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一种除藻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原位除藻方法。
背景技术:2.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富含营养物质废水的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愈发普遍,水华暴发的频率也显著提高。当水华暴发时,微囊藻、颤藻等部分蓝藻会释放藻毒素,这不仅会严重破坏当地水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还会严重威胁水生动植物及用水人员的健康。
3.生物除藻法是指通过细菌等具有抑藻活性的微生物来治理水华现象的除藻方法,通常在暴发水华的水体中筛选并分离出高效溶藻菌并将其投加至水体中以治理水华现象。然而,在将溶藻菌用于水华现象治理时,存在投加难度较大且溶藻菌存活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生物除藻技术中存在的溶藻菌投加难度较大且存活率较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一种除藻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原位除藻方法。
5.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所述组合物包括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
6.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蛋白胨和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例如,以重量份记,所述蛋白胨的含量为15~30重量份,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为10~20重量份。优选的,所述蛋白胨的含量为25~30重量份,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为15~20重量份。
7.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蛋白胨可以包括动物性蛋白胨、植物性蛋白胨和微生物蛋白胨。所述动物性蛋白胨例如可以是胰蛋白胨、肉蛋白胨、骨蛋白胨、蝉蛹蛋白胨或血液蛋白胨等。所述植物性蛋白胨例如可以是大豆蛋白胨、冷榨花生粕蛋白胨等。所述微生物蛋白胨例如可以是酵母蛋白胨。
8.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酵母提取物可以是根据《中国药典》之规定,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用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酶解、分离、浓缩等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将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进行降解后精制而成的一种棕黄色可溶性膏状或浅黄色粉状纯天然制品。所述酵母提取物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其型号例如可以是hb8273。
9.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无机盐、碳源和氮源。
10.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例如,所述无机盐的含量可以为8~15重量份,所述碳源的含量可以为5~10重量份,所述氮源的含量可以为5~10重量份。优选的,所述无机盐的含量可以为10~13重量份,所述碳源的含量可以为5~8重量份,所述氮源的含量可以为5~8重量份。
11.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例如,所述无机盐可以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源可以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氮源可以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
12.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盐可以为氯化钠,所述碳源可以为淀粉,所述氮源可以为酪素。其中,所述淀粉可以是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或者木薯淀粉等。
13.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用途,所述用途为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用途,和/或诱导产生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的用途。
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除藻剂,以重量份记,包括如下原料:
15.8~15重量份的无机盐、15~30重量份的蛋白胨、5~10重量份的碳源、10~2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5~10重量份的氮源。
16.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除藻剂包括10~13重量份的氯化钠、25~30重量份的蛋白胨、5~8重量份的淀粉、15~2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5~8重量份的酪素。
17.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除藻剂,所述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氮源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除藻剂,所述蛋白胨包括动物性蛋白胨、植物性蛋白胨或微生物蛋白胨;所述动物性蛋白胨包括胰蛋白胨、肉蛋白胨、骨蛋白胨、蝉蛹蛋白胨或血液蛋白胨;所述植物性蛋白胨包括大豆蛋白胨或冷榨花生粕蛋白胨;所述微生物蛋白胨包括酵母蛋白胨;所述淀粉包括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或木薯淀粉。
19.本发明提供的除藻剂能够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使藻际细菌群落中的溶藻菌大量繁殖,同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因此,所述除藻剂可有效治理水华现象;此外,所述除藻剂的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安全性强,而且投加简单,因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适用于原位、大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
20.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操作:配制含有无机盐、蛋白胨、碳源和酵母提取物的第一溶液;配制含有氮源的第二溶液;混合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调节ph,灭菌,即得所述除藻剂。
21.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利用酸或碱调节ph至8~8.5,高压锅灭菌至少20min。
22.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第一溶液中无机盐的浓度可以为5~10g/l,蛋白胨的浓度可以为5~10g/l,碳源的浓度可以为3~5g/l,酵母提取物的浓度可以为5~10g/l;第二溶液中氮源的浓度可以为3~5g/l。
23.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利用水配制所述第一溶液,利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磷酸缓冲液配制所述第二溶液。
24.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配制含有氮源的第二溶液时,可以先利用浓度为0.1~1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溶解所述氮源,再利用ph7.2~8.5的磷酸缓冲液定容。
2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原位除藻方法,包括如下操作:向待除藻水体中投加除藻剂,
所述除藻剂中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
26.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以重量份记,所述蛋白胨的含量可以为15~30重量份,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可以为10~20重量份。
27.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所述除藻剂中还可以含有无机盐、碳源和氮源。
28.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所述无机盐的含量可以为8~15重量份,所述碳源的含量可以为5~10重量份,所述氮源的含量可以为5~10量量份。
29.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所述无机盐可以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源可以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氮源可以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
30.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所述带除藻水体与所述除藻剂的相对用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例如,相对于100体积份的所述待除藻水体,所述除藻剂的用量可以为1~8体积份。
31.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体积份的所述待除藻水体,所述除藻剂的用量可以为3~4体积份。
32.根据本发明任一项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所述待除藻水体中含有蓝藻、绿藻和硅藻中的至少一种。
33.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34.1.本发明提供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投加至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液中并继续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逐渐延长,电子显微镜图显示藻细胞表面的细菌逐渐增多且藻细胞被逐渐破碎,叶绿素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液中的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培养7天后发现培养液中的铜绿微囊藻几乎被完全去除,培养液的透明度显著提升,取培养10天后的培养液涂布平板,发现其中含有5株具有抑藻活性的高浓度菌株。因此,本发明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用作除藻剂,能够显著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使藻际细菌群落中的溶藻菌大量繁殖,同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因此,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可有效治理水华现象。而且,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的投加简单,适用于原位、大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
35.2.本发明提供的除藻剂,能够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使藻际细菌群落中的溶藻菌大量繁殖,同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因此,所述除藻剂可有效治理水华现象;此外,所述除藻剂的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安全性强,而且投加简单,因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适用于原位、大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
36.3.本发明提供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具有简单、易控的优点。
37.4.本发明提供的原位除藻方法,通过在待除藻水体中原位投加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除藻剂,能够原位提高藻际细菌群落中多种溶藻菌的浓度,取得了优异的除藻效果,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无害,适用于大规模除藻。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是本发明实验例1中培养第10天时各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藻率结果图;
40.图2是本发明实验例2中培养第5天和第10天时每种投加体积下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藻率结果图;
41.图3是本发明实验例2中培养第7天时对照组和5%除藻剂组的除藻效果对比图;
42.图4是本发明实验例3中培养第1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
43.图5是本发明实验例3中培养第3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
44.图6是本发明实验例3中培养第5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
45.图7是本发明实验例3中培养第9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
46.图8是本发明实验例4中对照组培养液中藻际细菌群落分布饼图;
47.图9是本发明实验例4中5%除藻剂组培养液中藻际细菌群落分布饼图;
48.图10是本发明实验例5中5株溶藻菌的抑藻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0.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51.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铜绿微囊藻pcc7820(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20),购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后的bg11培养基培养(称取bg11培养基1.70g,加热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121℃高压灭菌15min,晾凉备用),于(25
±
1)℃、光照强度2000lx、光暗比12h:12h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至稳定生长期,得到铜绿微囊藻培养液。
52.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热乙醇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具体方法为:将培养液样品过0.45μm混合纤维素膜,冷冻一昼夜后加入热的90%乙醇,85℃水浴5min,避光萃取6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先在665nm和750nm处测定吸光度,随后加入盐酸酸化,1.0min后重新在665nm和750nm处测定吸光度。按下式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及抑藻率:
53.叶绿素a含量ρ(μg/l)=27.9
·v乙醇
[(e665-e750)-(a665-a750)]/v
样品
[0054]
其中,v
乙醇
表示添加乙醇的体积;v
样品
表示培养液样品的体积;e表示酸化前测得的吸光度值,a表示酸化后测得的吸光度值。
[0055]
抑藻率=(ρ
2-ρ1)/ρ2×
100%,式中,ρ1为检测当天培养液样品中的叶绿素a含量,μ
g/l;ρ2为检测当天对照培养液中的叶绿素a含量,μg/l。
[0056]
实施例1
[0057]
按照如下方法制备除藻剂:
[0058]
(1)分别将15g氯化钠、30g蛋白胨(厂家:麦克林;cas:68308-36-1)、10g马铃薯淀粉和20g酵母提取物(厂家:海博生物;货号:hb8273)分别溶解于225ml水中,得到四份水溶液,然后将四份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900ml第一溶液;
[0059]
(2)称取酪素(厂家:索莱宝,cas:9000-71-9)10g,利用0.5mol/l的naoh水溶液溶解后,利用ph7.5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得到第二溶液;
[0060]
(3)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均匀,并调节ph至8.5,然后转移至高压锅中灭菌20min,降温后即得除藻剂。
[0061]
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以重量份记,包括15重量份的氯化钠、30重量份的蛋白胨、10重量份的淀粉、2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10重量份的酪素。
[0062]
实施例2
[0063]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除藻剂,不同的是,通过调节各原料的用量,使得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含有8重量份的氯化钠、30重量份的蛋白胨、10重量份的淀粉、1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5重量份的酪素。
[0064]
实施例3
[0065]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除藻剂,不同的是,通过调节各原料的用量,使得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含有15重量份的氯化钠、15重量份的蛋白胨、5重量份的淀粉、2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10重量份的酪素。
[0066]
实施例4
[0067]
按照如下方法制备除藻剂:
[0068]
分别20g蛋白胨(厂家:麦克林;cas:68308-36-1)和10g酵母提取物(厂家:海博生物;货号:hb8273)分别溶解于225ml水中,得到两份水溶液,然后将两份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均匀,并调节ph至8.0,然后转移至高压锅中灭菌20min,降温后即得除藻剂。
[0069]
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以重量份记,包括20重量份的蛋白胨和1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
[0070]
实施例5
[0071]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除藻剂,不同的是,使用碳酸钠替换氯化钠,使用甘油替换淀粉,使用玉米浆替换酪素。
[0072]
对比例1
[0073]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除藻剂,不同的是,不添加蛋白胨。
[0074]
本对比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以重量份记,包括8重量份的氯化钠、10重量份的淀粉、1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5重量份的酪素。
[0075]
对比例2
[0076]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除藻剂,不同的是,不添加酵母提取物。
[0077]
本对比例制备得到的除藻剂中,以重量份记,包括8重量份的氯化钠、30重量份的蛋白胨、10重量份的淀粉和5重量份的酪素。
[0078]
实验例1
[0079]
分别将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中制备得到的除藻剂按照5%的体积比添加到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对照组添加等量的无菌蒸馏水,每组设置三个平行,于光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第10天分别测定每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的叶绿素a含量,计算各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藻率,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0080]
由图1可以看出,实施例1-5中制备得到的除藻剂相较对比例1-2中制备得到的除藻剂具有更高的抑藻率,这说明本发明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用作除藻剂,取得了较好的抑藻效果。
[0081]
实验例2
[0082]
将实施例1制备的除藻剂按照1%、3%、5%的体积比添加到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对照组添加等量的无菌蒸馏水,每组设置三个平行,于光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于第5天和第10天分别测定每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的叶绿素a含量,并计算每种投加体积下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藻率,并观察除藻效果。
[0083]
图2是第5天和第10天每种投加体积下实施例1的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藻率结果图,由图2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除藻剂针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抑藻效果,且随着除藻剂体积以及除藻时间的增加,抑藻率也逐渐升高。
[0084]
图3是第7天对照组和5%除藻剂组的除藻效果对比图,左侧为对照组,右侧为5%除藻剂组,由图3可以看出,相较于对照组,采用5%体积份的除藻剂处理7天后,培养液中的铜绿微囊藻几乎完全除去,培养液透明度较高。
[0085]
实验例3
[0086]
将实施例1制备的除藻剂按照5%的体积比添加到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于光照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9天取样,离心,收集藻细胞。用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依次用乙醇浓度为30%、50%、70%、85%、95%乙醇水溶液和无水乙醇进行梯度脱水处理,再利用乙酸异戊酯浸泡,最后于co2临界点干燥,利用扫描电镜(quattro c,thermofisher,美国)观察细胞形态。
[0087]
图4为培养第1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可以看出,培养第1天时培养液中的细菌数量较少,藻细胞呈完整的球形结构;图5为培养第3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可以看出,培养第3天时培养液中的细菌数量逐渐增多,部分细菌附着在藻细胞表面,藻细胞表面略有皱缩;图6为培养第5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可以看出,培养第5天时培养液中的细菌数量显著增多,大量细菌附着在藻细胞表面,藻细胞表面出现内陷;图7为培养第9天时培养液中细胞形态的电镜扫描图,可以看出,培养第9天时,培养液中存在大量细菌,大部分藻细胞破碎。
[0088]
由图4-7可以看出,本发明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用作除藻剂,能够显著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使藻际细菌群落中的溶藻菌大量繁殖,同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具有较好的除藻效果。
[0089]
实验例4
[0090]
分别取实验例2中培养10天后的对照组培养液和5%除藻剂组培养液,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按照常规操作分析两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培养液中藻际细菌群落的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由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并由美吉生信云平台(www.majorbio.com)进行数据分析。
[0091]
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图8是对照组培养液中藻际细菌群落分布饼图,图9是5%除藻剂组培养液中藻际细菌群落分布饼图。
[0092]
由图8和图9可以看出:(1)投加除藻剂后,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增加;(2)投加除藻剂后的培养液中的优势菌种(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59.12%),与未投加除藻剂的培养液中的优势菌种(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58.50%)明显不同;(3)相较未投加除藻剂的培养液,投加除藻剂后的培养液中出现已报到过的溶藻菌: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6.3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0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1.66%;芽孢杆菌属(bacillus),0.15%。
[0093]
实验例5
[0094]
取实验例2中培养10天后的5%除藻剂组培养液,梯度稀释后涂布至平板,待菌落长成后,挑取形态不同的单菌落进行平板划线,多次分离纯化后,分别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初筛溶藻菌。将筛选出的溶藻菌菌株的培养液离心,收集菌体,利用生理盐水重悬,然后将菌悬液分别添加至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对照组添加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均设置三个平行,培养10天后测定各组叶绿素a浓度,并计算抑藻率。
[0095]
本实验例中初步筛选并分离出5株具有抑藻作用的菌株,该5株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率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菌株c2、c4和c5抑藻效果显著,抑藻率分别高达94.48%和96.93%和83.88%,这进一步说明了本发明的除藻剂能够增加藻际细菌群落中溶藻菌的丰富度,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大量增殖的溶藻菌可有效抑制藻细胞生长。
[0096]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1.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所述组合物包括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记,所述蛋白胨的含量为15~30重量份,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为10~20重量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可选的,所述无机盐的含量为8~15重量份,所述碳源的含量为5~10重量份,所述氮源的含量为5~10重量份;可选的,所述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氮源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蛋白胨包括动物性蛋白胨、植物性蛋白胨或微生物蛋白胨;可选的,所述动物性蛋白胨包括胰蛋白胨、肉蛋白胨、骨蛋白胨、蝉蛹蛋白胨或血液蛋白胨;可选的,所述植物性蛋白胨包括大豆蛋白胨或冷榨花生粕蛋白胨;可选的,所述微生物蛋白胨包括酵母蛋白胨;可选的,所述淀粉包括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或木薯淀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用途为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用途,和/或诱导产生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的用途。5.一种除藻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记,包括如下原料:8~15重量份的无机盐、15~30重量份的蛋白胨、5~10重量份的碳源、10~20重量份的酵母提取物和5~10重量份的氮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氮源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蛋白胨包括动物性蛋白胨、植物性蛋白胨或微生物蛋白胨;可选的,所述动物性蛋白胨包括胰蛋白胨、肉蛋白胨、骨蛋白胨、蝉蛹蛋白胨或血液蛋白胨;可选的,所述植物性蛋白胨包括大豆蛋白胨或冷榨花生粕蛋白胨;可选的,所述微生物蛋白胨包括酵母蛋白胨;可选的,所述淀粉包括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或木薯淀粉。7.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配制含有无机盐、蛋白胨、碳源和酵母提取物的第一溶液;配制含有氮源的第二溶液;混合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调节ph,灭菌,即得所述除藻剂;可选的,调节ph至8~8.5。8.一种原位除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向待除藻水体中投加除藻剂,所述除藻剂中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
可选的,以重量份记,所述蛋白胨的含量为15~30重量份,所述酵母提取物的含量为10~20重量份。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藻剂中还含有无机盐、碳源和氮源;可选的,所述无机盐的含量为8~15重量份,所述碳源的含量为5~10重量份,所述氮源的含量为5~10重量份;可选的,所述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钾、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甘油、蔗糖、糊精或麦芽糖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氮源包括酪素、玉米浆、花生饼粉或棉子饼粉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体积份的所述待除藻水体,所述除藻剂的用量为1~8体积份;可选的,相对于100体积份的所述待除藻水体,所述除藻剂的用量为3~4体积份。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原位除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除藻水体中含有蓝藻、绿藻和硅藻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在制备除藻剂中的用途、一种除藻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原位除藻方法。本发明将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用作除藻剂,能够显著提高藻际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促使藻际细菌群落中的溶藻菌大量繁殖,同时诱导或激发溶藻菌的溶藻活性,因此,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可有效治理水华现象。而且,含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的组合物的投加简单,适用于原位、大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规模的水华现象治理。
技术研发人员:徐圣君 庄绪亮 吕萍 邵志平 郑效旭 黄振华 郭建林 王东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中科精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01.1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