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

allin2024-06-11  30

18g、六月雪10-16g、萆薢22-32g。
16.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17.水牛角(先煎)12-18g、茯苓18-26g,炒白术8-11g、土茯苓28-32g、黄芪22-26g、当归13-16g、蝉蜕8-12g、僵蚕8-12g、姜黄12-16g、大黄(后下)5-12g,冬瓜皮12-18g、川椒目9-16g、六月雪12-16g、萆薢28-32g。
18.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19.水牛角(先煎)15g、茯苓25g,炒白术10g、土茯苓30g、黄芪25g、当归15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5g、大黄(后下)6-10g,冬瓜皮15g、川椒目15g、六月雪15g、萆薢30g。
20.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21.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发明中的中药组合物具备解毒利水,泄浊通腑、化瘀通络的效果,可用于主治慢性肾衰竭辨证属脾肾亏虚、湿浊内蕴和瘀血阻络者。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文的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公开、应用及用途。
24.实施例一
25.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26.水牛角(先煎)8-24g、茯苓10-32g,炒白术6-16g、土茯苓20-36g、黄芪18-30g、当归6-16g、蝉蜕6-16g、僵蚕4-20g、姜黄6-22g、大黄(后下)4-16g,冬瓜皮6-22g、川椒目6-18g、六月雪6-20g、萆薢16-40g。
27.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28.实施例二
29.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30.水牛角(先煎)10-22g、茯苓14-30g,炒白术6-14g、土茯苓22-36g、黄芪18-30g、当归8-16g、蝉蜕6-16g、僵蚕6-16g、姜黄8-20g、大黄(后下)4-14g,冬瓜皮8-20g、川椒目6-18g、六月雪9-16g、萆薢18-32g。
31.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32.实施例三
33.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34.水牛角(先煎)10-20g、茯苓16-26g,炒白术7-14g、土茯苓28-36g、黄芪20-26g、当归10-16g、蝉蜕7-13g、僵蚕6-14g、姜黄10-18g、大黄(后下)5-14g,冬瓜皮10-20g、川椒目8-18g、六月雪10-16g、萆薢22-32g。
35.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
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36.实施例四
37.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38.水牛角(先煎)11-19g、茯苓18-26g,炒白术7-12g、土茯苓28-34g、黄芪20-26g、当归12-16g、蝉蜕7-13g、僵蚕7-14g、姜黄10-17g、大黄(后下)5-13g,冬瓜皮10-20g、川椒目8-18g、六月雪10-16g、萆薢22-32g。
39.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40.实施例五
41.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42.水牛角(先煎)12-18g、茯苓18-26g,炒白术8-11g、土茯苓28-32g、黄芪22-26g、当归13-16g、蝉蜕8-12g、僵蚕8-12g、姜黄12-16g、大黄(后下)5-12g,冬瓜皮12-18g、川椒目9-16g、六月雪12-16g、萆薢28-32g。
43.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44.实施例六
45.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46.水牛角(先煎)15g、茯苓25g,炒白术10g、土茯苓30g、黄芪25g、当归15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5g、大黄(后下)6-10g,冬瓜皮15g、川椒目15g、六月雪15g、萆薢30g。
47.用法: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48.典型病例一
49.常某某,男,52岁。20019年2月7日初诊。
50.间断颜面及双下肢浮肿10年。
51.初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查尿蛋白1+潜血1+,镜检rbc+,未予系统诊治。2018年12月23日因浮肿加重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院,查bun11.4mmol/l,scr175umol/l,肾穿结果示:局灶增生硬化iga肾病,肾小动脉硬化。b超:左肾10.4*4.7*4.3cm右肾10.9*5.2*4.5cm,24小时尿蛋白定量4.27g/d,血alb26.6g/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局灶增生硬化iga肾病,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2月5日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29g/d,bun15.3mmol/l,scr261umol/l,ua503.1umol/l,tc7.38mmol/l,ldc4.6 mmol/l,glu7.9mmol/l,bp125/80mmhg。
52.现主诉:疲软乏力,活动后下肢疼痛,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诊为关格(慢性肾衰竭),证属浊毒内阻,络脉瘀滞,治以解毒泻浊,化瘀通络。方用降浊通络方加减:水牛角15g
(先煎)
、茯苓25g、炒白术10g、土茯苓30g、黄芪25g、当归15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5g、大黄10g
(后下)
、冬瓜皮15g、川椒目15g、六月雪15g、萆薢30g、绞股蓝30g。水
煎服,7剂,日1剂。
53.二诊20019年2月14日: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浮肿,劳累后腰痛,双下肢乏力,纳可寐欠安,二便调,偶有尿急,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尿常规蛋白2+,潜血+,rbc偶见,wbc偶见。前方加猪苓12g,石苇15g,公英15g。水煎服,日1剂。
54.三诊20019年4月17日:劳累后腰部疲乏,双下肢轻度水肿,小腹胀,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bp144/100mmhg,尿常规蛋白2+,潜血2+,镜检:rbc+、偶见细颗粒管型,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2g/d,bun12.4mmol/l,scr193.6umol/l,ua345.4umol/l。
55.四诊20019年5月9日:小腹胀,大便偏稀,日2次,双下肢轻度水肿,纳寐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前方加木香10g,黄连6g,水煎服,日1剂。
56.多次复诊,以降浊通络方加减治疗,病情稳定。
57.2021年10月20日复查:尿常规蛋白1+,潜血1+,镜检: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0.79g/d,bun8.4mmol/l,scr121.6umol/l,ua376.6umol/l。
58.按: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肾单位严重受损而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果不对慢性肾脏病进行有效治疗,他们最终都将进入到终末期肾脏病,而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本病涉及五脏六腑多个脏器,属虚实夹杂之侯,浊毒内蕴、络脉瘀阻为病机之关键,本案符合以上特点,故治疗上采用泻浊解毒、化瘀通络为法,方用水牛角丝、土茯苓、茯苓、炒白术、大黄、冬瓜皮、川椒目等以利水泻浊,蝉蜕、僵蚕等化瘀通络,黄芪、当归益气生血。
59.典型病例二
60.李某,男,38岁。2016年2月28日初诊。
61.恶心、呕吐月余。
62.初诊:患者于1月30日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不能食,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后,转诊到省二院,查:总蛋白58.6g,co2cp13.6mmol/l,bun36.5mmol/l,scr1131.7μmol/l,ua 553mmol/l,24小时尿蛋白0.91g,给与碳酸氢钠等纠正酸中毒,并行血液透析。出院后来我处就诊,诊时:面色晦暗,口中异味,纳可,寐安,夜尿3次,24小时尿量约1000ml,大便正常,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诊为关格(慢性肾衰竭),证属浊毒内阻,肾络瘀滞,治以解毒泻浊,化瘀通络,降逆止呕。方用降浊通络方加减。水牛角丝15g
(先煎)
、黄芪30g、茯苓15g、炒白术10g、猪苓12g、当归10g、土茯苓30g、蝉蜕10g、地龙12g、僵蚕10g、陈皮10g、清半夏10g、乌贼骨30g、姜黄15g、大黄6g
(后下)
。水煎服,28剂,日1剂,血液透析3次/周。
63.二诊(2016年3月28日):下肢无力,夜尿3-4次,24小时尿量约1500ml,大便日3次,纳可,寐安。尿常规:潜血+,蛋白+;co2cp18.8mmol/l,bun26.1mmol/l,scr517μmol/l。前方去清半夏,加姜黄连6g,吴茱萸2g,女贞子30g。水煎服,14剂,血液透析改2次/周。
64.三诊(2006年4月11日):面色晦暗,体力尚可,无浮肿,腰酸,双下肢乏力,纳可小便量尚可,大便1-2次/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65/80mmhg。尿检:蛋白+,scr:335.7mmol/l。循前法,水煎服,21剂,血液透析改1次/周。
65.四诊(2016年5月9日):腰部空痛,下肢无力,胸闷,偶有心慌,偶有头晕,夜尿2-3次,纳可,大便1-2次/日,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根腻,脉弦细滑。尿常规:潜血2+、蛋白质2+,血压150/110mmhg。肾功:bun11.6mmol/l,scr288μmol/l,循前法,水煎服,14剂,停血液透
析。
66.多次复诊,2022年3月14日查:bun8.7mmol/l,scr 196μmol/l,ua426.8mmol/l,尿常规:潜血1+、蛋白质1+,24小时尿蛋白0.62g。
67.按: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原发或继发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临床表现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功能异常为特征。本案符合以上特点。患者因劳累出现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血肌酐显著升高,伴有酸中毒,此属中医关格范畴,尽管无小便不通的表现,仍按关格治疗。关格多属脾肾亏虚、浊毒内蕴所致,且病程日久,为肾络瘀阻,故治疗上采用泻浊解毒、化瘀通络为法,方用水牛角丝、土茯苓、茯苓、清半夏、生大黄以利水泻浊,蝉蜕、地龙、僵蚕化瘀通络,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加减用药,酸中毒明显时,加乌贼骨。治疗中尤要注意大便情况,大便秘结者腑气不通,易浊气上逆,加重恶心、呕吐、头痛等。
68.典型病例三
69.翟某,女,55岁,2020年7月17日初诊。
70.主诉:发现血肌酐升高半年。
71.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头晕、眼底出血,血压升高达240/140mmhg,遂于和平医院住院治疗,查肾功能:bun12.59mmol/l,cr189ummol/l,尿常规:蛋白2+,诊断为高血压肾损害,予以降压、降蛋白、改善微循环、保肾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72.刻下症:患者自觉乏力、腰部酸痛不适,便秘,尿浊,无头晕、头痛等症,纳寐可,舌红黯,苔黄厚腻,脉弦细滑,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bp:146/96mmhg,肾功能:bun10.9mmol/l,cr185μmmol/l,尿常规:pro++,wbc偶见。诊其为慢关格,脾肾亏虚,瘀浊内阻所致,治以健脾补肾,祛浊通络,方拟“降浊通络方”加减治之。药用:水牛角丝
(先煎)
15g、云苓25g、炒白术10g、当归15g、土茯苓30g、熟大黄10g、黄芪25g、姜黄15g、丹参15g、蝉蜕10g、地龙12g,僵蚕10g、冬瓜皮15g、川椒目15g、六月雪15g、萆薢30g,生杜仲12g,桑寄生20g,7剂,水煎服,1剂/d。
73.2020年7月24日二诊:患者仍觉乏力,腰部酸痛,大便黏滞不爽,尿浊,纳寐可,舌黯红,苔根黄腻,脉弦细滑,bp:150/94mmhg。上方加生大黄5g
(后下)
。水煎服,1剂/d。
74.2020年9月11日三诊:乏力、腰部酸痛好转,纳寐可,二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滑。bp:146/90mmhg,肾功能:bun9.2mmol/l,cr156μmmol/l。尿常规:pro+,循前法,水煎服,1剂/d。
75.2020年11月3日四诊:偶有腰胀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bp:142/88mmhg,肾功能:bun8.5mmol/l,cr126μmmol/l。尿常规:pro
±
,处方:水牛角丝
(先煎)
15g、云苓20g、炒白术12g、当归10g、土茯苓30g、熟大黄10g、生大黄
(后下)
6g、黄芪20g、生杜仲12g、桑寄生20g、川断12g、丹参15g、姜黄15g、地龙12g、僵蚕10g、萆薢30g、川椒目15。14剂,水煎服,1剂/d。
76.3个月后,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病情痊愈停药。随访10个月,肾功能正常、尿常规均正常。
77.按:本案证属脾肾亏虚,瘀浊内阻所致,治以健脾补肾,祛浊通络,采用自拟方“降浊通络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芪、云苓、焦术、当归益气健脾,生血行血,生杜仲、桑寄生、川断补肾固本,蝉蜕、地龙、僵蚕化瘀通络,丹参、姜黄活血化瘀,水牛角丝、土茯苓、大黄泄浊解毒,云苓、白术苓利水通闭,配伍萆薢、六月雪等化湿解毒。

技术特征:
1.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8-24g、茯苓10-32g,炒白术6-16g、土茯苓20-36g、黄芪18-30g、当归6-16g、蝉蜕6-16g、僵蚕4-20g、姜黄6-22g、大黄(后下)4-16g,冬瓜皮6-22g、川椒目6-18g、六月雪6-20g、萆薢16-40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10-22g、茯苓14-30g,炒白术6-14g、土茯苓22-36g、黄芪18-30g、当归8-16g、蝉蜕6-16g、僵蚕6-16g、姜黄8-20g、大黄(后下)4-14g,冬瓜皮8-20g、川椒目6-18g、六月雪9-16g、萆薢18-32g。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10-20g、茯苓16-26g,炒白术7-14g、土茯苓28-36g、黄芪20-26g、当归10-16g、蝉蜕7-13g、僵蚕6-14g、姜黄10-18g、大黄(后下)5-14g,冬瓜皮10-20g、川椒目8-18g、六月雪10-16g、萆薢22-32g。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11-19g、茯苓18-26g,炒白术7-12g、土茯苓28-34g、黄芪20-26g、当归12-16g、蝉蜕7-13g、僵蚕7-14g、姜黄10-17g、大黄(后下)5-13g,冬瓜皮10-20g、川椒目8-18g、六月雪10-16g、萆薢22-32g。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12-18g、茯苓18-26g,炒白术8-11g、土茯苓28-32g、黄芪22-26g、当归13-16g、蝉蜕8-12g、僵蚕8-12g、姜黄12-16g、大黄(后下)5-12g,冬瓜皮12-18g、川椒目9-16g、六月雪12-16g、萆薢28-32g。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15g、茯苓25g,炒白术10g、土茯苓30g、黄芪25g、当归15g、蝉蜕10g、僵蚕10g、姜黄15g、大黄(后下)6-10g,冬瓜皮15g、川椒目15g、六月雪15g、萆薢30g。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材用水泡30-40分钟,水量超过药材3-6厘米,用容器大火煮沸后,改成小火再熬20-25分钟,倒出汤汁,然后再加水,重复上述操作,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平均分成多剂,日服一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浊通络中药组合物,涉及中药领域,其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水牛角(先煎)8-24g、茯苓10-32g,炒白术6-16g、土茯苓20-36g、黄芪18-30g、当归6-16g、蝉蜕6-16g、僵蚕4-20g、姜黄6-22g、大黄(后下)4-16g,冬瓜皮6-22g、川椒目6-18g、六月雪6-20g、萆薢16-40g。本发明中的中药组合物具备解毒利水,泄浊通腑、化瘀通络的效果,可用于主治慢性肾衰竭辨证属脾肾亏虚、湿浊内蕴和瘀血阻络者。湿浊内蕴和瘀血阻络者。


技术研发人员:丁英钧 赵玉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中医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05.07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44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