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

allin2024-06-26  76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培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炭角菌科(xylariaceae)是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的一科,本科真菌通常有子座,无柄或有柄,常可直立,子囊果为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通常暗色,有孔口,有喙,单生或聚生,侧丝线形,分枝,成熟时有所消解,子囊单囊壁,壁薄,顶部常变厚并有顶环构造,遇碘变蓝色,大多柱形、棒形,较少球形,很少消解,子囊孢子单胞,成褐色至黑色,卵形、椭圆形、纺锤形等,大多有芽缝,有时顶部有胶质的附属物,成粘团射出或溢出。一般生长在快要腐烂的树枝,或者是树桩上,在比较潮湿营养丰富的土壤里也能偶尔见到。这种菌类一直都是比较少见的,它对于环境要求比较高,对于温度和水分以及养分,都有一定的要求。现在想要见到这种菌类,也只能在它分布的地方仔细寻找,然后通过发酵培养。因此提出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位于外壳体的中心,底端与外壳体固定,所述内壳体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营养池、木质层、腐殖层、生长间隙、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所述内壳体的顶端设有密封盖,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所述培养质组件的下料端连通营养池,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另外两侧均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带动第二育苗网盘向上移动,且所述第一育苗网盘的两端设有拉板,所述拉板穿过内壳体延伸至外壳体外,所述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相互交错固定。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位于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呈相互错开状,所述培养质组件的下端设有连接连通营养池的下料管,两组下料管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培养质组件包括气体瓶和若干组营养瓶,所述气体瓶包括二氧化碳瓶和氮气瓶,分别位于内壳体的两侧,所述气体瓶和若干组营养瓶的下端连接连通营养池的下料管,所述营养瓶位于靠近下料管的出料口位置处,所述气体瓶位于下料管的起始端。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二育苗网盘的两端固定设有内磁铁块,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与内磁铁块相匹配的外磁铁块、齿轮条和转动齿轮,所述外磁铁块、齿轮条滑动安装在内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外磁铁块固定安装在齿轮条的下端,所述转动齿轮和齿轮条啮合转动连接带动齿轮条上下移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拉板上设有固定密封块,所述固定密封块固定在外壳体壳体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上均匀分布有网格,所述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相互错开的距离大于网格的边长。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营养池内设有若干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按照进料口位置呈向外倾斜状。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单向出气管。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培养质组件和下料管,使得多种培养质在无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混合均匀后进入营养池,供菌株生长所用,通过设置的两组育苗网盘,在菌株长成后,在不触碰菌株生长地的情况下采摘菌株,避免人手上的细菌污染菌地,可以大量保留菌丝在菌株生长地上。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正面内部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侧面内部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的培养质组件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的营养池俯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的育苗网盘展开位置示意图。
19.图中:1、外壳体;2、内壳体;3、营养池;31、导向板;4、木质层;5、腐殖层;6、生长间隙;7、第一育苗网盘;8、第二育苗网盘;9、密封盖;10、培养质组件;101、营养瓶;102、气体瓶;11、下料管;12、单向出气管;13、内磁铁块;14、外磁铁块;15、齿轮条;16、转动齿轮;17、拉板;18、固定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21.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包括外壳体1和内壳体2,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的中心,底端与外壳体1固定,使得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隙,内壳体2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营养池3、木质层4、腐殖层5、生长间隙6、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鹿角炭角菌的菌丝种植在木质层4或腐殖层5上,内壳体2的顶端设有密封盖9,密封盖9上设有单向出气管12,便于内壳体2内部营造一个发酵环境,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10,培养质组件10的下料端连通营养池3,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的另外两侧均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带动第二育苗网盘8向上移动,且第一育苗网盘7的两端设有拉板17,拉板17穿过内壳体2延伸至外壳体1外,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相互交错固定。
22.位于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10呈相互错开状,培养质组件10的下端设有连接连通营养池3的下料管11,两组下料管11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培养质组件10包括带有一定气压的气体瓶102和若干组营养瓶101,在不接触外界空气的情况下,密封下放培养质,气
体瓶102包括二氧化碳瓶和氮气瓶,分别位于内壳体2的两侧,气体瓶102和若干组营养瓶101的下端连接连通营养池3的下料管11,营养瓶101位于靠近下料管11的出料口位置处,气体瓶102位于下料管11的起始端,在通入培养质时,先打开营养瓶101通入培养质,然后再打开气体瓶102,可以将下料管11的残留的培养质冲入营养池3中,而且通过一定的气流可以起到混合培养质的作用。
23.第二育苗网盘8的两端固定设有内磁铁块13,内磁铁块13的凸起滑动在内壳体2内壁的滑槽内,滑槽至少设为两组,在上升过程中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二育苗网盘8不会倾倒,提升机构包括与内磁铁块13相匹配的外磁铁块14、齿轮条15和转动齿轮16,外磁铁块14、齿轮条15滑动安装在内壳体2的外壁上,外磁铁块14固定安装在齿轮条15的下端,转动齿轮16和齿轮条15啮合转动连接带动齿轮条15上下移动,转动齿轮16的旋钮位于外壳体1外壁上,转动齿轮16转动时带动齿轮条15上升或下降,同时带动外磁铁块14上升或下降,外磁铁块14与内磁铁块13相互吸引,带动第二育苗网盘8与第一育苗网盘7分离,当齿轮条15上升到最大高度时,位于密封盖9下方,此时打开密封盖9,将菌株取出。
24.拉板17上设有固定密封块18,固定密封块18固定在外壳体1壳体内,在拉动拉板17时,固定密封块18对拉板17形成挤压,增加密封性。
25.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相互交错固定,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上均匀分布有网格,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相互错开的距离大于网格的边长,在采摘菌株时,左右拉动拉板17,第二育苗网盘8由于受到外磁铁块14和内磁铁块13的磁力固定不动,此时第一育苗网盘7受到拉板17的力左右移动,第一育苗网盘7的格子边缘呈刀片状会使得菌株底端断裂或是和木质层4或腐殖层5分离,菌株断裂后,此时升起通过提升机构升起第二育苗网盘8将其和菌株生长地分离,在不触碰菌株生长地的情况下采摘菌株,避免人手上的细菌污染菌地,可以大量保留菌丝在菌株生长地上。
26.如图4所示,营养池3内设有若干组导向板31,导向板31按照进料口位置呈向外倾斜状,下料管11进料的气流和液流顺着导向板31流动,可以使得营养池内形成一个个营养质堆积点,有利于菌株生长。
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和内壳体(2),所述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的中心,底端与外壳体(1)固定,所述内壳体(2)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营养池(3)、木质层(4)、腐殖层(5)、生长间隙(6)、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所述内壳体(2)的顶端设有密封盖(9),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10),所述培养质组件(10)的下料端连通营养池(3),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的另外两侧均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带动第二育苗网盘(8)向上移动,且所述第一育苗网盘(7)的两端设有拉板(17),所述拉板(17)穿过内壳体(2)延伸至外壳体(1)外,所述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相互交错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10)呈相互错开状,所述培养质组件(10)的下端设有连接连通营养池(3)的下料管(11),两组下料管(11)的出料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质组件(10)包括气体瓶(102)和若干组营养瓶(101),所述气体瓶(102)包括二氧化碳瓶和氮气瓶,分别位于内壳体(2)的两侧,所述气体瓶(102)和若干组营养瓶(101)的下端连接连通营养池(3)的下料管(11),所述营养瓶(101)位于靠近下料管(11)的出料口位置处,所述气体瓶(102)位于下料管(11)的起始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育苗网盘(8)的两端固定设有内磁铁块(13),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与内磁铁块(13)相匹配的外磁铁块(14)、齿轮条(15)和转动齿轮(16),所述外磁铁块(14)、齿轮条(15)滑动安装在内壳体(2)的外壁上,所述外磁铁块(14)固定安装在齿轮条(15)的下端,所述转动齿轮(16)和齿轮条(15)啮合转动连接带动齿轮条(15)上下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板(17)上设有固定密封块(18),所述固定密封块(18)固定在外壳体(1)壳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上均匀分布有网格,所述第一育苗网盘(7)和第二育苗网盘(8)相互错开的距离大于网格的边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池(3)内设有若干组导向板(31),所述导向板(31)按照进料口位置呈向外倾斜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9)上设有单向出气管(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鹿角炭角菌人工培养装置,属于培养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内壳体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营养池、木质层、腐殖层、生长间隙、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两侧均设有培养质组件,培养质组件的下料端连通营养池,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另外两侧均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带动第二育苗网盘向上移动,且第一育苗网盘的两端设有拉板,拉板穿过内壳体延伸至外壳体外,第一育苗网盘和第二育苗网盘相互交错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培养质组件和下料管,使得多种培养质在无污染的情况下可以混合均匀后进入营养池,通过设置的两组育苗网盘,在菌株长成后无接触式采摘,可以大量保留菌丝。丝。丝。


技术研发人员:赵方熙 王志花 韩东晶 刘国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48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