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换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及扬声器模组。
背景技术:2.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的微型扬声器单体,扬声器模组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助听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当前微型扬声器单体设计一般采用音膜作为振动部件策动空气发声,由于受到模组外壳后腔体积限制,现有的微型扬声器单体产品的低频频率响应不足,导致听感不佳,为解决此问题,业内通常会在模组外壳后腔填充吸音颗粒以增加虚拟后腔,进而降低f0,提升低频灵敏度。为了防止吸音颗粒通过微型扬声器单体的空气通道进入微型扬声器单体内部,导致产生杂音产生。现有技术选择在微型扬声器单体的磁罩背面开设通孔,同时在空气通道处盖覆网布,使吸音颗粒无法进入微型扬声器单体内部。
3.然而,上述结构仅限于空气通道位于磁罩背面的结构中才能实现,当空气通道位于微型扬声器单体的侧面或者侧背面时,既有的结构就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及具有该微型扬声器单体的扬声器模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包括本体和固设在本体上的盖板,本体上设有连通其内腔与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盖板阻断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盖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空气通道与外界的通孔,所述盖板包括相连的底板与环边,所述底板对应于所述本体的底面设置,所述环边对应于所述本体的侧面设置。
6.进一步的,所述通孔设于所述底板上;或者,所述通孔设于所述环边上;或者,所述底板和所述环边分别设有所述通孔。
7.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状,所述本体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所述空气通道,每个所述空气通道分别对应设有所述盖板。
8.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盖板通过连接臂相连。
9.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均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盖板均通过所述连接臂相连。
10.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中,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盖板均通过所述连接臂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的截面呈l字型,所述连接臂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的底板相连,所述第二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的环边相连。
12.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包括轭铁,所述轭铁上设有压边,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容纳于所述压边中。
13.进一步的,所述压边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底板的厚度。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内设有上述微型扬声器单体。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及扬声器模组,结构新颖、简单,便于加工制造。盖板的底板和环边可阻断本体上的空气通道,而设置在盖板上的通孔既可保证空气通道与外界相连通,也可阻挡吸音颗粒通过。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可针对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空气通道,对应的将通孔设置于盖板的底板和/或环边上,以保证内腔与外界相连通。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微型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22.标号说明:
23.1、本体;11、空气通道;12、轭铁;121、压边;
24.2、盖板;21、通孔;22、底板;23、环边;24、避让窗口;
25.3、连接臂;31、第一板;32、第二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7.请参照图1至图6,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包括本体1和固设在本体1上的盖板2,本体1上设有连通其内腔与外界的空气通道11,盖板2阻断所述空气通道11,盖板2上设有连通所述空气通道11与外界的通孔21,所述盖板2包括相连的底板22与环边23,所述底板22对应于所述本体1的底面设置,所述环边23对应于所述本体1的侧面设置。
28.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及扬声器模组,结构新颖、简单,便于加工制造。盖板2的底板22和环边23可阻断本体1上的空气通道11,而设置在盖板2上的通孔21既可保证空气通道11与外界相连通,也可阻挡吸音颗粒通过。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可针对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空气通道11,对应的将通孔21设置于盖板2的底板22和/或环边23上,以保证内腔与外界相连通。
29.进一步的,所述通孔21设于所述底板22上;或者,所述通孔21设于所述环边23上;或者,所述底板22和所述环边23分别设有所述通孔21。
30.由上述描述可知,通孔21可根据扬声器单体上空气通道11的位置而相应的设置于本体1的侧面和/或背面上,以保证内腔的空气流通情况。
31.进一步的,所述本体1整体呈矩形体状,所述本体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所述空气通道11,每个所述空气通道11分别对应设有所述盖板2。
32.由上述描述可知,对称设置于四个角部的空气通道11和盖板2有利于扬声器单体在策动空气发声时,声音扩散的效果稳定。
33.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2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盖板2通过连接臂3相连。
34.由上述描述可知,相连的盖板2有利于减少生产安装过程中的细小零件的数量,进而提高生产安装效率。
35.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2均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盖板2均通过所述连接臂3相连。
36.进一步的,四个所述盖板2中,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盖板2均通过所述连接臂3相连。
3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3的截面呈l字型,所述连接臂3包括相连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所述第一板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2的底板22相连,所述第二板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2的环边23相连。
38.由上述描述可知,连接臂3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且连接效果稳定,具有足够的强度。
39.进一步的,所述本体1包括轭铁12,所述轭铁12上设有压边121,所述底板22的至少部分区域容纳于所述压边121中。
40.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压边121可降低盖板2所带来的扬声器单体外型尺寸增大的影响,以满足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41.进一步的,所述压边12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底板22的厚度。
42.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压边121的深度方向上,盖板2完全不会对扬声器单体的外型尺寸产生影响。
43.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内设有上述微型扬声器单体。
44.由上述描述可知,微型扬声器单体安装在模组外壳中,可根据空气通道11的位置将通孔21对应地设置于本体1的侧面和/或背面上,以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工作需要。
45.实施例一
46.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助听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47.微型扬声器单体包括本体1和固设在本体1上的盖板2,本体1上设有连通其内腔与外界的空气通道11,盖板2阻断所述空气通道11,盖板2上设有连通所述空气通道11与外界的通孔21,所述盖板2包括相连的底板22与环边23,所述底板22对应于所述本体1的底面设置,所述环边23对应于所述本体1的侧面设置。
48.具体的,盖板2优选金属材料,容易成型,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底板22的板面平行于本体1的底面设置,环边23由底板22靠近外侧的边缘弯折后沿着本体1侧面延伸形成。通孔21排列地设有多个,且孔径细小可以阻挡吸音颗粒通过;通孔21的孔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计,优选为0.1mm-0.3mm,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21的孔径为0.2mm。
49.所述通孔21设于所述底板22上;或者,所述通孔21设于所述环边23上;或者,所述底板22和所述环边23分别设有所述通孔21。本实施例中,通孔21设置于环边23上,从微型扬声器单体的侧面连通内腔,以保证内腔与外界之间的空气流通。
50.为了保证扬声器单体发声效果稳定,所述本体1整体呈矩形体状,所述本体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所述空气通道11,每个所述空气通道11分别对应设有所述盖板2。
51.所述本体1包括轭铁12,为了避免因设置盖板2而增大了本微型扬声器单体的外型尺寸,所述轭铁12上设有压边121,所述底板22的至少部分区域容纳于所述压边121中。优选的,所述压边12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底板22的厚度。
52.具体的,轭铁12固定连接于本体1上,轭铁12的底面与底板22的板面平行设置,底板22靠近内侧的边沿与至少部分的压边121相配合。底板22与轭铁12上的压边121可以通过胶粘连接、激光焊接或螺纹连接等多种方式相固定。本体1靠近盖板2的一端向内侧收缩形成环绕的抵接台,所述环边23远离所述底板22的一端接触抵接台,且抵接台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环边23的厚度,以避免环边23增大本微型扬声器单体的外型尺寸,即所述环边23的外壁面不凸出于所述本体1的外壁面设置。
5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外壳和设于所述扬声器外壳内的上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54.实施例二
55.请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盖板2做出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
56.四个所述盖板2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盖板2通过连接臂3相连。
57.所述连接臂3的截面呈l字型,所述连接臂3包括相连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所述第一板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2的底板22相连,所述第二板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2的环边23相连。
58.本实施例中,四个所述盖板2均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盖板2均通过所述连接臂3相连。两组盖板2对称地设置于本体1的相对两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设置成只有两个相邻的盖板2通过连接臂3连接的形式。
59.优选的,相连的两个盖板2和连接臂3为一体成型,第一板31由两个相邻的底板22的侧边延伸连接后形成,第二板32由两个相邻的环边23的侧边延伸连接后形成。
6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外壳和设于所述扬声器外壳内的上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61.实施例三
62.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盖板2做出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四个所述盖板2中,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盖板2均通过所述连接臂3相连。优选的,四个盖板2和连接臂3为一体成型。中部形成与轭铁12的形状相配合的避让窗口24。
6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外壳和设于所述扬声器外壳内的上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64.实施例四
65.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对盖板2上的通孔21做出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孔21设于底板22上。容易理解的,通孔21设于底板22上可满足空气通道11位于微型扬声器本体1背面时的工作需要。
6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外壳和设于所述扬
声器外壳内的上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67.实施例五
68.请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是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对盖板2上的通孔做出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底板22和环边23分别设有通孔21。容易理解的,底板22和环边23分别设有通孔21可满足微型扬声器本体1的侧面和背面均设有空气通道11时的工作需要。
6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扬声器外壳和设于所述扬声器外壳内的上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7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及扬声器模组,结构新颖、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整体外型尺寸小,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盖板的底板和环边可阻断本体上的空气通道,而设置在盖板上的通孔既可保证空气通道与外界相连通,也可阻挡吸音颗粒通过。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可针对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空气通道,对应的将通孔设置于盖板的底板和/或环边上,以保证内腔与外界相连通。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连通其内腔与外界的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设在本体上的盖板,所述盖板阻断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盖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空气通道与外界的通孔,所述盖板包括相连的底板与环边,所述底板对应于所述本体的底面设置,所述环边对应于所述本体的侧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于所述底板上;或者,所述通孔设于所述环边上;或者,所述底板和所述环边分别设有所述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状,所述本体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所述空气通道,每个所述空气通道分别对应设有所述盖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盖板中,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盖板通过连接臂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盖板均分为两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盖板均通过所述连接臂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盖板中,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盖板均通过所述连接臂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的截面呈l字型,所述连接臂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的底板相连,所述第二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盖板的环边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轭铁,所述轭铁上设有压边,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容纳于所述压边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底板的厚度。10.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外壳内设有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型扬声器单体。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扬声器单体,包括本体和固设在本体上的盖板,本体上设有连通其内腔与外界的空气通道,盖板阻断所述空气通道,盖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空气通道与外界的通孔,所述盖板包括相连的底板与环边,所述底板对应于所述本体的底面设置,所述环边对应于所述本体的侧面设置。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及扬声器模组结构新颖、简单,便于加工制造。盖板的底板和环边可阻断本体上的空气通道,而设置在盖板上的通孔既可保证空气通道与外界相连通,也可阻挡吸音颗粒通过。本微型扬声器单体可针对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空气通道,对应的将通孔设置于盖板的底板和/或环边上,以保证内腔与外界相连通。连通。连通。
技术研发人员:林嘉平 董庆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维仕声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