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的制作方法

allin2024-07-03  8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


背景技术:

2.每年电网公司有大量的检修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大型备品件、大型工机具及大型试验仪器的转运工作,一般采取行车或升降叉车或吊车装车,但是多数变电站无检修车间,变电站内无行车或升降叉车等大型装卸车工具,只能在变电站用吊车进行装卸车,现场工作完毕后,大型备品件、大型工机具及大型试验仪器需再次装车运回基地,则到达基地后也需要吊车进行装卸车,即需要在变电站和基地的现场均配置吊车,而吊车在现场使用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其费用较高,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可随货车搭载至目的地进行货物装卸,从而不需要在每个现场均配置装卸工具,大大节约经济成本。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包括叉车本体、第一升降机构、支撑行走机构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叉车本体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和支撑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升降机构的控制端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受控伸展或收缩,以调整叉车本体和支撑行走机构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行走机构移动所述叉车本体到目标位置。
6.进一步的,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第二升降机构和安装于第二升降机构上的升降件,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的底部,所述升降件和第一支撑腿一一对应,且所述升降件设有用于容纳对应的第一支撑腿的空腔,使得所述升降件下降至第二升降机构的底部时对应的第一支撑腿位于所述空腔内。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导轨架、第二升降台、滑轮组、链条、油缸和供油单元,所述第一支撑腿设置于第二导轨架底部,所述升降件和第二升降台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台沿第二导轨架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所述油缸的活动端通过链条和第二升降台连接,所述油缸的受油端和供油单元连接,所述滑轮组设置于油缸和第二升降台之间,且所述链条穿过滑轮组,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供油单元的控制端连接,使得供油单元受控供油,让油缸收放链条带动第二升降台上升或下降。
8.进一步的,所述升降件采用货叉,所述货叉和第一支撑腿一一对应,且所述空腔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货叉底部,所述货叉端部还设套设有伸缩叉,使得所述伸缩叉沿货叉的轴线运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导轨架、丝杆、第一升降台和电机,所述第一导轨架和支撑行走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台沿第一导轨架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所述
丝杆穿过第一升降台且和第一升降台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升降台和叉车本体)连接,所丝杆和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电机的控制端和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使得电机受控转动丝杆带动第一升降台相对第一导轨架上升或下降。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行走机构包括横梁、套管以及第二支撑腿,所述横梁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底部,所述套管设置于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撑腿两端分别设有脚轮,且所述套管套设于第二支撑腿的外部,使得所述第二支撑腿沿所述套管的轴向活动。
11.进一步的,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辅助支撑腿,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辅助支撑腿,所述辅助支撑腿可拆卸安装于叉车本体的后部或侧面。
12.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支撑腿包括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端部的滚轮,所述支撑杆相对于滚轮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插座,所述叉车本体的后部或侧面设有第二插座和插销,所述插销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
13.进一步的,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拉杆,所述叉车本体的底部还设有万向轮,所述第一支撑腿的端部设有滚轮,使得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收缩至叉车本体和支撑行走机构距离最短时,所述支撑行走机构悬空。
14.进一步的,所述叉车本体的侧面设有工具箱。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6.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独立的第一升降机构来进行叉车本体的升降,可以将叉车本体升起到目标高度,同时配置了支撑行走机构,使得叉车本体升起后能够由支撑行走机构移动至目标位置,如货车的车板,最后还在叉车本体配置了第一支撑腿,第一支撑腿在目标位置支撑叉车本体,控制第一升降机构下降,由于叉车本体位置被固定,因此支撑行走机构被收回,从而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随车搭载,与此同时,叉车本体还设置有用于进行货物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从而使得叉车本体和货物的升降都有对应的独立升降机构来实现对应功能,保障每个升降机构均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回状态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起状态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车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回状态的后部立体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回状态的前部立体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起状态的后部立体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起状态的前部立体图。
24.图例说明:1-叉车本体、2-第一升降机构、3-支撑行走机构、11-第一支撑腿、12-第二升降机构、13-升降件、14-伸缩叉、15-辅助支撑腿、16-拉杆、17-万向轮、18-工具箱、21-第一导轨架、22-丝杆、31-横梁、32-套管、33-第二支撑腿、121-第二导轨架、122-第二升降台、151-支撑杆、152-滚轮、331-脚轮、101-第一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
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包括叉车本体1、第一升降机构2、支撑行走机构3和第一控制单元101,叉车本体1通过第一升降机构2和支撑行走机构3连接,叉车本体1上还设有第一支撑腿1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一升降机构2的控制端连接,通过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升降机构2受控伸展或收缩,以调整叉车本体1和支撑行走机构3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本实施例的随车自升降叉车搭载于货车上。
27.具体的,如图3所示,a至b为操作第一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升降机构2伸展,将叉车本体1升起至目标高度,b至c为通过支撑行走机构3移动叉车本体1到目标位置,即货车的货柜,此时第一支撑腿11在货柜的底板支撑叉车本体1,c至d为操作第一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升降机构2收缩,由于第一支撑腿11支撑叉车本体1,因此叉车本体1的位置保持不变而支撑行走机构3被收回,即第一升降机构2受控将支撑行走机构3收回到货车的车板位置,此时便完成了随车自升降叉车搭载于货车上的过程。
28.如图3所示,需要将随车自升降叉车从货车上取下时,便执行相反的过程,首先操作第一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升降机构2伸展,将支撑行走机构3伸长至地面,然后通过支撑行走机构3移动叉车本体1远离货车,最后操作第一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升降机构2收缩,将叉车本体1下降到地面上。
29.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叉车本体1设有第二升降机构12和安装于第二升降机构12上的升降件13,以此来对于货物进行装卸,且第一支撑腿11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12的底部,升降件13设有用于容纳对应的第一支撑腿11的空腔,使得所述升降件13下降至第二升降机构12的底部时对应的第一支撑腿11位于所述空腔内,从而避免升降件13下降至最低位置时与第一支撑腿11发生碰撞,导致升降件13或者第一支撑腿11损坏。
30.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腿11为长条形结构,且第一支撑腿11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腿11平行布置于第二升降机构12底部的左右两侧,从而使得第一支撑腿11支撑叉车本体1时受力均匀。
31.本实施例中,升降件13采用货叉,本实施例中的货叉也为两个,且和第一支撑腿11一一对应,每个货叉底部均设有一个空腔,从而当货叉下降至最低位置时每个第一支撑腿11位于对应的空腔内,如图4所示,货叉端部还设有伸缩叉14,伸缩叉14套设于货叉的外部,使得伸缩叉14沿货叉的轴线运动,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货物,即针对大尺寸的货物可以将伸缩叉14从对应的货叉拉伸,而针对小尺寸的货物可以将伸缩叉14推回。
32.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行走机构3包括横梁31、套管32以及第二支撑腿33,所述横梁31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2的底部,套管32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叉车本体1的两侧,且通过横梁31连接,第二支撑腿33为长条形结构,两端分别设有脚轮331,且套管32套设于第二支撑腿33的外部,使得所述第二支撑腿33沿所述套管32的轴向活动,从而可以在上下车的过程中,将第二支撑腿33抽拉至远离货车的方向,防止与货车的车厢发生碰撞或挤压。
3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操作,横梁31上设置有安装座,第一控制单元101被安装于安装座上。
34.如图4至图7所示,了确保上下货车过程中叉车本体1状态稳定,不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本实施例的叉车本体1上设有辅助支撑腿15,辅助支撑腿15可拆卸的安装于叉车本
体1的后部或侧面,具体的辅助支撑腿15包括支撑杆151和滚轮152,滚轮152设置于支撑杆151一端,支撑杆151相对于滚轮152的另一端设有一对第一插座,而叉车本体1的后部或侧面设有一对第二插座和一对插销,如图3所示,在上下货车时,将支撑杆151的滚轮152一端朝下安装于叉车本体1的后部,而在其他情况下,将支撑杆151的滚轮152一端朝上安装于叉车本体1的侧面,安装方式为每个插销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
35.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叉车本体1上设有拉杆16,叉车本体的底部还设有万向轮17,且第一支撑腿11的端部设有滚轮,同时第一升降机构2收缩使得叉车本体1和支撑行走机构3距离最短时,万向轮17和滚轮与地面接触且支撑行走机构3悬空,因此在不需要上下货车的情况下,支撑行走机构3不工作,防止灰尘泥土等进入第二支撑腿33和套管32之间的间隙,造成第二支撑腿33被卡死无法活动,保证支撑行走机构3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6.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叉车本体1的侧面设有工具箱18,以放置工具,以便于在使用过程中用随车自升降叉车将货物运输至指定地点后进行简单的安装或调试等工作。
37.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叉车本体1的重量固定,第一升降机构2采用丝杆升降机构,而货物的重量不定,存在变化区间,第二升降机构12采用链条油缸升降机构以适应不同重量的货物。
38.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丝杆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导轨架21、丝杆22、第一升降台(图中未显示)和电机(图中未显示),第一导轨架21和支撑行走机构3连接,第一升降台沿第一导轨架21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丝杆22穿过第一升降台且和第一升降台螺纹配合,第一升降台和叉车本体1连接,丝杆22和电机的转动轴连接,电机的控制端和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使得电机受控转动丝杆22带动第一升降台相对第一导轨架21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叉车本体1与支撑行走机构3远离或靠近,在叉车本体1与支撑行走机构3距离最近的情况下,电机受控转动丝杆22带动第一升降台相对第一导轨架21上升,由于支撑行走机构3悬空,因此表现为叉车本体1不动且支撑行走机构3下降,当支撑行走机构3接触地面后,如果叉车本体1与支撑行走机构3继续远离,则叉车本体1开始上升;如果叉车本体1与支撑行走机构3距离较远,即此时叉车本体1已被升起,电机受控转动丝杆22带动第一升降台相对第一导轨架21下降,表现为叉车本体1开始下降,当叉车本体1接触地面后,如果叉车本体1与支撑行走机构3继续靠近,则叉车本体1不动且支撑行走机构3上升。
39.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链条油缸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导轨架121、第二升降台122、滑轮组(图中未显示)、链条(图中未显示)、油缸(图中未显示)和供油单元(图中未显示),第一支撑腿11设置于第二导轨架121底部,升降件13和第二升降台122连接,第二升降台122沿第二导轨架121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油缸的活动端通过链条和第二升降台122连接,油缸的受油端和供油单元连接,滑轮组设置于油缸和第二升降台122之间,且链条穿过滑轮组,同时叉车本体1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图中未显示),第二控制单元和供油单元的控制端连接,使得供油单元受控供油,让油缸收放链条带动第二升降台122上升或下降。
40.链条油缸升降机构中,由于采用了滑轮组,使得第二升降台122具有较高的承载上限,并且第二升降台122下降过程中可以通过货物自身重量将油缸复位,以实现慢速或者匀速下降,从而节省了能源消耗并且简化了控制过程。
41.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因此,凡是未脱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叉车本体(1)、第一升降机构(2)、支撑行走机构(3)和第一控制单元(101),所述叉车本体(1)通过第一升降机构(2)和支撑行走机构(3)连接,所述叉车本体(1)上设有第一支撑腿(1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1)和第一升降机构(2)的控制端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受控伸展或收缩,以调整叉车本体(1)和支撑行走机构(3)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行走机构(3)移动所述叉车本体(1)到目标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本体(1)上设有第二升降机构(12)和安装于第二升降机构(12)上的升降件(13),所述第一支撑腿(11)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12)的底部,所述升降件(13)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腿(11)的空腔,使得所述升降件(13)下降至第二升降机构(12)的底部时对应的第一支撑腿(11)位于所述空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12)包括第二导轨架(121)、第二升降台(122)、滑轮组、链条、油缸和供油单元,所述第一支撑腿(11)设置于第二导轨架(121)底部,所述升降件(13)和第二升降台(122)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台(122)沿第二导轨架(121)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所述油缸的活动端通过链条和第二升降台(122)连接,所述油缸的受油端和供油单元连接,所述滑轮组设置于油缸和第二升降台(122)之间,且所述链条穿过滑轮组,所述叉车本体(1)上设有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供油单元的控制端连接,使得供油单元受控供油,让油缸收放链条带动第二升降台(122)相对第二导轨架(121)上升或下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件(13)采用货叉,所述货叉和第一支撑腿(11)一一对应,且所述空腔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货叉底部,所述货叉端部还设套设有伸缩叉(14),使得所述伸缩叉(14)沿货叉的轴线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导轨架(21)、丝杆(22)、第一升降台和电机,所述第一导轨架(21)和支撑行走机构(3)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台沿第一导轨架(21)在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所述丝杆穿过第一升降台且和第一升降台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升降台和叉车本体(1)连接,所丝杆(22)和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电机的控制端和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使得电机受控转动丝杆(22)带动第一升降台相对第一导轨架(21)上升或下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行走机构(3)包括横梁(31)、套管(32)以及第二支撑腿(33),所述横梁(31)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2)的底部,所述套管(32)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叉车本体(1)的两侧,所述套管(32)分别和横梁(31)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腿(33)两端分别设有脚轮(331),且所述套管(32)套设于第二支撑腿(33)的外部,使得所述第二支撑腿(33)沿所述套管(32)的轴向活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本体(1)上设有辅助支撑腿(15),所述辅助支撑腿(15)可拆卸安装于叉车本体(1)的后部或侧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撑腿(15)包括支撑杆(151)和设置于支撑杆(151)端部的滚轮(152),所述支撑杆(151)相对于滚轮(15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插座,所述叉车本体(1)的后部或侧面设有第二插座和插销,所述插销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本体(1)上设有拉杆(16),所述叉车本体的底部还设有万向轮(17),所述第一支撑腿(11)的端部设有滚轮,使得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收缩至叉车本体(1)和支撑行走机构(3)距离最短时,所述支撑行走机构(3)悬空。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车自升降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本体(1)的侧面还设有工具箱(1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随车自升降叉车,包括叉车本体、第一升降机构、支撑行走机构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叉车本体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和支撑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叉车本体上设有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升降机构的控制端连接,使得第一升降机构受控将叉车本体升起至目标高度后,支撑行走机构移动所述叉车本体到目标位置,所述第一支撑腿在所述目标位置支撑叉车本体,且第一升降机构将支撑行走机构收回。本实用新型可随货车搭载至不同现场来进行装卸车,从而可以不需要在现场另外配置装卸车工具,大大节约经济成本。大大节约经济成本。大大节约经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德 李晓武 刘从明 曹景亮 陈昌雷 曾昭强 易进 周辉 王青 谭庆科 龙理晴 熊旋 于艺盛 颜伟韬 黄学艺 朱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50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