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rfid载码体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2.载码体需通过rfid读写器移动扫描,并在一定距离才能感应读数。目前,需要先对载码体进行固定,然后通过移动rfid读写器进行扫描。但是,对于载码体的固定方式往往是通过焊接支架打孔的方式固定载码体,即载码体无法在支架上进行移动,由于rfid读写器移动时会出现偏差,导致rfid读写器与载码体无法准确对位。从而使得读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载码体无法进行移动的问题,提供一种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
4.一种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件、固定件与装配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条形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经过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的其中一面相抵触,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支撑件的另一面相抵触,所述装配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装配件用于与载码体固定配合。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沿所述支撑件的长边方向开设在所述支撑件的表面上,在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装配件插入所述调节孔与所述支撑件固定配合。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包括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均开设在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交差连通,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抵触部与紧固轴,所述紧固轴的一端与所述抵触部的表面相连,所述紧固轴用于穿过所述条形孔并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所述抵触部用于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支撑座的一面抵触配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紧固轴上,当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座固定时,所述垫片位于所述抵触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抵触部通过所述垫片与所述支撑件相抵触。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条形孔的周向在所述条形孔的孔壁上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紧固轴缓冲抵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均经过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且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留有固定间隔。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件经过所述调节孔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时,所述载码体通过所述装配件的第一端装设在所述装配件上,所述装配件的第一端到所述支撑件的距离小于所述装配件第二端到所述支撑件的距离。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支撑
配合。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另一面,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支撑配合。
14.上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安装需求,将支撑座放置在目标区域,然后,在支撑件开设合适范围的条形孔,当支撑件与支撑座固定时,固定件的一端穿过条形孔与支撑座螺纹固定,此时通过固定件头部与支撑件的其中一面贴紧,支撑座与支撑件的另一面贴紧,从而实现了支撑件在支撑座上的固定,通过条形孔为支撑座与支撑件相对活动提供了自由度,可以在不拆卸固定件的情况下,在条形孔的合理范围内便能够实现支撑件与支撑座的相对移动。即通过装配件装设在支撑件上的载码体也可以一同移动,从而能够提高载码体与rfid读写器的对位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其中一实施例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另一实施例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10、载码体,100、支撑座,200、支撑件,210、条形孔,220、调节孔, 300、固定件,310、抵触部,320、紧固轴,330、垫片,400、装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4.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100、支撑件200、固定件300与装配件400,所述支撑件200上设有条形孔210,所述固定件300的一端经过所述条形孔210与所述支撑座100固定配合,所述固定件300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200的其中一面相抵触,所述支撑座100与所述支撑件200的另一面相抵触,所述装配件400装设在所述支撑件 200上,所述装配件400用于与载码体固定配合。
25.上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安装需求,将支撑座100放置在目标区域,然后,在支撑件200开设合适范围的条形孔210,当支撑件200 与支撑座100固定时,固定件300的一端穿过条形孔210与支撑座100螺纹固定,此时通过固定件300头部与支撑件200的其中一面贴紧,支撑座100与支撑件200的另一面贴紧,从而实现了支撑件200在支撑座100上的固定,通过条形孔210为支撑座100与支撑件200相对活动提供了自由度,可以在不拆卸固定件300的情况下,在条形孔210的合理范围内便能够实现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的相对移动。即通过装配件400装设在支撑件200上的载码体也可以一同移动,从而能够提高载码体与rfid读写器的对位效果。
26.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210沿所述支撑件200的长边方向开设在所述支撑件200的表面上,在所述支撑件200上开设有调节孔220,所述装配件400插入所述调节孔220与所述支撑件200固定配合。具体地,支撑件200为支撑板或支撑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条形孔210在支撑件200上的开设位置,例如:将条形孔210开设在支撑件200的中部,即条形孔210沿支撑件200的中线开设。当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安装完成后,支撑件200可以相对于支撑座100进行升降移动,从而实现载码体的升降调节。进一步地,固定件300为螺栓或螺丝,在开设条形孔210时需要根据所用固定件300的尺径进行合理选择,即保证固定件300的其中一端可以经过条形孔210,固定件 300的另一端可以卡在条形孔210外部,从而实现固定件300头部与支撑座100 分别对支撑件200的两面进行抵触。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210包括第一条形孔210与第二条形孔210,所述第一条形孔210与所述第二条形孔210均开设在所述支撑件200上,且所述第一条形孔210与所述第二条形孔210交差连通,所述固定件300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210与所述第二条形孔210。具体地,通过在支撑件200 上开设第一条形孔210与第二条形孔210可以扩大了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 的相对活动范围,从而使得载码体在支撑件200的带动下能够更加有效的与rfid 读写器进行对位。进一步地,第一条形孔210与第二条形孔210可以在支撑件 200上形成十字交叉连通的条形孔210,从而可以实现支撑件200相对于支撑座 100横向、纵
向两方向的移动。这仅仅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例如:根据安装需要条形孔210可以为多个,即多个条形孔210在保证相连通的情况下在支撑件 200上开设,以提高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的相对活动范围。
28.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00包括抵触部310与紧固轴320,所述紧固轴320的一端与所述抵触部310的表面相连,所述紧固轴320 用于穿过所述条形孔210并与所述支撑座100固定配合,所述抵触部310用于与所述支撑件200背离所述支撑座100的一面抵触配合。具体地,抵触部310 为圆盘或螺母。抵触部310与紧固轴320可以一体成型或拼接(螺纹拼接)成型。紧固轴320在与支撑座100固定方式包括紧固轴320与支撑座100卡接固定、紧固轴320与支撑座100螺纹固定等方式。
29.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00还包括垫片330,所述垫片330套设在所述紧固轴320上,当所述支撑件200与所述支撑座100固定时,所述垫片330位于所述抵触部310与所述支撑件200之间,所述抵触部310通过所述垫片330与所述支撑件200相抵触。具体地,通过在抵触部310与支撑件200之间加设垫片330,在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相对活动时能够避免抵触部310与支撑件200表面接触划伤或损坏支撑件200。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选择紧固轴320的长度时,紧固轴320的长度至少需要大于角铁、螺母和垫片330三者厚度的一倍。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条形孔210的周向在所述条形孔210的孔壁上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紧固轴320缓冲抵触。具体地,缓冲层为橡胶或硅胶。当支撑件200相对于支撑座100移动时,通过所述缓冲层可以有效降低紧固轴320对于条形孔210孔壁的摩擦损坏。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00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固定件300的一端均经过所述条形孔210与所述支撑座100固定配合,且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件300之间留有固定间隔。具体地,有时支撑件200会采用角铁、铁板等质量较重的材质,因此,通过增加固定件300的个数,可以有效提高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的固定效果,即保证支撑件200与支撑座100固定后,支撑件200的其中一面与支撑座100的表面能够紧密贴合。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件400经过所述调节孔220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支撑件200上时,所述载码体通过所述装配件400的第一端装设在所述装配件400上,所述装配件400的第一端到所述支撑件200的距离小于所述装配件 400第二端到所述支撑件200的距离。具体地,装配件400为装配杆或平头螺丝。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控制装配件400穿过调节孔220的长度,载码体在装设到装配件400上后,装配件400位于支撑件200两端的受力平衡,载码体的识别面能够与地面相垂直,或者载码体的表面与支撑件200的表面相平行,从而保证rfid读写器的读写效果。进一步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通过对装配件400 进行抽拉,实现载码体沿垂直于支撑件200表面的方向移动。更进一步地,装配件400的整体长度至少为载码体厚度的三倍,从而可以保证载码体能够沿装配件400前后移动两倍自身厚度的距离。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200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400支撑配合。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200另一面,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400支撑配合。具体地,第一辅助支撑件与第二辅助支撑件为支撑架或支撑块。通过第一辅助支撑件与第二辅助支撑件能
够有效提高装配件400 在支撑件200上的固定效果。例如:保证装配件400能够垂直于支撑件200的表面固定在支撑件200上。
3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件、固定件与装配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条形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经过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的其中一面相抵触,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支撑件的另一面相抵触,所述装配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装配件用于与载码体固定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沿所述支撑件的长边方向开设在所述支撑件的表面上,在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装配件插入所述调节孔与所述支撑件固定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包括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均开设在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交差连通,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条形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抵触部与紧固轴,所述紧固轴的一端与所述抵触部的表面相连,所述紧固轴用于穿过所述条形孔并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所述抵触部用于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支撑座的一面抵触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紧固轴上,当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座固定时,所述垫片位于所述抵触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所述抵触部通过所述垫片与所述支撑件相抵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条形孔的周向在所述条形孔的孔壁上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紧固轴缓冲抵触。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均经过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且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留有固定间隔。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件经过所述调节孔可移动地装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时,所述载码体通过所述装配件的第一端装设在所述装配件上,所述装配件的第一端到所述支撑件的距离小于所述装配件第二端到所述支撑件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一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支撑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辅助支撑件,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另一面,所述第二辅助支撑件用于与所述装配件支撑配合。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所述RFID载码体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件、固定件与装配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条形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经过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支撑座固定配合,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的其中一面相抵触,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支撑件的另一面相抵触,所述装配件装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装配件用于与载码体固定配合。通过装配件装设在支撑件上的载码体也可以一同移动,从而能够提高载码体与RFID读写器的对位效果。能够提高载码体与RFID读写器的对位效果。能够提高载码体与RFID读写器的对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奇峰 兰汉聪 张传瑶 涂建平 胡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能珠海港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