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6-21  12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应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交通事故、救援现场等公路突发事故现场一般需要快速开辟缓冲区域以警示过往车辆及时避让,进而避免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目前,公路突发事故现场一般采用人工摆放安全锥筒的方式来开辟警示缓冲区,由于人工摆放安全锥筒效率低、速度慢,在面对事故发生公路车流量大,缓冲区域面积大的情况时,容易发生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开辟缓冲区域导致二次事故、甚至三次事故的发生,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摆放安全锥筒以提高开辟缓冲区域效率的设备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缺陷与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解决了现有采用人工摆放安全锥筒来开辟缓冲区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公路事故现场开辟缓冲区域的效率,保证了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包括下锥装置、导正装置;
6.所述下锥装置包括第一基座、锥筒放置座、下锥斜面、导向护栏、锥筒导向板,所述第一基座由基座外壳、橡胶垫、第一夹紧螺栓,所述基座外壳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基座外壳的后端设有第一夹紧螺栓,所述基座外壳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锥筒放置座,所述基座外壳的右端设有下锥斜面,所述下锥斜面的前后两侧设有匹配的导向护栏,所述下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80
°
,所述锥筒导向板与下锥斜面之间的夹角为110~130
°

7.所述导正装置包括第二基座、连接件、导向器、导正横杆,所述第二基座由橡胶垫、壳体、第二夹紧螺栓组成,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壳体的后端设有第二夹紧螺栓,所述导向器分为前导向器和后导向器,所述第二基座与后导向器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所述后导向器与前导向器之间纵向设置有导正横杆。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有通孔,所述壳体的前面板设有与连接杆匹配的凹槽,所述壳体前面板横向设置有穿过前面板凹槽的横向通孔,所述壳体与连接杆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横向通孔相连接,所述导向器的中间部位设有与导正横杆匹配的嵌合通孔,所述导正横杆与导向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与后导向器的连接方式也为螺纹连接,所述下锥斜面与锥筒导向板及第一基座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座、下锥斜面、锥筒导向板、第二基座、连接件、导向器、导正横杆的材质均为塑料。
10.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器为塑料面板。
11.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器的材质为塑料栅栏。
12.进一步的,所述下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65
°

13.进一步的,所述下锥斜面与锥筒导向板之间的角度为120
°

14.进一步的,所述锥筒放置座的数量为4个。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本实用新型通过下锥装置、导正装置以及与汽车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在事故发生路段摆放安全锥筒的速度,提升了开辟缓冲区域的效率,保障了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第二,本实用新型所有零部件所用材料均为塑料且方便拆卸与安全,能够快速的安装和拆卸,使用方便且容易放置,不用时,拆解下来,占据空间小,运输和存放都很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7.图2为导正装置的右视图;
18.图3为第一基座的右视图;
19.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1.如图1~4所示,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包括下锥装置1、导正装置2;所述下锥装置1包括第一基座11、锥筒放置座12、下锥斜面13、导向护栏14、锥筒导向板15,所述第一基座11由基座外壳111、橡胶垫、第一夹紧螺栓112,所述基座外壳111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基座外壳111的后端设有第一夹紧螺栓112,第一夹紧螺栓为长螺栓且与基座外壳螺纹连接,通过拧紧第一夹紧螺栓将基座壳体紧固在车箱上,所述基座外壳11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锥筒放置座12,所述基座外壳111的右端设有下锥斜面13,所述下锥斜面13的前后两侧设有匹配的导向护栏14,所述下锥斜面1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60~80
°
,所述锥筒导向板15与下锥斜面13之间的夹角α为110~130
°
;所述导正装置2包括第二基座21、连接件22、导向器23、导正横杆24,所述第二基座21由橡胶垫、壳体211、第二夹紧螺栓212组成,所述壳体211的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壳体211的后端设有第二夹紧螺栓212,所述导向器23分为前导向器231和后导向器232,所述第二基座21与后导向器232通过连接件22相连接,所述后导向器232与前导向器231之间纵向设置有导正横杆24。所述连接件22为连接杆221,所述连接杆221的上端有通孔,所述壳体211的前面板设有与连接杆匹配的凹槽,所述壳体211前面板横向设置有穿过前面板凹槽的横向通孔,所述壳体211与连接杆通过固定螺栓25穿过横向通孔相连接,所述导向器23的中间部位设有与导正横杆24匹配的嵌合通孔,所述导正横杆24与导向器23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221与后导向器232的连接方式也为螺纹连接,所述下锥斜面13与锥筒导向板15及第一基座1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基座11、下锥斜面13、锥筒导向板15、第二基座21、连接件22、导向器23、导正横杆24的材质均为塑料。
22.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先通过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将下锥装
置和导正装置安装在汽车的车箱上;首先,操作工人将安全锥筒堆叠在锥筒放置座上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步,待到汽车行驶到目标区域时,操作工人将锥筒放置座上的安全锥筒头朝下的倒放在下锥斜面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安全锥筒滑到地面上;第三步,倒地的安全锥筒的底部矩形边沿在导正横杆的阻挡下被扶正,即可完成单个安全锥筒的摆放作业;随着操作工人不断下放安全锥筒,在摆放装置和汽车的配合作用下,缓冲区域被快速的布置完毕。
2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本实用新型通过下锥装置、导正装置以及与汽车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在事故发生路段摆放安全锥筒的速度,提升了开辟缓冲区域的效率,保障了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第二,本实用新型所有零部件所用材料均为塑料且方便拆卸与安全,能够快速的安装和拆卸,使用方便且容易放置,不用时,拆解下来,占据空间小,运输和存放都很方便。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锥装置、导正装置;所述下锥装置包括第一基座、锥筒放置座、下锥斜面、导向护栏、锥筒导向板,所述第一基座由基座外壳、橡胶垫、第一夹紧螺栓,所述基座外壳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基座外壳的后端设有第一夹紧螺栓,所述基座外壳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锥筒放置座,所述基座外壳的右端设有下锥斜面,所述下锥斜面的前后两侧设有匹配的导向护栏,所述下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80
°
,所述锥筒导向板与下锥斜面之间的夹角为110~130
°
;所述导正装置包括第二基座、连接件、导向器、导正横杆,所述第二基座由橡胶垫、壳体、第二夹紧螺栓组成,所述壳体的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匹配的橡胶垫,所述壳体的后端设有第二夹紧螺栓,所述导向器分为前导向器和后导向器,所述第二基座与后导向器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所述后导向器与前导向器之间纵向设置有导正横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有通孔,所述壳体的前面板设有与连接杆匹配的凹槽,所述壳体前面板横向设置有穿过前面板凹槽的横向通孔,所述壳体与连接杆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横向通孔相连接,所述导向器的中间部位设有与导正横杆匹配的嵌合通孔,所述导正横杆与导向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与后导向器的连接方式也为螺纹连接,所述下锥斜面与锥筒导向板及第一基座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下锥斜面、锥筒导向板、第二基座、连接件、导向器、导正横杆的材质均为塑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为塑料面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的材质为塑料栅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65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锥斜面与锥筒导向板之间的角度为120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筒放置座的数量为4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式安全锥筒快速摆放装置,属于公路应急设备领域。包括锥筒放置座、第一基座、下锥斜面、导向护栏、锥筒导向板、第二基座、连接杆、导向器、导正横杆,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部设有锥筒放置座,所述第一基座设有下锥斜面,所述下锥斜面的前后两侧设有导向护栏,所述下锥斜面的底部设有锥筒导向板,所述第二基座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有导向器,所述导向器设有导正横杆;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采用人工摆放安全锥筒来开辟缓冲区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公路事故现场开辟缓冲区域的效率,保证了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生命安全。生命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宗建国 柳小田 郭云峰 黄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46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