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

allin2024-07-23  62



1.本发明涉及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2.无巷旁充填留巷控制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矸石墙、密集支柱、锚网索控制、切顶卸压成巷等发展过程。工作面回采以后,由于采空区顶板垮落矸石及有害气体会窜入巷内,影响到留巷空间使用和安全生产,所以需要对采空侧进行切顶、挡矸和密闭控制,一方面阻抗采空区矸石窜入巷内空间,另一方面防止有害气体涌入巷内和防止采空区残余煤自燃。
3.进行采空侧挡矸与密闭控制,是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要考虑到煤矿的经济投入、施工便捷、控制效果等综合因素。尤其是不同煤矿的煤层赋存条件差异较大,从煤层倾角来划分,就可分为近水平煤层(煤层倾角小于8
°
)、缓倾斜煤层(煤层倾角为8
°
~25
°
)、倾斜煤层(煤层倾角为25
°
~45
°
)、急倾斜煤层(煤层倾角大于45
°
)。煤层倾角不同,给采空侧控制带来的困难程度也不一样。总体而言,近水平煤层采空侧的控制相对容易一些,而缓倾斜煤层及以上煤层的采空侧控制,由于采空区一定范围内的垮落矸体会向巷内空间滑移,进行采空侧挡矸控制后,依然对控制结构会形成时间较长的侧向压力。
4.现有采空侧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充填或砌墙等控制方式,重新建造一个“新煤帮”,但成本高、周期长、工序复杂,多数煤矿尤其中小型煤矿不愿意选用;另一种是无充填方式,即采取切顶支护、挡矸支护等进行控制,但存在控制方法不当而容易带来支护失效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协同控制结构工序复杂,或者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6.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挡矸托盘,包括托盘板、固梁板和加强筋板,所述托盘板和固梁板通过所述加强筋板连接,所述托盘板和固梁板的夹角大于煤层倾角θ。
8.进一步地,所述托盘板上设有第一穿杆孔,所述第一穿杆孔的轴线与所述托盘板的表面的夹角为90
°‑
θ。
9.进一步地,所述固梁板上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垂直于所述固梁板。
10.一种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杆、挡矸梁、第二锚杆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挡矸托盘。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杆安装在巷道顶板最靠近高帮处,所述第一锚杆使用挡矸托盘和第一螺母固定。
12.进一步地,还包括梯形垫块,所述梯形垫块安装在托盘板和第一螺母之间,所述梯形垫块的底部呈水平状。
13.进一步地,所述挡矸梁的上部与所述固梁板连接,下部通过所述第二锚杆锚固在高帮上。
14.进一步地,所述挡矸梁上设有第二螺栓孔和第三穿杆孔,所述第二螺栓孔用于连接所述固梁板,所述第三穿杆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锚杆。
15.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锚杆,所述第三锚杆安装在岩体帮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锚杆的下方。
16.进一步地,还包括锚杆保护装置,所述锚杆保护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锚杆和第三锚杆的尾部。
17.本发明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8.(1)本发明通过挡矸托盘实现挡矸梁与第一锚杆的协同锚护,从而形成协同控制作用,防止高帮发生倾倒或产生大变形,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
19.(2)本发明通过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固定挡矸梁,能够实现锚杆锚固与挡矸梁挡矸的协同锚护作用,当采空区顶板岩体垮落后,会对挡矸结构尤其是挡矸梁形成较大的侧压,而此挡矸锚护结构能够将部分压力转移至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进而提高挡矸锚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0.(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适用于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包括部分急倾斜煤层。通过锚杆、挡矸托盘、挡矸梁、密闭材料之间的协同锚护作用,既能够增强挡矸与密闭结构的稳定性,又能够将采空区与巷内空间有效隔离,更好地满足安全、高效、经济生产目标需求。
21.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2.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挡矸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左视图;
2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梯形垫块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的俯视图;
2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挡矸托盘与挡矸梁安装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帮挡矸锚护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外露长度及安装示意图;
3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挡矸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采空侧挡矸与密闭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第一锚杆,2-挡矸托盘,201-托盘板,202-固梁板,203-加强筋板,204-第一穿杆孔,205-第一螺栓孔,3-梯形垫块,301-第二穿杆孔,4-第一螺母,5-减摩垫片,6-第二锚杆,7-锚杆保护装置,701-保护套,702-皮筋,703-挂钩,8-挡矸梁,801-第二螺栓孔,802-第三穿杆孔,803-第四穿杆孔,9-螺栓,10-第三锚杆,11-第四锚杆,12-钢丝网,13-防风布,14-砂带。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发明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36.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
……
上方”、“下”和“在
……
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38.实施例1
39.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公开了一种挡矸托盘,用于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挡矸托盘用于固定位于顶板最靠近采空侧帮(一般为高帮,下同)的第一锚杆1,同时连接采空侧帮的挡矸梁8,当高帮煤体对挡矸梁8产生较大压力时,通过挡矸托盘能够将应力向巷道顶板的较深岩体转移,实现协同承载,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
40.具体地,挡矸托盘2包括托盘板201、固梁板202和加强筋板203,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为方形板,并通过加强筋板203连接。托盘板201的一个侧边和固梁板202的一个侧边连接,且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的夹角大于煤层倾角θ。
41.本实施例中,挡矸梁8与高帮的夹角为θ1,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的夹角为(θ+θ1),从而使得挡矸梁8与固梁板202倾角一致,挡矸梁8与固梁板202能够紧贴安装。
42.进一步地,加强筋板203为三角形板,三角形板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三角形板的另一条边为内凹的弧形,在不影响加强效果的同时减少挡矸托盘的整体重量。
43.本实施例中,挡矸托盘设有两块加强筋板203,两块加强筋板203相互平行。
44.进一步地,托盘板201的规格为a
×b×
c1(长
×

×
厚,单位mm);固梁板202的规格为a
×h×
c2(长
×

×
厚,单位mm);加强筋板203的厚度为b1mm,两块加强筋板203之间的距离为b2mm,两块加强筋板203距离固梁板202的边缘均为b3mm。
45.优选地,a=b=200mm,h=200~300mm,h的具体尺寸根据与挡矸托盘2配合的梯形垫块3的尺寸、第一锚杆1的外露长度与尾部位置、固梁板202上第一螺栓孔205的位置等因素来选定,需方便安装且结构稳定。c1=b1=20mm,c2=30mm,b2=60mm,b3=50mm。
46.进一步地,托盘板201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穿杆孔204,第一穿杆孔204的轴线与托
盘板201的表面的夹角为90
°‑
θ,其孔壁方向与固梁板202的夹角为θ1,以保证第一锚杆1能够铅直安装。优选地,第一穿杆孔204直径为30mm。
47.进一步地,固梁板202上布置有第一螺栓孔205,第一螺栓孔205垂直于固梁板202且在固梁板202的宽度方向上居中,在长度方向上靠下布置。
48.优选地,第一螺栓孔205距离固梁板202的下沿为50~100mm,第一螺栓孔205的具体位置根据与挡矸托盘2配合的梯形垫块3的尺寸、固梁板202的尺寸、第一锚杆1的外露长度等因素来选定,需方便安装且结构稳定。优选地,第一螺栓孔205直径为30mm。
49.本实施例中,通过挡矸托盘实现挡矸梁与第一锚杆的协同锚护,从而形成协同控制作用,防止高帮发生倾倒或产生大变形,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
50.实施例2
5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至图10所示,公开了一种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包括第一锚杆1、挡矸梁8、第二锚杆6和实施例1的挡矸托盘2。
52.具体地,巷道掘进和协同锚固时,第一锚杆1安装在巷道顶板最靠近高帮处,第一锚杆1的安装位置与高帮的距离x为300-400mm,用于预留钻打炮眼和爆破切顶空间。
53.本实施例中,第一锚杆1使用无纵筋全螺纹高强锚杆。
54.优选地,第一锚杆1的直径为22mm,长度为2800mm。
55.进一步地,第一锚杆1使用挡矸托盘2和第一螺母4固定。安装时,挡矸托盘2的托盘板201紧贴巷道顶板安装,第一锚杆1穿过托盘板201上的第一穿杆孔204并使用第一螺母4锁紧。
56.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螺母4能够铅直安装,避免第一锚杆1发生剪切破坏,本实施例的协同控制结构还包括梯形垫块3。梯形垫块3安装在托盘板201和第一螺母4之间,一方面,当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3受力较大时,梯形垫块3能够起到填充和阻抗作用,防止挡矸托盘2发生较大的变形和破坏。另一方面,梯形垫块3底部呈水平状,便于第一锚杆1的第一螺母4的铅直安装和竖向受力,不易发生剪切破坏。
57.进一步地,梯形垫块3设有第二穿杆孔301,第二穿杆孔301贯穿梯形垫块3的两个侧面并垂直于直角面。梯形的高为d,斜面的长度为d1=d/cosθmm,上底面长度为g
1 mm,下底面长度为g2=g1+d1sinθmm,底角为(90
°
-θ)。
58.优选地,考虑到第一锚杆1所用第一螺母4尺寸、稳定性和便捷安装等因素,d=50~80mm,g1=10mm。
59.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锚杆1安装时,挡矸托盘2的托盘板201紧贴巷道顶板,梯形垫块3的斜面紧贴托盘板201,第一锚杆1穿过第二穿杆孔301、第一穿杆孔204后插入顶板的锚杆眼孔,然后安装第一锚杆1的第一螺母4。
60.优选地,在梯形垫块3和第一螺母4之间还设有减摩垫片5,能够有效减少梯形垫块3和第一螺母4之间的摩擦,同时提升预紧力施加效果。
61.进一步地,第一锚杆1采用锚杆钻机安装后,需使用风动扳手再次拧紧,使其预紧力达到120kn,以保证挡矸托盘2、梯形垫块3被压紧和发挥更强的挡矸作用,同时对顶板起到有效的锚固作用。
62.对于缓倾斜及以上煤层,巷道掘进时,其高帮一般由煤体帮和岩体帮两部分组成。
63.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挡矸梁8靠近高帮安装,挡矸梁8的上部与挡矸托盘2的固
梁板202连接,下部通过第二锚杆6锚固在高帮上,挡矸梁8与高帮之间的夹角为θ1,挡矸梁8的长度为l,挡矸梁8的底部插入岩体帮。
64.进一步地,挡矸梁8的长度l和挡矸梁8与高帮之间的夹角为θ1之间的关系为:
[0065][0066][0067][0068]
其中,x为第一锚杆1的安装位置与高帮的距离,单位mm,
[0069]
b为托盘板201的宽度,单位mm,
[0070]
h5为挡矸梁8的底部到高帮与顶板的交点的距离,单位mm,
[0071]
θ为煤层倾角,单位度(
°
);
[0072]
θ1为挡矸梁8与高帮的夹角,单位度(
°
)。
[0073]
进一步地,挡矸梁8上设有第二螺栓孔801和第三穿杆孔802,其中,第二螺栓孔801用于连接固梁板202,第三穿杆孔802用于连接第二锚杆6。
[0074]
优选地,第二螺栓孔801和第三穿杆孔802都为椭圆孔,尺寸为φ30
×
100mm。
[0075]
本实施例中,挡矸梁8采用工字钢或方钢等材料加工而成。
[0076]
进一步地,挡矸梁8安装时,将挡矸梁8上端的第二螺栓孔801对准固板梁202上的第一螺栓孔205,然后将螺栓9插入第二螺栓孔801和第一螺栓孔205,再将螺栓9的第二螺母在螺栓体的另一头安装好,但先不拧紧,以方便找准挡矸梁8的定位。
[0077]
具体地,如图8所示,螺栓9可以选用标准生产配件,也可以另行加工。优选地,螺栓9选用六角头m20全螺栓,螺栓9的长度=挡矸梁8的厚度+固梁板203的厚度+第二螺母的厚度+外露长度20~30mm,要求第二螺母与螺栓体之间能够深度咬合,防止受力较大时发生剪切和崩脱。
[0078]
进一步地,第二锚杆6为位于煤体帮下方、岩体帮上部的第一根锚杆,第二锚杆6用来固定挡矸梁8。
[0079]
本实施例中,第二锚杆6与煤体帮最下部的距离h3不小于300mm,即保证岩体帮上部的第二锚杆6钻装在岩体当中,以增强岩体帮上部的第二锚杆6的锚固力,防止受力后被拉脱。
[0080]
进一步地,顺着岩体帮向下,在第二锚杆6下方h4距离钻装第三锚杆10,根据岩体帮的高度,第三锚杆10设有一个或多个。
[0081]
本实施例中,第二锚杆6和第三锚杆10使用托盘和螺母固定。
[0082]
对于厚煤层、松软易滑移煤层且岩体帮较高的煤层,第三锚杆10及第三锚杆10以下的其他锚杆也能够用来固定挡矸梁8。
[0083]
进一步地,位于岩体帮最下部的第三锚杆10需要下扎30~45
°
钻装,以便有效地控制底臌。
[0084]
进一步地,当煤层为近水平煤层或倾角较小的缓倾斜煤层时,巷道掘进与锚固时,高帮基本上为煤体帮,此时,位于岩体帮最下部的第三锚杆10还需承担固定挡矸梁8的作用。
[0085]
进一步地,第二锚杆6和第三锚杆10的外露长度为l1,如图7所示。l1=l2+l3+l4,其中l2=(挡矸梁8厚度+托盘厚度+螺母厚度)/cosθ1,l3=(h
5-h
3-h1)tanθ1,其中,h1为煤体帮高度。l4=(30~50)mm。第二锚杆6和第三锚杆10的钻眼深度=锚杆长度-外露长度,在巷道掘进时需要保证外露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以在回采期间方便拆卸和安装。
[0086]
进一步地,根据煤体帮的高度,第二锚杆6与顶板之间和设有一个或多个第四锚杆11。相应地,挡矸梁8上在第二螺栓孔801与第三穿杆孔802之间设有一个或多个第四穿杆孔803,第四锚杆11与第四穿杆孔803连接。
[0087]
进一步地,第三锚杆10和第四锚杆11安装好后,再将螺栓9的第二螺母拧紧,完成挡矸梁8的安装。
[0088]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锚杆1和第二锚杆6固定挡矸梁8,能够实现锚杆锚固与挡矸梁挡矸的协同锚护作用,当采空区顶板岩体垮落后,会对挡矸结构尤其是挡矸梁8形成较大的侧压,而此挡矸锚护结构能够将部分压力转移至第一锚杆1和第二锚杆6,进而提高挡矸锚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0089]
进一步地,对于近水平煤层,采面回采时只有位于岩体帮最下部的第三锚杆10能够保留,所以挡矸梁8的规格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另行确定,即保证将其下部与岩体帮最下部的第三锚杆10进行安装和固定,同时下端插入底板深度约200mm,以更好发挥挡矸梁8的挡矸作用。
[0090]
进一步地,第二锚杆6、第三锚杆10和第四锚杆11的尾部需要采用锚杆保护装置7进行保护,以防止锚杆尾部螺纹、螺母等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后期拆卸与安装。如图8所示,锚杆保护装置7由保护套701、皮筋702、挂钩703组成。
[0091]
优选地,保护套701采用延展性好的橡胶膜制作,直径为2~3mm,不拉伸时总长度约为30mm,拉伸后总长度可达50~100mm。其中,保护套701包括沿同轴的小套管和大套管,小套管直径为20mm、长度为20mm,大套管直径为25mm、长度为10mm,以方便套住锚杆杆体尾部和螺母。皮筋702采用伸缩性好的橡皮筋,直径为1~2mm,不拉伸时长度为20mm,拉伸后长度可达50~100mm。挂钩703可采用钢丝或铁丝制作,直径为2~3mm,长度为40~60mm。
[0092]
进一步地,第二锚杆6、第三锚杆10和第四锚杆11安装好以后,即进行锚杆保护装置7的安装,保护套701小套管套住锚杆外露尾部,保护套701大套管套住螺母部分,然后将挂钩703挂在附近的网片上即可,要求锚杆保护装置7一直处于受力后的拉伸状态,以防止掉落,从而对第二锚杆6、第三锚杆10和第四锚杆11起到保护作用。
[0093]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采空区垮落矸石冲击和破坏密闭结构与挡矸锚护结构,同时防止瓦斯或有害气体窜入巷内,本实施例的协同控制结构还包括密闭结构。
[0094]
具体地,在挡矸梁8与采空区之间先铺钢丝网12,需从煤层底板铺至顶板,并用铁丝将钢丝网12与顶板锚网进行绑定。钢丝网12主要用来防止碎矸掉入巷内,同时给防风布13提供骨架支撑。
[0095]
进一步地,钢丝网12铺好后,随即在钢丝网12与采空区之间铺设防风布13,需从煤层底板铺至顶板,并用铁丝将防风布13与钢丝网12在顶部进行绑定,并要求有部分防风布
13折叠后平铺在煤层底板上并用矸石压平压好。防风布13主要防止有害气体涌入巷内空间。
[0096]
进一步地,防风布13铺好后,随即在防风布13与采空区之间堆积一至两层砂袋14。砂袋14可用普通编织袋,现场装满碎矸并封口后即可堆砌,要求从煤层底板堆砌至顶板,底层砂袋14需将铺在底板的防风布13压实。为了提高稳定性,砂袋14的长度(或高度)方向垂直于高帮或巷道走向堆砌。砂袋14用于减缓采空区顶板矸石垮落时对挡矸结构的冲击和破坏,对防风布13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密闭性,更好地防止采空区瓦斯或有害气体涌入巷内空间。当密闭性要求较高时,防风布13可以双层铺设,砂袋14堆砌厚度也可以适量增加。
[0097]
具体地,如图10所示,从挡矸梁8往采空区方向,依次铺设有钢丝网12、防风布13和砂袋14,四者之间紧贴在一起,从而起到较好的挡矸与密闭作用。
[0098]
进一步地,若为二类及以上自燃煤层,在完成挡矸结构施工且趋于稳定后,还需要对挡矸结构进行喷浆处理,以增强密闭性和防止煤层自燃,必要时还需要往采空区注氮等以防自燃发生。优选地,完成常规喷浆后,可再喷一层新型喷浆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好延展性,可更有效地防止浆体开裂后漏风和漏出有害气体。
[0099]
本实施例中,通过密闭结构的多重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将采空区空间与巷内空间进行隔离,更好地保障安全生产。
[0100]
进一步地,完成挡矸锚护结构与密闭结构施工后,需加强观测和检测,当发生局部破坏时,需及时进行维修。
[0101]
具体地,沿空留巷开采宜采用y型通风方式,以保证留巷段能够经常观测和维护。
[0102]
具体地,当不能满足y型通风时,按规定每间隔一定距离需进行隔断(一般5~6m),对留巷观测和维护会带来不利影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安排救护人员和技术人员携带专用设备,定期进入留巷段进行观测和维护。
[0103]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适用于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包括部分急倾斜煤层。通过锚杆、挡矸托盘、挡矸梁、密闭材料之间的协同锚护作用,既能够增强挡矸与密闭结构的稳定性,又能够将采空区与巷内空间有效隔离,更好地满足安全、高效、经济生产目标需求。
[010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挡矸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板(201)、固梁板(202)和加强筋板(203),所述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通过所述加强筋板(203)连接,所述托盘板(201)和固梁板(202)的夹角大于煤层倾角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矸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板(201)上设有第一穿杆孔(204),所述第一穿杆孔(204)的轴线与所述托盘板(201)的表面的夹角为90
°‑
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挡矸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梁板(202)上设有第一螺栓孔(205),所述第一螺栓孔(205)垂直于所述固梁板(202)。4.一种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杆(1)、挡矸梁(8)、第二锚杆(6)和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挡矸托盘(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杆(1)安装在巷道顶板最靠近高帮处,所述第一锚杆(1)使用挡矸托盘(2)和第一螺母(4)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梯形垫块(3),所述梯形垫块(3)安装在托盘板(201)和第一螺母(4)之间,所述梯形垫块(3)的底部呈水平状。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矸梁(8)的上部与所述固梁板(202)连接,下部通过所述第二锚杆(6)锚固在高帮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矸梁(8)上设有第二螺栓孔(801)和第三穿杆孔(802),所述第二螺栓孔(801)用于连接所述固梁板(202),所述第三穿杆孔(802)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锚杆(6)。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锚杆(10),所述第三锚杆(10)安装在岩体帮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锚杆(6)的下方。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杆保护装置(7),所述锚杆保护装置(7)安装在所述第二锚杆(6)和第三锚杆(10)的尾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矸托盘及无巷旁充填沿空留巷采空侧协同控制结构,属于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协同控制结构工序复杂,或者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一种挡矸托盘,包括托盘板、固梁板和加强筋板,所述托盘板和固梁板通过所述加强筋板连接,所述托盘板和固梁板的夹角大于煤层倾角θ。本发明通过挡矸托盘实现挡矸梁与第一锚杆的协同锚护,从而形成协同控制作用,防止高帮发生倾倒或产生大变形,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巷道高帮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景奎 乞朝欣 曹佐勇 陶笑 鲜扬 徐文发 许俊峰 田唯标 张由飞 兰红 杜恒 安禹波 余文凯 贾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3.28
技术公布日:2022/7/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www.8miu.com/read-15624.html

最新回复(0)