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液晶显示效果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一方面追求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显示效果尽可能好,另一方面追求液晶显示装置的能耗小,厚度薄。
3.目前,市场上的导光板在确保高透过率、耐刮等优点时,必然存在着耐高温性能差、比较脆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若导光板追求韧性强、耐高温性能好的优点时又必然存在透光率差、易刮花的问题。
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能保有高透过率、耐刮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兼顾韧性强、耐高温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实现高透过率、耐刮的同时还具有韧性强、耐高温的特性。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基板、保护膜以及反射侧贴膜;
8.所述保护膜分别贴覆在所述导光基板的出光面和背光面;
9.所述导光基板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及pmma层,其中出光面在pmma层,背光面在pc层;
10.所述背光面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
11.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反射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不重合;
12.所述反射面贴覆有反射侧贴膜;所述反射侧贴膜通过粘胶层与所述反射面黏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条所述导光凸棱依次平行排列分布。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条所述导光凸棱依次间隔平行排列分布。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凸棱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凸棱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网点为热压式网点。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光网点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19.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
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基板的出光面上的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上的玻璃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基板的背光面的反射片。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依次层叠设
置;所述光学膜片的厚度为0.15mm~0.3mm。
2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及固定框,所述背光模组固定在所述固定框上,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固定框上,且所述光源设置在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实现高透过率、耐刮的同时还具有韧性强、耐高温的特性;
26.通过散光网点在背光面对光线进行不同角度的反射,使得光线得到发散,从而使得出光面的光更加均匀;
27.出光面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通过导光凸棱对光线进下一步发散,从而进一步增加出光均匀性;
28.pc层及pmma层通过共挤成型工艺粘合一体,使得导光基板获得pmma层高透过率、耐刮的特性,同时还使得导光基板获得pc层韧性强、耐高温的特性;
29.通过设置两片光学膜片,一方面将光线进行很好的扩散,使得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另一方面实现很好的遮瑕效果;再一方面不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30.通过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的配合,对光学膜片实现限位,防止光学膜片发生移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2.图1为实施例1中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的导光板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34.图3为实施例1中的火山口式热压网点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实施例1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实施例1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5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与固定框的配合示意图;
38.图7为实施例2中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实施例2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实施例2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实施例3中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实施例3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为实施例3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实施例4中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4为实施例4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5为实施例4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4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光板100,包括:导光基板110、保护膜120以及反射侧贴膜130。
51.如图1所示,保护膜120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保护膜120对导光基板110进行保护,防止导光基板110在搬运、存储过程中出现磨损的问题。
52.如图1所示,导光基板110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113及pmma层114,其中出光面111在pmma层114,背光面112在pc层113。pc层113及pmma层114通过共挤成型工艺粘合一体,使得导光基板110获得pmma层114高透过率、耐刮的特性,同时还使得导光基板110获得pc层113韧性强、耐高温的特性。
53.如图3所示,背光面112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115。通过散光网点115在背光面112对光线进行不同角度的反射,使得光线得到发散,从而使得出光面111的光更加均匀。如图2所示,出光面111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116。通过导光凸棱116对光线进下一步发散,从而进一步增加出光均匀性。
54.如图2所示,导光基板110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入光面117,导光基板110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反射面118,入光面117和反射面118不重合。反射面118贴覆有反射侧贴膜130。反射侧贴膜130通过粘胶层(图未示)与反射面118黏贴。
55.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平行排列分布。
56.如图10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间隔平行排列分布。
57.如图7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58.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59.如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散光网点115为热压式网点。散光网点115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60.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100。侧入式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上的光学膜片300、设置在光学膜片300上的玻璃板400以及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背光面112的反射片500。需要说明的是,将导
光板100组装到侧入式背光模组200上时,需要先将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的保护膜120撕下。也就是说,组装到侧入式背光模组200上的导光板100是没有保护膜120的,保护膜120只是对导光板100起到临时的保护作用。即在导光板100成品到导光板100组装到侧入式背光模组200的这段时间对导光板100起到保护作用。当导光板100组装到侧入式背光模组200时,导光板100已经不需要保护膜120进行保护了。
61.如图4所示,光学膜片300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300依次层叠设置。光学膜片300的厚度为0.15mm~0.3mm。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光学膜片300的厚度为0.15mm~0.3mm之间生产成本最低。在光学膜片300厚度为0.15mm~0.3mm之间时,光学膜片300的数量过多则会影响背光模组的亮度。光学膜片300若只有一片,则难以将导光板100上的瑕疵进行遮蔽。导光板100上的瑕疵通常为导光板100上的小白点、小黑点、网点纹路及其他划伤的纹路。通过设置两片光学膜片300,一方面将光线进行很好的扩散,使得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另一方面实现很好的遮瑕效果;再一方面不影响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62.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光源600及固定框700。背光模组固定在固定框700上,光源600固定在固定框700上,且光源600设置在靠近入光面117的一侧。
63.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框700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710,光学膜片3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310,限位凹槽710与限位凸起310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通过限位凹槽710与限位凸起310的配合,对光学膜片300实现限位,防止光学膜片300发生移位,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的稳定性。
64.实施例1
65.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包括:导光基板110、保护膜120以及反射侧贴膜130。
66.如图1所示,保护膜120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保护膜120对导光基板110进行保护,防止导光基板110在搬运、存储过程中出现磨损的问题。
67.如图1所示,导光基板110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113及pmma层114,其中出光面111在pmma层114,背光面112在pc层113。
68.如图3所示,背光面112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115。此外,出光面111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116。
69.如图2所示,导光基板110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117,导光基板110的三个侧面为反射面118。反射面118贴覆有反射侧贴膜130。反射侧贴膜130通过粘胶层与反射面118黏贴。
7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平行排列分布且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从出光面111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凸棱116的弧面进一步扩散,更加均匀,视觉体验更好。
71.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散光网点115为热压式网点。散光网点115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72.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100。侧入式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上的光学膜片300、设置在光学膜片300上的玻璃板400以及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背光面112的反射片500。
73.光学膜片300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300依次层叠设置。光学膜片300的厚
度为0.15mm~0.3mm。
74.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光源600及固定框700。背光模组固定在固定框700上,光源600固定在固定框700上,且光源600设置在靠近入光面117的一侧。
75.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框700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710,光学膜片3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310,限位凹槽710与限位凸起310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76.实施例2
77.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包括:导光基板110、保护膜120以及反射侧贴膜130。
78.如图7所示,保护膜120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保护膜120对导光基板110进行保护,防止导光基板110在搬运、存储过程中出现磨损的问题。
79.如图7所示,导光基板110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113及pmma层114,其中出光面111在pmma层114,背光面112在pc层113。
80.背光面112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如图7所示,出光面111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116。
81.如图7所示,导光基板110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117,导光基板110的三个侧面为反射面118。反射面118贴覆有反射侧贴膜130。反射侧贴膜130通过粘胶层与反射面118黏贴。
82.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平行排列分布且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从出光面111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凸棱116的斜面进一步扩散,更加均匀,视觉体验更好。
83.在本实施例中,散光网点为热压式网点。散光网点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84.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100。侧入式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上的光学膜片300、设置在光学膜片300上的玻璃板400以及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背光面112的反射片500。
85.如图8所示,光学膜片300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300依次层叠设置。光学膜片300的厚度为0.15mm~0.3mm。
86.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光源600及固定框700。背光模组固定在固定框700上,光源600固定在固定框700上,且光源600设置在靠近入光面117的一侧。
8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框700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光学膜片3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88.实施例3
89.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包括:导光基板110、保护膜120以及反射侧贴膜130。
90.如图10所示,保护膜120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保护膜120对导光基板110进行保护,防止导光基板110在搬运、存储过程中出现磨损的问题。
91.如图10所示,导光基板110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113及pmma层114,其中出光面111在pmma层114,背光面112在pc层113。
92.背光面112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如图10所示,出光面111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116。
93.如图10所示,导光基板110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117,导光基板110的三个侧面为反射面118。反射面118贴覆有反射侧贴膜130。反射侧贴膜130通过粘胶层与反射面118黏贴。
94.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间隔平行排列分布且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从出光面111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凸棱116的弧面进一步扩散,更加均匀,视觉体验更好。
95.在本实施例中,散光网点为热压式网点。散光网点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96.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100。侧入式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上的光学膜片300、设置在光学膜片300上的玻璃板400以及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背光面112的反射片500。
97.如图11所示,光学膜片300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300依次层叠设置。光学膜片300的厚度为0.15mm~0.3mm。
9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光源600及固定框700。背光模组固定在固定框700上,光源600固定在固定框700上,且光源600设置在靠近入光面117的一侧。
9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框700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光学膜片3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100.实施例4
101.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00包括:导光基板110、保护膜120以及反射侧贴膜130。
102.如图13所示,保护膜120分别贴覆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和背光面112。保护膜120对导光基板110进行保护,防止导光基板110在搬运、存储过程中出现磨损的问题。
103.如图13所示,导光基板110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113及pmma层114,其中出光面111在pmma层114,背光面112在pc层113。
104.背光面112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如图13所示,出光面111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116。
105.如图13所示,导光基板110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117,导光基板110的三个侧面为反射面118。反射面118贴覆有反射侧贴膜130。反射侧贴膜130通过粘胶层与反射面118黏贴。
106.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条导光凸棱116依次间隔平行排列分布且导光凸棱116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从出光面111射出的光线经过导光凸棱116的斜面进一步扩散,更加均匀,视觉体验更好。
107.在本实施例中,散光网点为热压式网点。散光网点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
10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包括导光板100。侧入式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出光面111上的光学膜片300、设置在光学膜片300上的玻璃板400以及设置在导光基板110的背光面112的反射片500。
109.如图14所示,光学膜片300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300依次层叠设置。光学膜片300的厚度为0.15mm~0.3mm。
110.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光源
600及固定框700。背光模组固定在固定框700上,光源600固定在固定框700上,且光源600设置在靠近入光面117的一侧。
11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框700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光学膜片3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限位凹槽与限位凸起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11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基板、保护膜以及反射侧贴膜;所述保护膜分别贴覆在所述导光基板的出光面和背光面;所述导光基板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及pmma层,其中出光面在pmma层,背光面在pc层;所述背光面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反射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不重合;所述反射面贴覆有反射侧贴膜;所述反射侧贴膜通过粘胶层与所述反射面黏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导光凸棱依次平行排列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导光凸棱依次间隔平行排列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凸棱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半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网点为热压式网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网点为火山口式热压网点。7.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基板的出光面上的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上的玻璃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基板的背光面的反射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数量为两片,且两片光学膜片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光学膜片的厚度为0.15mm~0.3mm。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及固定框,所述背光模组固定在所述固定框上,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固定框上,且所述光源设置在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开设有一个以上限位凹槽,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设置有一个以上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起相互配合且一一对应。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导光板,包括:导光基板、保护膜以及反射侧贴膜;所述保护膜分别贴覆在所述导光基板的出光面和背光面;所述导光基板包括相互贴合的PC层及PMMA层,其中出光面在PMMA层,背光面在PC层;所述背光面热压有若干个散光网点;所述出光面设置有若干条导光凸棱;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基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为反射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不重合;所述反射面贴覆有反射侧贴膜;所述反射侧贴膜通过粘胶层与所述反射面黏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实现高透过率、耐刮的同时还具有韧性强、耐高温的特性。耐高温的特性。耐高温的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山峰 陆幸 冀国彪 常全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宇皓新型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