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2.烹饪器具为一种食物的加工设备,可以对食物进行煮、煎、炒、焖、炖等。照烧炉等类型的烹饪器具通常包括加热组件及底座,底座上设有烤盘等器具,加热组件包括反射罩及发热管,反射罩能够将发热管的光反射及折射至烤盘。
3.然而,目前的烹饪器具存在反射罩对发热管的光折射至烤盘上的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光折射出开口的效果好。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发热管以及反射罩,所述壳体设有容腔和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发热管安装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反射罩设于所述容腔内,且罩设于所述发热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沿着所述发热管的径向,所述发热管的外壁与所述反射罩朝向所述发热管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d,d为3mm-10mm。
6.发热管的外壁与反射罩朝向发热管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mm-10mm,反射罩对发热管的光反射及折射效果最好,能够将更多的光折射出开口,加强折射效果,且反射罩朝向壳体开口反射的光也较多,从而将更多的热量辐射至放置在壳体开口一侧的烤盘,如此可充分利用发热管产生的热量,减少辐射至壳体上不必要的热量,隔热效果也好。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d为5mm-8mm。
8.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反射罩将光折射及反射至烤盘的强度。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发热管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罩的横截面呈波浪形以形成两个及以上的罩槽,所述发热管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罩槽内。
10.如此设置,两个及以上发热管能够发射更多的光,反射罩形成的两个及以上的罩槽能使得更多的光被反射及折射至烤盘。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罩槽的内壁为曲面。
12.如此设置,使得更多的光能够反射及折射至烤盘上。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处设有网罩。
14.可以理解的是,网罩不仅对于发热管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防止用户不慎将手伸入开口内触碰到发热管而烫伤。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与所述网罩之间的间距为b,b为3mm-10mm。
16.如此设置,既可避免发热管与网罩之间的距离太近而接触网罩,从而导致网罩过热而发生烫伤的事故或者网罩受撞击而变形挤压发热管,从而导致网罩失去保护作用。且可避免发热管与网罩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加热组件整体体积偏大。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b为5mm-8mm。
18.如此设置,进一步加强加热组件的安全性,且不会造成热量的浪费,进一步保护发热管免受外力破坏。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罩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护栏,相邻的所述护栏之间的间距为c,c为3mm-8mm。
20.如此,使得护栏与护栏之间不至于太疏,也不至于太密,不仅能够让发热管直接将热量辐射给烤盘,又能够对于发热管和用户起到保护作用。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c为4mm-6mm。
22.如此设置,进一步加强发热管向烤盘辐射热量的有效性,且保护发热管及用户。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罩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护栏,所述护栏的直径为1mm-3mm。
24.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加强护栏的强度,也能够使得网罩的间隙面积更大,从而让更多的热量辐射至烤盘。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罩安装于所述容腔内且设于所述反射罩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
26.如此,通过隔热罩隔热,减小上壳的温度,加强加热组件的安全性。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板,所述反射罩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
28.通过设置固定板,使得发热管被围在反射罩和固定板之间,可减少热量的损失,同时加强加热组件的安全性。
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立臂以及上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通过所述立臂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底座。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主视图;
31.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32.图3为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的右视图;
33.图4为图3中e-e处的剖视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36.附图标记:10、壳体;11、容腔;12、开口;13、支架;14、上壳;15、下壳;20、发热管;21、固定板;22、连接段;30、反射罩;31、罩槽;40、网罩;41、护栏;50、隔热罩;60、底座;70、立臂。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0.请参见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安装于烹饪器具中,用于加热从而烹饪食物,该烹饪器具可为照烧炉、煎烤机、烤箱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烹饪器具的底座60上能够放置烤盘、锅体等,以下以烤盘为例作为说明。
41.请参见图2及图4,加热组件包括壳体10、发热管20及反射罩30,壳体10设有容腔11及开口12,开口12与容腔11连通,发热管20及反射罩30均安装于容腔11内,反射罩30罩设于发热管20远离开口12的一侧,发热管20从开口12发射出光线至烹饪器具的烤盘,反射罩30能够将发热管20的光反射至烤盘,而且,反射罩30为罩体,一部分光能够折射至烤盘,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热量辐射至烹饪器具的烤盘上,加速食物的烹饪。
42.壳体10包括支架13、上壳14及下壳15,上壳14及下壳15分别盖设于支架13的两侧。
43.沿着发热管20的径向,发热管20的外壁与反射罩30朝向发热管20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d,d为3mm-10mm。可以理解,将发热管20的外壁与反射罩30朝向发热管20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mm-10mm,反射罩30对发热管20的光反射及折射效果最好,减少辐射至壳体10上不必要的热量,隔热效果也好;若d太小,则发热管20的外壁会贴至反射罩30的内壁,发热管20和反射罩30之间形成热传导,会将发热管20上更多的热量传至壳体10,不仅造成热量的浪费,而且会烫伤用户;若d太大,不仅会增大加热组件的体积,而且,无法将更多的光折射及反射至烤盘,造成热量浪费。d可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或3mm-10m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
44.优选地,d为5mm-8mm,进一步加强反射罩30将光折射及反射至烤盘的强度。
45.在一实施例中,发热管20采用红外发热管,能够发射红外线,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红外线能够与生物体内的大多数的有机大分子和无机分子发生共振,从而加快该分子运动速度,使得这些分子之间相互摩擦,进而产生热量。
46.发热管20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及以上。当发热管20为两个及以上时,两个及以上的发热管20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及以上发热管20能够发射更多的红外线,反射罩3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以形成两个及以上的罩槽31,两个及以上的发热管20一一对应地设于两个及以上的罩槽31内,两个及以上的罩槽31使得更多的光能够被反射及折射至烤盘。需要解释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管20为长条形,反射罩30也为长条形,反射罩30的横截面指得是反射罩30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两个及以上指的是两个或三个或三个以上。
47.优选地,如图6所示,发热管20为两个,两个发热管20既能够保证热量的强度,又能够减少加热组件的体积。
48.每个发热管20与烤盘之间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烤盘上的热量均匀,防止某一部分食物因受热不均匀而被烤焦。
49.在一实施例中,罩槽31的内壁为曲面,使得更多的光能够折射及反射至烤盘上。
50.壳体10的开口12处设有网罩40,网罩40不仅对于发热管20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防止用户不慎将手伸入开口12内触碰到发热管20而烫伤。
51.发热管20与网罩40之间的间距为b,b为3mm-10mm。可以理解的是,将发热管20与网罩40之间的间距设置在3mm-10mm之间,既可避免发热管20与网罩40之间的距离太近而接触网罩40,从而导致网罩40过热而发生烫伤的事故或者网罩40受撞击而变形挤压发热管20,使得导致网罩40失去保护作用,且可避免发热管20与网罩40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加热组件整体体积偏大,并且,使得发热管20与上壳14的距离不至于太近而将过多的热量辐射给上壳14,加强安全性,发热管20与烤盘的距离不至于太远而避免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散失。若b太小,则发热管20过于靠近网罩40,发热管20容易受到外力而损坏,并且,用户容易将手指伸入网罩40内触碰到发热管20,若b太大,则发热管20过于靠近反射罩30及上壳14,会将更多的热量辐射给反射罩30及上壳14,造成热量浪费,且容易烫伤用户,而发热管20与烤盘的距离太远,会导致热量在传递过程中散失。b可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或3mm-10m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需要解释的是,发热管20与网罩40之间的间距为发热管20的外壁与网罩40朝向发热管20的一侧表面的最短距离。
52.优选地,b为5mm-8mm,进一步加强对于发热管20的热量的控制,且进一步保护发热管20及用户。
53.请参见图6,网罩40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护栏41,护栏41与护栏41之间间隔设置,相邻的护栏41之间的间距为c,c为3mm-8mm。可以理解,将c设置为3mm-8mm,使得护栏41与护栏41之间不至于太疏,也不至于太密,不仅能够让发热管20直接将热量辐射给烤盘,又能够对于发热管20和用户起到保护作用。若太疏,对于发热管20起不到保护作用,且用户的手容易伸入开口12内触碰到发热管20,若太密,则在发热管20辐射光线、反射罩30反射及折射光时,会被护栏41阻挡。c可为3mm、4mm、5mm、6mm、7mm、8mm或3mm-8m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需要解释的是,相邻的护栏41之间的间距为相邻的护栏41的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
54.优选地,c为4mm-6mm,进一步加强发热管20向烤盘辐射热量的有效性,且保护发热管20及用户。
55.护栏41的直径为1mm-3mm,不仅能够加强护栏41的强度,也能够使得网罩40的间隙面积更大,从而让更多的热量辐射至烤盘。可以理解,若护栏41的直径过小,则护栏41容易损坏而起不到保护作用,若护栏41直径过大,则会将发热管20部分发射的光反射,影响热量的传递。护栏41的直径可为1mm、2mm、3mm或1mm-3mm之间的其他任意数值。
56.护栏41采用不锈钢制作,从而保证了护栏41的强度。
57.发热管20的两端设有固定板21,反射罩30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于固定板21。固定板21与反射罩30配合将发热管20的围住,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
58.发热管2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段22,发热管20通过连接段22连接于固定板21。需要解释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d指的是发热管20的外壁和反射罩3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而不是连接段22的外壁与反射罩30内壁之间的距离。
59.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罩50,隔热罩50罩设于反射罩30远离开口12的一侧且连接于固定板21,用于隔热,防止过多的热量传递给上壳14而烫伤用户。隔热罩50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及以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加以限定。
60.请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60、立臂70及上述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通过立臂70连接于底座60的上方,底座60用于放置烤盘、锅体等能够烹饪食物的器具,开口12朝向底座60,使得发热管20发射的光一部分直接照射烤盘或锅体中的食物,一部分经反射罩30反射至烤盘或锅体中的食物,还要一部分经反射罩30折射后也照射至烤盘或锅体中的食物,从而加热组件能够向烤盘或锅体中的食物辐射较多热量。
61.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发热管20的外壁与反射罩30朝向发热管20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mm-10mm,能够将更多的光折射及反射至烤盘,加强折射及反射效果,减少辐射至壳体10上不必要的热量,防止烫伤用户,加强隔热效果。
62.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3.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设有容腔(11)和与所述容腔(11)连通的开口(12);发热管(20),所述发热管(20)安装于所述容腔(11)内;以及反射罩(30),所述反射罩(30)设于所述容腔(11)内,且罩设于所述发热管(20)远离所述开口(12)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发热管(20)的径向,所述发热管(20)的外壁与所述反射罩(30)朝向所述发热管(20)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d,d为3mm-1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d为5mm-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0)为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发热管(20)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反射罩(3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以形成两个及以上的罩槽(31),所述发热管(20)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罩槽(31)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槽(31)的内壁为曲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2)处设有网罩(4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0)与所述网罩(40)之间的间距为b,b为3mm-10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b为5mm-8mm。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40)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护栏(41),相邻的所述护栏(41)之间的间距为c,c为3mm-8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c为4mm-6mm。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40)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护栏(41),所述护栏(41)的直径为1mm-3mm。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罩(50),所述隔热罩(50)安装于所述容腔(11)内且设于所述反射罩(30)远离所述开口(12)的一侧。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20)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板(21),所述反射罩(30)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21)。13.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60)、立臂(70)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通过所述立臂(70)连接于所述底座(60)上方,且所述开口(12)朝向所述底座(60)。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发热管以及反射罩。所述壳体设有容腔和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发热管安装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反射罩设于所述容腔内,且罩设于所述发热管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沿着所述发热管的径向,所述发热管的外壁与所述反射罩朝向所述发热管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D,D为3mm-10mm。由于D为3mm-10mm,能够将更多的光折射及发射出开口,加强折射及反射效果,且能够将更多的热量辐射至烤盘,充分利用热量,且加强隔热效果。且加强隔热效果。且加强隔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慧 叶阳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