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咽喉肿痛主要由炎症引起,如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急性咽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
3.目前针对咽喉肿痛常采用喷雾、中药或西药等,喷雾量少且会被吞咽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西药对肠胃刺激较大,现有中药配方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反复。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喷雾量少且会被吞咽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西药对肠胃刺激较大,中药配方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反复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的组分为:青果、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调味剂。
7.进一步的,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100-300份、野菊花100-150份、桔梗100-150份、麦冬50-100份、薄荷20-30份、五叶藤30-80份、金线莲50-80份、两面针50-100份。
8.进一步的,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200份、野菊花120份、桔梗120份、麦冬80份、薄荷25份、五叶藤50份、金线莲60份、两面针80份。
9.进一步的,调味剂的组分及重量份为:芳香剂5-10份、果味剂5-10份、木糖醇5-10份。
10.进一步的,调味剂的组分及重量份为:芳香剂7份、果味剂7份、木糖醇7份。
11.一种治疗咽喉肿痛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s1、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青果洗去泥沙后,去核榨汁备用,将木糖醇研磨成粉备用;
13.s2、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分别清水中洗去泥沙杂质后混合粉碎备用;
14.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60-15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
15.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
16.s5、将步骤s1的青果汁中加入芳香剂、果味剂和研磨后的木糖醇混合均匀后的混
合物加入步骤s4的浓缩液中;
17.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烘干后得到固体物,将固体物研磨成粉后,灭菌、装袋、包装。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中青果、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能有效的治疗咽喉肿痛缓解咽喉不适,其为中药制剂药性温和,无毒副作用。
20.(2)本发明的中药组分中包括调味剂,调味剂为芳香剂、果味剂和木糖醇混,能调节重要的口感,且均为少糖或无糖的成分,能适用于糖尿病人这类特殊人群。
21.(3)本发明的中药因调节后的口感更能被接受,食用时可间断多次食用增加药物和咽喉的接触时间和面积,使药效更好的发挥。
22.(4)经过实验验证本发明的中药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福氏志贺菌均有很好且稳定的抗菌性;跟踪回访本院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效果稳定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24.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100-300份、野菊花100-150份、桔梗100-150份、麦冬50-100份、薄荷20-30份、五叶藤30-80份、金线莲50-80份、两面针50-100份、芳香剂5-10份、果味剂5-10份、木糖醇5-10份。
25.一种治疗咽喉肿痛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6.s1、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青果洗去泥沙后,去核榨汁备用,将木糖醇研磨成粉备用;
27.s2、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分别清水中洗去泥沙杂质后混合粉碎备用;
28.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60-15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
29.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
30.s5、将步骤s1的青果汁中加入研磨后的木糖醇混合均匀后的混合物加入步骤s4的浓缩液中;
31.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烘干后得到固体物,将固体物研磨成粉后,灭菌、装袋、包装。
32.实施例1
33.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100份、野菊花100份、桔梗100份、麦冬50份、薄荷20份、五叶藤30份、金线莲50份、两面针50份、芳香剂5份、果味剂5份、木糖醇5份。
34.一种治疗咽喉肿痛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5.s1、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青果洗去泥沙后,去核榨汁备用,将木糖醇研磨成粉备
用;
36.s2、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分别清水中洗去泥沙杂质后混合粉碎备用;
37.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3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6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
38.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3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
39.s5、将步骤s1的青果汁中加入研磨后的木糖醇混合均匀后的混合物加入步骤s4的浓缩液中;
40.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烘干后得到固体物,将固体物研磨成粉后,灭菌、装袋、包装。
41.实施例2
42.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300份、野菊花150份、桔梗150份、麦冬100份、薄荷30份、五叶藤80份、金线莲80份、两面针100份、芳香剂10份、果味剂10份、木糖醇10份。
43.一种治疗咽喉肿痛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s1、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青果洗去泥沙后,去核榨汁备用,将木糖醇研磨成粉备用;
45.s2、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分别清水中洗去泥沙杂质后混合粉碎备用;
46.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5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
47.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
48.s5、将步骤s1的青果汁中加入研磨后的木糖醇混合均匀后的混合物加入步骤s4的浓缩液中;
49.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烘干后得到固体物,将固体物研磨成粉后,灭菌、装袋、包装。
50.实施例3
5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青果200份、野菊花120份、桔梗120份、麦冬80份、薄荷25份、五叶藤50份、金线莲60份、两面针80份、芳香剂7份、果味剂7份、木糖醇7份。
52.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35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
53.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35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
54.实施例4
55.对本发明的抗菌性测试;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56.用接种环挑取一单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隆菌落于1.5ml新鲜培养基中,37℃震荡培养过夜。将过夜培养物以1:100比例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实验组培养基中添加本发明步骤
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终浓度为5mg/ml,对照组添加等体积无菌双蒸水,置于37℃180rpm震荡培养。在0h、1h、2h、4h、6h、8h和24h时间点分别取菌液200ul,于酶标仪中测定od600。最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点od600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用活死细菌荧光染色鉴定得出添加本发明的浓缩液后,视野中细菌数量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减少;有本发明的浓缩液组死亡细菌比例明显比对照组多,说明本发明的浓缩液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具有较好能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功效。
57.以同样的抗菌实验检测本发明的浓缩液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福氏志贺菌的抗菌性;抗菌性实验及活死细菌荧光染色鉴定方法均为常规方法,故再此不做累述;实验得出本发明的浓缩液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福氏志贺菌均有很好且稳定的抗菌性。
58.实施例5
59.为了验证本发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医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对该药进行临床观察研究。
60.临床研究方案如下:
61.1.病例选择标准:
62.1.1西医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耳鼻喉科学》第4版)
6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4.①
有感冒流行接触史。
65.②
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66.③
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
67.④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68.(2)急性咽炎
69.①
症状
70.主症咽痛或吞咽痛,咽部干燥,灼热。
71.次症全身不适感,发热,畏寒,四肢酸痛,食欲不振。
72.②
检查
73.a.咽部粘膜充血,颜色鲜红。
74.b.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或咽粘膜脓点散在分布。
75.c.悬垂、软红肿。
76.d.咽拭子培养有致病菌或阴性。
77.诊断时,必须有急性发作,具备以上部分或全部症状,并有1项或1项以上检查所见阳性体征,即可诊断。
78.③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均可导致本病。
79.(3)慢性咽炎
80.①
病史: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及烟酒过度、坏境空气干燥、粉尘和刺激性气体污染等。
81.②
症状:咽部不适,或疼、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呕。病程2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多言等原因致症
状。
82.③
检查: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红色,或树枝状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肿大;咽粘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泌物附着。具各上述症状及1项或1项以上检查所见,即可诊断。
83.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耳鼻喉科学》第四版)
84.(1)感冒证候
85.①
风热证
86.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
87.次症:头肿胀,咳嗽,痰粘或黄,口渴欲饮;
88.舌象:舌苔薄白或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89.(2)急喉痹证候
90.①
风热证
91.主症;咽痛,咽部干燥灼热,吞咽不利。次症:发热,恶寒,口渴。
92.检查:咽粘膜红或鲜红,悬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93.舌象: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94.②
肺胃实热证
95.主证:咽痛剧烈,痛连耳部,吞咽困难,咽部干燥,口渴多饮。次症:发热,咳,痰粘稠,头痛,大便干,小便黄赤。检查:咽部鲜红,颌下有核。
96.舌象:舌淡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97.(3)慢喉痹证候
98.肺阴虚证
99.主症:咽部不适,微痛,口鼻干燥,咽部有异物感;
100.次症伴干咳少痰,盗汗,气短乏力;
101.舌象:舌质舌尖偏红而干,苔黄或脉象;脉弦细数。
102.②
肾阴虚型
103.主症:咽部干涩而痛,吞咽不利,朝轻暮重;
104.次症:伴失眠多梦,盗汗,手足心热。
105.舌苔: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106.③
胃热盛型:
107.主症:咽部充血色红,干涩疼痛较甚;
108.次症:伴口臭,渴喜冷饮。
109.舌苔:舌质偏红或有瘀斑瘀点,苔黄厚,脉细滑数。
110.1.3纳入标准:
111.(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
112.(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13.(3)男女不限,18岁以下患儿
114.(4)病程:不限
115.(5)患者知情、同意者
116.1.4排除标准:
117.(1)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118.(2)受试者不愿意参加试验
119.(3)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20.(4)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1.(5)病情危重,难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
122.研究对象:观察病例为2019年至2021年,在门诊治疗的100名患者,服用本品进行使用;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在14~58岁之间;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6例,急性咽炎29例,慢性咽炎45例。
123.治疗方法:直接将本品撕开倒入口中,含服,每天3次,连续治疗5天。
12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25.4.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26.(一)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27.(1)临床痊愈用药3天以内症状减轻,5天以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128.(2)显效用药5天以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129.(3)有效用药品5天以内症状。
130.(4)无效用药品5天以内症状及体征无明改善。
131.(二)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132.(1)临床意单独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133.(2)显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
134.(3)有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有好转。
135.(4)无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普。
136.治疗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6例,急性咽炎29例,慢性咽炎45例,以上病人咽喉部位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在使用期间没有发现皮疹、腹泻、恶心等过敏反应,也没有收到不良反应报告:其治疗结果如下表:
137.表1本发明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n=26)
[0138] 总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的有效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610123196.15%
[0139]
表2本发明产品对急性咽炎的作用(n=29)
[0140] 总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的有效率急性咽炎291692293.10%
[0141]
表3本发明产品对慢性咽炎的作用(n=45)
[0142] 总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的有效率慢性咽炎4511284295.55%
[0143]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组分为:青果、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调味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100-300份、野菊花100-150份、桔梗100-150份、麦冬50-100份、薄荷20-30份、五叶藤30-80份、金线莲50-80份、两面针50-100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200份、野菊花120份、桔梗120份、麦冬80份、薄荷25份、五叶藤50份、金线莲60份、两面针80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调味剂的组分及重量份为:芳香剂5-10份、果味剂5-10份、木糖醇5-10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调味剂的组分及重量份为:芳香剂7份、果味剂7份、木糖醇7份。6.一种治疗咽喉肿痛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青果洗去泥沙后,去核榨汁备用,将木糖醇研磨成粉备用;s2、称取上述重量份数的野菊花、桔梗、麦冬、薄荷、五叶藤、金线莲、两面针分别清水中洗去泥沙杂质后混合粉碎备用;s3、将步骤s2的混合粉碎物中加入两倍于混合物重量份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60-150mins后过滤取汁液备用;s4、在步骤s3的汁液中加入于其重量份1.5倍的水,水的温度为30-40
°
,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成原汁液和水总量四分之一的浓缩液;s5、将步骤s1的青果汁中加入芳香剂、果味剂和研磨后的木糖醇混合均匀后的混合物加入步骤s4的浓缩液中;s6、将步骤s5得到的混合浓缩液烘干后得到固体物,将固体物研磨成粉后,灭菌、装袋、包装。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喷雾量少且会被吞咽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西药对肠胃刺激较大,中药配方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反复的问题。该一种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青果300份、野菊花150份、桔梗150份、麦冬100份、薄荷30份、五叶藤80份、金线莲80份、两面针100份、芳香剂10份、果味剂10份、木糖醇10份。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达到了治疗效果良好,效果稳定不易复发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海 文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4.0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