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装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模块。
背景技术:2.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经常需要物品抬升一定高度后运送到特定位置,再将托架中的物品取走后。这种操作过去通常全部或部分采用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效率的动力模块。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力模块,包括:
5.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两侧对称设有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与两个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形成容纳物料的容纳腔体;沿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延伸方向阵列设有u型连接板;
6.第一动力源,设置于所述框架一端,用于提供动力;
7.传送部件,可转动且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一动力源可驱动所述传送部件转动,用于将物料运输至另一端。
8.其中:所述第一框架上对称设有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平行设置,物料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之间;所述第一框架两侧上沿其长度方向至少设置5个固定孔。
9.其中:所述固定孔为长条形孔,且横向设置。
10.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框架上均设有若干个安装孔,相邻所述安装孔上设有矩形贯穿孔,贯穿孔向外可调节安装有调节板;所述第二框架底部固定设有l型连接板。
11.其中:所述第一动力源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安装座固定安装在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二框架上可转动设有转轴;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同步带与转轴构成传递连接;所述转轴与传送部件之间传动连接。
12.其中:所述传送部件包括运输部件,所述运输部件上设有l型导轮固定板;所述l型导轮固定板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导轮;所述导轮位于l型导轮固定板与运输部件之间。
13.其中:所述运输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两端的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之间阵列设有至少8个惰轮;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之间通过皮带构成连接;所述惰轮与所述皮带面接触。
14.其中:所述主动轮部件、从动轮部件以及惰轮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皮带横截面呈凸字形。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能够部分或全部取代人工进行物品的装卸,不仅节约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装卸效率;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模组具有结构简单,通过钣金件进行快速组装,具有装配
空间小,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降低且失效风险降低的优点;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框架、第一动力源、传送部件以及plc控制器配合使用,有效的将传统的手工作业用机械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高,质量可靠。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工业化推广,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22.参见图1至2,一种动力模块,包括:框架1、第一动力源2以及传送部件3。其中:第一动力源2设置于所述框架1一端,用于提供动力输入;传送部件3可转动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1上,所述第一动力源2可驱动所述传送部件3转动,用于将物料从一端运输至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框架支撑第一动力源、传送部件,动作时由plc控制器(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做赘述)发出脉冲指令给第一动力源2,控制第一动力源2转动,进而实现对物料的运输,整个过程中有效的将传统的手工作业用机械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高,质量可靠。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工业化推广,大规模生产。
23.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框架1包括第一框架11,所述第一框架11两侧对称设有第二框架12,具体的,第二框架12与第一框架11相互垂直设置,构建成一个支撑主体;所述第一框架11与两个所述第二框架12之间形成容纳物料的容纳腔体,在运输过程中物料沿着容纳腔体移动,可以有效的防止物料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掉落,保证运输的平稳;沿相邻所述第二框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阵列设有u型连接板13,通过整理设置u型连接板13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框架1的连接强度使,得该动力模组能够应用于大容量物料搬运。
24.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第一框架11上对称设有凹陷部111,两个所述凹陷部111平行设置,物料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111之间,通过设置凹陷部用于对物料移动过程中进行导向,保证不发生错位,提高运输的平稳性;所述第一框架两侧上沿其长度方向至少设置5个固定孔,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孔的个数还可以为除十个之外且不少于五个的其他个数,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1通过模压一体成型为一体成型件,该一体成型件由金属件模压制成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体成型件的材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定。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本实施例中需要对第一框架进行机加工的部位较少,节省了动力模组的生产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另外在第二框架12和第一框架11之间不需要额外的焊接工艺,使得本实施例的动力模组的框架的加工工艺较为简单,动力模组的框架的加工时间短,提升了动力模组的固定框架的生产效率。
26.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固定孔为长条形孔,且横向设置,使用时可以根据物料的大小进行横向调节,可有效的提高整个动力模组的实用性。
27.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每个所述第二框架12上均设有若干个安装孔121,相邻所述安装孔121上设有矩形贯穿孔124,贯穿孔124向外可调节安装有调节板126;使用时只要得
对应调节板上安装光电传感器,就可以对运输过程进行监控,保证运输的准确性,而且又不改变整体的使用强度,所述第二框架12底部固定设有l型连接板122;用于进行保护,防止物料得掉落的时候会被l型连接板122接住,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有效的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28.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第一动力源2为驱动电机21,优先选择伺服电机;所述驱动电机21通过电机安装座22可调节的安装在第二框架12上;所述第二框架12上可转动设有转轴23;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通过同步带与转轴23构成传递连接;所述转轴23与传送部件3之间传动连接。
29.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传送部件3包括运输部件31,所述运输部件31上设有l型导轮固定板32;所述l型导轮固定板32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导轮33;所述导轮33位于l型导轮固定板32与运输部件31之间,动作时通过物料与运输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进行水平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通过导轮33进行导向的通过减小物料两侧与第二框架12之间摩擦,提价运输的效率。
30.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运输部件3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12两端的主动轮部件311和从动轮部件312;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311和从动轮部12件之间阵列设有至少8个惰轮313;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311和从动轮部件312之间通过皮带314构成连接;所述惰轮313与所述皮带314面接触,用于支撑平带,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应为物料的重量而发生变形,进一步提高运输的平稳性。
31.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所述主动轮部件311、从动轮部件312以及惰轮313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皮带314横截面呈凸字形,使得皮带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前后位于,防止发生脱带,提高运输效率。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部分或全部取代人工进行物品的装卸,不仅节约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装卸效率。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两侧对称设有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与两个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形成容纳物料的容纳腔体;沿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延伸方向阵列设有u型连接板;第一动力源,设置于所述框架一端,用于提供动力;传送部件,可转动且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一动力源可驱动所述传送部件转动,用于将物料运输至另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上对称设有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平行设置,物料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之间;所述第一框架两侧上沿其长度方向至少设置5个固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长条形孔,且横向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框架上均设有若干个安装孔,相邻所述安装孔上设有矩形贯穿孔,贯穿孔向外可调节安装有调节板;所述第二框架底部固定设有l型连接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安装座固定安装在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二框架上可转动设有转轴;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同步带与转轴构成传递连接;所述转轴与传送部件之间传动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部件包括运输部件,所述运输部件上设有l型导轮固定板;所述l型导轮固定板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导轮;所述导轮位于l型导轮固定板与运输部件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两端的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之间阵列设有至少8个惰轮;相邻所述主动轮部件和从动轮部件之间通过皮带构成连接;所述惰轮与所述皮带面接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部件、从动轮部件以及惰轮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皮带横截面呈凸字形。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模块,包括:框架1、第一动力源2以及传送部件3。其中:第一动力源2设置于所述框架1一端,用于提供动力输入;传送部件3可转动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框架1上,所述第一动力源2可驱动所述传送部件3转动,用于将物料从一端运输至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框架支撑第一动力源、传送部件,动作时由PLC控制器发出脉冲指令给第一动力源2,控制第一动力源2转动,进而实现对物料的运输,整个过程中有效的将传统的手工作业用机械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高,质量可靠。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工业化推广,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游文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百盛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5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