电结构的组合进行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连接,可有效省去过多的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20.标号说明:1、第一线圈;11、第一引出端;12、第二引出端;13、第一铜线;14、第二铜线;15、错位结构;2、fpc基板;21、通过孔;3、第二线圈;31、第三铜线;32、第四铜线;33、第五铜线;34、第六铜线;35、第七铜线;36、第三引出端;37、第四引出端;4、导电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2.参见图1至图3,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之间的fpc基板2;所述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分别通过蚀刻在fpc基板2两面铜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均由至少两股经由蚀刻制成的铜线以并绕方式卷绕成型;每匝所述铜线上具有至少一组导电孔4,所述导电孔4内设置有导电结构,所述fpc基板2上对应所述导电孔4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孔21,以允许所述第一线圈1通过所述导电结构穿过所述通过孔21并伸入第二线圈3的导电孔4中,实现与第二线圈3相导通。
23.其中,所述fpc基板2的两面是具有铜层,通过对两面铜层进行蚀刻,以在fpc基板2的两面分别形成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所述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的形状是相同的,可以为圆形,圆角四边形或者其他任意一种形状。所述导电结构优选为通过镀铜工艺在导电孔4内形成的连续导电层,并通过采用连续镀铜工艺实现第一线圈1与第二线圈3相连的同时,可有效加强无线充电线圈中第一线圈1、fpc基板2和第二线圈3之间的连接强度。
24.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蚀刻制备得到含有多股并绕成型的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相较于传统的多股铜线并绕方式而言,可有效提高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同时,由于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均是在fpc基板2的两面铜层上通过蚀刻制成,因此设置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之间的fpc基板2可有效避免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相接触,并且通过导电孔4和导电结构的组合进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的连接,可有效省去过多的连接结构。
2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铜线包括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所述第一线圈1由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并绕成型,所述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的两个端部相连以形成闭
合回路,至少一个所述端部形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引出端11。所述第一线圈1还包括第二引出端12,所述第二引出端12设置在第一线圈1上并不与所述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相连。所述铜线还包括第三铜线31、第四铜线32、第五铜线33、第六铜线34以及多股的第七铜线35;所述第二线圈3由第三铜线31、第四铜线32、第五铜线33、第六铜线34和多股第七铜线35并绕成型;其中,所述第三铜线31和第四铜线32位于所述第二线圈3的外圆周处,所述第三铜线31与第四铜线32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三引出端36,所述第三引出端36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与第一引出端11相连;所述第五铜线33和第六铜线34位于所述第二线圈3的内圆周处,所述第五铜线33和第六铜线34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四引出端37,所述第四引出端37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与第二引出端12相连;多股所述第七铜线35沿所述第二线圈3的径向间隔布置在第四铜线32和第五铜线33之间,并分别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圈1的第一铜线13或第二铜线14相连。
26.其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线圈1的每匝铜线上均具有错位结构15,使得位于错位结构15两端的导电孔4分别位于具有不同半径的圆周上,而参见图3所示,第二线圈3上不具有错位结构15,使得位于第五铜线33、第六铜线34和第七铜线35两端的导电孔4位于相同半径的圆周上,因此可通过第七铜线3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相连,以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之间形成闭合回路。
27.优选的,所述第四引出端37从所述第二线圈3的内圆周处延伸至外圆周处。通过将第四引出端37从第二线圈3的内圆周处延伸至外圆周处,使与第四引出端37相连的第二引出端12能够与第一引出端11相平齐,以便于后期布线。
28.优选的,每组所述导电孔4包含两个沿所述铜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孔4。
2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可用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充电。
30.实施例1
31.参见图1至图3,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之间的fpc基板2;
32.所述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分别通过蚀刻在fpc基板2两面铜层上形成;
33.每匝铜线上具有至少一组导电孔4,所述导电孔4内设置有由镀铜工艺形成的连续导电层,所述fpc基板2上对应所述导电孔4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孔21,所述连续导电层分别在第一线圈1的导电孔4、通过孔21和第二线圈3的导电孔4内连续成型;
34.所述铜线包括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所述第一线圈1由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并绕成型,所述第一铜线13和第二铜线14的两个端部相连以形成闭合回路,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外圆周处的端部形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引出端11;
35.所述第一线圈1还包括第二引出端12,所述第二引出端12设置在第一线圈1上;
36.所述铜线还包括第三铜线31、第四铜线32、第五铜线33、第六铜线34以及多股的第七铜线35;
37.所述第二线圈3由第三铜线31、第四铜线32、第五铜线33、第六铜线34和多股第七铜线35并绕成型;
38.其中,所述第三铜线31和第四铜线32位于所述第二线圈3的外圆周处,所述第三铜线31与第四铜线32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三引出端36,所述第三引出端36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与第一引出端11相连;
39.所述第五铜线33和第六铜线34位于所述第二线圈3的内圆周处,所述第五铜线33和第六铜线34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四引出端37,所述第四引出端37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与第二引出端12相连;
40.多股所述第七铜线35沿所述第二线圈3的径向间隔布置在第四铜线32和第五铜线33之间,并分别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圈1的第一铜线13或第二铜线14相连;
41.所述第四引出端37从所述第二线圈3的内圆周处延伸至外圆周;
42.每组所述导电孔4包含两个沿所述铜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孔4。
43.综上所述,通过蚀刻制备得到含有多股并绕成型的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相较于传统的多股铜线并绕方式而言,可有效提高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同时,由于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均是在fpc基板2的两面铜层上通过蚀刻制成,因此设置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之间的fpc基板2可有效避免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相接触,并且通过导电孔4和导电结构的组合进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3的连接,可有效省去过多的连接结构。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fpc基板;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通过蚀刻在fpc基板两面铜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由至少两股经由蚀刻制成的铜线以并绕方式卷绕成型;每匝所述铜线上具有至少一组导电孔,所述导电孔内设置有导电结构,所述fpc基板上对应所述导电孔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孔,以允许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导电结构穿过所述通过孔并伸入第二线圈的导电孔中,实现与第二线圈相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线包括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所述第一线圈由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并绕成型,所述第一铜线和第二铜线的两个端部相连以形成闭合回路,至少一个所述端部形成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引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引出端,所述第二引出端设置在第一线圈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线还包括第三铜线、第四铜线、第五铜线、第六铜线以及多股的第七铜线;所述第二线圈由第三铜线、第四铜线、第五铜线、第六铜线和多股第七铜线并绕成型;其中,所述第三铜线和第四铜线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圆周处,所述第三铜线与第四铜线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三引出端,所述第三引出端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与第一引出端相连;所述第五铜线和第六铜线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圆周处,所述第五铜线和第六铜线的一端相连以形成第四引出端,所述第四引出端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与第二引出端相连;多股所述第七铜线沿所述第二线圈的径向间隔布置在第四铜线和第五铜线之间,并分别通过导电结构和导电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铜线或第二铜线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引出端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圆周处延伸至外圆周处。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导电孔包含两个沿所述铜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导电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的FPC基板;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通过蚀刻在FPC基板两面铜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由至少两股经由蚀刻制成的铜线以并绕方式卷绕成型;每匝所述铜线上具有至少一组导电孔,所述导电孔内设置有导电结构,所述FPC基板上对应所述导电孔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孔,以允许所述第一线圈通过所述导电结构穿过所述通过孔并伸入第二线圈的导电孔中,实现与第二线圈相导通。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线圈一致性好,标准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


技术研发人员:伍席球 张越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5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42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