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支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6-22  8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支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动车组用上转向架位置的线缆支架大多采用焊接制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线缆支架需要承受较大的横向振动和垂向振动,导致在焊缝位置处出现疲劳裂纹。而且,由于线缆支架安装在轴箱体110的下部,使得该线缆支架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空间过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支架,能够克服线缆支架发生的裂纹问题,降低维护成本。
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向架。
5.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支架,包括:
7.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一安装孔;
8.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二安装孔;
9.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之间,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支撑段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段一体成型。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以及连接段一体成型,能够简化该线缆支架的结构,提高该线缆支架的结构强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焊接方式而导致的焊缝裂纹的问题,提高了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线缆支架的频繁更换,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向,在所述第一支撑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的端面适于支撑于安装位,以在所述第一支撑段与安装位之间形成间隔。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支撑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向,在所述第二支撑段设置有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二支撑筒的端面适于支撑于安装位,以在所述第二支撑段与安装位之间形成间隔。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筒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筒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的高度相等。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以及所述连接
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适于安装线缆的线夹。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段的边缘、所述第二支撑段的边缘、所述第一支撑段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有过渡倒角。
18.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轴箱体、线缆以及上述的线缆支架,所述线缆适于通过所述线缆支架连接于所述轴箱体。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通过使用上述的线缆支架,能够提高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此外,通过在转向架的轴箱体上安装上述的线缆支架,还能够简化线缆上车的走线形式。
20.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线缆支架或者上述的转向架。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线缆支架或者转向架,能够降低对于轨道车辆的维护成本,满足轨道车辆的限界要求,减少横向和垂向受力。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以及连接段一体成型,能够简化该线缆支架的结构,提高该线缆支架的结构强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焊接方式而导致的焊缝裂纹的问题,提高了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线缆支架的频繁更换,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通过使用上述的线缆支架,能够提高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此外,通过在转向架的轴箱体上安装上述的线缆支架,还能够简化线缆上车的走线形式。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线缆支架或者转向架,能够降低对于轨道车辆的维护成本,满足轨道车辆的限界要求,减少横向和垂向受力。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相关技术中线缆支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支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支架的示意性主视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支架安装于轴箱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31.附图标记:
32.100、第一支撑段;102、第一安装孔;104、第二支撑段;106、第二安装孔;108、连接段;110、轴箱体;112、第一支撑筒;114、第二支撑筒;116、第一加强筋;118、第二加强筋;120、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8.参见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其中,第一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一安装孔102;第二支撑段104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二安装孔106;连接段108连接于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104之间,且连接段108与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支撑段104一体成型。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一体成型,能够简化该线缆支架的结构,提高该线缆支架的结构强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焊接方式而导致的焊缝裂纹的问题,提高了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线缆支架的频繁更换,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
40.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例如可以是锻造成型,这样一来,通过锻造成型的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在各个位置之间并不会出现焊缝,进而能够避免焊缝裂纹的问题。而且,通过锻造成型的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纤维组织
分布更为合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位可以是转向架上的轴箱体110,也可以是车底板、车体侧墙甚至车体内部。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提及的安装位可以是任何需要布置线缆走线的位置。下面以安装位是轴箱体11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支架进行解释说明。
42.在第一支撑段上形成有用于将第一支撑段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的第一安装孔102,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02中以将第一支撑段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上。
43.参见图2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第一安装孔102的轴向,在第一支撑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筒112,第一支撑筒112的端面适于支撑于轴箱体110,以在第一支撑段与轴箱体110之间形成间隔。
44.沿第一安装孔102的轴向,在第一支撑段上设置有第一支撑筒1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筒112沿着第一安装孔102的轴向延伸,这样一来,当第一支撑段通过螺栓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后,通过第一支撑筒112的支撑作用,能够在第一连接段108的侧部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线缆就可以通过该间隙直接上车,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线缆的弯折,进而保证了线缆的使用寿命。
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筒112可以沿着第一安装孔102的两侧的轴向分别延伸,也可以仅沿着第一安装孔102朝向转向架的轴箱体110的一侧延伸。
46.参见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段与第一支撑筒11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16。
47.通过在第一支撑段和第一支撑筒112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筋116,能够提升第一支撑筒112与第一支撑段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在第一支撑筒112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倾斜,保证了第一支撑段与转向架轴箱体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16与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一支撑筒112一体成型。
49.在第二支撑段104上形成有用于将第二支撑段104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的第二安装孔106,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穿设于第二安装孔106中以将第二支撑段104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上。
50.参见图2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第二安装孔106的轴向,在第二支撑段104设置有第二支撑筒114,第二支撑筒114的端面适于支撑于轴箱体110,以在第二支撑段104与轴箱体110之间形成间隔。
51.沿第二安装孔106的轴向,在第二支撑段104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筒11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筒114沿着第二安装孔106的轴向延伸,这样一来,当第二支撑段104通过螺栓安装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后,通过第二支撑筒114的支撑作用,能够在第二连接段108的侧部与转向架的轴箱体11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线缆就可以通过该间隙直接上车,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线缆的弯折,进而保证了线缆的使用寿命。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筒114可以沿着第二安装孔106的两侧的轴向分别延伸,也可以仅沿着第二安装孔106朝向转向架的轴箱体110的一侧延伸。
53.参见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二支撑段104与第二支撑筒114之间
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18。
54.通过在第二支撑段104和第二支撑筒114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筋118,能够提升第二支撑筒114与第二支撑段10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在第二支撑筒114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倾斜,保证了第二支撑段104与转向架轴箱体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5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18与第二支撑段104以及第二支撑筒114一体成型。
56.连接段108连接于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104之间,如前所述,连接段108与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一体成型,这样能够提高连接段108与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之间的结构强度。
5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筒112的高度与第二支撑筒114的高度相等。
58.通过将第一支撑筒112和第二支撑筒114的高度设置成高度相等的形式,能够使得第一支撑段与第二支撑段104到转向架轴箱体110的距离相等,进而保证该线缆支架相对于转向架轴箱体110的位置始终一致,提升了对于线缆支撑的稳定性。
59.参见图2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20,第三安装孔120适于安装线缆的线夹。
60.通过在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以及连接段108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第三安装孔120,能够在第三安装孔120上安装用于对线缆进行夹装固定的线夹。可以理解的是,线夹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安装于第三安装孔120。
6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120开设于连接段108上。为了提升对于线夹的安装稳定性,第三安装孔120可以设置两个或者更多,这样能够安装更多的线夹,进而提升对于线缆的固定强度。
62.参见图2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段的边缘、第二支撑段104的边缘、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支撑段104与连接段108之间形成有过渡倒角。
6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段的边缘、第二支撑段104的边缘以及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支撑段104与连接段108之间均设置有过渡倒角,这样能够防止第一支撑段的边缘、第二支撑段104的边缘以及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支撑段104与连接段108的连接位置处划伤线缆,同时避免了操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划伤。
6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104、连接段108以及第一支撑筒112、第二支撑筒114上均喷涂有防腐涂层,这样能够提升该线缆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耐腐蚀性能,保证了对于线缆支撑的稳定性。
6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轴箱体110、线缆以及上述的线缆支架,线缆适于通过线缆支架连接于轴箱体110。
6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通过使用上述的线缆支架,能够提高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此外,通过在转向架的轴箱体110上安装上述的线缆支架,还能够简化线缆上车的走线形式。
67.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线缆支架或者上述的转向架。
6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线缆支架或者
转向架,能够降低对于轨道车辆的维护成本,满足轨道车辆的限界要求,减少横向和垂向受力。
6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二安装孔;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之间,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支撑段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段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向,在所述第一支撑段设置有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的端面适于支撑于安装位,以在所述第一支撑段与安装位之间形成间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支撑筒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向,在所述第二支撑段设置有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二支撑筒的端面适于支撑于安装位,以在所述第二支撑段与安装位之间形成间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筒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筒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的高度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以及所述连接段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适于安装线缆的线夹。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段的边缘、所述第二支撑段的边缘、所述第一支撑段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有过渡倒角。9.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箱体、线缆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支架,所述线缆适于通过所述线缆支架连接于所述轴箱体。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支架或者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固定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线缆支架、转向架及轨道车辆。线缆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段,第一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段,第二支撑段上设置有适于安装于安装位的第二安装孔;连接段,连接于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之间,且连接段与第一支撑段以及第二支撑段一体成型。该线缆支架通过将第一支撑段、第二支撑段以及连接段一体成型,能够简化该线缆支架的结构,提高该线缆支架的结构强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焊接方式而导致的焊缝裂纹的问题,提高了线缆支架的使用寿命,避免了线缆支架的频繁更换,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降低了对于线缆支架的维护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林鹏飞 李明星 于大海 李英明 赵言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4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47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