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偏贴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校准器具及偏贴设备。
背景技术:2.偏贴设备又称为偏光片贴附机,也称呼为偏光片贴合机,是一种在成型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正反面进行偏光片贴附的机器或设备。偏光片贴附机能够根据要求的偏振角度对偏光片进行贴附,也适合触摸组建视窗保护组件的各种组合工艺,可以完成膜与玻璃基板、膜与亚克力面板等多种不同部件之间的压敏性贴合。
3.偏光片贴附机具有效率高、对位方便、产品优质率高等特点。一方面比传统的人工贴合更加节省成本,在改善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摆脱了对人员熟练度的过度依赖;也完全克服了人工贴合时产生的气泡、皱着、光晕环、水纹等缺点。
4.使用偏光片贴附机进行贴片过程中需要识别偏光片上的标记以进行定位,保证偏贴精度与质量。然而,偏光片在批量喷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位置波动,以至于部分偏光片上的标记位置发生位移。当标记偏离偏贴机上的ccd识别区较远时,则直接会造成停机,影响正常生产节拍和效率。此时就需要人工单独对存在标记偏位的偏光片进行提前识别和校验,以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5.现有的对标记位置进行定位和校验的方法是使用钢尺对准偏光片边缘分别测量出mark距离长边的最远距离、mark距离长边的最近距离、mark距离宽边的最远距离、mark距离宽边的最近距离4组数据,通过4组数据来判定是否满足管控要求。这种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费时耗力,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位校准器具及偏贴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偏光片上的标记定位和校验操作繁琐,费时耗力,效率低下的问题。
7.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定位校准器具,其包括:
8.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放置偏光片,所述支撑座上形成有第一刻度部和第二刻度部,所述第一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长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述第二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宽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第一定位挡板,所述第一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刻度部对应设置;以及
10.第二定位挡板,所述第二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二刻度部对应设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度部包括多根第一刻度线,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沿着第一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刻度部包括多根第二刻度线,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沿着第二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所述第二刻度线与所述第一刻度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具有接触所述偏光片的支撑面,且所述支撑座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内部,或者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背离所述支撑面的底面。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校准器具还包括记号笔,所述记号笔用于对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绘制标记。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挡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挡板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避空开口。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处于所述避空开口的下方。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挡板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一刻度部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挡板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二刻度部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相互垂直或者呈夹角布置。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挡板上开设有第一提拉凹部,所述第二定位挡板上开设有第二提拉凹部;
19.所述定位校准器具还包括多个吸盘体,多个所述吸盘体均匀分布于所述支撑座的底面或者侧面。
20.一种偏贴设备,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
21.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上述方案的定位校准器具应用于偏贴设备中,用以在偏光片进行贴附加工之前,对偏光片上的标记位置进行定位和校准的场合中,并能够取得增效降本的效果。具体地,使用时将待测的偏光片直接放置到支撑座上,并调整偏光片的相邻两条侧边分别对应贴紧第一定位挡板和第二定位挡板,以保证偏光片放置稳固。紧接着,通过观察第一刻度部和第二刻度部,便可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出偏光片上的标记的长度和宽度位置是否在设计要求内,从而完成对标记定位和校验操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方案仅需要将偏光片放置于支撑座上并与第一定位挡板和第二定位挡板贴紧,即可通过第一刻度部和第二刻度部快速观察出偏光片上的标记是否出现位置偏斜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不仅操作方便快捷,同时省时省力,效率高,利于提升经济性并保证生产节拍。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其中:
25.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0、定位校准器具;10、支撑座;11、第一刻度部;111、第一刻度线;12、第二刻度部;121、第二刻度线;20、第一定位挡板;30、第二定位挡板;40、避空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偏贴设备,偏贴设备又称为贴片机,是一种在成型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正反面进行偏光片贴附的机器或设备。偏贴机能够根据要求的偏振角度对偏光片进行贴附,可以完成膜与玻璃基板、膜与亚克力面板等多种不同部件之间的压敏性贴合。
34.偏贴机具有效率高,对位方便,产品优质率高等特点。一方面比传统的人工贴合更加节省成本,在改善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摆脱了对人员熟练度的过度依赖;也完全克服了人工贴合时产生的气泡、皱着、光晕环、水纹等缺点。
35.考虑到偏光片进行批量喷码的过程中,喷印的标记容易产生波动,进而造成标记不符合设计要求,影响后续偏光片的贴附质量。在偏光片贴附加工之前,还需要采用定位校准器具100对偏光片上的标记位置进行校验,以便能够及时纠错和调整,避免因标记位置偏离ccd识别区较远,而造成停机误产问题。
36.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定位校准器具100,其包括:支撑座10、第一定位挡板20以及第二定位挡板30。其中,支撑座10用作为定位校准器具100的承载主体,起到装载固定第一定位挡板20和第二定位挡板30,并在检测时临时承载偏光片的作用。
37.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设置为块状结构,例如为方形块、三角形块、圆形块等其中
的任意一种。较佳地,本实施例将支撑座10设计为方形块,加工简单,易于制造,且支撑稳定性好。
38.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述支撑座10用于放置偏光片,所述支撑座10上形成有第一刻度部11和第二刻度部12,所述第一刻度部11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长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述第二刻度部12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宽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述第一定位挡板20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上并与所述第一刻度部1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挡板30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上并与所述第二刻度部12对应设置。
39.可以理解的,偏光片上的标记可以是数字、英文单词、汉字等其中的任意一种,其在设计时,长边和宽边均距离偏光片的长边和宽边为特定的距离值。而上述的第一刻度部11和第二刻度部12便是用于校验偏光片的长度位置和宽度位置是否与设计的距离值相匹配。此为本方案定位校准器具100的工作原理。
40.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定位校准器具100应用于偏贴设备中,用以在偏光片进行贴附加工之前,对偏光片上的标记位置进行定位和校准的场合中,并能够取得增效降本的效果。具体地,使用时将待测的偏光片直接放置到支撑座10上,并调整偏光片的相邻两条侧边分别对应贴紧第一定位挡板20和第二定位挡板30,以保证偏光片放置稳固。
41.紧接着,通过观察第一刻度部11和第二刻度部12,便可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出偏光片上的标记的长度和宽度位置是否在设计要求内,从而完成对标记定位和校验操作。
42.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方案仅需要将偏光片放置于支撑座10上并与第一定位挡板20和第二定位挡板30贴紧,即可通过第一刻度部11和第二刻度部12快速观察出偏光片上的标记是否出现位置偏斜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不仅操作方便快捷,同时省时省力,效率高,利于提升经济性并保证生产节拍。
43.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度部11包括多根第一刻度线111,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111沿着第一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111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同时设置多根第一刻度线111,且多根第一刻度线111的长度呈递增过渡变化,从而使第一刻度部11具有更大的量程,可以对更多具有不同长度位置的偏光片进行位置校验,提升定位校准器具100的适用范围。
44.可以理解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的多根第一刻度线111的长度值可以是1mm、2mm、3mm......,多根第一刻度线111构成三角形区域。
45.请继续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刻度部12包括多根第二刻度线121,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121沿着第二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121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所述第二刻度线121与所述第一刻度线1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46.同时设置多根第二刻度线121,且多根第二刻度线121的长度呈递增过渡变化,从而使第一刻度部11具有更大的量程,可以对更多具有不同长度位置的偏光片进行位置校验,提升定位校准器具100的适用范围。
47.可以理解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的多根第二刻度线121的长度值可以是1mm、2mm、3mm......,多根第一刻度线111构成三角形区域。
48.可选地,第一方向可以是x轴,第二方向为y轴;或者第一方向为x轴,第二方向为z
轴等。只要保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即可。
49.第一刻度线111与第二刻度线121对应设置,具体是指长度为1mm的第一刻度线111的一端与长度为1mm的第二刻度线121的一端相连且相互垂直;长度为2mm的第一刻度线111的一端与长度为2mm的第二刻度线121的一端相连且相互垂直等,以此类推。
5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支撑座10具有接触所述偏光片的支撑面,且所述支撑座10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刻度线111和所述第二刻度线121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的内部,或者所述第一刻度线111和所述第二刻度线121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背离所述支撑面的底面。
51.如此偏光片放置和调整位置时不会与第一刻度线111以及第二刻度线121接触,第一刻度线111和第二刻度线121不会对偏光片造成划伤,保证偏光片安全和质量。
52.支撑座10采用的透明材料可以是亚克力、玻璃、透明塑料等其中的任意一种。较佳地,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0采用亚克力制成,易于制造成型,且成本低,耐用性好。
53.进一步地,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校准器具100还包括记号笔,所述记号笔用于对所述第一刻度线111和所述第二刻度线121绘制标记。在将偏光片放置到支撑座10上之前,可以根据当前偏光片上标记的位置管控要求,使用记号笔在对应的第一刻度线111和第二刻度线121上画出记号线或者填充颜色,从而在后续放置偏光片上后可以更加明显的通过记号线或者填充颜色与标记进行位置比对,保证校验工作更加准确且高效的进行。
54.可选地,记号笔的颜色可以是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55.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当前的偏光片完成标记位置校验后,以及对下一种尺寸的偏光片进行标记校验之前,可使用酒精/乙酯将记号线或者填充颜色擦拭干净,以避免存在混淆而影响判断。
56.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定位挡板20与所述第二定位挡板30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避空开口40。支撑座10为方形块,第一定位挡板20和第二定位挡板30分别设置在支撑座10的顶面且处于相邻的两条边上。第一定位挡板20与第二定位挡板30间隔布置不存在连接,且配合形成避空开口40,偏光片放置于支撑座10上后,偏光片的一角会伸入避空开口40内,当完成标记位置校验后,方便工作人员从避空开口40顶起偏光片,进而方便从支撑座10上取出。
5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10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处于所述避空开口40的下方(包括正下方和侧下方的情况)。偏光片放置在支撑座10上后,其其中一角处于悬置在容置凹槽的上方状态,如此,容置凹槽允许工作人员的手伸入至偏光片的下方,从而方便将偏光片从支撑座10上拾起并取离。
58.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定位挡板20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一刻度部11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挡板30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二刻度部12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相互垂直或者呈夹角布置。
59.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分别用于直接抵接偏光片的相邻两条边,以实现对偏光片定位。而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相互垂直或者呈夹角布置,能够使用外形为矩形、菱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偏光片定位需要,增大定位校准器具100的适用范围。
60.较佳地,本实施例中偏光片为矩形,相应地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相互垂直设
置。
61.此外,定位校准器具100的质量轻,体积小,方便适用于不同工况以及空间场地条件。为了方便移动定位校准器具100,更换不同的工作地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挡板20上开设有第一提拉凹部,所述第二定位挡板30上开设有第二提拉凹部。设置的第一提拉凹部和第二提拉凹部方便工作人员单手或双手握持定位校准器具100,以便稳定可靠的移动定位校准器具100。
6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校准器具100还包括多个吸盘体,多个所述吸盘体均匀分布于所述支撑座10的底面或者侧面。吸盘体能够与场地(如工作台面等)相互吸合固定,保证定位校准器具100放置稳固。
6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放置偏光片,所述支撑座上形成有第一刻度部和第二刻度部,所述第一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长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述第二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宽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第一定位挡板,所述第一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刻度部对应设置;以及第二定位挡板,所述第二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二刻度部对应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部包括多根第一刻度线,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沿着第一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多根所述第一刻度线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刻度部包括多根第二刻度线,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沿着第二方向等距并排间隔设置;其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多根所述第二刻度线的长度呈递增趋势变化,所述第二刻度线与所述第一刻度线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具有接触所述偏光片的支撑面,且所述支撑座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的内部,或者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背离所述支撑面的底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校准器具还包括记号笔,所述记号笔用于对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绘制标记。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挡板与所述第二定位挡板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避空开口。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处于所述避空开口的下方。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挡板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一刻度部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挡板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面朝向所述第二刻度部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相互垂直或者呈夹角布置。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挡板上开设有第一提拉凹部,所述第二定位挡板上开设有第二提拉凹部;所述定位校准器具还包括多个吸盘体,多个所述吸盘体均匀分布于所述支撑座的底面或者侧面。10.一种偏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校准器具。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定位校准器具及偏贴设备,其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用于放置偏光片,所述支撑座上形成有第一刻度部和第二刻度部,所述第一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长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所述第二刻度部用于测量所述偏光片上标记的宽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第一定位挡板,所述第一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刻度部对应设置;以及第二定位挡板,所述第二定位挡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并与所述第二刻度部对应设置。本方案不仅操作方便快捷,同时省时省力,效率高,利于提升经济性并保证生产节拍。拍。拍。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辉 黄志华 冯倩倩 蒋平生 阮志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