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6年1月7日、申请号为201610013666.x、名称为“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背景技术:3.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该齿轮装置具备外齿轮和内齿轮。齿轮装置将通过使外齿轮偏心摆动而获得的该外齿轮与内齿轮的相对旋转作为输出而输出。
4.因此,齿轮装置具备用于使外齿轮摆动并旋转的曲轴。并且,还具备支承该曲轴的轮架及配置于曲轴与轮架之间的曲轴轴承。轮架具有供曲轴轴承配置的轴承孔。
5.该轴承孔由具有底部的有底孔构成。在轴承孔的底部的径向中央形成有用于使润滑剂流通的贯穿孔。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6249号公报
7.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齿轮装置中,有时为了进行维护和更换组件,需要从齿轮装置的轮架拆解(分离)曲轴轴承。但是,由于曲轴轴承的轴承孔具有底部,因此存在难以从轮架的轴承孔中拆卸外圈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能够从轮架的轴承孔轻松地拆解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曲轴轴承的外圈。
9.本发明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具备曲轴、支承所述曲轴的轮架、及配置于所述曲轴与所述轮架之间的曲轴轴承,其中,所述轮架具有供所述曲轴轴承配置的轴承孔,所述轴承孔为具有底部的有底孔,在所述轴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轴心从所述轴承孔的轴心偏离,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穿孔与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
10.在本发明中,曲轴轴承的轴承孔的贯穿孔的轴心从该轴承孔的轴心偏离,并且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与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因此,在从轮架拆解曲轴轴承时,例如,能够将销部件等从与外圈相反的一侧插入到从轴向观察时与该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的贯穿孔中,并且能够利用锤等经由该销部件且隔着贯穿孔敲击外圈。
11.由此,能够从轮架的轴承孔中轻松地拆解该外圈。
12.根据本发明,能够从轮架的轴承孔中轻松地拆解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曲轴轴承的外圈。
附图说明
13.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14.图2为拆解了该齿轮装置的主要组件的拆解图。
15.图3为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轮架的在轴承孔中嵌入有曲轴轴承的外圈的状态的主视图。
16.图4为沿图3的箭头iv-iv线的剖视图。
17.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例子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主视图。
18.图6为沿图5的箭头vi-vi线的剖视图。
19.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例子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主视图。
20.图8为沿图7的箭头viii-viii线的剖视图。
21.图中:12-齿轮装置,14、15-外齿轮,16-内齿轮,18-曲轴,21-第1轮架(轮架),24-曲轴轴承,25-外圈,44-外壳,54-轴承孔,54a-底部,61-贯穿孔,c21-轮架轴心,c54-轴承孔轴心,c61-贯穿孔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23.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12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拆解了该齿轮装置12的主要组件的拆解图。
24.该齿轮装置12具备外齿轮14、15和内齿轮16。齿轮装置12将通过使外齿轮14、15偏心摆动而获得的该外齿轮14、15与内齿轮16的相对旋转作为输出而输出。
25.因此,齿轮装置12具备用于使外齿轮14、15摆动并旋转的曲轴18。并且,齿轮装置12还具备支承该曲轴18的轮架20及配置于曲轴18与轮架20之间的曲轴轴承24、31。
26.以下,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
27.该齿轮装置12对从马达29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并通过被减速的旋转来驱动输出小齿轮28。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9的马达轴30兼作齿轮装置12的输入轴。
28.在马达轴30的前端形成有齿轮装置12的输入齿轮32。输入齿轮32同时与多个(在该例子中为3个)分配齿轮34啮合。另外,将齿轮装置12作为从马达29分开的独立的装置来看待时,可认为分配齿轮34构成该齿轮装置12的输入轴。各分配齿轮34组装于所述曲轴18的端部,且能够驱动曲轴18。
29.在该齿轮装置12中,配置有多个(该例子中为3个)曲轴18。曲轴18的轴心c18从内齿轮16的轴心c16偏离(分开)距离r(c16-c18)。在曲轴18一体地设置有偏心体36、37。
30.偏心体36、37的外周相对于曲轴18的轴心c18偏心。在该例子中,在各曲轴18分别设置有2个偏心体36、37。偏心体36与偏心体37的偏心相位差为180度。位于各曲轴18的轴向上的相同位置的偏心体36的偏心相位相同,位于各曲轴18的轴向上的相同位置的偏心体37的偏心相位相同。
31.各曲轴18贯穿所述2片外齿轮14、15。外齿轮14、15经由偏心体轴承40、42以能够偏
心摆动的方式组装于各偏心体36、37的外周。外齿轮14、15与内齿轮16内啮合。
32.在该例子中,内齿轮16具备与外壳44的外壳主体44a成为一体的内齿轮主体16a及旋转自如地组装于形成在该内齿轮主体16a的槽部16b中的圆筒状的内齿销16c。内齿销16c构成内齿轮16的内齿。内齿轮16的内齿的齿数(内齿销16c的个数)稍多于外齿轮14、15的外齿的齿数(在该例子中仅多1个)。
33.另外,该齿轮装置12的外壳44具有所述外壳主体44a、负载相反侧罩44b及负载侧罩44c。马达29的外壳43通过马达螺栓71连结在齿轮装置12的负载相反侧罩44b。负载相反侧罩44b与外壳主体44a通过负载相反侧螺栓72连结在一起。并且,外壳主体44a与负载侧罩44c通过负载侧螺栓73连结在一起。
34.所述曲轴18经由曲轴轴承24、31支承于轮架20。轮架20具备:配置于外齿轮14、15的轴向上的负载侧的第1轮架21、经由轮架销23和轮架螺栓74连结于该第1轮架21的第2轮架22。在该实施方式中,轮架销23形成为从第1轮架21一体地突出,并贯穿外齿轮14、15。第2轮架22配置于外齿轮14、15的轴向上的负载相反侧。
35.在该实施方式中,曲轴轴承24、31以面对面方式组装于轮架20。负载侧的曲轴轴承24支承于第1轮架21。负载相反侧的曲轴轴承31支承于第2轮架22。本发明应用于该齿轮装置12中的由第1轮架21支承负载侧的曲轴轴承24的结构中。对于由第1轮架21支承负载侧的曲轴轴承24的结构,之后进行详述。
36.在第1轮架21的负载侧一体地形成有输出轴部46。在输出轴部46,从第1轮架21侧依次形成有连接部47、轴承配置部48及外花键部49。在轴承配置部48配置有输出轴轴承50。在该例子中,输出轴轴承50由自动调心滚子轴承构成,且将输出轴部46支承于外壳44。
37.在输出轴轴承50嵌入有挡圈51。挡圈51夹持在外壳44的外壳主体44a与负载侧罩44c之间。由此,挡圈51使输出轴轴承50在轴向上相对于外壳主体44a定位。
38.在输出轴部46的轴承配置部48的负载侧形成有外花键部49。在所述输出小齿轮28形成有与外花键部49卡合的内花键部33。通过外花键部49及内花键部33的卡合,输出小齿轮28与输出轴部46在周向上得到固定。通过固定板52及小齿轮螺栓75,输出小齿轮28与输出轴部46在轴向上得到固定。
39.另外,图1及图2中的符号56、57为油封,符号58为垫圈,符号59为将第2轮架22支承于外壳44的滚柱轴承。并且,符号81、82为用于将润滑剂供给到输出轴部46的外花键部49与输出小齿轮28的内花键部33的卡合部的润滑剂通道。
40.以下,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对能够从该齿轮装置12的第1轮架21拆解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为第1轮架21的主视图,图4为沿图3的箭头iv-iv线的剖视图。图4表示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残留于轴承孔54的状态。
41.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用实线表示了后述贯穿孔61等,因此该图4并非是准确地沿图3的箭头iv-iv线的截面。并且,在除了图4以外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也存在与正确的制图上的截面等不一致的部分。
42.在该齿轮装置12中,在曲轴18与第1轮架(轮架)21之间配置有曲轴轴承24。在该例子中,曲轴轴承24由具有外圈25、滚动体(在该例子中为圆锥滚子)26及内圈27的圆锥滚子轴承构成。
43.第1轮架21具有供曲轴轴承24配置的轴承孔54。由于第1轮架21支承3根曲轴18,因
此在第1轮架21,沿周向隔着120度间隔形成有3个相同结构的轴承孔54。
44.轴承孔轴心(轴承孔54的轴心)c54与曲轴轴心(曲轴18的轴心)c18一致。即,自轮架轴心(第1轮架21的轴心)c21到轴承孔轴心c54为止的距离r(c21-c54)与自内齿轮16的轴心c16到曲轴轴心c18为止的距离r(c16-c18)相同。
45.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通过过盈配合组装于轴承孔54。轴承孔54的与轴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轴承孔54的内径为d54。
46.为了较高地维持曲轴18的支承强度,轴承孔54由具有底部54a的有底孔构成。底部54a在其外周附近具有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25a对置的外圈定位面54a1。
47.在底部54a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孔61。另外,在该齿轮装置12中,在第1轮架21一体地形成有输出轴部46。贯穿孔61形成在轴承孔54的底部54a中的从轴向观察时该底部54a与输出轴部46未重叠的部分。
48.在该齿轮装置12中,在各轴承孔54的底部54a分别形成有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贯穿孔61。贯穿孔轴心(贯穿孔61的轴心)c61与轮架轴心c21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各贯穿孔6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内径均为d61。
49.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轴承孔轴心c54到2个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均为r(c54-c61)。即,各贯穿孔轴心c61从轴承孔轴心c54偏离(相距)非零的距离r(c54-c61)。
50.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外部(最远处)61mo为止的距离为r(c54-61mo)。在该实施方式中,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部(最近处)25mi相当于外圈25的轴向上的底部54a侧的端面25a的最内侧部。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该最内部25mi为止的距离为r(c54-25mi)。
51.在图3中,虚线54(表示轴承孔54的虚线)与外圈25的外周一致,虚线54与最内部25mi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外圈25所在的区域。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61的最外部61mo为止的距离r(c54-61mo)大于自轴承孔轴心c54到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最内部25mi为止的距离r(c54-25mi)。即,距离r(c54-61mo)>距离r(c54-25mi)。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重叠。
52.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外部61mo与轴承孔54的内周(外圈25的外周)一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部61mi位于比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部25mi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从轴向观察时,外圈25的端面25a的径向全长与贯穿孔61重叠。另外,在拆卸外圈25的用途上,只要从轴向观察时外圈25的端面25a的径向全长的1/3以上与贯穿孔61重叠即可,优选1/2以上与贯穿孔61重叠。
53.另外,这里的“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与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的概念是指,“从轴向观察时,在曲轴轴承的外圈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在上述例子中为25a),贯穿孔与该外圈重叠”。换言之,上述“外圈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的最内部”是指“外圈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中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的最内部”。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如同本实施方式那样外圈的内径沿轴向不同的情况下,外圈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的最内部是指外圈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的最内部。
54.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
部61mi为止存在非零的距离r(c54-61mi)。换言之,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r(c54-c61)大于贯穿孔61的半径(d61/2)。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与轴承孔轴心c54不重叠。
55.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轮架轴心c21到多个(2个)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均为相同的r(c21-c61)。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多个贯穿孔轴心c61位于以轮架轴心c21为中心的同一个圆周r61上。
56.在该齿轮装置12中,尤其在与轮架轴心c21垂直的截面(在该例子中为图3的截面)上,多个贯穿孔轴心c61位于与连结轮架轴心c21和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21-c54)正交且通过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61-c61)上。换言之,多个贯穿孔61形成在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彼此对置的位置(同一直径上的端部)。即,多个贯穿孔轴心c61形成于隔着轴承孔轴心c54彼此离得最远的位置。
57.另外,在该齿轮装置12中,包含多个(2个)贯穿孔轴心c61的平面p1与包含轮架轴心c21及轴承孔轴心c54的平面p2正交。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多个贯穿孔61形成为相对于包含轮架轴心c21及轴承孔轴心c54的平面p2对称。
58.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轮架轴心c21到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r(c21-c61)大于自轮架轴心c21到轴承孔轴心c54为止的距离r(c21-c54)。即,距离r(c21-c61)>距离r(c21-c54)。换言之,在该齿轮装置12中,贯穿孔轴心c61位于比轴承孔轴心c54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59.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部61mi为止的距离r(c54-61mi)小于自轴承孔轴心c54到曲轴轴承24的内圈27的底部54a侧的端面中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外部27mo为止的距离r(c54-27mo)。
60.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不仅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重叠,还与曲轴轴承24的滚动体26及内圈27重叠。即,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与外圈25、贯穿孔61与滚动体26、贯穿孔61与内圈27分别重叠。
61.接着,对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62.首先,对齿轮装置12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若马达29的马达轴30旋转,则齿轮装置12的输入齿轮32进行旋转,同时与该输入齿轮32啮合的3个分配齿轮34以相同的转速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63.其结果,3根曲轴18以相同的转速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外齿轮14、15经由设置于各曲轴18的偏心体36、37进行偏心摆动。由于外齿轮14、15的齿数比内齿轮16的齿数少1个,因此外齿轮14、15每摆动1次,外齿轮14、15相对于内齿轮16旋转(自转)相当于1齿的量。
64.外齿轮14、15的自转传递到贯穿该外齿轮14、15的曲轴18,使经由曲轴轴承24、31支承该曲轴18的轮架20(第1轮架21及经由轮架销23连结的第2轮架22)旋转。通过轮架20的旋转,与第1轮架21成为一体的输出轴部46进行旋转,从而使与该输出轴部46连结的输出小齿轮28旋转。
65.为了进行维护或更换组件,有时需要拆解齿轮装置12。以下,主要参考图2对该齿轮装置12的拆解(组装)进行说明。
66.在该齿轮装置12中,通过拆卸马达螺栓71可以沿轴向拉出马达29。由此,能够从齿轮装置12拆卸马达29(连同输入齿轮32一起)。
67.通过拆卸负载相反侧螺栓72,可以与油封56、垫圈58一起拆卸负载相反侧罩44b。通过拆卸负载相反侧罩44b,可以拆卸分配齿轮34、第2轮架22的滚柱轴承59、内齿轮16的内齿销16c等。
68.此外,通过拆卸轮架螺栓74,可以拆卸第2轮架22。通过拆卸第2轮架22,可以拆卸负载相反侧的曲轴轴承31、外齿轮14、15、曲轴18、负载侧的曲轴轴承24的滚动体26及内圈27。
69.通过以上操作,除了负载侧的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以外,组装于比第1轮架21更靠负载相反侧的部件均可拆解。
70.另一方面,通过拆卸小齿轮螺栓75来拆卸固定板52,从而向轴向上的负载侧拉出输出小齿轮28。由此,能够拆卸负载侧螺栓73,且能够拆解外壳44的负载侧罩44c。
71.而且,通过拆卸挡圈51,能够拆解外壳主体44a、输出轴轴承50及(带有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状态的)第1轮架21这3个部件。
72.在此,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通过过盈配合组装于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因此,以往,即使拆解工作进行至此,也难以从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中取出该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
73.但是,在该齿轮装置12中,在曲轴18的轴承孔54的底部54a形成有贯穿孔61,并且,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61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外部61mo为止的距离r(c54-61mo)大于自轴承孔轴心c54到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25a中)的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的最内部25mi为止的距离r(c54-25mi)。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25a重叠。
74.因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适当的(例如圆筒状的)销部件68从与外圈相反的一侧插入到该贯穿孔61中,并利用锤69等经由该销部件68且隔着底部54a的贯穿孔61敲击外圈25的轴向上的底部侧的端面25a。
75.另外,图4的虚线为从另一角度(与平面p1正交的方向)观察(另一个贯穿孔61侧)销部件68相对于外圈25的位置。通过该操作,能够从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的底部54a拆解(分离)该外圈25。
76.并且,贯穿孔61形成于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重叠的位置。因此,润滑剂能够通过该曲轴轴承24(的间隙)并直接穿过该贯穿孔61而流到输出轴部46侧。
77.例如,像专利文献1那样贯穿孔形成于轴承孔的径向中央时,要想让通过曲轴轴承(的间隙)而流过来的润滑剂导入到输出轴部侧,需要使润滑剂沿径向移动至形成于该径向中央的贯穿孔。因此,需要在曲轴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底部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作为润滑剂通道。换言之,若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流通性而在曲轴轴承的轴向端面与底部之间形成较大的轴向间隙,则齿轮装置整体的轴向长度将会相应增大。
78.但是,在该齿轮装置12中,由于贯穿孔61形成于与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重叠的位置,因此润滑剂几乎不向径向移动即可经由贯穿孔61而通过底部54a。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润滑剂的流通性,同时能够进一步缩短齿轮装置12的轴向长度(但是,并不禁止在曲轴18的轴向端面18e与底部54a之间形成较大的轴向间隙的结构)。
79.在该齿轮装置12中,除了这种基本的作用效果之外,还可获得如下作用效果。
80.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轴承孔轴心c54到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r(c54-c61)大
于贯穿孔61的半径(d61/2)。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与轴承孔轴心c54并不重叠。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附近的强度。
81.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形成有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贯穿孔61。因此,当敲击外圈25而使该外圈25从轴承孔54分离时,能够在圆周方向上的多处敲击外圈25。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敲击外圈25时该外圈25倾斜而难以从轴承孔54脱落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能够减少外圈25的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外圈25的外周或轴承孔54的内周受损。
82.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轮架轴心c21到多个(2个)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均为相同的r(c21-c61)。即,在该齿轮装置12中,多个贯穿孔轴心c61位于以轮架轴心c2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r61上。由此,能够防止润滑剂的流动因贯穿孔61的形成位置的不同而在齿轮装置12进行正向旋转和逆向旋转时不同。
83.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在与轮架轴心c21垂直的截面上,多个贯穿孔轴心c61形成在与连结轮架轴心c21和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21-c54)正交且通过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61-c61)上。换言之,在该齿轮装置12中,多个贯穿孔61形成在相对于轴承孔轴心c54彼此对置的位置(同一个直径上的端部)。
84.由此,既能够较高地维持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附近的强度,又能够形成内径d61较大的贯穿孔61。并且,在用销部件68敲击外圈25时,能够最有效地校正外圈25的倾斜的同时敲出外圈25。即,由于多个贯穿孔轴心c61形成于隔着轴承孔轴心c54离得最远的位置,因此具有所需敲击力最小且倾斜度校正最不费功夫的优点。
85.另外,当存在多个贯穿孔61时,最好将多个贯穿孔61形成为相对于包含轮架轴心c21及轴承孔轴心c54的平面p2对称。通过该结构,即便存在多个贯穿孔(包含2个),也能够实现该“润滑剂的流动不会因正向旋转和逆向旋转而产生差异」的作用效果。
86.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自轮架轴心c21到贯穿孔轴心c61为止的距离r(c21-c61)大于自轮架轴心c21到轴承孔轴心c54为止的距离r(c21-c54)。换言之,在该齿轮装置12中,贯穿孔轴心c61位于比轴承孔轴心c54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87.由此,既能够较高地维持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附近的强度,又能够形成内径d61较大的贯穿孔61。具体而言,在该齿轮装置12中,通过将距离r(c21-c61)设为比距离r(c21-c54)稍大来实现上述结构,即实现“在与轮架轴心c21垂直的截面上,多个贯穿孔轴心c61形成在与连结轮架轴心c21和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21-c54)正交且通过轴承孔轴心c54的直线l(c61-c61)上”的结构。由此,能够将2个贯穿孔61形成在相对于轴承孔54彼此对置的位置(即同一个直径上的端部)上,由此最大限度地获得能够较高地维持第1轮架21的轴承孔54附近的强度的同时形成内径d61较大的贯穿孔61的效果。
88.并且,在该齿轮装置12中,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61和曲轴轴承24的外圈25、贯穿孔61和滚动体(圆锥滚子)26、贯穿孔61和内圈27重叠。因此,通过贯穿孔61的存在,尤其能够大大提高曲轴18的滚动体26的滚动面的润滑剂的流通性。
89.在图5及图6中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例子。
90.图5所示的齿轮装置除了贯穿孔161的结构之外,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4的齿轮装置12相同。
91.在图5及图6所示的齿轮装置中,在各轴承孔54分别形成有1个贯穿孔161。贯穿孔161的内径为d161。该内径d161大致等于轴承孔54的半径(d54/2)。
92.贯穿孔轴心c161(贯穿孔161的轴心c161)从轴承孔轴心c54相距贯穿孔161的内径d161的约1/2。贯穿孔161具有与轴承孔54共同的切线,并且贯穿孔161的相对于轮架轴心c21的最内部161mi到达轴承孔54的大致中央。即,在图5及图6的齿轮装置12中,贯穿孔161设为横跨轴承孔轴心c54的整个径向外侧的较大的尺寸。
93.在图5及图6的齿轮装置中,在各轴承孔54内仅设有1个贯穿孔161,因此其容易加工(低成本)。
94.其他结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且可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95.图7及图8中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例子。
96.在图7及图8所示的齿轮装置中,由于贯穿孔261的存在,不仅能够对曲轴轴承24进行良好的润滑,还能够对输出轴轴承50进行良好的润滑。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便于说明,图8也不是准确地沿图7的箭头viii-viii线的截面。
97.在图7及图8的齿轮装置中,除了贯穿孔261的形成结构之外,其他结构也与图1至图4的齿轮装置12(或图5及图6的齿轮装置)相同。即,在图7及图8的齿轮装置中,在第1轮架21的负载侧也一体地形成有直径小于该第1轮架21的直径的输出轴部46。具体而言,输出轴部46的连接部47的外径d47、轴承配置部48的外径d48及外花键部49的外径d49均小于第1轮架21的外径d21。
98.而且,在该输出轴部46配置有输出轴轴承50。输出轴部46的输出轴轴承50的轴承配置部48的半径d48/2小于自轮架轴心c21到轴承孔轴心c54为止的距离r(c21-c54)。即,输出轴轴承50的轴承配置部48位于比轴承孔轴心c54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99.在该图7及图8所示的齿轮装置中,以该结构作为前体,将自轮架轴心c21到贯穿孔轴心c261为止的距离r(c21-c261)设为自该轮架轴心c21到轴承孔轴心c54为止的距离r(c21-c54)以下,即等于或稍小于距离r(c21-c54)。即,(距离r(c21-c261)≤距离r(c21-c54)。
100.由此,能够使贯穿孔261的形成位置靠近输出轴部46的输出轴轴承50的轴承配置部48,由此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曲轴轴承24的润滑性,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输出轴轴承50的润滑性。
101.除了自轮架轴心c21到贯穿孔轴心c261为止的距离r(c21-c261)以外,其他结构与之前的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且可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10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出轴部一体地形成于轮架(第1轮架),因此将贯穿孔形成于轴承孔的底部中的从轴向观察时该底部与输出轴部未重叠的部分。
103.但是,输出轴部无需一定要一体地形成于轮架。例如,也可以是将输出轴部与轮架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并且利用螺栓等使其成为一体的结构。此时,贯穿孔无需一定要形成于从轴向观察时未与输出轴部重叠的部分。这是因为,由于能够从轮架拆解输出轴部,因此即便将贯穿孔形成在从轴向观察时与输出轴部重叠的位置,也能够将销部件等插入到该贯穿孔。
104.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轴承孔的底部形成有1个或2个贯穿孔的例子。但是,轴承孔的底部的贯穿孔的形成个数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贯穿孔的截面形状也并不特别限定为圆形。贯穿孔轴心也不需要一定与轴平行。
105.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示出了外齿轮通过曲轴而相
对于内齿轮摆动的齿轮装置。但是,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还有内齿轮通过曲轴而相对于外齿轮摆动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本发明同样也能够应用于这种内齿轮摆动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且能够从轮架轻松地拆解曲轴轴承的外圈。
106.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示出了在从轮架的轴心偏离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曲轴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但是,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也有在轮架的轴心位置只设置1个曲轴,且通过配置于外齿轮的径向中央的偏心体使该外齿轮偏心摆动的齿轮装置。
107.在这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曲轴的轴承孔由有底孔构成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应用本发明。即,在这种齿轮装置中,通过应用本发明,也能够轻松地拆解嵌入于轴承孔的曲轴轴承的外圈。
108.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示出了所有曲轴被曲轴齿轮驱动的结构的齿轮装置。即,示出了配置于轴承孔的曲轴均为接受输入轴侧的驱动力的曲轴的齿轮装置。
109.但是,在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例如还存在如下结构的齿轮装置,即具有多个曲轴,且该多个曲轴中的只有一部分(例如1个)曲轴被来自输入侧的驱动力驱动,而其他曲轴则经由偏心体轴承并通过摆动齿轮的摆动运动而从动。
110.在这种使摆动齿轮摆动的曲轴与接受摆动齿轮的摆动运动而进行从动的曲轴混合存在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也同样能够应用本发明。即,曲轴不涉及驱动还是从动。
技术特征:1.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具备曲轴、支承所述曲轴的轮架、及配置于所述曲轴与所述轮架之间的曲轴轴承,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轮架具有供所述曲轴轴承配置的轴承孔,所述轴承孔为具有底部的有底孔,在所述轴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轴心从所述轴承孔的轴心偏离,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穿孔与所述轴承孔的轴心并未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孔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所述贯穿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贯穿孔的轴心位于将所述轮架的轴心为中心的同一个圆周上。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轮架的轴心垂直的截面上,所述多个贯穿孔的轴心位于与连结所述轮架的轴心和所述轴承孔的轴心的直线正交且通过所述轴承孔的轴心的直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贯穿孔形成为相对于包含所述轮架的轴心及所述轴承孔的轴心的平面对称。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轮架的轴心到所述贯穿孔的轴心为止的距离大于自所述轮架的轴心到所述轴承孔的轴心为止的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架的负载侧一体地形成有直径小于该轮架的直径的输出轴部,在所述输出轴部配置有输出轴轴承,所述输出轴部的输出轴轴承的配置部的半径小于自所述轮架的轴心到所述轴承孔的轴心为止的距离,并且,自所述轮架的轴心到所述贯穿孔的轴心为止的距离为自所述轮架的轴心到所述轴承孔的轴心为止的距离以下。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轴向观察时,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曲轴轴承的外圈重叠,所述贯穿孔与滚动体重叠,所述贯穿孔与内圈重叠。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从轮架的轴承孔中轻松地拆解曲轴轴承的外圈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本发明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12)具备:曲轴(18);轮架(21),支承曲轴;及曲轴轴承(24),配置于曲轴与轮架之间,其中,轮架(21)具有供曲轴轴承(24)配置的轴承孔(54),轴承孔为具有底部(54A)的有底孔,在轴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孔(61),贯穿孔的轴心(C61)从轴承孔的轴心(C54)偏离,从轴向观察时,贯穿孔与曲轴轴承的外圈(25)重叠。与曲轴轴承的外圈(25)重叠。与曲轴轴承的外圈(25)重叠。
技术研发人员:岩本信彦 峯岸清次 浅野大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6.01.07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